谏太宗十思疏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谏太宗十思疏 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2.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8-09 09:27:0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3.4
.2《谏太宗十思疏》共1课时创新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谏太宗十思疏》是魏徵体国情深切中时弊的剀切之言、披肝沥胆直言不讳的刚正之辞,面对这样一份《谏疏》,教师可以设计成演读、评析课的形式,这既是对诵读课《烛之武退秦师》的巩固提高,也为必修四“走进语言现场”专题的教学活动做了铺垫和热身。
第一,要注意这篇疏文与一般的议论文的异同。疏文与议论文相同的是:都是围绕观点来陈述道理、依据。不同的是:疏文面对的对象是君主,君主的感应程度是疏文成败的关键。因此,拉进与君主的距离对上疏的臣子而言显得尤为注重。通常的做法是多就近设喻,语句具有很强的感彩,富于鼓动性。
第二,要引进相关材料,以补充疏文中的“背景语言”——即受时空限制的省略语。如提供《旧唐书》、《新唐书》及《贞观政要》中的相关历史资料,那么学生对魏徵为什么进谏以及作为《疏》文重要内容的“十思”就会有感性的认识。
【教学设计】
一、感性导入,激发兴趣
同学们,在我们的交际生活中免不了要劝说别人改变看法或主张,你也许有过劝说别人成功或失败的经历。今天我们要学的唐代著名政治家、史学家魏徵的《谏太宗十思疏》就是一封向君主分条陈述事情的劝谏书。唐太宗虽然即位初期,因隋鉴不远,尚能励精图治,可随着功业日隆,生活也日渐奢靡,在一片片的太平盛世的欢呼声中,开始刚愎自用、一意孤行。面对“喜闻顺旨之说”、“不悦逆耳之言”的唐太宗,魏徵这次劝谏成功了吗?(学生:成功了!)他成功的秘诀何在?今天,我们一起来探讨魏徵的劝谏艺术,并尝试着当一次谏臣,如何?(学生:好!)(学生显示出了兴奋的神色。)
二、创设情景,准备劝谏
观看关于魏徵和当时唐朝社会状况的资料,了解魏徵作为一个身居要职的高层官员,为了使李唐王朝国泰民安,他表现出的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以及政治家清醒的头脑和对时事敏锐的洞察力。至诚纳忠、敢言极谏的气度令人佩服,令人敬仰。(让学生进入历史语境,并与魏徵心神相同。)
在此环节中,教师可以设置仿句题,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熟悉相关的背景材料,还会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
比如:魏徵是一个
的人,这可以从
看出。或者:当时的唐朝是一个
的社会,这可以从
看出。(依照课本内容,对当时魏徵及唐朝的社会状况做出合理的判断。)
选出优秀作品进行展示:
魏徵是一个非常耿直的人,这可以从他指责唐太宗的话——“人君……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看出。
魏徵是一个思想犀利的人,这可以从他对历史政局的分析——“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看出。
魏徵是一个拥有理想的人,这可以从他对政治蓝图的描绘——“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争驰,君臣无事,可以尽娱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看出。
当时的唐朝是一个国家相对安定、生活相对奢靡的社会,这可以从魏徵的建议——“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看出。
当时的唐朝是一个政治相对开明、君臣关系宽松的社会,这可以从魏徵敢于犯颜直谏、太宗乐于虚心纳谏看出。
当然,还可以设置其他类型的题目,比如:魏徵现在就站在你的面前,你想对他说:“
。”
三、赏读文本,体味劝谏
1.师生共同探讨魏征的劝谏艺术:
⑴思路之巧
明确:先就近设喻,提出“积其德义”的观点;再对比论证,分析“积其德义”的重要;后倡导“积其德义”的做法——“十思”。这样的结构思路,易于被君主接受。
(教师更进一层点拨:其实联系到我们的写作,那就是不一定要开门见山,而荡开一笔,打下伏笔,蓄下气势,则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⑵用语之妙
明确:①“臣闻”能否改成“臣以为”?——不可以。“臣闻”是奏议中的敬辞,口气不卑不亢;而“臣以为”有自以为是之嫌。②作者为什么说自己是“下愚”,而称唐太宗为“明哲”?——魏徵始终没有忘记唐太宗与自己的君臣、主仆关系,因此谦称自己为“下愚”,而尊称唐太宗为“明哲”。③“诚能见可欲”能否改成“是故见可欲”?——不能。“诚能”表示希望和商量的口吻,而“是故”是论述的口气,较为生硬。
(教师点拔:魏徵在讲谏时,有着清醒的头脑。他虽然知道太宗是很懂得“忠言逆耳利于行”的。但在等级森严的封建时代,他没有因太宗对自己的赏识而得意忘言。仍是坚持一贯的谨言慎行。文中语言真诚而谦虚,委婉且通达,合情又合理,极富艺术魅力,励精图治的唐太宗当然会从善如流。)
2.教师指导学生诵读。(详见A案)
四、登台演读,抒发情感
这个环节是本堂课的关键所在。上得好,收获多多;但也可能适得其反。因此,教师的有效点拨,适时指导显得尤为重要。
1.在理清思路、反复诵读的基础上,教师要和学生一起研究:
⑴连发炮式的排比句,用什么语气、语调、表情、手势?
⑵言词凿凿的肯定句,用什么语气、语调、表情、手势?
⑶情感强烈的反问句,用什么语气、语调、表情、手势?
2.学生自由讲(热身练习)
3.自我推荐式登台演读,并尝试说出为什么这样处理的理由。
五、接受劝谏,借鉴提高
《谏太宗十思疏》这篇文章可以给人很多启示。
1.请从文中摘录一句话(可稍作修改)作为自己的座右铭,或作为礼物赠送给你的朋友。
如:“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知足自戒”“知止安人”“谦冲自牧”“慎始敬终”“虚心纳下”“正身黜恶”等。
2.文中那句话或哪一点内容对你启示最大?请以这句话或这一点为中心,自拟题目,写一篇议论文。(可以提供唐太宗《答魏徵手诏》给学生参考)
【教案的教学实情分析】
高一学生思维逐渐从经验型走向理论型,他们逐渐摆脱对感性材料的依赖,应用理论来指导抽象思维活动,发展了思维的深刻性,出现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喜欢独立思考、寻根究底和质疑争辩。他们不但对文艺性的材料感兴趣,而且对理论性的材料也感兴趣。但对《谏太宗十思疏》这样的奏疏还是有些难理解,这就需要老师对其探究学习给以指导和引导。我国现代语文教学向来强调对教材的理性分析而不重视学生的朗读感悟,而我国传统的教育法却很注重学生的朗读感悟。古代学者曾提出“因声求气”的吟诵之说,认为文以意为主,因声则可求气,从而达到阅读目的。而学习这篇疏文最好的方法便是诵读,以及诵读之后的登台演读。它不仅充分调动了高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能帮助学生通过读把握作品意蕴,还进而不断地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及个性修养。
【对教师的建议】
一、由于本文骈散结合,句法灵动,且学生对背景资料知之甚少,因此一方面要利用课前预习,让学生参考书下注释,初步把握文意;另一方面教师要带领学生反复诵读课文,在教给学生直译与意译的方法后,适当点拨,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内容。
二、本文不必在逐词逐句翻译课文上作过多要求,只要求学生能把握重点词句,能理解文意,初步鉴赏语言的妙处即可。宜带领学生多读课文,在阅读中加深理解。
三、设喻、对比是本文一大特点,要鉴赏其妙处,先要弄懂这些比喻各自说明什么道理。教师宜用启发式引导学生合作探究,积极思考,在研讨中解决难点。
四、实践活动过程:激趣——诵读——演读——评析。“诵读”是演读的基础工程,诵读的效果决定着演读能否成功。因此,教者让学生在诵读中体会文章以饱满的激情和义正的言辞进行劝谏的特色,从而把握文章的重难点,达成预期目标。演读成功了,听众被感动了,他们的灵魂受到了震撼,思想受到了启发,便有了想说的欲望,此时安排他们对文本进行“评析”,效果会比较好。
【补充参考资料】
1.相关辑评
(1)吴楚材、吴调侯《古文观止》卷七:通篇只重一“思”字,却要从德义上看出。世主何尝不劳神苦思,但所思不在德义,则反不如不用思者之得也。魏公十思之论,剀切深厚,可与三代谟诰并传。
(2)康熙《古文评论》:风格详整中特多恳到之语。又《阅史绪论·魏徵十思疏》:人莫不慎于创业,怠于守成,故善始者未必善终。惟朝乾夕惕,不敢少自暇逸,乃可臻于上理。魏徵所陈,可谓深识治要。
(3)乾隆《书魏郑公十思疏后》:人臣责难陈善,绳愆纠谬,必本之以忠诚,将之以公正。匡救将顺,补衮职之所阙,尤以格其非心为先务焉。盖君人者,天下万民之主,而一心又人君出治之主也。心一正,则事事无不正矣。唐太宗,三代以下能纳谏之贤主也。其朝亦多谏诤之臣,而必以魏郑公为首者,以其能格君之心也。郑公之奏疏多矣,而必以《十思疏》为冠者,以其就发谋出虑之始,而俾知所致谨也。夫木本水源之譬,非谓人君之一心为理天下万事之本乎?固其本而浚其源,非欲正其心以为出治之源乎?思者,心之发而未见者也。心之将发未及于事,则有此十思焉,又何入于邪径而不光明正大之有哉。
(4)林云铭《古文析义》卷十:此魏公贞观十一年疏。以“思”字作骨,意谓人君敢于纵情傲物,不积德义以致失人心者,皆坐未之思耳。“思曰睿,睿作圣”,故有十思之目。若约言之,总一居安思危而已。十三年五月,复有《十渐不克终》之疏,非魏公不敢为此言,非太宗不能纳而用之。千古君臣,令人神往。文虽平实,当与三代谟训并垂,原不待以“奇幻”见长也。
(5)李扶九《古文笔法百篇》卷二:以文论,总冒总收,有埋伏,有发挥,有线索,反正宕跌,不使直笔,排奡雄厚,不尚单行,最合时墨;以理论,忧盛危明,善始虑终,虽古大臣谟诰,不过如此。疏上太宗即纳,此魏公之所以称贤相,而贞观之治,亦几于古也。
(6)于光华《古文分编集评》二集上卷二引归有光语:“十思”之论,遏人欲于将流,存天理于将灭,实古今帝王之龟鉴也。文字虽异于汉,又一代风气矣。
⑺蔡世远《古文雅正》卷六:贞观致治,几如三代,全是一魏文贞,由其学问充,非徒胆识过人也。读《十思》一疏,与圣贤格致省克之功何殊?其对君正直凝定,亦大有浩然之气在。
2.有关史料
(1)《旧唐书·魏徵传》:
(2)关于“十思”的背景资料:
①王珪谏太宗出美人——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
②张玄素谏修乾阳殿——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
③孔颖达谏太宗“其容若虚”——念高危,则思谦冲以自牧
④魏徵谏太宗止泰山封禅——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
⑤虞世南谏太宗勿纵情畋猎——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
⑥魏徵谏太宗纳谏“慎始”而难“敬终”——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
⑦魏徵劾小人权万纪、李仁发——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
⑧太宗不识宇文士及谀谄——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
⑨魏徵谏太宗勿宠长乐公主——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
⑩太宗自悔误杀张蕴古——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
3.因声求气
语言就是情感的符号。作者情感的激昂慷慨或缠绵悱恻,总是通过语言的节奏和音调的高下来体现的。读者借助于吟咏,从语气、语调中可以体会出作品中不同的情感。沈德潜在《唐诗别裁集·凡例》中说:“读诗者心平气和,涵咏浸渍,则意味自出,不宜自立意见,勉强求合也。况古人之言,包含无尽,后人读之,随其性情浅深高下,各有会心。”黄子云《野鸿诗的·四》:“学古人诗,不在乎字句,而在乎臭味。字句,魄也,可记诵而得;臭味,魂也,不可以言宣。”……姚鼐总结为:“诗、古文各要从声音证入,不知声音,终为门外汉耳。”(《惜抱轩尺牍·与陈硕士书》)……以语言文字为阶梯,而又超越语言文字以达到对作者为文用心的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