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1《烛之武退秦师》共1课时学案(苏教版必修3)
《左传》
学习目标:
1、掌握文言文基础知识,继续积累文言实词和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精研课文,把握全文构思特点及其好处。
3、分析人物语言,体会烛之武的性格特点。
学习重点:
1、掌握文言文基础知识,继续积累文言实词和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精研课文,把握全文构思特点及其好处。
3、把握思想内容,体会烛之武的性格特点。
学习难点:精研课文,把握全文构思特点及其好处。
学习过程:
课前预习案
1、给加点的词注音
汜(
)南
佚(
)之狐 夜缒(
)而出
共(
)其乏困 阙(
)秦
函(
)
陵
秦伯说(
) 逢(
)孙
2、找出通假字并解释。
⑴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通
释义:
。
⑵秦伯说。
通
释义:
。⑶失其所与,不知。
通
释义:
。
⑷共其乏困。
通
释义:
。3、找出活用的词并解释。
⑴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活用词
活用类型
释义:
⑵夜缒而出。
活用词
活用类型
释义:
⑶君亦无所害。
活用词
活用类型
释义:
⑷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活用词
活用类型
释义:
⑸臣之壮也。
活用词
活用类型
释义:
⑹越国以鄙远。
活用词
活用类型
释义:
⑺共其乏困。
活用词
活用类型
释义:
⑻晋军函陵。
活用词
活用类型
释义:
⑼烛之武退秦师 活用词
活用类型
释义:
⑽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活用词
活用类型
释义:
⑾因人之力而敝之
活用词
活用类型
释义:
4、说明加点词的古今异义。
①行李之往来
古义:
今义:
②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古义:
今义:
③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古义:
今义:
④亦去之
古义:
今义:
5、重点句子翻译。
⑴且贰于楚也。 译文: 。
⑵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译文: 。
⑶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译文: 。
⑷敢以烦执事。 译文: 。
⑸焉用亡郑以陪邻? 译文: 。
⑹夫晋,何厌之有? 译文: 。
6、填空:《左传》原名《 》,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 体历史著作,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 所作。是研究我国先秦历史很有价值的文献,也是优秀的 著作。后人将它配合《春秋》作为解经之书,称《 》,简称《左传》。它与《 》、《 》合称“春秋三传”。《左传》善于描写 和记述 ,记事条理清楚,详略得当;写人简洁生动,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是历代散文的典范。
课堂学习案
【新课导入】
《左传》写人叙事特点
《左传》的文章细密详赡,富于文采,给人以具体生动之感;同时又微婉蕴藉,意味深长,使人寻绎不倦,二者有机地统一在一起。无论是叙事、写人,还是记言,都显明得体现出这一特点。
一、精彩细密的叙事
《左传》向以叙事精彩见称。作者在记述历史事件时,总要具体而微地展示其发展过程。书中出现了引人入胜的情节、生动逼真的细节和场面,大大增强了故事性。有时,作者通过铺垫、照应、追溯、插叙等手法,把有关事实巧妙地安排在一起,形成完整而严谨的篇章。《左传》的叙事成就更突出体现在战争描写方面。书中出现了波澜壮阔的战争画卷,很多著名战争都写得曲折完整,精彩动人。在描写战争时,作者不仅写出纷纭复杂的战争过程,而且注重交代与战争有关的政治、外交等活动,具体揭示战争的背景及胜负原因。
二、个性鲜明的人物
人物是叙事中不可缺少的要素。《左传》中描写了各种人物,但《左传》的
写人还不像纪传体历史著作在一个专章中叙述一个人物的生平事迹,也没有像后
世小说那样塑造人物形象。由于它是编年史,人物的言行事迹大多分散记录在事件发生的各个年代,很少对某一人物集中描写,只有把同一人物在不同年代的事
迹联系起来,才能得到一个完整的人物形象。
《左传》广泛描写了各种人物,其中许多人物写得个性鲜明。《左传》有些
描写还展现了人物性格的丰富性和复杂性,表现了人物性格的变化。
【整体感知】
1、内容感知
⑴思路结构
《烛之武退秦师》这个故事发生在公元前630年。与城濮之战只相隔两年。因此秦、晋围郑实属城濮之战的余波。全文共四个自然段,根据内容,可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阶段,试用简洁准确的语言概括每一段的段意。
事件过程
①开端: 。②发展: 。③高潮: 。
④结局: 。
⑵烛之武见秦伯之后是如何让秦伯答应结盟的?
答:
。
2、写作特点感知
⑴简要分析本文在构思上的特点。
答:
。
⑵本文在情节安排上有何特点?请结合课文简要分析。
答:
。
⑶请从烛之武见秦伯之后的言说思路、言语策略、言语智慧等方面浅谈一下本文的语言特点。
答: 。
【思考探究
】(师生共同探究)
1、结合历史背景,透过郑伯的言行,你如何看待郑伯?从郑伯身上可得出什么教训?
答: 。
2、佚之狐真的是慧眼识英雄的伯乐吗?据史料记载,说服秦伯的初定人选是佚之狐,佚之狐也未必不能劝退秦师。但他为什么自己不去而举荐了烛之武呢?
答: 。
3、烛之武是本文的中心人物,他是怎样一个人?请用简练的语言加以概括。
答: 。
4、课文第二段写郑伯求访烛之武,烛之武却牢骚满腹,你认为这是不是有损烛之武“光辉形象”的塑造?
答: 。
随堂检测
一、【语基检测】
1、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B、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C、秦伯说,与郑人盟。
D、失其所与,不知。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⑴越国以鄙远⑵晋军函陵⑶既东封郑⑷朝济而夕设版焉⑸夜缒而出⑹共其乏困
A、⑴⑹/⑵/⑶⑷⑸
B、⑴/⑵⑶/⑷⑸/⑹
C、⑴⑹/⑵⑶/⑷⑸
D、⑴/⑵/⑶⑷⑸/⑹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辞:推辞,动词)
B、越国以鄙远(鄙:鄙陋)
C、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说:一种文体)
D、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微:假如没有。)
4、对下列“之”字的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⑴公从之⑵臣之壮也⑶是寡人之过也⑷许之⑸邻之厚,君之薄也⑹行李之往来⑺君之所知也⑻夫晋,何厌之有⑼将焉取之⑽惟君图之
A、⑴⑵⑷⑹/⑶⑸⑺/⑻/⑼⑽
B、⑴⑷⑼⑽/⑵⑸⑹⑺/⑶/⑻
C、⑴⑹/⑵⑷⑻⑼/⑶⑸⑺/⑽
D、⑴⑷⑹/⑵⑶⑸⑺/⑻⑼/⑽
5、下列句中加点的词不属于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
A、若舍郑以为东道主。B、行李之往来。C、微夫人之力不及此。D、以其无礼于晋。
6、下列句字的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夫晋,何厌之有?B、以其无礼于晋C、若亡郑而有益于君D、而封之以膏腴之地
二、【阅读检测】
课内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九月甲午,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
若使烛之武见秦君,
师必退。”
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
犹不如人;今老矣,
无能为也已!”
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
“不可。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
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
亦去之。
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若舍郑以为东道主(介词“把”,后面省略“之”。)
B、若亡郑而有益于君(表承接的连词。)
C、邻之厚,君之薄也(结构助词“的”)
D、将焉取之?(哪里)
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将焉取之
子犯请击之
B、郑既知亡矣
既东封郑
C、敢以烦执事
越国以鄙远
D、共其乏困
吾其还也
9、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最能表现烛之武机智善变的一组是(
)
⑴若使烛之武见秦君,
师必退。⑵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⑶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⑷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⑸邻之厚,君之薄也。⑹今老矣,
无能为也已!
A、⑴⑶⑷
B、⑴⑸⑹
C、⑵⑶⑹
D、⑵⑷⑸
10、下面是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晋、秦两国国君亲率大军围攻郑国,郑国领土被占,形势十分危急,佚之狐慧眼识英雄,推举烛之武去说退秦军。
B、烛之武虽对自己一直未被郑伯重用而牢骚满腹,但在郑伯的自责面前,能深明大义,义无反顾的奔赴敌营以解除国家危难。
C、烛之武说服秦伯退兵,既充分考虑到郑国的利益,又处处在为秦国利益着想,不卑不亢,委婉得体,表现出他杰出的外交才能。
D、这篇优秀的历史散文,故事情节波澜起伏,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11、翻译下面两句话。
⑴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译文:
。
⑵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译文:
。
延伸阅读
(二)阅读下列一段话,阅读后回答问题。
贾诩字文和,武威姑臧人也。少时人莫知,唯汉阳阎忠异之,贾诩有良、平之奇。察孝廉为郎。
董卓之入洛阳,卓婿中郎将牛辅屯陕,诩在辅军。卓败,辅又死,众恐惧,校尉李傕、郭汜、张济等欲解散,间行归乡里。诩曰:“闻长安中议欲尽诛凉州人,而诸君弃众单行,即一亭长能束君矣。不如率众而西,所在收兵,以攻长安,为董公报仇,幸而事济,奉国家以征天下,若不济,走未后也。”众以为然,傕乃西攻长安。后诩为左冯翊,傕等欲以功侯之,诩曰:“此救命之计,何功之有!”固辞不受。是时将军段煨屯华阴,与诩同郡,遂去傕托煨。诩素知名,为煨军所望。煨内恐其见夺,而外奉诩礼甚备,诩愈不自安。
张绣在南阳,诩阴结绣,绣遣人迎诩。诩将行,或谓诩曰:“煨待君厚矣,君安去之 ”诩曰:“煨性多疑,有忌诩意。礼虽厚,不可恃,久将为所图。我去必喜,又望吾结大援于外,必厚吾妻子。绣无谋主,亦愿得诩,则家与身必俱全矣。”诩遂往,绣执子孙礼,煨果善视其家。诩说绣与刘表连和。太祖比征之,一朝引军退,绣自追之。诩谓绣曰:“不可追也,追必败。”绣不从,进兵交战,大败而还。诩谓绣曰:“促更追之,更战必胜。”绣谢曰:“不用公言,以至于此。今已败,奈何复追 ”诩曰:“兵势有变,亟往必利。”锈信之,遂收散卒赴追,大战,果以胜还。
是后,太祖拒袁绍于官渡,绍遣人招绣,并与诩书结援。绣欲许之,诩显于绣坐上谓绍使曰:“归谢袁本初,兄弟不能相容,而能容天下国士乎 ”绣窃谓诩曰:“若此,当何归 ”诩曰:“不如从曹公。”绣曰:“袁强曹弱,又与曹为仇,从之如何 ”诩曰:“此乃所以宜从也。夫曹公奉天子以令天下,其宜从一也。绍强盛,我以少众从之,必不以我为重。曹公众弱,其得我必喜,其宜从二也。夫有霸王之志者,固将释私怨,以明德于四海,其宜从三也。愿将军无疑!”绣从之,率众归太祖。太祖见之,大喜。执诩手曰:“使我信重于天下者,子也。”表诩为执金吾,封都亭侯,迁冀州牧。冀州未平,留参司空军事。
建安十三年,太祖破荆州,欲顺江东下。诩谏曰:“明公昔破袁氏,今收汉南,威名远著,军势既大;若乘旧楚之饶,以飨吏士,抚安百姓,使安士乐业,则可不劳众而江东稽服矣。”太祖不从,军遂无利。
评曰:荀攸、贾诩,庶乎算无遗策,经达权变,其良、平之亚欤!”
1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十。(
)
A、众以为然,傕乃西攻长安。然:对,正确,
B、煨内恐其见夺,而外奉诩礼甚备。备:完备,周全。
C、促更追之,更战必胜。促:催促。
D、固将释私怨,以明德于四海。释:消除。
1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此救命之计,何功之有
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
B、煨待君厚矣,君安去之
作《师说》以贻之
C、袁强曹弱,又与曹为仇
百姓职不见保,为不用恩焉
D、固将释私怨,以明德于四海
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
14、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贾诩“算无遗策”的一组是(
)
⑴与诩同郡,遂去傕托煨。⑵我去必喜,又望吾结大援于外,必厚吾妻子。⑶诩说绣与刘表连和。⑷兄弟不能相容,而能容天下国士乎 ⑸曹公众弱,其得我必喜⑹若乘旧楚之饶,以飨吏士,抚安百姓,使安士乐业,则可不劳众而江东稽服矣。
A、⑴⑶⑸
B、⑵⑷⑸
C、⑴⑷⑸
D、⑵⑸⑹
1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贾诩脱离李傕之后,依托屯驻于华阴的段煨,但段煨畏诩威名,外恭而内忌。贾诩心不自安,于是与在南阳的张秀联络,断然离开多疑的段煨。
B、段煨希望通过贾诩与张绣结援,所以尽心的看护贾诩的家属;张绣没有主要的谋臣,也愿意得到贾诩的辅佐。贾诩此举,使自己和家人都得到了保全。
C、贾诩认为曹操兴图大业,不会与张绣计较私仇,所以他劝张绣在官渡之战后背离袁绍,投归曹操。张绣听计,果然得到曹操的开释和重用。
D、建安十三年,太祖攻取荆州,想要顺长江东下。贾诩劝告曹操,他的威名已经远扬,军事势力也已经十分强大,应采取一些温和的策略使百姓安居乐业。太祖没有听从他的意见,决然出兵,终于失利而回。
16、将文中划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⑴少时人莫知,唯汉阳阎忠异之,贾诩有良、平之奇。
译文:
。
⑵我去必喜,又望吾结大援于外,必厚吾妻子。
译文:
。
⑶若乘旧楚之饶,以飨吏士,抚安百姓,使安士乐业,则可不劳众而江东稽服矣。
译文:
。
三、【语言运用】
17、请根据下面的示例,填上相应的成语。
汉语是非常奇妙的一种语言,能引起人们非常丰富的联想,便于人们学习和记忆。有人喜欢用生动形象的说法来记忆成语,别有一番趣味。比如:最难听的歌曲——陈词滥调。最绵长的口水——垂涎三尺,等等。
再如:最宽阔的胸怀
最反常的天气
最怪异的动物
最丰富的稿酬
18、下面是林则徐七岁时的一幅对联的上联,请根据上联,仿写出下联,表现他人虽小,志却高,气却盛。
上联:海到无边天作岸;
下联:
。
参考答案:
课前预习案
1、fàn
yì
zhuì
gōng
jué
hán
yuè
páng
2、⑴
“已”同“矣”句末语气词,可译作“了”。⑵
“说”同“悦”,高兴⑶
“知”同“智”,
聪明。⑷
“共”
通“
供”,供应。
3、
⑴东、西。名词做状语,在东边;在西边⑵夜。名词做状语,在晚上,当晚。
⑶害。动词活用为名词,害处。⑷赐。动词活用为名词
,恩惠,好处。⑸壮。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壮年。⑹远。形容词活用为名词,远方,边远的地方。⑺乏困。形容词活用为名词,缺少的东西⑻军。名词活用为动词
,驻扎。⑼退。动词的使动用法,使……退⑽亡。动词使动用法。使……灭亡⑾敝。形容词用作动词,损害。
4、①古义:出行的人;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②古义:把……作为;今义:认为③古义:那人;今义:一般人的妻子。④古义:离开;今义:往,到。
5、⑴在与晋国结盟的情况下又与楚国结盟。⑵我年轻的时候,尚且不如别人;如今年老了,不能干什么了。⑶我未能早先重用您,现在危急中求您,这是我的过错。⑷冒昧地拿(这件事)麻烦你。⑸为什么要帮晋国来灭了郑国,而增加你的邻邦晋国的土地呢?⑹晋国有什么会满足的呢?
6、填空:《左氏春秋》 编年体 左丘明 散文 《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 战争 外交辞令
课堂学习案
【整体感知】
1、内容感知
⑴思路结构
①秦晋围郑
千钧一发②郑伯求贤
临危受命③夜访秦伯
说退秦军④晋候权衡
率师离郑
⑵说辩艺术:
第一步:欲扬先抑,以退为进;
第二步:阐明利害,动摇秦君;
第三步:替秦着想,以利相诱;
第四步:引史为例,挑拨秦晋;
第五步:推测未来,劝秦谨慎。
2、写作特点感知
⑴答:组织严密,前后照应。
①以秦晋围郑始,以秦晋离去终。
②写攻郑理由仅为晋国单方面理由,并写秦晋屯兵两处,为说秦伏笔。
③“夜缒而出”照应“围郑”“国危”。
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和“微夫人之力不及此”照应前文秦晋虽是联合行动,却貌合神离,各自驻扎,各自行动,为秦私下与郑结盟创造条件。
⑵答:起伏跌宕,生动活泼。
兵临城下,黑云压城城欲摧;佚之狐推荐烛之武,黑暗中闪现一道亮光;郑伯求访,却遭埋怨,希望又趋渺茫;郑伯自责,晓之以理,烛之武出使,希望再现;说退秦军,子犯请击,再生波澜;晋候析理,决定撤离,一场虚惊。
⑶答:言说思路:郑亡将成事实——亡郑于秦无益——存郑于秦有利——晋国险恶用心'
言说结果:秦郑结盟、秦晋瓦解。
言语策略:抓住矛盾,分析利害(利诱);为郑出使,为秦着想(伪装);放大瑕疵,挑拨矛盾(离间)。
特点:说理透辟,善于辞令
【幽思探究】
1、答:表面上看,郑伯是一个礼贤下士、从谏如流的君主。但如果结合秦晋攻打郑的原因——当年慢待重耳,可知郑伯是个目光短浅又自私的人,如今来求烛之武,也不过是临时抱佛脚罢了。事到临头才开始求贤。“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言外之意就是:你出来干活,是帮我的忙也是帮你的忙,你如果不肯帮忙,对你也没有好处。话里含有威胁的意味。
一定要不断挖掘和重视人才,不要等到危机出现后再重用人才。
2、答::人如其名,佚之狐身上的狐味太重。只身入虎狼之地,能否说服秦伯谁也不敢打保票,稍有不慎,惹恼了秦伯,自己掉了脑袋不算,还可能被牢牢的钉在历史
( http: / / www.21cnjy.com"
\t
"_blank"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的耻辱柱上让后人指指点点。抬出烛之武,既能提高成功的几率,在成就烛之武的同时自己也落个“伯乐”的美名。所以说他是一条狡猾的狐狸!
3、答:热爱国家,深明大义;不卑不亢,机智勇敢。一个深明大义的君子,一个让人心酸的勇士,一个令人佩服的辩才。
4、答:历史不容篡改,记录真相为本;追求形象丰满,塑造原型人物;牢骚也是真言,热血依旧沸腾。
随堂检测
一、【语基检测】
1、B(A、共——供;C、说——悦;D、知——智)
2、A。⑴⑹形容词活用作动词。⑵名次活用作动词。⑶⑷⑸名词活用作状语。
3、B。鄙:边邑。这里是动词“把……作为边邑”。
4、B。⑴⑷⑼⑽作代词;⑵⑸⑹⑺用于主谓间。⑶结构助词“的”⑻提宾标志。
5、D(ABC三项都是古今异义词,D项古今同义)
6、A(A项为宾语前置句,其余三项为介词结构后置句)
二、【阅读检测】
7、选C。之:助词,用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8、选B。既:副词,已经。(A、之:代指“土地”/代指“秦军”。C、以:介词,拿/连词,而。D、其:代词,他们/语气词,还是。)
9、选
D。(⑴是佚之
狐的话。⑶是郑伯自责。⑹是烛之武推辞之言。)10、C、有“处处为秦国的利益着想”不正确。
11、⑴如果使郑国灭亡对您有什么好处,那么,可以冒昧地请您出兵攻打郑国。
⑵秦国使者往来经过郑国,郑国可以供给他们缺少的东西,这对您也没有什么害处。
12、选C。促:急促,赶快。
13、选B。都是代词,代人。(A、之:宾语前置的标志/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C、为:表判断,是/介词,因为。D、以:表目的,来/表因果,因为。)
14、选D.(⑴主要是说贾诩在乱世中寻求自保的行为。⑶句贾诩虽然谋划了,但并没有说结果怎样,,故而不行。⑷是贾诩评价袁绍的句子。)
15、选C。根据原文,他劝张绣在官渡之战前背离袁绍。
16、⑴少年时没有人看出他的才能,只有汉阳人阎忠认为他与众不同,说他又张良、陈平的奇才。⑵我离开他,他一定高兴,又希望我在外面为他联系到强有力的援兵,必定会厚待我的妻子儿女。
⑶如果利用荆州已有的富饶,来犒赏官吏士人,安抚百姓,那么就可以不用使军队劳苦而使江东俯首称臣。
三、【语言运用】
17、⑴虚怀若谷⑵晴天霹雳⑶虎头蛇尾⑷一字千金
18、参考答案:山登绝顶我为峰。
参考译文:
贾诩字文和,武威姑臧人。年轻时人们没有谁知道他,只有汉阳人阎忠认为他不同寻常,说贾诩有张良、陈平那样的奇特才能。他被推荐为孝廉,做了郎官。
董卓进入洛阳时,董卓的女婿中郎将牛辅驻扎在陕,贾诩正在牛辅军中。董卓失败,牛辅又死了,他的部属都感到害怕,校尉李傕、郭汜、张济等人打算解散队伍,抄小路逃回家乡。贾诩说:“听说长安城中的人议论说想要杀尽凉州人,而各位丢下部属单独出走,就是一个亭长也能把你们捆绑起来。不如带领部属往西去,在经过的地方招募士兵,来攻打长安,为董公报仇,如果有幸把事情办成,就可以尊奉朝廷来征服天下,如果不能成功,再逃跑也不晚。”大家都认为他说得对。李傕于是向西攻打长安。后来贾诩担任左冯翊,李傕等人因贾诩有功想请封他为侯,贾诩说:“这只是救自己性命的计策,哪有什么功劳!”坚决推辞不肯接受。这时将军段煨驻守在华阴,段煨和贾诩是同郡人,于是贾诩离开李傕投奔了段煨。贾诩向来有名气,被段煨的部属所仰望。段煨心里害怕兵权被贾诩夺走,表面上对他以礼相待十分周到,贾诩心里越发不安。
张绣在南阳时,贾诩暗地里和张绣结交,张绣派人迎接贾诩。贾诩将要动身,有人对贾诩说:“段煨待您很优厚了,您为什么要离开他呢?”贾诩说:“段煨生性多疑,有猜忌我的意思,礼遇虽然优厚,但不可依靠,长久留下来将会被他暗算。我离开他一定感到高兴,又希望我在外面结交强大的力量作为外援,他一定会厚待我的妻子儿女。张绣没有替他出谋划策的人,也愿意得到我,那么我的家室和我本人一定都能保全了。”于是贾诩前往张绣那里,张绣用儿孙对长辈的礼节对待贾诩,段煨果然很好地照顾他的家室。贾诩劝说张绣和刘表联合。太祖接连征讨张绣,一天早晨带领军队后撤,张绣要亲自带兵追击他。贾诩对张绣说:“不能追击,追击一定会失败。”张绣不肯听从,进兵和曹军交战,结果被打得大败逃回。贾诩对张绣说:“赶快再去追击,再打一仗心定获姓。”张绣道歉说:“没有采用您的意见,才落到这种地步。现在已经战败,怎么又去追击呢?”贾诩说:“用兵的形势有了变化,赶紧去追一定有利。”张绣相信了他的话,于是聚集逃散的士兵前去追击,和曹军大战,果然获胜返回。
在这以后,太祖在官渡抵御袁绍,袁绍派人招引张绣,并给贾诩写信希望双方互为外援。张绣想要答应袁绍,贾诩在张绣的座席上公开对袁绍的使者说:“回去告诉袁本初,他的袁术兄弟之间都不能相容,还能容纳天下优秀人物吗?”张绣私下对贾诩说:“如果这样,我应该归附谁呢?”贾诩说:“不如归附曹公。”张绣说:“袁绍强大,曹公弱小,我又和曹公结下怨仇,我归附他会怎么样呢?”贾诩说:“这正是应当归附他的原因。曹公尊奉天子来号令天下,这是应当归附他的第一个原因。袁绍强盛,我们以很少的兵马归附他,一定不会重视我们。曹公军队弱小,他得到我们一定很高兴,这是应当归附他的第二个原因。有称雄天下志向的人,本来就应当放下个人的怨仇,向天下人显示自己高尚的品德,这是应当归附他的第三个原因。希望将军不要迟疑!”张绣听从了他的意见,带领人马归顺了太祖。太祖见到贾诩,十分高兴,握着贾诩的手说:“使我得到天下人的信任和敬重的人,就是你呀。”上表请求任命贾诩为执金吾,封为都亭侯,又升任冀州牧。当时冀州还未平定,留下来参与司空军事谋划。
建安十三年,太祖攻下荆州,打算顺着长江向东进军。贾诩劝谏说:“明公以前打败了袁氏,现在收取了汉水以南的地方,威名远扬,军队的势力已经扩大;如果凭借昔日楚国土地的富饶,来供给官兵,安抚百姓,使他们安居乐业,那么不须劳师动众就可以使江东归服了。”太祖不肯听从他的意见,军队就没有获得成功。
评曰:荀攸、贾诩,谋划几乎没有失策的地方,他们的筹划达到随机应变的程度,大概仅次于张良、陈平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