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
.3《廉颇蔺相如列传》共3课时教案(苏教版必修3)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常识。
2、积累文言知识。
3、研究人物形象,研究《史记》的人物描写及艺术特色。
教学重难点:
1、了解有关常识。
2、积累文言知识。
教时安排:2教时
第一教时
要点:了解有关常识,完成部分文言知识积累。整体理解一。
过程:
一、导入(几个成语的出处——“完璧归赵”“负荆请罪”“刎颈之交”,引入课文)
二、本文的阅读特点及学习要求
文章浅易好懂,故事性强,一些文言字词的用法很有代表性,学习过程中不能因为似懂非懂而疏忽有关文言知识的积累,学习中我们还要注意赏析人物形象,研究《史记》的人物描写及艺术特色。
三、了解司马迁和《史记》
1、简介司马迁
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西南)人。生于汉景帝中元五年(前145),一说生于汉武帝建元六年(前135),卒年不可考。司马迁10岁开始学习古文书传。约在汉武帝元光、元朔年间,向董仲舒学《公羊春秋》,又向古文家孔安国学《古文尚书》。20岁时,从京师长安南下漫游,足迹遍及江淮流域和中原地区,所到之处考察风俗,采集传说。不久仕为郎中,成为汉武帝的侍卫和扈从,多次随驾西巡,曾出使巴蜀。元封三年(前108),司马迁继承其父司马谈之职,任太史令,掌管天文历法及皇家图籍,因而读了大量史官所藏图书。太初元年(前104),与唐都、落下闳等共订《太初历》,以代替由秦沿袭下来的《颛顼历》,新历适应了当时社会的需要。此后,司马迁开始撰写《史记》。后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获罪下狱,受腐刑。
出狱后任中书令,继续发愤著书,终于完成了《史记》的撰写。人称其书为《太史公书》。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对后世史学影响深远,《史记》语言生动,形象鲜明,也是优秀的文学作品。司马迁还撰有《报任安书》,记述了他下狱受刑的经过和著书的抱负,为历代传颂。
2、简介《史记》
《史记》最初没有固定书名,或称“太史公书”,或称“太史公记”,也省称“太史公”。“史记”本来是古代史书的通称,从三国开始,“史记”由通称逐渐成为“太史公书”的专名。
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在汉中央政府做太史令,负责管理皇家图书和收集史料,研究天文历法。司马谈打算编写一部通史,愿望没有实现就死去了。临死的时侯,嘱咐司马迁完成他未竟的事业。司马谈死后,司马迁承袭父职,做了太史令,竭尽终生精力最后完成这部五十二万多字的不朽著作。《史记》是一部贯穿古今的通史,从传说中的黄帝开始,一直写到汉武帝元狩元年,叙述了我国三千年左右的历史。据司马迁说,全书有本纪十二篇,表十篇,书八篇,世家三十篇,列传七十篇,共一百三十篇。
《史记》是一部纪传体通史,开创了我国史书的新体例——本纪、世家、列传、书、表。
本纪——给帝王作传的类别。
世家——给诸侯作传的类别。
列传——给名人作传的类别。
书——典章、书籍。
表——大事年表。
鲁迅 先生曾说:《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也就是说,作为一部规模宏大、体制完备的中国通史的《史记》,同时也是一部非常优秀的文学作品。
3、有关背景
战国末期,当时秦、楚、齐、赵、韩、魏、燕等七国中,以秦力量最为强大,它要统一中国,采取远交近攻、各个击破的战略,积极对外扩张。它南边的楚国和西北的赵国,实力比秦稍弱。在蔺相如完璧归赵和渑池会时,秦的主要力量正对付楚国,所以它对赵国虽也虎视耽耽,但还抽不出主要力量来进攻。这就是蔺相如进行外交斗争取得胜利的客观有利条件,当然,蔺相如的主观努力--利用有利的形势,机智勇敢地进行斗争也是非常重要的。
四、朗读课文第一个故事
五、积累这部分文言知识
1、教师提示
字词读写提示:缪
可予不
睨
倨
斋戒
缪公
汤镬
嘻
孰计议之
列观
miào
fǒu
nì
jù
zhāi
jiè
tāng
huò
xī
shú
liè
guàn
文言知识提示:
(1、2)以勇气——遗赵王书——徒见欺——求人可使报秦者(句式特点?)——何以知之(句式特点?)——窃计——幸于赵王——请罪——幸得脱矣
(凭借。送。被。定语后置。宾语前置。私下里。宠幸,被。请求治罪。侥幸赦免。)
(3、4、5、6、7)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曲在赵——宁许以负秦曲——完璧归赵——无意偿赵城——请指示王——因持璧——却立——上冲冠——悉召群臣——负其强——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列观——倨——以戏弄臣——必欲急臣——乃辞谢固请——案图——特以诈——舍相如——衣褐——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孰计议之——欲引相如去——因而厚遇之——卒廷见相如——使不辱于诸侯——
(怎么办。理亏。宁可答应而让秦承担理亏的责任。完,使动。无心。指给看。趁此。退后站立。向上顶起。全部。依仗。这是敬畏大国威望而修明自己的敬意啊。一般观台。傲慢。而耍弄我。使动。就婉言道歉,坚决地请求。指着地图。只是。安排住宿。穿粗布衣。未曾有坚决明确地遵守信约的人。实在,对不起。仔细。带领。趁此。对待。终于,在朝廷上。出使。)
2、翻译第一个故事:完璧归赵
廉颇是赵国的优秀将领。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做赵国的大将去攻打齐国,把齐国打得大败,夺取了阳晋,被任命做上卿,凭他的勇猛善战在诸侯各国之间出了名。蔺相如是赵国人。是赵国宦官头目缪贤的门客。
赵惠文王的时候,得到楚国的和氏璧。秦昭王听到了这件事,派人送给赵王一封信,愿意用十五座城池换取这块宝玉。赵王跟大将军廉颇一班大臣商议:想把这块宝玉让给秦国吧,恐怕秦国的那些城池得不到手,白白地受欺骗;想不让给秦国吧,又担心秦国的大军马上打过来。计策不能确定,想找个可以出使去回复秦国的人,也没有找到。宦官头目缪贤说:“我的门客蔺相如可以担任这个差使。”赵王问:“怎么知道他可以呢?”缪贤回答说:“我曾经犯了罪,私下打算逃跑到燕国去。我的门客蔺相如拦阻我说:‘您怎么了解燕王?’我告诉他说,我曾跟着大王到边境上与燕王相会,燕王私下握着我的手说:‘愿意交个朋友’,因此我了解他,所以打算投奔去。相如对我说:‘赵国强而燕国弱,而您又受到赵王重用,所以燕王想和您交朋友。现在您却是从赵国逃跑去投靠燕国,燕国害怕赵国,他们势必不敢收留您,反而会把您绑起来送回赵国。您不如解衣露体伏在刑具上请求大王处罚,或许侥幸能得到赦免。’我按照他的办法去做,(果然)大王恩赦了我的罪。我看他这个人是个勇士,又有智谋,应该可以担当这个差使。”
于是赵王召见(蔺相如),问蔺相如说:“秦王要用十五座城池换我的和氏璧,可以给他吗?”相如说:“秦国强大,赵国弱小,不能不答应。”赵王说:“拿了我的璧,(却)不给我城池,怎么办?”相如说:“秦王用城池来换宝玉而赵国不答应,理屈的是赵国;赵国给了宝玉而秦国不给赵国城池,理屈的是秦国。比较这两个对策,宁可答应(给秦国璧),使秦国承担理屈(的责任)。”赵王问:“谁可以担当这个使者呢?”相如说:“大王如果实在找不到合适的人,我愿捧着和氏璧出使秦国。城池给了赵国,就让它留在秦国;城池不给赵国,我一定将璧完完整整地带回来。”于是赵王就派蔺相如带着和氏璧向西出发,到秦国去。
秦王在章台宫接见蔺相如。蔺相如捧着和氏璧献给秦王。秦王高兴极了,把璧玉递给宫中美人以及左右侍从们看,大家高呼万岁。蔺相如看出秦王没有把城池抵偿给赵国的意思,就走上前去说:“这宝玉有点毛病,让我指给大王看。”秦王把璧交给他。蔺相如于是握着璧后退几步,靠殿柱站着,气得头发都要竖起来了,对秦王说:“大王想得到和氏璧,派人送信给赵王,赵王召集所有的大臣来商议,都说:‘秦王贪婪,仗着他势力强,用空话来诈取宝玉,那些说要交换的城池恐怕得不到手。’商量不打算给秦国和氏璧。我以为普通人交往尚且互不欺骗,何况大国呢?而且为了一块宝玉的缘故惹得强大的秦国不高兴,也不好。于是赵王就斋戒了五天,派我来献和氏璧,在朝廷上亲自拜送了国书。为什么这样呢?为的尊重(你们)大国的威严以表示敬意啊。现在我来了,大王只在一般的宫殿上接见我,态度十分傲慢;得到了宝玉,把它传给美人看,用来戏弄我。我看大王没有诚意把城池交给赵王,所以我又把宝玉取回。您如果一定要逼我,我的脑袋今天就与和氏璧一齐在柱子上碰个粉碎!”
蔺相如拿着那块宝玉斜瞅着廷柱,准备拿它去撞击廷柱。秦王怕他撞坏宝玉,就向他道歉,坚决地请他不要这样做,同时召来管版图的官吏察看地图,指着从这里到那里的十五座城池划归赵国。蔺相如估计秦王只不过用这种欺诈手段,假装划给赵国城池,其实不能到手,就对秦王说:“和氏璧是天下所公认地宝玉,赵王敬畏(大王),不敢不献它出来。他送宝玉的时候曾斋戒了五天,现在大王也应当斋戒五天,在朝廷上举行设有九个迎宾赞礼官吏的大典,我才敢献上宝玉。”秦王估量了一下,知道终究不能强夺,就答应斋戒五天,安置蔺相如住在广成宾馆里。蔺相如估计秦王虽说答应斋戒,但必定会负约不把城池给赵国,就派他的随从换上粗布便服,怀里藏着宝玉,抄小路逃走,把宝玉送回赵国。
秦王斋戒五天后,就在朝廷上设了有九个迎宾赞礼官吏的在典,引见赵国使者蔺相如。相如到来,对秦王说:“秦国自从穆公以来的二十多个 国 君,从来没有坚守信约的。我实在怕受大王的骗而对不起赵国,所以派人带着宝玉抄小路回赵国去了。再说秦国强,赵国弱,大王派一个使者到赵国去,赵国马上就把宝玉送来。现在以秦国的强盛先割十五座城池给赵国,赵国哪敢留着宝玉不给而得罪大王呢?我知道欺骗了大王应得死罪,我愿意受汤镬之刑。希望大王与大臣们仔细商量这件事。”秦王和群臣们你看着我,我看着你,气得发出惊呼的声音。左右的人想把相如拉出去(处死),秦王就说:“现在杀死相如,还是得不到宝玉,反而断绝了秦赵两国的交情。不如就此好好地招待他,让他回赵国去。赵王难道会因一块宝玉的缘故欺骗秦国吗?”终于在朝廷上接见了蔺相如,举行仪式后送他回国。
蔺相如回国以后,赵王认为他是个能干的官员,出使到外国而未受到诸侯的欺辱,任命他做上大夫。(这以后)秦国也没有把那些城池给赵国,赵国也到底没有给秦国那块的氏璧。
六、思考讨论(下一节课班级交流)
1、在这个故事中,蔺相如的智慧表现在哪里?
2、蔺相如能够成功地回国,原因是什么?
第2教时
要点:继续积累文言知识,整体理解二。
过程:
一、班级交流上一课的思考题:
1、在这个故事中,蔺相如的智慧表现在哪里?
(有清醒的认识;采取及时的措施——要璧、归璧;提出先决条件,并毫不犹豫地请罪。)
2、蔺相如能够成功地回国,原因是什么?
(一是他自己表现出的诚恳态度,二是秦王的幻想和愚蠢。)
二、朗读课文第二、三个故事
三、积累这部分文言知识
1、教师提示
字词读写提示:
渑池
瑟
盆缻
叱
靡
避匿
驽
刎颈之交
miǎn
chí
sè
pén
fǒu
chì
mí
mǐ
nì
nú
wěn
jǐng
文言知识提示:
(8、9、10、11、12)度道里会遇之礼毕——不过——以绝秦望——饮酒酣——会饮——因跪请秦王——不怿——为秦王寿——竟酒——加胜于赵——位在廉颇之右——素贱人——宣言——已而——恐惧殊甚——尚羞之——不肖——廉将军孰与秦王——顾吾念之——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因宾客——卒相与欢——刎颈之交
(度,估计;道里,行程;会遇之礼,相见会谈的仪式。不超过。断绝秦国的奢望。畅快。聚会。就。乐意。祝福。结束。占赵的上风。上。身份低下。扬言。不久。害怕得很厉害。
意动。不才,不贤。廉将军与秦王哪个厉害。但是。先、后,都是意动。由。终于相互友好。
生死之交。)
2、翻译者两个故事:渑池会、将相和
后来,秦国攻打赵国,夺取了石城。第二年又攻打赵国,杀了两万人。
秦国派使者告诉赵王,说愿意与赵王联欢,在西河以外的渑池相会。赵王害怕秦国,想不去。廉颇与蔺相如商量说:“大王不去,显得赵国软弱胆小。”赵王于是决定赴会,蔺相如随从同去。廉颇送到边境上,跟赵王告别说:“大王这一去,估计一路行程和会见的礼节完毕回来,不会超过三十天。(如果)三十天不回来,就请容许我们拥立太子为赵王,以打消秦国要挟的念头。”赵王答应了他。
于是就和秦王在渑池相会。秦王喝酒喝得高兴时说:“我听说赵王爱好音乐,请赵王弹弹瑟吧。”秦国的御史走上前来,写道:“某年某月某日,秦王与赵王会饮,命令赵王弹瑟。”蔺相如走上前说:“赵王听说秦王擅长演奏秦国的音乐,请(允许我)捧着盆缻(给)秦王,(请秦王敲一敲)以此互相娱乐。”秦王生气了,不答应。于是相如捧着盆缻上前,趁势跪下要求秦王敲打。秦王不肯敲缻。相如说:“在这五步之内,我可要把颈项里的鲜血溅到大王身上了!”(秦王)左右的人要杀相如,相如瞪起两眼在喝一声,他们吓得直倒退。于是秦王很不高兴地敲了一下缻。蔺相如回头招呼赵国的御史写下:“某年某月某日,秦王为赵王击缻。”秦国的群臣说:“请献出赵国的十五座城池为秦王祝寿。”蔺相如也说:“请献出秦国的咸阳为赵王祝寿。”秦王到宴会完毕,始终不能占赵国的上风。赵国也准备了许多兵马防备秦国,秦国不敢妄动。
(渑池之会)结束之后,就回到本国,(赵王)因为蔺相如功劳大,任命他做上卿,职位在廉颇之上。
廉颇说:“我当赵国的大将,有攻城野战的大功劳,可是蔺相如只凭着言词立下功劳,如今职位却比我高。况且蔺相如出身卑贱,我感到羞耻,不能忍受(自己的职位)在他之下的屈辱!”扬言说:“我碰见蔺相如,一定要羞辱他。”蔺相如听见这话,不肯和廉颇见面。相如每到上朝时,常说有病,不愿和廉颇争高低。过了些日子,蔺相如出门,远远望见廉颇,就叫自己的车子绕道躲开。于是他的门下客人都对相如说:“我们所以离开家人前来投靠您,就是因为爱慕您的崇高品德啊。现在您和廉颇将军职位一样高,廉将军在外面讲您的坏话,您却害怕而躲避他,恐惧得那么厉害。连一个平常人也觉得羞愧,何况您还身为将相呢!我们实在不中用,请让我们告辞回家吧!”蔺相如坚决挽留他们,说:“你们看廉将军和秦王哪个厉害?”回答说:“自然不如(秦王)。”相如说:“象秦王那样威风,而我还敢在秦国的朝廷上叱责过他,羞辱他的群臣。我虽然无能,难道单怕一个廉将军吗?但我考虑到这样的问题,强大的秦国之所以不敢发兵攻打我们赵国,只是因为有我们两人在。现在两虎相斗,势必有一个要伤亡。我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先顾国家的安危,而后考虑个人的恩怨啊。”廉颇听到了这些话,便解衣赤背,背上荆条,由宾客引着到蔺相如府上谢罪,说:“我这鄙贱的人,不晓得将军宽厚到这个地步啊!”两人终于和好,成为誓同生死的朋友。
三、新授内容思考讨论(下一节课班级交流)
1、渑池会主要表现蔺相如的勇气,他的勇气表现在什么地方?
2、文中“其后,秦伐赵,拔石城。明年,复攻赵,杀二万人。”这段话对后面的故事有怎样的作用?
3、在“卒相与欢”的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出蔺相如怎样的胸襟?
第3教时
要点:讨论、小结、作业
过程:
一、班级交流上一节课的问题
1、渑池会主要表现蔺相如的勇气,他的勇气表现在什么地方?
(一是不怕秦王,表现出大国使臣的风度,二是维护赵王的面子,敢于独自 应对秦 君臣的挑战,三是接受挑衅,随机应变,变本加厉地回击对方。)
2、文中“其后,秦伐赵,拔石城。明年,复攻赵,杀二万人。”这段话对后面的故事有怎样的作用?
(一是交代渑池会的背景,秦强赵弱,在军事较量中,秦得势,赵失势;二是暗示秦赵之会必有秦的盛气凌人;三是对未来蔺相如处弱势中的杰出表现做衬托。)
3、在“卒相与欢”的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出蔺相如怎样的胸襟?
(一是忍辱负重,表现出士大夫少有的气度和人格;二是把国家利益放在第一位的可贵精神。)
二、全文小结,思考讨论
1、蔺相如的材料一定很多,作者为什么只选用了这三个事迹?这在写人物上给我们怎样的启发?
(一是这三个事迹很典型,代表着蔺相如的不同侧面:完璧归赵主要表现他的智慧,渑池会主要表现他的勇气,卒相与欢主要表现他为人处世的胸襟。二是这三个事迹生动形象。)(给我们的启发是:写人物要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典型材料,要选取生动形象的材料,同类的材料不要单向重复。)
2、本文中廉颇是怎样的形象?他的可贵之处有怎样的表现?
(忠诚国家、善于谋划、老陈持重、光明磊落的一位武将的形象。一是送赵王过境时的诀别之言,表现的是一颗对国家的忠诚之心;二是到蔺相如门上负荆请罪的磊落光明的大丈夫气度。)
3、本文虽是史料的记述,却具有了小说的因素和技巧,试做分析。
(从历史著作的特色看,本文突出表现了士阶层的两个杰出人物在特定的历史时代所起的重要的历史作用,而且显示出作为个体的士,怎样在时代中把握机遇,实现自我的价值;而作为文学作品的传记文学,它又有极高的文学价值:
(1)选取典型事件刻画人物形象。(三个故事,集中、凝练、鲜明)。
(2)在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如完璧归赵,秦求赵璧又不予之城,秦强而赵弱,矛盾陡起,蔺相如分析了形势,并入秦请完璧归赵,情节已趋缓和。秦廷受欺,相如睨柱,又紧张,秦王答应相如的要求,又趋缓和,相如欺秦王,几被处死,情节紧张,秦王终于毕礼而归之,不再索璧,又趋缓和,相如因功拜上大夫。秦因璧事攻赵,又紧张,为和好,引出渑池会,归国拜上卿,廉颇与之争位的矛盾。)
(3)以富有代表性的细节刻画人物。
(4)用个性化的语言刻画人物。
(5)悬念、虚实映衬等技巧在本文体现突出。
五、自我小结,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