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
.4《鸿门宴》共1课时教案(苏教版必修3)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通过对照课文注释和翻阅字典等方法自己翻译文言。
2、通过阅读、表演、品味,去体会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把握人物的个性特点。
3、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加深对人物的理解,培养多方位并深入的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通过对照课文注释和翻阅字典等方法自己翻译文言。
2、通过阅读、表演、品味,去体会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把握人物的个性特点。
教学时数:
1课时
课前准备:
1、学生结合注释,熟读课文,疏通大意。
2、布置学生上图书馆或上网查阅有关“鸿门宴”及刘邦和项羽的相关评价
3、布置学生课外自编自导自演“现代鸿门宴”。
教学过程:
一、
由学生自编自导自演“现代鸿门宴”
二、
人物形象分析
鸿门宴是项羽刘邦在灭秦之后长达五年的斗争的开端,虽是开端,却在某种程度上预示了这场斗争的终结,这样说,是因为在“鸿门宴”中,人物的个性特点都展现出来了。
1、刘邦
①
先由扮演刘邦的学生谈谈他对刘邦个性的体会,可结合主要情节来分析。
②
观看的同学提出表演上的得失,如感情处理是否适度,个性特征的表现是否到位等。演员同学回答引发互动。
③
拓展评说(让学生多方位的去了解刘邦)
大风歌
刘邦
大风起兮云飞扬。
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大风、飞云、猛士,这些形象都给人以强烈的动感,极其准确地渲染出秦末天下激荡的时代气氛,在读者眼前展现出一幅沧海横流、群雄逐鹿的历史画面,而作者本人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完成了统一中国的大业。“大风”、“飞云”、“猛士”这类具有飞动之势的形象使人感受到作者叱咤风云的气概,而“海内”、“故乡”、“四方”等开阔形象则使人感受到作者恢宏的气度。刘邦无疑坦言:他之所以“威加海内”,首先有赖于“大风起兮云飞扬”的局面。但正如风云并非人力所能支配,这种局面也不是刘邦所造成的,他只不过运道较好。对于刘邦这样出身卑微的人,若不是碰上乱世,他的努力和才智也就没有了用武之地了。因此他借用对自然界无能为力的风云变幻,来比喻把他推上帝位的客观条件,不自觉显示了他的忧虑的心态。且不论刘邦将这种机运看作是上苍的安排还是偶然机遇,但都不是自己所能决定的。换而言之,其前途是无法预测的机运来操持的。自然,他应该最大程度发挥自己的才能。
2.项羽
①先由扮演刘邦的学生谈谈他对刘邦个性的体会,可结合主要情节来分析。
②观看的同学提出表演上的得失,如感情处理是否适度,个性特征的表现是否到位等。演员同学回答引发互动。
③拓展评说(让学生多方位的去了解项羽)
垓下歌
项羽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题乌江亭
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辱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乌江亭
王安石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
夏日绝句
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毛泽东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力拨山兮气盖世”,主是人们对项羽的评价,他的勇猛和他乌江自刎的悲剧,让人们为之感慨,为之叹惜,人们感慨他的力大无穷,他的志向远大和那一出霸王别姬的悲壮。项羽是有名的悲剧英雄,他的勇猛豪爽甚至于傲气,都为人们自古以来所津津乐道。
鸿门宴,一场蕴含着刀光剑影的宴会,刘邦和他的谋臣们为了能走出楚营,对项羽会承有加,在项羽自认为天下是自己的时候,刘邦却早已暗中策划夺取天下,项羽在鸿门宴上不忍,恰恰成了他最大的失败。项羽自认为自己顶天立地,只有光明正大的打才是英雄,但最终的结局是有勇无谋的项羽带着残兵败将奔向乌江,最后自刎。大丈夫能屈能伸,不论在什么时候,它都有它的价值,不可一世的人永远不能建立大的功业,像项羽这样自以为是的人,不也自刎了吗?项羽的英雄气概消失在了乌江的水里,人们应当庆幸历史先中了刘邦而不是项羽,他只能在死后任众人评说。
项羽的豪爽固然值得尊重。但刘邦知人善用,甚至于他为了逃命而大肆奉承的另一种屈服,就一定要为人们怕不齿吗?但最终胜利的,毕竟是成就霸业的刘邦。
三、作业:以小论文的形式写“我眼中的刘邦(或项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