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2025-2026学年度历史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单元测试卷(后附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2025-2026学年度历史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单元测试卷(后附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86.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9-03 20:41:5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人教版2025-2026学年度历史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孕育统一和民族交融》测试卷(后附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为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奠定基础的战役是( )
  A.官渡之战B.赤壁之战C.巨鹿之战D.淝水之战
  2.赤壁之战的交战双方是( )
  A.曹操与袁绍B.曹操与孙刘联军C.刘备与孙权D.袁绍与孙权
  3.三国时期,第一个建立的政权是( )
  A.魏国B.蜀国C.吴国D.汉朝
  4.公元220年,废掉汉献帝,建立魏国的是( )
  A.曹操B.曹丕C.刘备D.孙权
  5.蜀国的建立者是( )
  A.曹操B.曹丕C.刘备D.孙权
  6.吴国的都城是( )
  A.洛阳B.成都C.建业D.长安
  7.三国鼎立局面最终形成的时间是( )
  A.公元220年B.公元221年C.公元229年D.公元280年
  8.西晋的建立者是( )
  A.曹丕B.刘备C.孙权D.司马炎
  9.西晋统一全国的时间是( )
  A.公元266年B.公元280年C.公元316年D.公元317年
  10.西晋时期,导致统治混乱的重要事件是( )
  A.七国之乱B.八王之乱C.安史之乱D.靖康之变
  11.西晋末年,内迁的北方少数民族不包括( )
  A.匈奴B.鲜卑C.羯D.吐蕃
  12.公元316年,灭亡西晋的少数民族政权是( )
  A.匈奴族建立的汉B.鲜卑族建立的燕C.羯族建立的赵D.氐族建立的秦
  13.东晋的建立者是( )
  A.司马炎B.司马睿C.刘裕D.萧道成
  14.东晋的都城是( )
  A.洛阳B.长安C.建康D.成都
  15.东晋时期,在淝水之战中击败前秦的著名将领是( )
  A.王导B.谢玄C.刘裕D.萧衍
  16.淝水之战的交战双方是( )
  A.东晋与前秦B.东晋与北魏C.南朝与北朝D.南朝与前秦
  17.南朝时期,相继更替的四个政权是( )
  A.宋、齐、梁、陈B.宋、梁、齐、陈C.齐、宋、梁、陈D.陈、宋、齐、梁
  18.北魏的建立者属于哪个少数民族( )
  A.匈奴B.鲜卑C.羯D.氐
  19.北魏统一黄河流域的时间是( )
  A.公元383年B.公元439年C.公元494年D.公元581年
  20.北魏时期,推行汉化改革的皇帝是( )
  A.拓跋珪B.拓跋焘C.孝文帝D.宣武帝
  21.孝文帝为推行汉化改革,将都城从平城迁到( )
  A.洛阳B.长安C.建康D.开封
  22.北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的时间是( )
  A.公元439年B.公元494年C.公元534年D.公元550年
  23.北朝时期,最终统一北方的政权是( )
  A.北魏B.东魏C.北齐D.北周
  24.南朝时期,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主要原因是( )
  A.北方人民大量南迁,带来劳动力和先进技术B.江南地区自然条件恶劣
  C.江南地区战乱频繁D.统治者不重视农业生产
  25.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被誉为“书圣”的书法家是( )
  A.钟繇B.王羲之C.顾恺之D.颜真卿
  26.东晋时期,擅长人物画,主张“以形写神”的画家是( )
  A.王羲之B.顾恺之C.吴道子D.阎立本
  27.北朝时期,撰写我国现存最早完整农书的农学家是( )
  A.祖冲之B.郦道元C.贾思勰D.张仲景
  28.贾思勰撰写的农书是( )
  A.《齐民要术》B.《农政全书》C.《农书》D.《氾胜之书》
  29.南朝时期,将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第七位的科学家是( )
  A.刘徽B.祖冲之C.郦道元D.顾恺之
  30.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石窟艺术的杰出代表不包括( )
  A.云冈石窟B.龙门石窟C.莫高窟D.麦积山石窟
  二、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31题12分,第32题14分,第33题14分,共40分)
  3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赤壁之战前)曹操自江陵将顺江东下,诸葛亮谓刘备曰:“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遂与鲁肃俱诣孙权。亮见权于柴桑,说权曰:“海内大乱,将军起兵江东,刘豫州收众汉南,与曹操并争天下。今操芟夷大难,略已平矣,遂破荆州,威震四海。英雄无用武之地,故豫州遁逃至此,愿将军量力而处之!”
  ——《资治通鉴 汉纪五十七》
  材料二:(赤壁之战中)瑜等在南岸,瑜部将黄盖曰:“今寇众我寡,难与持久。操军方连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乃取蒙冲斗舰十艘,载燥荻枯柴,灌油其中,裹以帷幕,上建旌旗,豫备走舸,系于其尾。先以书遗操,诈云欲降。时东南风急,盖以十舰最著前,中江举帆,余船以次俱进。
  ——《资治通鉴 汉纪五十七》
  (1)根据材料一,分析诸葛亮向孙权求救的背景。(4分)
  (2)材料二反映了赤壁之战中孙刘联军采用的关键战术是什么?这一战术能够成功的原因有哪些?(5分)
  (3)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赤壁之战对三国局势产生的影响。(3分)
  3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西晋初年)罢州郡兵,大封诸王,以郡为国。邑二万户为大国,置上中下三军,兵五千人;万户为次国,置上下军,兵三千人;五千户为小国,置一军,兵一千五百人。
  ——《晋书 地理志》
  材料二:(西晋时期)帝(晋武帝)既平吴,颇事游宴,怠于政事,掖庭殆将万人。常乘羊车,恣其所之,至便宴寝,宫人竞以竹叶插户,盐汁洒地,以引帝车。
  ——《资治通鉴 晋纪一》
  材料三:永嘉之乱,衣冠南渡,流落江左,遂立社稷,以保苍生。
  ——《晋书 王导传》
  (1)根据材料一,概括西晋初年的统治措施,并分析这些措施的隐患。(5分)
  (2)材料二反映了西晋统治者怎样的统治状况?这种状况对西晋社会产生了怎样的影响?(4分)
  (3)材料三记载的“衣冠南渡”指的是什么历史事件?这一事件对南方社会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5分)
  3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孝文帝)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诏迁洛之民,死葬河南,不得还北。于是代人南迁者,悉为河南洛阳人。……又诏改姓为元氏。
  ——《魏书 高祖纪》
  材料二:北朝时期,少数民族与汉族杂居共处,相互学习。少数民族学习汉族的农业生产技术,汉族学习少数民族的畜牧经验。在生活习俗上,少数民族逐渐接受汉族的礼仪文化,汉族也吸收了少数民族的服饰、饮食等习俗。
  ——部编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材料三:(《齐民要术》)起自耕农,终于醯醢,资生之业,靡不毕书。……其书凡九十二篇,分为十卷,卷首皆有目录。……采捃经传,爰及歌谣,询之老成,验之行事。
  ——《隋书 经籍志》
  (1)根据材料一,概括孝文帝推行的汉化改革措施。(4分)
  (2)材料二反映了北朝时期北方民族大交融的主要表现有哪些?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民族交融对中国历史发展的意义。(5分)
  (3)材料三反映了《齐民要术》的哪些特点?这部农书的历史地位如何?(5分)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10分)
  34.综合所学知识,简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发展脉络(从三国鼎立到南北朝并立),分析这一时期“孕育统一”和“民族交融”的具体表现,并说明这一时期对隋唐大一统局面形成的历史作用。
  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B2.B3.A4.B5.C6.C7.C8.D9.B10.B11.D12.A13.B14.C15.B16.A17.A18.B19.B20.C21.A22.C23.D24.A25.B26.B27.C28.A29.B30.D
  二、材料分析题
  31.(1)背景:曹操占领荆州后,顺江东下,实力强大,威胁刘备和孙权的势力;(2分)刘备面临“英雄无用武之地”的危机,仅凭自身力量无法对抗曹操,急需联合孙权共同抗曹。(2分)
  (2)战术:火攻战术。(2分)成功原因:黄盖准确判断局势,提出火攻方案;(1分)曹操军队将船舰首尾相连,易被火攻;(1分)当时东南风急,为火攻提供了有利自然条件;(1分)黄盖诈降麻痹曹操军队,为火攻创造时机。
  (3)影响:曹操退回北方,失去短期内统一全国的可能;(1分)孙权巩固江东统治,刘备趁机占领荆州南部和益州,势力壮大;(1分)三者形成相互牵制的局面,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基础。(1分)
  32.(1)措施:废除州郡军队,削弱地方军事力量;(2分)大封同姓诸王,根据封邑大小赋予诸侯王不同规模的军队。(2分)隐患:诸侯王势力过大,拥有独立军事力量,易形成地方割据,威胁中央集权;(1分)废除州郡兵使地方防御能力减弱,难以应对叛乱或外部威胁。
  (2)统治状况:晋武帝统一全国后,沉迷享乐,怠于政事,生活奢侈腐化(如后宫人数众多、以羊车选寝)。(2分)影响:统治者腐朽导致朝政混乱,官员效仿奢侈,加重百姓负担;(1分)统治集团内部矛盾激化,为八王之乱埋下隐患,削弱西晋统治基础。(1分)
  (3)事件:西晋末年,大量北方人民(尤其是士族阶层)为躲避战乱,南迁到长江流域,史称“衣冠南渡”。(2分)影响:为南方带来大量劳动力和先进生产技术,促进南方荒地开垦和经济开发;(2分)推动南方文化发展,促进南北文化交融;(1分)为东晋及南朝政权的建立提供社会基础。
  33.(1)措施:①在朝廷上禁止使用鲜卑语(北俗之语),违者免官;(1分)②规定南迁洛阳的百姓死后葬于河南,不得返回北方;(1分)③将鲜卑族姓氏改为汉族姓氏(如改“拓跋”为“元”);(1分)④推动鲜卑族定居中原,融入汉族社会。(1分)
  (2)表现:①生产领域:少数民族学习汉族农业技术,汉族学习少数民族畜牧经验;(2分)②生活习俗:少数民族接受汉族礼仪文化,汉族吸收少数民族服饰、饮食等习俗;(1分)③民族交往:少数民族与汉族杂居共处,民族隔阂逐渐消除。(1分)意义:促进中华民族的形成与发展,丰富中华文化内涵;(1分)为隋朝统一全国奠定社会基础,推动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3)特点:①内容全面,涵盖从农业生产到农产品加工贮藏的各个环节;(2分)②编写严谨,参考经传、歌谣,咨询有经验的老者,并通过实践验证;(2分)历史地位: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1分)总结了北方劳动人民长期积累的农业生产经验,对后世农业生产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三、简答题
  34.历史发展脉络:①公元208年赤壁之战奠定三国鼎立基础,220年曹丕建魏、221年刘备建蜀、229年孙权建吴,三国鼎立局面形成;(2分)②266年司马炎建西晋,280年西晋灭吴统一全国,316年西晋被匈奴灭亡;(2分)③317年司马睿建东晋,420年刘裕灭东晋建宋,南朝(宋、齐、梁、陈)开始;北方十六国战乱后,439年北魏统一北方,后分裂为东魏、西魏,又演变为北齐、北周,形成南北朝并立局面,577年北周灭北齐统一北方。(2分)
  “孕育统一”表现:①局部统一:三国、西晋、北魏、北周等先后实现局部统一,为全国统一积累条件;(1分)②经济交融:江南开发与北方经济恢复,南北经济联系加强;(1分)③文化认同:儒学正统地位延续,科技文化交流频繁,形成共同文化基础。
  “民族交融”表现:①北魏孝文帝改革推动鲜卑族汉化,促进北方民族交融;(1分)②少数民族与汉族杂居共处,相互学习生产技术与生活习俗;(1分)③民族隔阂逐渐消除,为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奠定基础。
  对隋唐大一统的作用:①局部统一与民族交融消除分裂隐患,提供统一社会基础;(1分)②南北经济发展与文化认同,为隋唐经济文化繁荣奠定基础;(1分)③北周统一北方为隋朝统一全国(589年)直接创造条件,推动隋唐大一统局面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