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2025-2026学年度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史前时期:原始社会与中华文明的起源》测试卷(后附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研究人类起源的主要证据是( )
A.神话传说B.文献记载C.考古发现D.口头传承
2.目前已知世界上最早的人类起源于( )
A.亚洲B.非洲C.欧洲D.美洲
3.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古人类生活的年代约为( )
A.距今170万年B.距今70万—20万年C.距今3万年D.距今6000年
4.元谋人遗址中发现的炭屑和烧骨,能够直接证明( )
A.元谋人会建造房屋B.元谋人会制作陶器C.元谋人会使用火D.元谋人会种植农作物
5.北京人遗址位于北京西南的( )
A.元谋县B.周口店龙骨山C.余姚县D.半坡村
6.北京人制作的石器主要是( )
A.磨制石器B.打制石器C.玉器D.青铜器
7.北京人过着群居生活的主要原因是( )
①生产力水平低下②工具简陋③抵御野兽和自然灾害的需要④喜欢集体生活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8.下列关于北京人用火的说法,错误的是( )
A.会使用天然火B.能长时间保存火种C.会人工取火D.火的使用促进了体质进化
9.山顶洞人生活的年代约为( )
A.距今170万年B.距今70万—20万年C.距今3万年D.距今6000年
10.山顶洞人遗址中出土的骨针,说明当时的人类已经掌握了( )
A.种植技术B.磨制和钻孔技术C.制陶技术D.冶炼技术
11.山顶洞人佩戴的兽牙、石珠等装饰品,反映出他们已经有了( )
A.宗教信仰B.审美观念C.国家意识D.文字萌芽
12.我国原始农耕生活开始于( )
A.旧石器时代B.新石器时代C.青铜时代D.铁器时代
13.半坡遗址位于( )
A.黄河流域B.长江流域C.珠江流域D.淮河流域
14.半坡居民种植的主要农作物是( )
A.水稻B.粟C.小麦D.玉米
15.半坡居民居住的房屋样式是( )
A.干栏式房屋B.半地穴式圆形房屋C.窑洞D.竹楼
16.河姆渡遗址位于今天的( )
A.陕西省B.浙江省C.河南省D.山东省
17.河姆渡居民种植的主要农作物是( )
A.水稻B.粟C.小麦D.黍
18.河姆渡居民居住的干栏式房屋,主要是为了适应( )的自然环境
A.寒冷干燥B.温暖湿润C.干旱少雨D.高温炎热
19.下列属于半坡居民和河姆渡居民共同特征的是( )
①使用磨制石器②过定居生活③会制作陶器④种植农作物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
20.我国最早的木结构水井发现于( )
A.元谋人遗址B.北京人遗址C.河姆渡遗址D.半坡遗址
21.传说中,教民开垦耕种,制作生产工具,种植五谷和蔬菜的是( )
A.伏羲B.神农氏(炎帝)C.黄帝D.尧
22.传说中,黄帝部落联合炎帝部落,在( )大败蚩尤部落
A.阪泉B.涿鹿C.牧野D.长平
23.被后人尊为中华民族“人文初祖”的是( )
A.炎帝和黄帝B.尧和舜C.舜和禹D.伏羲和女娲
24.传说中,尧、舜、禹时期推举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是( )
A.世袭制B.分封制C.禅让制D.郡县制
25.大禹治水的主要方法是( )
A.堵截B.疏导C.迁移D.祭祀
二、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26题12分,第27题13分,第28题15分,共40分)
2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65年,在云南省元谋县上那蚌村西北小山岗上,考古工作者发现了两颗门齿化石、一些粗糙的石器,以及大量炭屑、小块烧骨。经鉴定,这些化石属于距今约170万年的古人类,这就是元谋人。
材料二:在北京人遗址中,考古工作者发现了大量的打制石器,总量超过10万件。这些石器种类繁多,包括砍砸器、刮削器、尖状器等,主要用于狩猎和采集。遗址中还发现了厚达6米的灰烬层,灰烬中有很多烧过的兽骨、石块和朴树籽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元谋人遗址的考古发现,并说明这些发现的历史价值。(6分)
(2)材料二反映了北京人在生产生活方面的哪些特点?结合材料,分析火的使用对北京人发展的重要意义。(6分)
2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半坡遗址的居住区,有房屋、窖穴、壕沟,居住区外有公共墓地和烧制陶器的窑场。半坡居民的房屋主要是半地穴式圆形房屋,屋内有灶坑,多用木头作柱子。
材料二:河姆渡遗址中,考古工作者发现了大量的稻谷遗存,总量达150吨以上。还发现了干栏式房屋遗迹,这种房屋以木桩插于地下,上面用木板等拼接成屋,分为上下两层,上层住人,下层饲养牲畜或堆放杂物。
材料三:半坡居民和河姆渡居民都制作了大量陶器。半坡居民的彩陶色彩鲜艳,上面多绘有人面、鱼、鹿等图案;河姆渡居民的陶器多为黑陶,造型多样,实用性强。
(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对比半坡居民和河姆渡居民的居住环境与房屋样式,分析两者差异产生的原因。(7分)
(2)材料三反映了半坡居民和河姆渡居民在手工业方面的共同成就是什么?结合材料,说明陶器制作对他们生活的作用。(6分)
2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传说炎帝教民开垦耕种,制作生产工具,种植五谷和蔬菜;还制作陶器,发明纺织,会煮盐,教人们通商交换。他还制作乐器琴瑟,并具有最早的天文和历法知识。
材料二:传说黄帝,姓公孙,名轩辕。他联合一些部落,在阪泉与炎帝展开一场大规模的战争,最后炎帝失败,归顺黄帝,两大部落结成联盟。后来,黄帝部落联合炎帝部落,在涿鹿一战中打败蚩尤部落。从此,炎帝、黄帝部落结成的联盟,经过长期发展,形成日后的华夏族。
材料三:传说尧年老时,征求各部落首领的意见,推举品行高尚的舜做他的继承人。舜年老后,也采取同样的办法把位置让给治水有功的禹。
(1)根据材料一,概括炎帝的主要贡献,说说这些贡献对原始社会发展的意义。(5分)
(2)材料二反映了远古时期的哪两次重要战争?结合材料,说明黄帝部落联盟的发展对中华民族形成的影响。(5分)
(3)材料三反映的推举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制度实施的前提条件。(5分)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10分)
29.综合所学知识,简述我国史前时期(原始社会)从早期人类到原始农耕生活,再到部落联盟时期的发展脉络,并分析这一发展过程中体现的中华文明起源特点。
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C2.B3.A4.C5.B6.B7.A8.C9.C10.B11.B12.B13.A14.B15.B16.B17.A18.B19.D20.C21.B22.B23.A24.C25.B
二、材料分析题
26.(1)考古发现:两颗门齿化石、粗糙的石器、炭屑和小块烧骨。(3分)历史价值:门齿化石证明我国境内存在距今约170万年的古人类,是目前我国已确认的最早古人类证据;(2分)石器表明元谋人已会制造和使用工具,炭屑和烧骨说明元谋人可能已掌握使用火的技术,为研究我国早期人类的起源和生产生活提供了实物依据。(1分)
(2)特点:使用打制石器(旧石器),以狩猎和采集为主要生产方式;会使用火并能长时间保存火种。(3分)重要意义:火的使用使北京人能够烧烤食物,改善饮食结构,促进体质进化;(1分)能够取暖、照明,扩大活动范围和生存空间;(1分)还能驱赶野兽,提高生存安全性,为北京人的繁衍和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1分)
27.(1)居住环境与房屋样式:半坡居民位于黄河流域,居住在半地穴式圆形房屋;(2分)河姆渡居民位于长江流域,居住在干栏式房屋。(2分)差异原因:黄河流域气候寒冷干燥,半地穴式房屋可防寒保暖;(2分)长江流域气候温暖湿润,地势低洼潮湿,干栏式房屋可通风防潮,避免虫兽侵扰。(1分)
(2)共同成就:都会制作陶器。(2分)作用:陶器可用于储存粮食、水和食物,满足日常生活需求;(2分)半坡的彩陶和河姆渡的黑陶不仅实用,还体现了当时的审美观念,丰富了精神文化生活;(1分)部分陶器可作为炊具,改善烹饪方式,提升生活质量。(1分)
28.(1)主要贡献:教民耕种,制作生产工具,种植五谷蔬菜;制作陶器、纺织、煮盐,教民通商;制作乐器,掌握天文历法知识。(3分)意义:推动了原始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提高了原始人类的生产生活水平;(1分)天文历法知识的掌握,有利于安排农业生产,促进社会进步。(1分)
(2)重要战争:阪泉之战(黄帝部落与炎帝部落)、涿鹿之战(炎黄部落与蚩尤部落)。(2分)影响:炎黄部落联盟在涿鹿之战后势力壮大,经过长期发展,形成日后的华夏族,为中华民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2分)炎帝和黄帝被后人尊为“人文初祖”,增强了民族认同感和凝聚力。(1分)
(3)制度:禅让制。(2分)前提条件:部落联盟内部民主协商氛围浓厚;(1分)推举对象需品行高尚、有突出贡献(如舜的品行、禹的治水功绩);(1分)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较低,需依靠集体智慧和贤能者领导,维护部落联盟的稳定和发展。(1分)
三、简答题
29.发展脉络:①早期人类阶段:距今约170万年的元谋人是我国最早古人类,会使用工具和火;距今70万—20万年的北京人过群居生活,会使用并保存火;距今3万年的山顶洞人掌握磨制钻孔技术,有审美观念,逐渐向新石器时代过渡。(3分)②原始农耕生活阶段:新石器时代,半坡(黄河流域)种植粟、住半地穴式房屋、制彩陶;河姆渡(长江流域)种植水稻、住干栏式房屋、制黑陶,实现定居生活,原始农业和手工业发展。(3分)③部落联盟阶段:炎帝教民耕种、发展生产,黄帝统一部落,炎黄联盟在涿鹿败蚩尤,奠定华夏族基础;尧、舜、禹通过禅让制传承首领位置,禹治水成功,增强部落联盟凝聚力。(2分)
中华文明起源特点:①多元一体:不同地区(黄河、长江流域)发展出各具特色的文化(如半坡、河姆渡文化),最终汇聚成华夏文明;(1分)②渐进发展:从使用打制石器到磨制石器,从采集狩猎到原始农耕,从群居到定居,从部落林立到联盟统一,逐步迈向文明社会;(1分)③以人为本:早期人类适应自然、改造自然(如房屋建造、治水),贤能者(炎黄、尧、舜、禹)的领导推动社会进步,体现对人的重视和集体智慧的发挥。(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