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
.2《谏太宗十思疏》共1课时学案(苏教版必修3)
课 题
《谏太宗十思疏》导学案(一)
学习目标
1、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2、了解作者的相关情况。3、掌握重点实词“固”“浚”“崇”
“为”“休”,虚词“以”“而”“其”“之”
“而况于”的意义和用法。
学习重、难点
重点字词的理解和翻译。重点句式的把握。
学法指导
反复诵读
反复揣摩
学生质疑
共同解疑
知识链接
一、写作背景本文是魏征于贞观十一年时写给唐太宗的奏章。太宗登基之初,励精图治,政策比较正确,国内出现了百姓富足、社会安定、国力渐强的“贞观之治”。但后来太宗开始追求奇珍异宝,兴建宫殿苑囿,魏征便不断用前代历史兴亡的教训提醒他。这一年就连上四道奏章,本文是其中的第二篇。二、文体“疏”是封建时代臣子向国君陈述意见的一种文体。目的是疏通事理,分条陈述。作为一种文体,属古文体的奏议类,专指臣下向国君陈述意见的奏疏(与奏、议、疏、表、对策类同,统称奏议)《文心雕龙·章表》“章以谢恩,奏以按劾,表以陈情,议以执异。”(常见古文体裁:疏、序、说、赋)三:作者简介:魏征,字玄成,唐朝著名政治家、文学家。隋朝末年参加李密起义军,掌管文檄。太宗时任谏议大夫、检校侍中。领导周、隋各史的编纂工作,书成,升任左光禄大夫,封郑国公,世称魏郑国。魏征敢于犯颜直谏,所言多被太宗采纳。有诗文流传于世。
据史载:贞观十七年,魏征病卒。太宗自制碑文,并为书石。对侍臣曰:“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征没,朕亡一镜矣!”
学习过程
学习反思
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木之长者
疏浚
奢侈
壅蔽
谗邪
谬赏
黜恶
载舟覆舟二、朗读课文,注意语调和感情。三、重点字词句1、重点实词——解释加点字必固其根本
必浚其泉源德不厚而望国之治
永保无疆之休将崇极天之峻
虽董之以严刑2、一词多义为:
亏无为之大道哉
则吴越为一体则思三驱以为度以:
斯亦伐根以求木茂
必竭诚以待下戒奢以俭则思无因喜以谬赏则思知足以自戒则思三驱以为度虽董之以严刑则思谦冲以自牧而:
源不深而望流之远
莫不殷忧而道著
功成而徳衰
择善而从之
岂其取之易而守之难乎其:
必固其根本
则智者尽其谋
知其不可
岂其取之易而守之难乎
其可忽乎之:
岂其取之易而守之难乎
臣闻求木之长者
人君当神器之重将崇极天之峻3.词类活用(1)臣闻求木之长者
欲流之远者(2)必固其根本
弘兹九德(3)虽在下愚
而况于明哲乎(4)人君当神器之重
居域中之大
(5)诚能见可欲(6)则思江海下百川(7)乐盘游(8)则思虚心以纳下
则思知止以安人(9)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10)简能而任之
择善而从之(11)
鸣琴垂拱
何必劳神苦思四、当堂检测——翻译下列句子1、人君当神器之重
,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2、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3、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