部编版 二年级上册语文 7《古诗二首》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 二年级上册语文 7《古诗二首》 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5.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9-04 09:22:0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7.《古诗二首》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登鹳雀楼》是统编版二上第8课《古诗两首》中的第一首古诗,是唐代诗人王之涣登上鹳雀楼后有感而发,写下的一首名诗。诗的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发感想,“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蕴含“站得高,看得远”的深刻哲理,成为传诵千古的佳句。依据课标及学情,将“体会诗句的节奏美和音韵美,读出诗意画面”定为教学重点,“初步理解诗的意境,感受其中蕴含的哲理”定为教学难点。
《望庐山瀑布》是诗人李白五十岁左右隐居庐山时写的一首风景诗。诗的前两句从大处着笔,概写望中全景:山顶紫烟缭绕,山间白练悬挂,山下激流奔腾,构成一幅绚丽壮美的图景。第三、四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采用比喻和夸张的写法,表现出瀑布凌空而出,喷涌飞泻的壮丽景色,反映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无限热爱。
【学情分析】
二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和认知特点仍然是以形象思维为主要,所以在本课中,要借助书中插图,让学生说说诗中描写的景物。在理解诗意时,主要抓重点词语,重点词语的意思明白后,整个诗意便容易理解。
【教学目标】
1.认读课后生字,能正确规范书写“楼”“依”“层”“尽”。
2.结合猜读、叠读等多种形式,体会古诗的音韵美和节奏美。
3.通过比较贴图、联系语境的方法理解“依”“尽”在诗句中的意思。
4.背诵古诗,初步理解诗的意境,体会“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哲理。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背诵古诗。
【教学准备】
PPT课件 板贴
【教学时间】
两课时
单元情境导语:
同学们,在这奇妙的语文世界里,我们即将开启一场特别的旅行——“美丽中国行”!瞧,这是一幅中国地图,上面藏着好多神奇又美丽的地方呢!从鹳雀楼极目远眺,感受“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豪迈;到庐山瀑布前,领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壮观;再去黄山看那些奇形怪状的石头,去日月潭感受宁静之美,去葡萄沟品尝香甜的葡萄。让我们跟着课本,一起探索祖国的大好河山,出发吧!
第一课时
一、单元旅行主题引入,激发兴趣
1.导语:同学们,在这奇妙的语文世界里,我们即将开启一场特别的旅行——“美丽中国行”!瞧,这是一幅中国地图,上面藏着好多神奇又美丽的地方呢!从鹳雀楼极目远眺,感受“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豪迈;到庐山瀑布前,领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壮观;再去黄山看那些奇形怪状的石头,去日月潭感受宁静之美,去葡萄沟品尝香甜的葡萄。让我们跟着课本,一起探索祖国的大好河山,出发吧!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古诗二首》的第一首《登鹳雀楼》。指名读题,提醒学生读题时“登”字后面要稍微停顿,做到音断气连。一起再读课题。
任务一:认识作者,揭示课题
知诗人
王之涣(688—742) 字季凌,祖籍晋阳(今山西太原)。盛唐时期的诗人,以善于描写边塞风光著称。
他的代表作:《登鹳雀楼》《凉州词》等。
认识鹳雀楼
鹳雀楼在我国的山西省永济市,因常有鹳雀停在上面休息而得名。鹳雀楼本来不是很出名,因为王之涣他写了这首诗才名扬四海。与黄鹤楼、岳阳楼和滕王阁并称为我国四大名楼。
课件出示图片,展示岳阳楼、滕王阁、黄鹤楼、鹳雀楼这四大名楼。
任务二:初读诗歌,感悟节奏
二、读诗文
自读提示:
自由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不会读的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1.读准字音
我知道有不少同学已经会读这首诗了,可是诗中有些字不好读哦,打开书再把古诗读2遍,注意读准读音。(PPT出示:一读古诗,读准字音)
考考你们,出示卡片:依、尽、穷、层。开火车
(2)你的前后鼻音读得特别清晰,请你当小老师带着大家读一读。
(3)把这些生字送到古诗里,整首诗连起来还会读吗?指名读。
2.读出节奏
(1)师:古人把读诗称为吟诗,吟诗时,光读正确还不够,还要讲究节奏美和音韵美。自由读读这首诗,试着读出诗的节奏(出示:二读古诗,读出节奏)
(2)生练读,指名读
师:听出她的停顿了吗?你给了大家很好的提示,(显示: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通常,读五言诗就要像她这样在前面两个字后停一停,才好听。老师还要给你提个建议,最后一个字拖长一点,会更有感觉,跟着老师的手势来。(生看老师的手势读古诗第一句。)
师:一起看老师的手势读后三句,感受一下诗的节奏。
(3)有味道吧。诗歌读起来就有歌的味道,唱歌时,我们有时要重唱。今天读诗我们就来叠读,怎么读呢?你们读一句,老师依你们的节奏读后三个字,把握好节奏,我们一起来。
咱们换一下,老师读一句,你们依着老师的节奏,重复后面三个字。
任务三:品读诗句,明诗意,悟诗理
三、明诗意
圈出诗人登上鹳雀楼之后看到的景物。(白日、山、黄河)所见之物
1.品读:白日依山尽。
预设:
①白日 你觉得这是什么时候的太阳?从哪看出来的?原来诗句中的“白日”就是—— 生:傍晚即将要下山的太阳。
②王之涣登上鹳雀楼举目远望,被脚下的黄河、群山、白日 (师板书黄河 群山),随即吟出了——(出示: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生齐读。
③重点理解“依”“尽”
师:那应该贴在哪里? (预设:贴得尽量靠近群山。)诗中哪个字告诉你的?(理解“依”)【解读字理:甲骨文的“依”就像是婴儿包裹在被子里一样,包婴儿的被子就像是成年人的衣服,后来人们将“人”从“衣”中分离出来。所以“依”是依存、依靠的意思。】
师:“白日”正紧挨着连绵起伏的群山慢慢地往下落,最后还看得见吗?(拿掉太阳图片)。(预设:完全落下去了,看不见了。)
诗中哪个字告诉你的?生:尽
(2)“白日依山尽”意思就是说?
①你能读好这一句吗?指名读。
②指导:太阳是慢慢地往下落,“依山尽”要读得慢一点。再读。指名读。
③读诗就是这么奇妙,理解了意思,脑海中有了画面,诗的味道自然就出来了,我们再来齐读感受感受。
2.品读:黄河入海流
(1)那“黄河入海流”意思是说——?
①(预设:黄河水流入大海)。可根据学生回答适当指导方法:例,这个小朋友真是理解古诗的高手,“入海流”换了一下顺序“流入大海”,一下子就说明白了。变换顺序是理解古诗的一种好方法。指名读。
② 指导朗读:你见过黄河吗?出示黄河的视频,什么感觉? (奔腾不息、波涛汹涌)对呀,黄河入海,气势雄浑,把这幅画面读出来。请这个学生再读、齐读。
③诗人登上鹳雀楼举目远望,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沉下去。
滔滔黄河水朝着大海的方向汹涌奔流。
这就是——生读: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3.理解: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过渡:看到这样壮观的景象,王之涣想到了什么呢?(指名读第三、第四两句)
(1)这句诗的理解也不难,像学第一句诗那样抓住关键字。猜一猜,这个“欲”字是什么意思?【字理解释“欲”、“穷”】认真听老师讲。诗人王之涣想要干什么?(想要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你怎么知道的?(千里目)
(2)想要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必须怎样?(再登上一层楼)
(3)追问:只要再登一层就足够了吗?是的,一层并不是真的一层,是一直往上、一直努力的意思。
(4)想要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就要 。
四、悟诗理
1.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出示)只有站得______,才能看得_______。
因为——生齐读(出示)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我知道了,以后当朋友遇到困难想退缩时,我们可以这样激励他——
当我们想要自己变得更优秀时,也可以对自己说一句——
2.小结:刚刚我们学完这首诗,回头来理一理,这首诗前两句写诗人王之涣登楼所见,男生读(出示: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后两句写所想,女生读——(出示: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3.告诉我们——站得高,才能看得远。让我们带着自己的体会再次跟随王之涣去登鹳雀楼
——生齐读《登鹳雀楼》。
任务四:认真书写展风采
五、学写字
1.“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做什么事都是如此,写字也是。还有几个生字,我们好好学习方法,字才能写得更上一层楼。(课件出示生字:依、尽、穷、层)
2.要想写好字,首先得正确,先看笔顺,用心记,书空。(PPT出示笔顺)
3.光正确还不够,还要写好看,研究一下,这些字要想好看,有没有要提醒大家注意的?教师补充。
(1)“依”的最后一笔捺要注意穿插,捺不落地。
(2)再读字帖,两个字虽然同样是“尸”字头,又有细微的差别,“层”比“尽”的“尸”部更扁一点,“尽”的两点要在中线,稳稳托住整个字。
(3)学生练写,点评,修正。
第二课时
一、复习上课,情境导入
1.旅行地图第二站:
上节课,我们跟随王之涣登上了鹳雀楼,看到了这样的美景——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还懂得了一个道理——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节课,老师要带同学们再去看一看祖国的名山大川,我们要看的山中的瀑布,板书“望庐山瀑布”。
2.“瀑”这个字就很有意思,左边是个三点水,右边是个?(暴),猜一猜,瀑布就是——(很大很急的水)(放瀑布视频)。
3.你看到了瀑布的样子,听到了瀑布的声音?你知道了什么是瀑布?这节课,我们就跟着大诗人李白的脚步,一起去——望庐山瀑布。
任务一:初读诗歌,感悟节奏
二、初读古诗,感悟节奏
1.请小朋友们轻声地读一读这首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出示古诗。
望庐山瀑布
(唐)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3.指名读。重点关注边音“炉、烟、遥、川”。、
4.现在字音都读准了,字义也都懂了,那么这首诗的意思都理解了吗?我们请同桌合作,一人读诗,另一人来说说诗句的意思。(指名说)
过渡:小朋友们,我们刚才是大概地了解了这首诗的意思。要想真正把这首诗读好,咱们还必须学会想象画面,只有学会一边读诗,一边想象画面,你的脑海中才能真正望见这庐山的瀑布!(板书:读诗句 想画面)
任务二:品读诗句,想象画面
三、品词析句,理解诗意
(一)抓“遥看”,品读一、二两句。
1.过渡:小朋友们,大诗人李白来到庐山,他是在哪里看美景的?(遥看、远远地看)这个“遥看”可以用课题中的一个字来说,就是——(望)看,这就是大诗人的了不起之处,诗句和诗的题目都是联系在一起的。我们再读读题目——望庐山瀑布。
2.正是因为李白站在远处望,所以他才能看到庐山的全貌。那他都看到了什么呢?(日照香炉生紫烟。)
3.那你能想象出这句话描述的画面吗?(太阳照在香炉峰上,好像产生了紫色的烟雾。)出示图片:香炉峰和香炉,体会二者的相似之处。(庐山的香炉峰,外形就像一个香炉,当阳光照射在山峰上,那雾气冉冉升起,远望就像是紫色的烟霞。好像是人们用香炉烧香时的情景。这也是“香炉峰”名字的由来。)
4.小朋友们看,由这一句诗我们看到了一幅多美的画面啊!其实这幅画面中色彩还很丰富呢,想象一下,你除了看到红日、紫烟,还会有哪些色彩呢?(蓝天、绿树、白色的瀑布……)
5.这么美的诗句,谁来给大家读一读?(指名读)
6.“日照香炉生紫烟”就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李白还看到了什么?(遥看瀑布挂前川)
7.联系生活,品味“挂”。
(1)生活中,我们挂过什么?
(挂毛巾、挂衣服、挂一幅画。学生读,教师做“挂”的动作,把平放的东西垂直放。)
(2)李白用了一个“挂”字,让你对庐山的瀑布有什么印象?
(预设:远远地看眼前的瀑布,好像是一幅巨幅的白练悬挂在对面的山崖上。体会到瀑布的高、长、直、流水的急……)
(3)我们一起来读出这样的画面。(男女生读、全班读)
过渡:小朋友们,刚才李白带着我们站在远处——望庐山瀑布。眼前有山有水,有白色的瀑布,有紫色的云烟,我们不仅看到了山水,还看到了山水的色彩。多么美丽的画面啊!接下来李白的目光由山聚焦到水上,到了瀑布上,他又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二)品读三、四两句
1.出示图片,这样的景象可以用李白的哪句诗来形容?
飞流直下三千尺
2.你最喜欢诗句中的哪个字?为什么?(抓“飞”和“直”。)
“飞”可以看出庐山很高,瀑布冲下来的速度非常快。从那么高的地方落下来,所以是直直的。谁来读出这种感觉?(指名读)
“直”和“挂”是呼应的。“飞”才有三千尺。
3.指导有感情地读。
4.体会“三千尺”的夸张手法
(1)“三千尺就是真的三千尺吗?
(不是真的三千尺,这是一种夸张的说法,就是为了说明庐山的瀑布极长,挂得高,流得急。)
(2)体会后指名朗读,读出气势。
(3)引读拓展。
古代诗歌中,有许多带有“千”的诗句,都是比较夸张的说法。比如:李峤在写风时说它经过江河可以掀起千尺巨浪,读: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李峤《风》;柳宗元在写 雪天所有的山,飞鸟都已看不见,读: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柳宗元《江雪》;李白为了表达他和好朋友汪伦友情深厚时,这样说: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李白《赠汪伦》。
(4)出示:全班齐读。
3.体会“疑、落”。
(1)看到“飞流直下三千尺”的庐山瀑布,李白想到了什么?(疑是银河落九天)
(2)什么是“落”?一年级就学过了。(从高处掉下来)瀑布是从哪里掉下来?(从天上掉下来)
这个“落”字好像写出了天上突然发生了变化,天裂了,银河从天上陡然掉到了人间。“疑”写出了李白面对这样壮观的景象,居然误以为是天上的银河落到了人间。这是多么大胆、新奇的想象啊!)
(3)李白的诗,不止一次用到过“疑”这个字,你能想起哪一句呢?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请学生说说两句诗的大意。)
小结:李白就是这样一位特别善于联想的诗人,由床前的月光可以联想到地上的秋霜;由云中的月亮,可以想象到瑶台的铜镜;更可以将飞泻而下的瀑布想象成落下九天的银河,多么丰富、多么奇特的想象啊!难怪人们称他是——诗仙呢!
(4)带着感受朗读三四两行诗句。
任务三:配乐朗读,背诵古诗
4.配乐朗读。
(1)刚才,我们跟着大诗人李白去望庐山瀑布,先是站在远处看,后来我们又跟随他盯着瀑布看。还边看边想,现在我们带着自己的感受,一起完整地来读一读这首诗。
(2)指名2-3个学生朗读。(以评代讲:老师听出了你对庐山瀑布的喜爱;老师听出了你对瀑布的赞美……)
(3)配乐朗读。
(4)一首好诗不仅可以配乐反复朗读,还可以吟诵呢!请听——(课件唱读)不仅可以吟诵,还可以唱出来呢!再听。
(5)多美的瀑布啊?让我们把它记在自己的脑海中。
(6)指名背,齐背。
任务四:认真书写展风采
四、学习写字:布、炉、烟、川、直、银
1.出示:
(2)你觉得这些字怎么写才漂亮?(“烟”和“炉”都是左右结构,写时要注意火的笔顺和左窄右宽的结构。“烟”字左半边的火字旁和“因”里面的“大”最后一笔是点;“炉”右半边的“户”竖撇要舒展。)
(3)教师范写后,学生描红、临写。
(4)实物投影反馈,师生共同评价。
(5)学生修改。
2.教师范写。
3.学生描红、临写。
五、小结本课,布置作业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望庐山瀑布》,通过读诗句、想画面的方法感受了庐山瀑布的雄奇壮丽,课后喜欢背诵的同学把这首诗背给家人听;喜欢画画的同学画一画庐山瀑布的壮观景象;爱好积累的同学还可以找一些描写名山大川的古诗来读一读、背一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