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4《鸿门宴》
一、课内阅读(86分)
(一)阅读文章第一段,1-5题。(19分)
1.给下列句中加点的字注音。(3分)
①沛公欲王___关中②旦___日飨____士卒,为___击破沛公军③范增说____项羽曰④好____美姬⑤皆为___龙虎
⑥未得与项羽相____见⑦使子婴为相_____
2.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1分)
①旦日飨士卒_____②范增说项羽曰______
3.解释下列多义词。(7分,每空0.5分)
⑴军①沛公军霸上____②为击破沛公军___
③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____④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____
⑵相①与项羽相见____②使子婴为相____
⑶为①为击破沛公军____②皆为龙虎____
③谁为大王为此计者____
⑷在①沛公兵十万,在霸上____②此其志不在小____
⑸于①使人言于项王曰____②贪于财货___
③长于臣____
4.翻译句子。(4分,每句2分)
①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
译文:
②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
译文:
5.根据文段内容填空。(4分,每空1分)
本段文字交待了刘、项双方的对比,表明项羽一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但此时双方此时本应“戮力攻秦”,而曹无伤的告密,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文章第二段,6-12题。(33分)
6.给下列句中加点的字注音。(2分)
①鲰生说我曰____②沛公奉卮酒为寿____③要项伯____
7.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4分)
①张良是时从沛公____②亡去不义____
③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____④固不如也
⑤秦时与臣游____⑥旦日不可蚤自来谢项王
⑦不如因善遇之____⑧且为之奈何__
8.指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并写出本字。(2分,每句0.5分)
①距关,毋内诸侯②要项伯
③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④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9.解释下列多义词。(10分,每空0.5分)
⑴善①素善留侯张良____②不如因善遇之_
⑵故①君安与项伯有故____②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____
⑶之①珍宝尽有之____②为之奈何____
③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____④鲰生……故听之____⑤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___
⑷以①具告以事____②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____③具以沛公言报项王④所以遣将守关者
⑸幸①妇女无所幸____②故幸来告良____
⑹王①沛公欲王关中____②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____③具以沛公言报项王___
④秦地可尽王也____
⑺乃①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____②良乃入,具告沛公____
10.解释古今异义词的。(7分)
⑴沛公居山东时——山东
古义:
今义:
⑵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足以
古义:
今义:
⑶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婚姻
古义:
今义:
⑷所以遣将守关者——所以
古义:
今义:
⑸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出入
古义:
今义:
⑹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非常
古义:
今义:
⑺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今人
古义:
今义:
11.指出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活用形式,并加以解释。(4分,每空0.5分)
①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活用形式:
解释:
②项伯杀人,臣活之/活用形式
:
解释:
③吾得兄事之/活用形式:
解释:
④于是项伯复夜去活用形式:解释:
12.翻译下列句子。(4分,每句1分)
①具告以事译文:
②为之奈何译文:
③孰与君少长译文:
④沛公奉卮酒为寿译文:
(三)阅读文章第三、四两段,完成13-22题。(34分)
13.给下列句中加点的字注音。(3分,每字0.5分)
①戮力攻秦___②范增数目项王____③玉玦___④瞋目视项王___⑤目眦尽裂___⑥沛公之参乘___
14.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5分,每字0.5分)
①戮力攻秦___②范增数目项王___
③因击沛公于坐___④故遣将守关者___
⑤而听细说___⑥坐须臾___
⑦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___⑧若入前为寿
⑨常以身翼蔽沛公___⑩臣死且不避___
15.指出通假字,并写出本字。(1分)
①令将军与臣有郤通②卫士欲止不内通
16.下列句中与“项王按剑而跽”中“而”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B.哙拜谢,起,立而饮之
C.拔剑切而啖之D.劳苦而功高如此
二、拓展阅读(34分)
(四)阅读下文,回答文后问题(17分)
太史公曰:吾闻之周生①曰“舜目盖重瞳子②”,又闻项羽亦重瞳子,羽岂其苗裔□ 何兴之暴③也: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蜂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④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难□。自矜功伐⑤,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⑥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选自《史记·项羽本纪》)
【注释】①周生:汉时的儒者。②重瞳子:目中有两个眸子。③暴:突然,有忽然兴起之意。④五诸侯:指齐、魏、赵、韩、燕五国后人。⑤自矜功伐:以功勋自诩。⑥寤:同“悟”。
23.
文中的四个□处,应依次填上的语气词是(2分)(
)
A.
邪矣也哉
B.
哉也矣邪
C.
哉矣也邪
D.
邪也矣哉
24.
比较下列“之”、“而”的意义和用法,正确的一项是(2分)(
)
①何兴之暴也②谓霸王之业③分裂天下而封王侯④尚不觉寤而不自责
A.
①②同,③④不同。
B.
①②不同,③④。.
①②同,③④同。
D.
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25.
解释下列词语(4分,每词1分)
A.
陈涉首难
B.
然羽非有尺寸
C.
奋其私智而不师古
D.
欲以力征经营天下
26.
从句式角度,应选出的两个相同项的是(2分)(
)和(
)
A.
(羽)乘势起陇亩之中
B.
(羽)放逐义帝而自立
C.
(羽)身死东城
D.
(羽)尚不觉寤而不自责
27.
“遂将五诸侯灭秦”在文中的正确意思是
28.
“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翻译正确的是
29.
对这篇文章评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C.
这篇文章对项羽的一生作了总的评价,既赞扬了项羽的灭秦之功,又指出他“自矜功伐”等方面的过错;显示了司马迁评价历史人物实事求是的公正态度。。
答案
1.①沛公欲王(wàng)关中②旦(dàn)日飨(xiǎng)士卒,为(wèi)击破沛公军③范增说(shuì)项羽曰④好(hào)美姬⑤皆为(wéi)龙虎⑥未得与项羽相(xiāng)见⑦使子婴为相(xiàng)
2.①旦日飨士卒(犒劳)②范增说项羽曰(劝说)
3.⑴军①沛公军霸上(动词,驻扎)②为击破沛公军(名词,军队)③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名词,驻扎军队的地方,军营)④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带兵的人,将领)⑵相①未得与项羽相见(副词,相互)②使子婴为相(名词,辅助君主掌管国事的最高官吏)⑶为①为击破沛公军(介词,替,给)②皆为龙虎(动词,成为,此处可引申为“呈现”)③谁为大王为此计者(介词,替,给)⑷在①沛公兵十万,在霸上(介词,引出动作的处所,“在……地方”)②此其志不在小(介词,引出动作的范围,“在……方面”)⑸于①使人言于项王曰(介词,引出动作的对象,向,对)②贪于财货(介词,引出动作的范围,“在……方面”)③长于臣(介词,表比较,比)
4.①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译文:沛公的左司马曹无伤派人对项羽说②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译文:现在进了关财物不掠取,女色不迷恋,这说明他的志向不在小的方面。
5.本段文字交待了刘、项双方军事力量(或兵力)的对比,表明项羽一方占有绝对优势,掌握着战争的主动权。但此时双方此时本应“戮力攻秦”,而曹无伤的告密,拉开了刘、项斗争的序幕。
6.①鲰生说我曰(zōu)②沛公奉卮酒为寿(zhī)③要项伯(yāo)
7.①张良是时从沛公(动词,跟随,跟从)②亡去不义(动词,逃亡,逃离)③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动词,抵挡,抵抗)④固不如也(副词,本来)⑤秦时与臣游(动词,交游,交往)⑥旦日不可蚤自来谢项王(动词,道歉)⑦不如因善遇之(副词,趁机,借此机会)⑧且为之奈何(副词,将)
8.①距关,毋内诸侯距、内通拒、纳②要项伯要通邀③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倍通背④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通早
9.⑴善①素善留侯张良(动词,结交,交好)②不如因善遇之(副词,好好地)
⑵故①君安与项伯有故(名词,旧交情)②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连词,所以,因此)
⑶之①珍宝尽有之(助词,无义)②为之奈何(代词,这件事)③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动词,到)④鲰生说我曰……故听之(代词,他的话)⑤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⑷以①具告以事(介词,把,将)②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介词,用来)③具以沛公言报项王(介词,把,将)④所以遣将守关者(与“所”构成固定结构,表原因)
⑸幸①妇女无所幸(封建君主对妇女的宠爱叫“幸”)②故幸来告良(副词,幸亏,幸而)
⑹王①沛公欲王关中(动词,称王)②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秦汉以后朝廷中封爵最高的一级,这里是对刘邦的尊称)③具以沛公言报项王(秦汉以后朝廷中封爵最高的一级)④秦地可尽王也(动词,称王)
⑺乃①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副词,就)②良乃入,具告沛公(副词,于是)
10.⑴沛公居山东时——山东古义:崤山以东,也就是函谷关以东地区今义:指山东省
⑵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足以古义:足够用来今义:完全可以,够得上
⑶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婚姻古义:结成姻亲关系,指儿女亲家今义:结婚的事;因结婚而产生的夫妻关系
⑷所以遣将守关者——所以古义:因果关系中表原因的连词今义:因果关系中表结果的连词
⑸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出入古义:出、入是两个词,指出来、进去今义:现在是一个词,①出去和进来②(数目、内容等)不相符、不一致
⑹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非常古义:不同寻常,指意外的变故今义:①异乎寻常的,特殊的②十分
⑺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今人古义:现在人家(指沛公)今义:现代的人,与“古人”相对
11.①名词作状语解释:在夜里
②项伯杀人,臣活之活用形式:使动用法解释:使……活,解救了……
③名词作状语解释:像对待兄长一样
④名词作状语解释:在夜里
12.①将全部情况禀告给了(张良)
②为之奈何译文:如何对付这件事
③孰与君少长译文:你与他谁大谁小
④:沛公奉上一杯酒祝他长寿
13.①戮力攻秦(lù)②范增数目项王(shuò)③玉玦(jué
)④瞋目视项王(chēn)⑤目眦尽裂(zì)⑥沛公之参乘(shèng)
14.①戮力攻秦(合力)②范增数目项王(屡次以目示意)③因击沛公于坐(趁机)④故遣将守关者(特意)⑤而听细说(指小人的谗言)⑥坐须臾(一会儿,形容时间很短)⑦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使……跟从,带领)⑧若入前为寿(第二人称代词,你)⑨常以身翼蔽沛公(同义词连用,保护,掩护)⑩臣死且不避(尚且)
15.①令将军与臣有郤郤通隙②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内通纳
16.B(例句中“而”表修饰,A—表转折,C—表顺承,D—表并列)
23.D
24.D。①何兴之暴也(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②谓霸王之业(助词,的)③分裂天下而封王侯(表承接关系)④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表递进关系)
25.A.
陈涉首难首难:首先起义。B.
然羽非有尺寸尺寸:尺寸之地。C.
奋其私智而不师古私智:自己的聪明D.
欲以力征经营天下经营:筹划营谋
26.
A和C
A.
(羽)乘势起陇亩之中(省略介词“于”)B.
(羽)放逐义帝而自立(一般句式)C.
(羽)身死东城(省略介词“于”)D.
(羽)尚不觉寤而不自责(“不自责”是“不责自”的倒装形式)
27.
“遂将五诸侯灭秦”在文中的正确意思是终于率领五国诸侯的军队灭掉了秦王朝。(2分)
28.
“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翻译正确的是是天意使我灭亡,不是我用兵的过错啊!(2分)
29.
C
30.①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壁:名词作动词,构筑壁垒②有美人名虞,常幸从幸:被宠幸③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王:名词作动词,称王④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怜:可怜,同情⑤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户,吾为若德德:名词作动词,恩施好处
31.①天之亡我,我何渡为?译文:上天让我灭亡,我还渡江做什么?②吾知公长者。译文:我知道您是个有德行受人尊敬的人。③项王身亦被十余创。译文:项王自己也受了十余处伤。
32.①垓下被围,四面楚歌,英雄末路,悲歌慷慨;②乌江欲渡未渡,无颜见江东父老;③赠马长者,步战杀敌,仍显英雄本色;④自刎而死,彻底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