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颇蔺相如列传 学案2

文档属性

名称 廉颇蔺相如列传 学案2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1.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8-09 11:38:4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3.4
.3《廉颇蔺相如列传》共1课时学案(苏教版必修3)
一、学习目标
1、掌握文中出现的重点文言词语、语法现象和特殊句式。
2、领会史传作品在选材、布局和揭示人物性格方面的特点,提高阅读欣赏史传文学作品的能力。
3、学习廉颇、蔺相如的为人,培养以大局为重的爱国主义精神。
二、学习重点、难点
1、归纳总结文中重要词语、语法现象和特殊句式;掌握判断文言特殊语法现象、特殊句式的方法。
2、把握史传文学作品在选材、布局和塑造人物形象方面的特点。
三、学法引导
1、认真诵读课文,积累重要的实词、虚词和特殊的文言文句式是重点。
2、文章较长,应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理清文章层次,进而把握人物性格,探究艺术特色。
四、学时安排:3课时
五、导学过程
(一)自主学习
1、常识填空:
司马迁(约前145~约前90),字﹙子长﹚,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主要作品是《史记》。《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有很高的史学价值
。记载了上起传说中的黄帝,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共三千年的历史。分10表、8
书、12本纪、30世家,70列传,共130篇,52万字。《史记》又有很高的文学价值。书中对部分历史人物的叙述,语言生动,形象鲜明。鲁迅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时代背景】
战国后期,七雄纷争,秦国最强,楚国,赵国比秦弱而强于他国。当时秦主要力量用于对付楚国,所以对赵国虽不时欺压蚕食,但还抽不出主要力量进攻赵国。蔺相如这位杰出的政治家、外交家利用了这种有利形势,机智勇敢地进行外交斗争,不畏强秦而胜利地维护了赵国的尊严和主权。
2、给下列加线的字词注音:
缪贤舍人(

西河渑池(

秦王不怿(
)避匿(

汤镬(

肉袒(





皆靡(

甚倨


衣褐(
)(

睨柱


3、
阅读全文一两遍后,在书上作注翻译并评点;深入理解全文内容,回答问题。
(1)阅读1-13小节,整理出其中的文言知识点
(2)思考文中“相如奉璧使秦”的过程是按怎样的层次来叙述的 这样的布局对刻画人物有什么好处
答:文中写“相如奉璧使秦”,在献璧后作者集中描绘了蔺相如的三次有步骤行动:取璧、保璧、归璧。无不紧扣着和氏璧的命运。这样的布局如同把蔺相如置身于一个五光十色的舞台,能够让他机智果敢的性格得到充分的表现。
(3)阅读14-16小节,整理出其中的文言知识点
(4)本文中较详细地叙写了“渑池之会”的哪些内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答:本文中较详细地叙写了“渑池之会”的会前计议和会上“交锋”。这样,①详写会前计议,突出相如主行并从,廉颇送至境与诀,文武配合,表现了两人忠贞为国的计谋和胆略;②详写会上斗争,以秦王欲以势压人、倨傲无理、色厉内荏而不得不节节退让的表演,映衬了相如为维护国家主权尊严,先礼后兵而步步进逼的智勇言行,形象地表现了蔺相如过人的机智勇敢性格,以及忠诚爱国的英雄精神。
(5)阅读17-21小节,整理出其中的文言知识点
(6)蔺相如是怎样处理他和廉颇的这一矛盾的?从中显示出蔺相如怎样的性格特征?
答:蔺相如处理与廉颇的这一矛盾,主要采取了忍让和回避的方法,以避免发生正面冲突而使矛盾激化。从中显示出蔺相如目光远大而不计较个人恩怨的思想品德,有着常人很难具备的“忍”的性格特征。
(7)廉蔺和好的共同思想基础是什么?怎样看待廉颇的形象?
答:廉蔺和好的共同思想基础是两人都懂得爱国,都能将爱国高于一切,即“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廉颇是个勇于改过、深明大义的率直武将形象,虽然他起被个人地位和名誉所蒙蔽,一旦明白过来,即能负荆请罪,表现了他的真诚率直性格。
(二)合作探究
1归纳本文刻画人物形象的技法
⑴选取典型事件刻画人物形象。(三个故事,集中、凝练、鲜明)
⑵在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如完璧归赵,秦求赵璧又不予之城,秦强而赵弱,矛盾陡起,蔺相如分析了形势,并入秦请完璧归赵,情节已趋缓和。秦廷受欺,相如睨柱,又紧张,秦王答应相如的要求,又趋缓和,相如欺秦王,几被处死,情节紧张,秦王终于毕礼而归之,不再索璧,又趋缓和,相如因功拜上大夫。秦因璧事攻赵,又紧张,为和好,引出渑池会,归国拜上卿,廉颇与之争位的矛盾。)课文中有两类矛盾,一类是赵国与秦国的矛盾,这一对矛盾是敌我矛盾;另一类是廉、蔺的矛盾,这一对矛盾是内部的矛盾。两类矛盾纵横交错,互相影响。最后在共同对敌的前提下,内部矛盾得到了解决,廉蔺的性格品质也得到了充分的刻画。
⑶以富有代表性的细节刻画人物。(课后练习)
⑷以个性化的语言(人物对话)刻画人物
在三个事情的描述中,大段对话占了很大篇幅,有的情节干脆由对话来表达,许多对话形象地表现了人物的思想和性格,使我们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先说蔺相如,他在秦廷上的慷慨陈词,有时语气平和,谦恭有礼,使对方放松警惕;有时直言斥责,有理有据,雄辩折人;有时坚决表态,分析利害,暗示对方;有时怒不可遏,咄咄逼人。总之,词锋犀利,刚柔兼施,而又轻重恰当,充分表现了他是一个热爱祖国、不畏强暴、有智有勇,长于辞令的外交家。再说廉颇,在将相交欢事件中,他先前说的这一番话,表现了他自高自大和心胸狭窄,非常符合武将廉颇的性格特点,后来写他知过改过,负荆请罪时说:“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语言不多,坦诚直率,可敬可爱。
(5)衬托
(6)前后照应
(2).仿照下面“司马迁的人物评价”,分别给廉颇、蔺相如各写一段“人物评价”。
司马迁:纵观中国历史,不惮于死的文人自古有之,然为了理想而忍受尘世摧残的英雄却少有,司马迁是疏星中最耀眼的一颗。他以肉身的残缺修得了精神与著作的双重圆满,他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凭着一个文人的良心写下一部伟大的书,上自黄帝,下至汉武,包罗历史的傲慢与偏见、光荣和梦想,并从此领跑着中国文化。

颇:
蔺相如:
(三)课堂检测
1、找出本文中的成语并解释
完璧归赵:将璧完完整整地带回赵国比喻原物完整无损地归还本人

怒发冲冠:头发直竖,把帽子都顶了起来了形容非常愤怒。
负荆请罪:表示主动向对方承认错误,请求责罚。
刎颈之交:即生死之交,指可以同生死共患难的朋友。
2.加线字的意义与例句相同的一项【

例句:“徒慕君之高义”
A.徒以吾两人在也
B.徒见欺
C.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D.班百者多徒行
A(例句与A项都是“只,仅仅”;B项是白白地;C项同一类的人,同一派别的人;D项徒步,步行)
3.对下列句中“所以”的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

①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②故释先王之成法,而法其所以为法
③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
④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⑤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⑥夫仁义辩智,非所以持国也
A.①②④∕③⑤⑥
B.①③⑤∕②④⑥
C.①②③∕④⑤⑥
D.①③④∕②⑤⑥
D(①③④都是“……的原因”;②⑤⑥都是“用来……的东西”)
4.对下列句中加线的“之”和“而”的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

①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③而相如廷叱之
②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
④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A.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B.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C.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D.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B(“之”都是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③“而”却,表示转折的连词;
④“而”表示并列的连词)
5.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线词的意义不相同的一组是【

  A.

大王亦幸赦臣

十恶不赦
  B.

大王见臣列观,礼节甚倨

前倨后恭
C.

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

口诛笔伐
D.

且相如素贱人

素不相识
C(①杀,②责罚;A项应解释为“饶恕”;B项应为“傲慢”;D项应为“向来,本来”)
6
下面的句子为定语后置句的一句是【

  A.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B.
求人可使报秦者
  C.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D.
大王见臣列观
B(A项为判断句;C项为被动句;D项为省略句)
7.
下面句子中加线的词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

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

赵王于是遂遣相如奉璧西入秦
B.

乃使其从者衣褐

左右欲刃相如
C.

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

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D.

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

舍相如广成传
D(A项名词作状语;B项名词作动词;C项意动用法;D项①使动用法;②名词作动词)拓展练习:具体答案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