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
.1《烛之武退秦师》共1课时教案(苏教版必修3)
一、教材分析
《烛之武退秦师》是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寻觅文言津梁》第4板块第1节课的教学内容,《左传》的文学价值很高,作者善于突出事物的重要环节,善于用简洁的语句写出复杂纷繁的过程。《左传》对战争的描写尤为出色,它注意从政治上分析各方力量,写出战争的性质和起因,并由此在开始便预示出战事的胜负。在叙述交战过程时则详略有致,曲折生动,形象逼真。《左传》还善于用精炼的笔墨刻画出人物的细致动作和内心活动,使人物跃然纸上。《左传》中有许
多外交辞令也很出色。这些对后代的文学,特别是对叙事、议论的文字影响甚大。
本文烛之武的话虽系外交辞令,但说得透彻在理,实事求是,层层深入,简明得体,令人信服。与战国时代纵横家的危言耸听是不一样的。《左传》的作者能用少量文字把这些复杂曲折的意思记载得十分清楚,这种精炼的文笔很值得学习。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学习本文精彩的人物语言——说理透辟,善于辞令,以及起伏跌宕,生动活泼的情节。
2.掌握文章中出现的古汉语常识,注意多义词在不同语境中的不同意义和用法。
2.能力目标:
1.训练学生古文句读能力和概括能力
2.通假字的准确识别运用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正确认识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际,临危受命,不避险阻,只身说服秦君,维护了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
2.了解烛之武说服秦伯的方法——善于利用矛盾,采取分化瓦解的方法,认识烛之武机智善辩的外交才能。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烛
之武人物形象的把握。波澜起伏,生动活泼的情节。
难点:通过学习本课,使学生对《左传》的语言特点有所了解。
四、学情分析
我们的学生属于平行分班,没有实验班,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有差距。有些学生对文言文当中的一些简单句式都不清楚,所以讲解时需要详细。对于比较简单的词类活用等学生还是有一定的基础,但一些词类的用法是首次接触,需要教师指导并借助例句给予直观的认识。
五、教学方法
1、注意与已有知识联系,初中已学过《曹刿论战》,对《左传》有了一些了解,要在此基础上
有所拓展。要使学生有意识地关注《左传》在先秦文学史上的地位,并自己参看有关书籍。
2、引导学生通过本课的学习,对《左传》的语言特点有所了解。
六、课前准备
1.借助工具书,通读原文。
参考有关资料,对《左传》在先秦文学史中的地位及《左传》的语言特色有所了解。
初步了解故事情节,特别注意对烛之武这个中心人物的把握。
画出自己不理解的问题及难点。
2.课内采用讲析与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七、课时安排:1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以古代兵法著名的“三十六计”中的“借刀杀人”计导入。
老师提出疑问“烛之武在剑拔弩张的敌对情势下,是如何说服秦伯不仅撤走了围郑的秦军,反而派兵保卫郑国的呢?”为了弄清这个问题。
我们学习新课《烛之武退秦师》。
设计意图:步步导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明确学习目标。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1烛之武是怎样一步步说服秦穆公的?这说明他具有哪方面的突出才能?由此可以看出作者在描写人物语言方面达到了什么水平?
点拨:本文着重描绘的人物就是烛之武,他是一个杰出的外交家,善于外交辞令。因此把握烛之武的劝说特点对理解人物
形象的刻画很有帮助。烛之武为了说服秦穆公退师,采取了高超的攻心战术,大体说来分为五步:
第一步:欲扬先抑,以退为进(郑
知之矣)。
第二步:阐明利害,动摇秦君(邻之厚,君之薄也)。
第三步:替秦着想,以利相诱(君亦无所害)。
第四步:引史为例,挑拨秦晋(君之所知也)。
第五步:推测未来,劝秦谨慎(唯君图之)。
2
赏析:这段说辞,只有125字,先坦言知亡,避其锐气(“秦晋围郑,郑既知之矣”),
然后指出亡郑只对晋国有利,从根本上动摇了秦、晋联盟的基础,这不能不让秦伯动心(“若亡郑而有益于君”至“君之薄也。)再说明舍郑会对秦国有益。如果说第二层是分析危害动摇秦伯的话,这一层则是引诱秦伯了。假如烛之武继续挑拨秦、晋关系,很可能引起对方的反感。因此,他换了一个角度,阐明郑国存在对秦国可能有的种种好处。攻郑还是友郑,秦王当然要权衡利弊了(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至“君亦无所害”)。在经边一番拉拢引诱后,烛之武不失时机地从秦、晋两国的历史关系,说明晋国曾对秦国过河拆桥,忘恩负义,赤裸裸地挑拨秦晋两国的关系(“且君尝为晋君赐矣”)。然后又从历史说到现实,进一步分析了晋国的贪得无厌,让秦国意识到自己的危险,最终退兵,且
留兵助守(“唯君图之”)。
这段说辞表现出烛之武高明的心理战术和精彩的外交辞令。他看准了秦晋联合攻郑各有所图,烛之武抓住了秦穆公这一心理、晓之以利害,终于打动了对方。而烛之武的说辞更妙之处在于他心里处处为郑着想,但口口声声说的是为秦,这就容易被秦伯接受。整段说辞,分析利害,委婉曲折、面面俱到、步步深入、层层紧逼,句句打动对方,显示出极强的说服力。
3
拓展分析——问题:文章在叙事过程中,有什
么特别的艺术手法值得我们借鉴的吗?
明确:①“详略得当,重点突出”
②“巧设伏笔,首尾呼应”
③“波澜起伏,跌宕多姿”
(大军压境——佚之狐荐烛之武——烛之武发辞——晋公平息烛之武的怨气——烛之武出使退敌成功——子犯建议攻秦兵——晋公再晓之以理)。
4
小结《左传》:《左传》中记了众多的历史人物,形形色色,多彩多姿。整部《左传》,犹如一幅人物层现叠出的彩画长卷,展示了风云变幻的春秋时代的社会历史面貌。
①、以《春秋》记事为纲,以时间先后为序,详细记述春秋时期各国内政外交等大小事,上起鲁隐公元年,下至鲁哀公二十七年。
②、从政治、军事、
外交等方面,比较系统地记载了整个春秋时代各国所发生的事件,及一些生活琐事,真实
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面貌。
③是我国最早最完备的编年史,是先秦著名的文学作品,是历史散文的典范。
5
课堂小结:
《烛之武退秦师》的叙事跌宕起伏,扣人心弦,张驰有度,曲折多变,凸现了主人公烛之武的超群才干和惊世智慧。
(四)反思总结,当堂检测。
本篇所记述的是秦晋联合攻打郑国之前开展的一场外交斗争。秦晋大军兵临城下,郑国危若累卵。受命于危难之际的烛之武,巧妙地利用秦晋之间的矛盾,采取分化瓦解的办法,不费一兵一卒,不动一刀一枪,却使秦晋盟散约毁,两支人马自动撤离的故事。文章赞扬了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际,能够临危受命,不避险阻,只身去说服秦君,维护了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同时也反映了春秋时代各诸候国之间斗争的复杂性。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对文言文学习的深入认
识,不能只停留在对字、词、句的把握上,并把所学内容进行简单的反馈纠正。
(五)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完成周记
---------分析文章中的人物形象
背诵全文
九、板书设计
文章脉络:
秦晋围郑-------
烛之武临危受命---------
烛之武退秦师--------晋师撤离
劝说艺术:
第一步:欲扬先
抑,以退为进(郑知之矣)。
第二步:阐明利害,动摇秦君(邻之厚,君之薄也)。
第三步:替秦着想,以利相诱(君亦无所害)。
第四步:引史为例,挑拨秦晋(君之所知也)。
艺术特色:
①“详略得当,重点突出”
②“巧设伏笔,首尾呼应”
③“波澜起伏,跌宕多姿”
十、教学反思
本课的设计采用了课前下发预习学案,学生预习本节内容,找出自己迷惑的地方。课堂上师生主要解决重点、难点、疑点、考点、探究点以及学生学习过程中易忘、易混点等,最后进行当堂检测,课后进行延伸拓展,以达到提高课堂效率的目的。
正确把握文言文的文意,并正确进行分析评价
,就要掌握评价文意的方法和技巧。这是应注意以几个方面。
1.了解文章的历史背景,这对准确地理解,分析和评价文章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了解作者生平及概况,正确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如作品的思想内容,才能做出正确的分析和评价。
3.从内容到
结构对文章进行整体把握,这是进行分析评价的基础。对记叙性的文章,要重点搞清人物、事件,前因与后果,记叙与议论;对议论的文章,要把握文章的观点,正确理解观点与材料的关系。
4.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具体地历史地,实事求是地分析作品的思想意义。
如此,我们才能正确把握文意,并准确进行分析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