谏太宗十思疏 教案2

文档属性

名称 谏太宗十思疏 教案2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5.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8-09 09:25:5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3.4
.2《谏太宗十思疏》共1课时教案(苏教版必修3)
【教学目标】
1.领悟“积其德义”、“居安思危,戒奢以俭”以及“十思”的积极意义。
2.学习作者循循善诱的劝谏技巧,培养说理能力。
3.选择合适的诵读方式带动理解,加速背诵全文。
4.积累文中重要实词的词义和虚词的用法。
【教学重点】
1.理清思路,诵读全文。
2.积累重要实词的词义和虚词的用法。
【教学难点】
1.选择适当诵读方式带动理解,加速背诵。
2.学习作者的劝谏艺术。
【教学建议】
本文编排在苏教版第三册“寻觅文言津梁”这一专题的第一个板块“因声求气”。这个板块的教学重点主要引导学生学会文言文的诵读,让学生在诵读中体会文章以饱满的激情和义正的言辞进行劝谏的特色,从而把握文章的重难点,达成预期目标。可在两课时内采用“反复诵读法”组织教学。古文具有音韵美和节奏感,不读就体会不出它的妙处。诵读能够增强学生对古文的语言感受能力。在读的过程中感知、理解、品味、融合,从而深入体会文章的思想内容、结构层次和表现手法。
【教学流程】
一、导语设计
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唐初“贞观之治”的繁荣局面令世人瞩目。而演绎这一段盛事的重要人物有两位:一个有着敢讲的嘴巴,一个有着善听的耳朵,一个是犯颜直谏的良臣,一个是虚怀若谷的明君。君臣之间披肝沥胆,他们便是魏徵与李世民。下面,让我们凭借《谏太宗十思疏》走进“诤臣”
魏徵的情感世界吧!
二、朗读,感知《疏》之声韵
1.学生自读。
字、词等方面的障碍直接影响诵读的效果,所以在学生诵读前必须借助工具书初读课文,清除字音方面的障碍。(——读准字音)如:
⑴谏太宗十思疏(sh? nbsp;
⑵求木之长(ch醤g/zhǎng)
⑶浚(j鵱)其泉源
⑷人君当(dāng)神器之重
⑸塞(s瑁┰炊??鞒ふ咭 nbsp;
⑹忧懈怠(d鄆)
⑺虑壅(yōng)蔽
⑻正身以黜(ch?┒ nbsp;
⑼宏兹(zī)九德
⑽鸣琴垂拱(gǒng)
2.教师范读。
《谏太宗十思疏》是一篇脍炙人口的疏文,千百年来一直受到文人官员的青睐。教师要尽量声情并茂地朗诵一遍,使学生入情入境、跃跃欲试,营造一种美好的氛围。
3.学生朗读。
在教师范读后,学生可以摇头晃脑地尽情去读;读两三遍后,教师可以请一二名同学朗读。(——读清句读)如:
⑴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臣闻”后面停顿稍微长一些,因为后面紧跟着一组排比句)
类似的句子还有: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
⑵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人君”为整个句子的主语,后面停顿需要长一些)
⑶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
⑷岂/其取之易/而守之难乎
⑸虽/董之以严刑,震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
⑹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何必……哉”是固定句式,该作停顿)
4.教师导读。
教师在学生朗读后,教师进一步指导学生正确地朗读。读中见情,读出文意,反复朗读,达到加深理解的目的。(——读对语气)如:
(1)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此句中的三个“必”字应重读,要读出坚定之势。
(2)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望国之治,虽在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四个“而”字也应重读,要读出前三个的转折之意,后一个的递进之意;在朗读“虽在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时一定要读出魏徵不忘臣子身份、抬高君主才能的语气,这既取悦了太宗,又让身为“明哲”的太宗无从反驳魏徵之言。整个句子与前面的排比句又构成了内容上的正反对比,在朗读时也要细细体会。
(3)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这句话不仅给了唐太宗的放纵以合理的解释,认为这样的错误自古以来都是如此,似乎可以理解,同时也激起了唐太宗挑战“凡百元首”的愿望。一箭双雕,妙不可言。
(4)岂其取之易而守之难乎?⑸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⑹奔车朽索,其可忽乎?⑺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反问、设问的语气要读准。而且,“劳神苦思”“聪明之耳目”等既赞颂唐太宗为江山社稷殚精竭虑,从而取悦太宗,又用反问语气为他编织了一幅美好的政治蓝图。怎能不令唐太宗心动?
5.师生齐读。
在读准字音,读清句读的基础上,师生共同朗读全文,对进一步感受《疏》的声韵之美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口译,复述《疏》之大意
请学生浏览全文,了解文章大意。
1.默读课文,标记疑点。
学生在课前对课文已作了预习,刚刚又通过多次朗读,初步感受了本文的声韵之美,但在语意上肯定还存在诸多疑惑。此时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结合书下注释并借助工具书自行翻译课文很有必要。对于实在不能理解的实词的词义、虚词的用法、句子的意思,可以暂时做出标记,然后在小组内交流。
2.小组交流,推求词义。
把默读时标记的疑点在四人学习小组内交流,培养他们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
3.课堂质疑,师生释惑。
倘若小组内的交流依然不能够对词义、句意作很好的解答,可以全班一起讨论,教师适时点拨。学生最多的问题在第三段。因为第三段的理性色彩很浓,学生对写作的背景又不甚了解,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教师可以补充相关的背景资料。
4.口译课文,复述大意。
此时学生应该能够较为准确地翻译文章了,教师可以按照“信、达、雅”的要求去衡量,建议他们不仅要译对字、词、句,而且尽量要译出说话者的语气,从而打动听众。
四、听读,梳理《疏》之脉络
当学生口译了全文后,可以让他们边看课文边听读本文的配乐朗诵磁带,再次感受语言的音乐美和情感的激烈美。在听的过程中,要求他们寻找贯穿全文的线索。(寻找线索,往往要从语句关键词入手。)
明确:“积其德义”为一篇主旨,而“思”是本文的核心内容,也是结构全文的关捩。魏徵首先便用就近设喻的方式,提出“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这一主题。他不限于一时一事,而是以整个国运朝政为计,反映出一位封建政治家的战略眼光;在当时唐王朝正处在蓬勃向上的形势下,作者及时而又尖锐地提出这个方针,又表现出他非凡的政治洞察力。接着他总结历朝善始不能善终的教训,分析“取易守难”的原因,并提到“载舟覆舟”、关乎国脉存亡的高度,突出强调了“积其德义”这一方针的重要性。然后才从正面阐述“十思”,作为“积其德义”的具体内容。最后说:“总此十思”,即能“不言而化”,也就不必“劳神苦思”了。人主“积其德义”,才能“思国之安”;“思国之安”,即须“居安思危”;“居安思危”,即须深慎“十思”;深慎“十思”,人主即无须“劳神苦思”。从“思”始,而以“无思”结,含意无穷。——全文紧紧围绕一个“思”字,正说反说,前呼后应,条理清晰,逻辑严密,文气酣畅,议论剀切精辟,文风平实明快。
五、诵读,积累《疏》之箴言
指导学生诵读是本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教师应该采取多种诵读形式,增强学生对古文的语言感受能力,进而加速背诵课文。下面提供几种诵读方式,以便教师选择使用:
1.对于文中的对偶句,可以让一部分学生读上句,另一部分接读。如:
上句——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下句——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
上句——竭诚则吴越为一体;
下句——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另外有些句子也可以分成上下句来朗读,如:
上句——求木之长者,下句——必固其根本;
上句——欲流之远者,下句——必浚其泉源;
上句——思国之安者,下句——必积其德义。
上句——见可欲,
下句——则思知足以自戒;
上句——将有作,
下句——则思知止以安人;
上句——念高危,
下句——则思谦冲以自牧;
上句——惧满溢,
下句——则思江海下百川;
……
2.分读与齐读,要求读出层次的高低。如:
小组①: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小组②: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
小组③: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小组①:源不深而望流之远。
小组②:根不固而求木之长。
小组③:德不厚而望国之治。
齐读:虽在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
3.轮读与复读(复读——关键句子重复朗读),要求读出气势。如:
男生: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女生: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治,虽在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
男女生齐读: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男女生复读: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复读的部分要读出类比肯定语气)
在诵读第二、三段时,“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读出感叹语气)和“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读出反问语气)可以复读一遍。
4.按提示要求接读,要求读出角度的转换。如:
师:戒欲安民。
生: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
师:谦冲戒骄。
生:念高危,则思谦冲以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
师:慎乐勤政。
生: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
师:纳谏黜恶。
生: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
师:赏罚适度。
生: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
六、精读,赏析《疏》之美点
古人上疏,落笔定然谨慎,务求字字准确妥帖。魏徵在唐太宗“喜闻顺旨之说”、“不悦逆耳之言”的时候上疏,更是慎之又慎。因此,他在炼字选词、句式选择、结构安排等方面极其讲究。在教学中,师生通过对文本语言的鉴赏,可以在细微处体味作者的思想情感,更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得到艺术表现力的熏陶。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精读文本,并指导他们用高一第一学期就已经学习的“评点法”对课文进行评点。
1.赏言辞之美
(1)运用修辞
精练含蓄
《疏》文广泛地运用比喻、夸张、对偶、引用等修辞手法,力求语言精练含蓄、形象鲜明、生动传神。如文章开篇谈论治国要注重“积其德义”这一根本原则时,从两个方面比喻论证,即“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和“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固其根本”是树木长得高的必要条件,而“浚其泉源”,也是流水流得长远的前提,运用自然中的现象,而比治国的原则,浅显易懂而又生动形象。段末,为说明“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危险,作者承接上文,运用一组对偶,把它比作“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读来既有节奏感,同时,又把这种危险性说得比较充分。又如“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等四句,形式上两两相对,内容上互为比照,层层推进,把历代帝王夺取天下和守天下时的两种情况说得十分透彻。“董之以严刑”以下四句也是两两相对;实际上“董之以严刑”与“震之以威怒”内容相类,之所以用了两组对偶句,一方面是为了与上文两两相对的句式相照应,另一方面则为了增强气势,强调丧失民心,局面就会变得不可收拾。文章引用《诗经》、《荀子》、《老子》、《易经》、《尚书》中的语句,言简意赅,增强了说理力度,达到了“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的效果。
(2)讲求音韵
情气相融
魏徵所撰《疏》文,非常讲究声音的高下、长短、急徐、抑扬、顿挫及其变化,所以具有了一定的音乐性。君主在阅读时,客观上能够从音节和声调中得到乐趣与快感,从而对《疏》文的内在意蕴能够更为深刻地理解,这样又更能进一步准确而充分地再现作品语言音节的美妙。如文中第三段列述十思,一连十句,各句字数略有参差,但句子结构相似,语气连贯,构成排比,铺陈议论,一气呵成,明白晓畅地论述了居安思危的具体内容,淋漓尽致地表露了魏徵作为一个敢于直谏的政治家的磊落胸怀。在述及做到十思以后的好处时,作者又连用“智者尽其谋”等四个排比句,通过这样的铺陈描写,就在唐太宗面前勾勒出一幅政治清明、文武尽忠的图画,既说明了“积其德义”的重大意义,又以这幅动人的图画来吸引唐太宗,使他易于采纳自己的意见。叠用十个“思”字,以声传情,一唱三叹,音节匀称,声调和谐,余味无穷。
2.赏句式之美
古代散文的句式美往往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整齐美”,一是“参差美”。前者在骈文、赋当中表现突出。“参差美”即错落之美,指语言形式上有规则的错落,整句音韵和谐,朗朗上口;散句意到笔随,笔力雄健,酣畅淋漓。骈散结合的本文即是一例,采用既整齐又错落的句式(几乎全用排比句、对偶句构成,间以反问和其他长短句式),因此读起来音调铿锵,气势充畅。例如“反问”句式的使用——第一段中“虽在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 ”从内容上看,是对上述道理的正确性加以强调。从形式上看,正面设喻,用的是陈述句;反面设喻,改用反问句,变换句式,避免板滞。第二段引用历史教训,在五组对偶句中插入一句反问“岂其取之易守之难乎”,除内容的需要以外,也是为了使语言富有变化。第三段里,作者在述及做到十思的好处后,用了一个反问句煞尾,“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语意恳切,引人深思,并使文章富有余味。
3.赏表达之美
(1)巧用对比,深化主题
文章开篇便用了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加强了说服力。“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根不固而求木之长”,“知其不可”;“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源不深而望流之远”,“知其不可”;“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德不厚而望国之治”,“知其不可”。因此,人君当“积其德义”、“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否则就是“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这样,文章的主旨就突显出来了。再如,第二段“殷忧而道著”与“功成而德衰”的对比,“善始者”“繁”与“克终者”“寡”的互现,“竭诚”与“傲物”不同结果的比较,“载舟”
经验与“覆舟”教训的对照,处处证明君主“积其德义”的重要,主题得到了深化。“奔车朽索”的危险、“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的危害与“文武争驰,君臣无事”的清明、“鸣琴垂拱,不言而化”的安康更令唐太宗坚定了“积其德义”的信念。
(2)结构谨严,前后照应
文章的结构颇具特点。行文三段,第一段通过比喻论证提出“积其德义”的观点,第二段阐释“积其德义”的重要性,末段则具体阐述“积其德义”的措施及“积其德义”后的理想政治蓝图。而每段又都是起笔于融情于理的陈述,落笔于对太宗的忠谏、警告与建议,脉络明显(见前“听读”部分)。
(3)议显叙藏,情理并茂
本文言简意丰,用短短的五百多字便阐述了“积其德义”这一重要的治国主张,这也有赖于“议显叙藏,情理并茂”笔法的使用。文章的主题部分便是最好的明证。第三段的理性色彩很浓,学生在默读课文时,便提出了一些翻译上的问题。而这些问题主要是因为我们与魏徵生活的时代不一,对其理性所述没有感性认识。其实,“疏”这种文体具有极强的现实针对性,因此魏玄成的“十思”是针对当时唐代的社会政治状况提出的措施。我们今天想要彻底弄懂这“十思”的内涵,就必须了解相关背景资料。而魏徵在上疏之时,没有将唐代政治的黑暗面写出,既为太宗保留了情面,又让太宗明白其拳拳赤子之心,聪明的太宗怎么能不被感动,并立志改正呢!因此,他在批阅此《疏》后特地手诏答魏徵:“省频抗表,诚极忠款,言穷切至,披览忘倦,每达宵分”,“公之所谏,朕闻过矣。当置之几案,事等弦韦”,“朕将虚矜靖志,敬伫德音”。
七、熟读,巩固《疏》之声气
在初步朗读、仔细听读和分层诵读的基础上,学生有了更丰富的朗读体验,这时可以鼓励学生选取课文中最喜爱的句子或段落有感情地放声朗读,然后进行个人朗诵表演,从而抓住文章外在之“声”与内在之“气”的契合点。
八、课堂小结
1.小结:魏徵不愧为千古“诤臣”,一千三百多年后的今天,我们重读《谏太宗十思疏》,从字里行间不仅体味到了一代良臣为使唐王朝国泰民安所表现出的高度责任感、使命感以及作为政治家所具备的清醒的头脑和对时事敏锐的观察力,同时真切体验到了作者反复开导、循循善诱的劝谏艺术。敢言极谏的勇气让人佩服,虚怀若谷的风度更加令人仰慕。唐太宗接受了魏徵的劝谏,创造了历史上的繁华。如果我们也能虚心接受他人的意见,定会树起光辉俊杰的人格。
2.作业:烛之武、魏徵对国家都有着强烈的责任意识。抓住文中的关键语句,反复诵读,细加体味,并作简略比较。
【板书设计】
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言辞美
谏太宗十思疏——
积其德义
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句式美
表达美
十思九德,垂拱而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