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建设美丽中国 习题课件(2份打包)人教版(2024) 地理 八年级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五章 建设美丽中国 习题课件(2份打包)人教版(2024) 地理 八年级上册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5-09-04 05:59:12

文档简介

(共26张PPT)
第五章 建设美丽中国
第一节 自然灾害与防灾减灾
  地球是人类共同的家园,然而,自然灾害和环境问题时刻威胁着我们的生存
与发展。了解自然灾害的成因、危害及防灾减灾措施,树立环境保护意识,走可
持续发展道路,为建设美丽中国、创造美好未来而努力奋斗!
核心素养 目标提炼
人地协调观 认识到防灾减灾和环境保护是每个人的责任。树立尊重自然、保
护环境的意识;理解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认识到保护环
境的重要性。理解可持续发展理念;能够从人地协调的角度分析
如何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平衡;增强社会责任感
综合思维 分析自然灾害的成因与影响;能够从自然和人文因素综合分析自
然灾害的成因,例如气候变化、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探
讨环境保护与发展的关系;能够辩证地分析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
之间的矛盾,并提出可持续发展的解决方案;多角度思考防灾减
灾措施;从技术、管理、教育等多方面思考如何减少自然灾害带
来的损失
核心素养 目标提炼
区域认知 认识自然灾害的区域分布规律;能够分析不同区域自然灾害的类
型、成因及分布特点,例如地震带、台风路径、干旱区的分布
等。认识环境问题的区域差异;理解不同区域面临的环境问题
(如水土流失、荒漠化、雾霾等)及其成因,并能结合区域特征
分析问题
地理实践力 树立尊重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认识到防灾减灾和环境保护是
每个人的责任,并能积极参与相关行动
一、自然灾害严重★★☆
1. 特点:我国是世界自然灾害较为严重的国家之一,自然灾害种类多、
、分布广。
2. 常见的自然灾害及其特点
(1)气象灾害:主要有 、洪涝、台风、寒潮等类型,季节性明显且每
年都有发生。旱灾、洪涝灾害主要分布在东部季风区,东部平原和沿海地区
灾害多发,秦岭—淮河一线以北 多发;台风灾害主要分布在
地区;寒潮灾害影响范围广,最南可达海南岛。
(2)地质灾害:主要有地震、 、泥石流等。我国地跨世界两大地震
带——环太平洋地震带与 地震带,强地震多发。滑坡和泥
石流多发生在 ,特别集中在地势阶梯的过渡带。
发生频
率高 
旱灾 

涝 
旱灾 
东南
沿海 
滑坡 
地中海—喜马拉雅 
山区 
二、除害兴利并举★☆☆
1. 举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坚持“ 、防抗救相结
合”,显著提升灾前、灾中、灾后各环节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降低灾害损失,
为美丽中国建设提供安全保障。
2. 中国防灾减灾建设举例
预防为主 
抢修基础设施
心理干预 
灾前防 灾备灾 建设防灾工程 水利枢纽工程保障旱可灌、涝可防,兼
、航运之利
气象监测可提前数日、数小时发布预报预警,以
便提前防备
灾前防 灾备灾 建设救灾物资储备库 救灾物资储备库可以保证自然灾害发生时,及时
提供
灾中应 急救援 抢救受灾人员 启动应急响应,紧急抢救并转移安置灾民,减少
人员伤亡
抢修道路等基础设施,保障救灾通畅,降低财产
损失
灾后恢 复重建 重建家园 震后规划建设新城,创建更安全、更多就业机会
的城镇
恢复正常秩序 通过 ,消除心理创伤等,保障个人
心理健康和社会稳定

电 
开展灾害监测
救灾物资 
三、自救互救★☆☆
1. 做法:遭遇自然灾害时,每个人都应该 ,结合自己所处的位
置、境遇,采取适当的方法和措施,做到有效避灾。在力所能及的前提下,积极
救助他人,并设法把消息及时、准确地传递出去,寻求救援。
2. !即使受灾被困,也要保持镇定, ,等待和配合
救援。
冷静应对 
生命至上 
坚定信心 
自然灾害严重
   时事热点 2025年5月12日是我国第17个全国防灾减灾日。据此,完成1~2
题。
1. 下列属于自然灾害的是( B )
A. 炼钢厂排放废气,造成大气污染 B. 一场突发的泥石流,破坏大量房屋
C. 造纸厂排放污水,造成水污染 D. 大量施用农药、化肥,造成土壤污染
B
2. 下列属于地质灾害的是( C )
A. 台风 B. 洪涝 C. 滑坡 D. 干旱
C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除害兴利并举
  自然灾害的救援与救助包括灾前防灾备灾、灾中应急救援和灾后恢复重建。
下图为灾中应急行动示意图。据此,完成3~4题。
3. 某救灾物资储备基地储备的救生类物品主要是救生圈、救生舟、救生衣等。该
基地及其附近地区最主要的自然灾害是( D )
A. 寒潮
B. 泥石流
C. 旱灾
D. 洪灾
D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4. 影响应急时间的主要因素有( C )
①救灾物资储备基地到灾区的距离 ②自然灾害的种类 ③应急交通线的通行能
力 ④储备基地的位置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C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自救互救
5. 面对灾害和意外,下列措施合理的是( B )
A. 泥石流发生时,应设法从房屋里跑出并顺着河流方向往上游或下游逃生
B. 发生火灾且室内浓烟密布时,应俯伏在地上爬行,并用潮湿毛巾掩盖口鼻
C. 发生地震时,高楼的人应迅速乘电梯下楼
D. 发现煤气中毒者,首先必须对其进行人工呼吸
B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地理实践力 气象灾害是指大气对人类的生命财产和国民经济建设及国防建
设等造成的直接或间接的损害。下面为贝贝绘制的中国主要气象灾害分布图。据
此,完成6~8题。
6. 贝贝用甲、乙、丙、丁代表气象灾害,分别对应( C )
A. 寒潮、洪涝、干旱、台风
B. 台风、干旱、洪涝、寒潮
C. 寒潮、台风、洪涝、干旱
D. 干旱、寒潮、台风、洪涝
C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7. 华北和东北地区常常此旱彼涝,主要原因是( A )
A. 夏季风的进退
B. 海陆位置不同
C. 台风影响先后
D. 用水季节变化
8.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B )
A. 寒潮源自低纬度地区,所以常带来冻害
B. 台风常带来暴雨,给东南沿海地区人们的生产生活造成危害
C. 我国旱灾只发生在秦岭—淮河线以北地区
D. 我国的洪涝灾害大多是冬季风不稳定造成的
A
B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应急避难场所是为应对突发性自然灾害和事故灾难等,用于临灾时或灾时、
灾后人员疏散和避难生活,具有应急避难生活服务设施的一定规模的场地和按应
急避难防灾要求新建或加固的建筑。如图为应急避险场所标识。据此,完成9~
10题。
9. 不适合选做应急避难场所的是( D )
D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10. 突遇自然灾害时,下列有利于及时找到避难场所的有( D )
①熟悉居住地周围的环境、应急避难指示标识以及避难场所出入口设置 ②通过
相关政府网站或者公众号查询应急避难场所的相关信息 ③应急疏散时,采取就
大原则,迅速到达最大的应急避难场所 ④除正规建设和标识的应急避难场所
外,在紧急情况下学校、开阔地、小公园等地方也能作为临时避难场所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D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24年6月28日晚至29日,某县遭遇特大暴雨袭击,部分城区和乡镇出现洪
涝灾害。当地各级各部门全力以赴抢险救灾,积极开展灾后清淤、排水、抢修等
工作,帮助受灾群众尽快恢复生活生产。据此,完成11~12题。
11. 下列自然灾害中与洪涝灾害类型相同的是( B )
A. 地震 B. 台风 C. 泥石流 D. 滑坡
B
12. 自然灾害是经常发生的,因此防灾减灾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就显得特别重要。
下列关于防灾减灾的说法,不合理的是( D )
A. 当泥石流发生时,我们要朝着泥石流流向垂直两侧的山坡上跑
B. 建设救灾物资储备中心,以保证自然灾害发生时,能及时供应救灾物资
C. 当自然灾害发生时,我国政府能及时调动救灾人员,能有效减轻灾害损失
D. 我国运用遥感卫星技术,能够比较精确地预报地震的发生
D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13. (长春期中)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在车载导航仪的电子地图中应用广泛,给人
们的生活带来极大便利。目前,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可用于( C )
①人口普查 ②汽车导航 ③灾害监测 ④海产品加工 ⑤应急搜救
A. ①②③ B. ①③⑤
C. ②③⑤ D. ③④⑤
C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发生最为频繁的国家之一。读我国某地质灾害分布图
和该地质灾害的产生条件图,完成14~15题。
14. 图示区域该地质灾害多发的原因有( B )
①海拔较高,太阳辐射强 ②夏季降水集中,多暴雨
③山地广布,地势落差大 ④气候炎热,蒸发量较大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③ D. ②④
B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15. 遇到这种地质灾害时,以下做法正确的是( D )
A. 躲在他人身后不动等待救援
B. 逆着流动方向沿沟谷往上跑
C. 顺着流动方向沿沟谷往下跑
D. 垂直于流动方向往山坡上跑
16. 地震往往给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巨大的损失。地震发生时,正确的避震方法
有( C )
①正在开车时,不要停车,继续将车开到空旷地带 ②户外遇到地震时,应远离
可能有坠落物的地方 ③在室内应尽量抱头屈膝躲在小房间的墙角 ④家住高层
的应快速乘坐电梯离开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③④
D
C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商洛期中)旱灾和洪涝灾害是我国影响范围最广的两大自然灾害。读我国
水旱灾害空间分布示意图,完成17~18题。
17. 水旱灾害( D )
A. 不会发生在非季风区
B. 多发生在山区和河流上游
C. 多发生在人口稀疏地区
D. 多发生在河流中下游的平原上
D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18. 落实防灾减灾工作是保护人民生命财产的重要举措。下列能有效降低自然灾
害危害的有( B )
①利用卫星和雷达加强灾害监测 ②建设救灾物资储备中心 
③大规模进行人口迁移  ④加强遇灾自救方法教育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B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19. 某中学地理兴趣小组拟探究“西南地区泥石流多发的原因”,请你一起完成
探究过程。
  
【知识储备】
(1)泥石流是我国主要的自然灾害之一,按类型属于 (填“气象”或
“地质”)灾害,其分布具有一定的规律性。
地质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尝试探究】
(2)地震带与泥石流:西南地区位于 板块与亚欧板块交界处,地震
频繁发生,岩石破碎,碎屑物质多,这是泥石流发生的物质条件。
(3)地形与泥石流:西南地区位于我国地势第二级与第 级阶梯交界处,
多山地,山高谷深,地表起伏大,这是泥石流发生的地形条件。
印度洋 
一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4)气候与泥石流:西南地区主要位于 气候区,夏季多暴雨,
易诱发泥石流。
(5)人类活动与泥石流:下列属于引发泥石流灾害的人为原因的有( D )
①位于狭长的山谷之中 ②植被破坏严重 ③突降强暴雨 ④大规模的水电开发 
⑤耕地的扩展 ⑥大规模的交通、城镇建设
A. ①②③④ B. ②③④⑤ C. ③④⑤⑥ D. ②④⑤⑥
亚热带季风 
D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共21张PPT)
第五章 建设美丽中国
第二节 环境保护与发展
一、积极应对环境问题★★☆
1. 中国主要环境问题
环境问题 产生原因 举例
资源短缺 自然资源不可再生、资源需求大、资
源利用率不高、浪费严重等 煤、石油、天然气
等资源短缺

境 污
染 污染 人类生产生活排放的大量有毒有害气
体 酸雨、雾霾等
污染 人类生产生活排放的大量污水进入江
河湖海 藻类暴发等
人类不合理利用土地资源 石漠化、水土流
失、草场退化等
大气 
水 
生态退化
2. 生态建设措施及成效
(1)总体成果:针对不同发展阶段出现的突出环境问题,我国一直积极采取有
针对性的防治措施,取得明显成效。目前,我国已进入了环境质量整体
、 的时期。
(2)大气污染治理措施及成效
①措施:脱硫治理 、治理 天气。
②成果:酸雨面积大幅减少;以北京为例,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显著提升。
持续好
转 
稳中向好 
酸雨 
雾霾 
(3)生态建设措施及成效
①措施:黄土高原坡田改梯田工程、“三北”防护林工程、小流域综合治理工
程、天然林保护工程、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等。
②成效: 面积不断减少;森林覆盖率不断 。
水土流失 
增加 
二、走向生态文明★☆☆
1. 目标: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为了建设环境优美、经济发达、人民富裕的美
丽中国,要摒弃以 为代价换取经济发展的做法,避免走
的老路,实现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共赢。
2. 理念:建设美丽中国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 优先、
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用生态文明理念引领高质量经济发展。
牺牲环境 
先污染再
治理 
节约 

护 
积极应对环境问题
  资源与环境问题对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有着巨大影响。据此,完成1~2题。
1. 漫画反映的问题属于大气污染的是( D )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③ D. ③④
D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2. 为减少漫画④现象的发生,应该( D )
A. 合理利用土地 B. 发展节水农业
C. 禁止乱砍乱伐 D. 开发新能源
D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走向生态文明
  世界最大的防护林工程——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简称三北防护林工
程),是我国在西北、华北、东北地区建设的大型人工生态林工程。读三北防护
林体系建设区域范围图,完成3~4题。
3. 三北防护林主要覆盖的地形区有( C )
A. 云贵高原、东南丘陵
B. 横断山脉、大兴安岭
C. 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
D. 青藏高原、四川盆地
C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4. 下列关于三北防护林作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C )
A. 三北防护林形成了一道巨大的生态屏障,减少了
对南部及东部地区风沙灾害的威胁
B. 三北防护林能够调节气候,增加水汽,减小温差,
降低风速,缓解干旱,改善生态环境
C. 三北防护林需要大量水资源,会加剧种植地区的
干旱程度,加剧土地荒漠化进程
D. 三北防护林具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生态功能,
有利于减轻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
C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跨学科·数学 读我国某地导致饮用水污染事故的污染物类型构成扇形图,完
成5~6题。
5. 从污染物类型构成分析,该地饮用水安全威胁主要来自( B )
A. 生活污染和农业污染
B. 生活污染和工业污染
C. 工业污染和农业污染
D. 生活污染和多类型污染
B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6. 下列关于防治饮用水污染的做法,不正确的是( C )
A. 生活污水和工业污水达标排放
B. 使用无磷洗衣粉
C. 多用洗洁精
D. 提高公民保护水源的意识
C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江门期末)中国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
和”。读碳达峰与碳中和示意图,完成7~8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7. 根据图中信息,有利于实现碳中和生产、生活方式的是( C )
A. 提高煤炭等能源消费比例
B. 加大森林采伐力度,增加收入
C. 提倡低碳环保的出行方式
D. 大力发展钢铁工业等重工业
8. 中国力争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体现了中国是( B )
A. 高新技术水平最高的国家
B. 负责任的国家,努力应对全球气候变化
C. 维护世界和平的国家
D. 负责任的大国,努力解决全球水资源短缺
C
B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临沂二模)“十四五”规划提出构建以“三区四带”为主的山水林田湖草
沙生命共同体,筑牢我国生态安全屏障。下面为我国“三区四带”生态功能区分
布示意图。据此,完成9~10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9. 目前黄河流域已产生了良好的生态效应。下图中序号与内容对应正确的是( B )
A. ①加快 ②水量 ③凌汛
B. ①减缓 ②含沙量 ③洪涝
C. ①加快 ②含沙量 ③洪涝
D. ①减缓 ②水量 ③凌汛
B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0. 如果青藏高原生态屏障区内冰川不断萎缩,湖泊、沼泽面积不断缩小,从长
远来看会造成( C )
A. 长江水流更湍急
B. 澜沧江出现凌汛现象
C. 黄河水量减少
D. 额尔齐斯河出现断流
C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时事热点 2025年8月15日,是第三个全国生态日。该纪念日体现了新时代生
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地位,体现了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坚定决心。上图为全国
生态日标识。读图,完成11~12题。
11. 下列宣传标语中,符合该主题的是( A )
①资源有限,循环无限 ②绿色生活,全民行动 ③节能尽一份力,降碳多一份
心 ④科技改变生活,创新创造未来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A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2. 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中学生我们应该( D )
A. 加快科技创新,提高环保成本投入
B.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发展循环经济
C. 完善法律法规,严惩破坏环境的行为
D. 学习和宣传环保知识,落实环保行动
D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3.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建设能源运输“动脉”】
  我国跨区域输电的主要方式是特高压输电,它具有输电功率大、输电距离
远、能耗低、占地少、成本低等特点,“西电东送”是中国能源运输的“主动
脉”。下面为我国主要清洁能源基地布局示意图(图1)、我国太阳能分布图
(图2)。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我国的清洁能源基地主要分布在 (填“沿海”或“内陆”)地
区,这里能源需求量小,清洁能源分布与能源需求分布 (填“匹配”
或“不匹配”)。
(2)写出建设输电通道对东部地区的意义。(至少两条)
缓解东部地区能源紧张状况,改善东部地区空气质量。
内陆 
不匹配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3)由图2可知,四川盆地属于太阳能( D )
A. 丰富区 B. 较丰富区 C. 可利用区 D. 贫乏区
(4)结合图2,写出我国太阳能的分布特征,并说明其与气候的关系。
分布特征:西部多、东部少。关系:东部降水多,太阳辐射弱;西部降水少,太
阳辐射强。
D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