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6张PPT)
2.2 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
第3课时 相对原子质量 离子
第二单元 空气、物质的构成与组成
01
新知梳理
02
当堂反馈
目
录
1. 相对原子质量
(1) 以 一种碳原子(碳-12)质量的 作为标准,把其他原子的质量与这个标准相比较所得到的 比值 称为该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2) 计算公式为某原子的相对原子质= 。
一种碳原子(碳-12)质量的
比值
(3) 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质子、中子的质量和相对原子质量标准相比均约等于1,所以相对原子质量≈ 质子数 + 中子 。
质子数
中子数
2. 离子
(1) 带电荷的原子(或原子团) 叫作离子。带 正电 的原子(或原子团)叫阳离子,带 负电 的原子(或原子团)叫阴离子。
(2) 阴、阳离子 相互作用 ,结合成不显电性的物质,由此可见, 离子 也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观粒子,如氯化钠就是由 钠离子 和 氯离子 构成的。
3. 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有 分子 、 原子 和 离子 。
带电荷的原子(或原子团)
正电
负电
相互作用
离子
钠离子
氯离子
分子
原子
离子
1. 在化学反应中,原子可能发生变化的是其( A )
A. 核外电子数 B. 质子数
C. 中子数 D. 相对原子质量
2. 下列关于分子、原子、离子的说法,正确的是( C )
A. 分子可直接构成物质,原子、离子不能直接构成物质
B. 分子在不停地运动,原子、离子静止不动
C. 原子和离子通过得失电子可互相转化
D. 分子不带电,原子、离子带电
A
C
1
2
3
4
5
3. “氧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6”的意义是( D )
A. 1个氧原子的质量是16g
B. 1个氧原子中有16个质子
C. 1个氧原子的质量是1个碳原子质量的16倍
D. 1个氧原子的质量相当于16个“相对原子质量标准”的质量
D
1
2
3
4
5
4. 如图是A、B、C、D四种微观粒子的结构示意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 A、B、C中属于离子的是 B (填字母)。
(2) 若D表示某种离子,则m= 8 。
(3) B的核电荷数是 11 。
B
8
11
1
2
3
4
5
第4题
5. 已知作为相对原子质量标准的一种碳原子(碳-12)的质量为1.993×10-26kg。
(1) 若一个铝原子的质量为4.482×10-26kg,则该铝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是 27 。(结果保留整数)
(2) 若氧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6,则一个氧原子的质量是 2.657×10-26 kg。(保留4位有效数字)
27
2.657×10-26
1
2
3
4
5
2.2 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
第3课时 相对原子质量 离子
第二单元 空气、物质的构成与组成
01
基础过关
02
能力进阶
03
思维拓展
目
录
1. (2024·牡丹江)在测定相对原子质量方面,做出卓越贡献的科学家是( C )
A. 侯德榜 B. 屠呦呦
C. 张青莲 D. 钱学森
2. 原子变成离子,一定发生改变的是( C )
A. 核外电子层数 B. 原子的核电荷数
C. 电子数 D. 相对原子质量
C
C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3. 核污染水中含多种放射性物质,其中有一种危害较大的碘-131
(131为相对原子质量),核电荷数为53,则该原子内中子数为( D )
A. 131 B. 53 C. 184 D. 78
4. (2024·河南改编)下列物质由离子构成的是( B )
A. 水 B. 硫酸铜
C. 二氧化碳 D. 氨气
D
B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5. [教材P68练习题(二)T8变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C )
A. 相对原子质量就是原子的实际质量
B. 相对原子质量是一个原子与一种碳原子质量的比值
C. 原子的实际质量越大,相对原子质量就越大
D. 相对原子质量是一个比值,单位为“g”
6. 现有镁、铁、铝、锌四种金属各1g,所含原子个数最少的金属是( D )
A. 镁 B. 铁 C. 铝 D. 锌
C
D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7. 手机中使用的是锂离子电池,已知锂离子(Li+)的原子核中质子数为3,相对原子质量为7。下列关于锂离子的说法,正确的是( D )
A. 核外电子数为3
B. 原子核内正电荷数为1
C. 微观粒子的结构示意图为
D. 原子核内中子数为4
D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8. 如图是氯化钠的形成过程示意图,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 )
A. 钠原子和钠离子的化学性质相似
B. 氯化钠是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的
C. 1个钠原子在反应中失去了1个电子,电子层数减少1层
D. 1个氯原子得到1个电子后,形成了相对稳定结构
第8题
A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9. 一个甲原子的质量为akg,其相对原子质量为64,乙的相对原子质量为32,则一个乙原子的质量为( C )
A. B. 2akg C. kg D. 32kg
C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0. “天宫课堂”中,航天员王亚平用视频展示了在无容器材料实验柜中进行的“锆金属熔化与凝固”实验。已知锆原子的核电荷数为40,1个锆原子的质量为1.51×10-25kg,1个碳-12原子的质量为
1.993×10-26kg。求:
(1) 锆的相对原子质量(写出计算过程,结果保留整数)。
解:1个锆原子的质量为1.51×10-25kg,1个碳-12原子的质量为1.993×10-26kg,则锆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91。
答:锆的相对原子质量为91。
(2) 锆原子核内的中子数为 51 ,核外电子数为 40 。
51
4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1. 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 )
A. 原子、分子、离子都是不显电性的微观粒子
B. 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C. 氯原子和氯离子的核内质子数相同
D. 分子、原子、离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
A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2. (2024·巴彦淖尔杭锦后旗期中)阳离子A3+的核外有23个电子,核内有30个中子,则该原子的核电荷数和相对原子质量分别为( C )
A. 23、53 B. 26、30
C. 26、56 D. 23、46
C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3. (2024·通辽霍林郭勒期中)下列关于铝原子和铝离子两种微观粒子的判断中,正确的是( A )
① 核电荷数相等 ② 核外电子数相等
③ 质子数相等 ④ 最外层电子数相等
⑤ 铝离子比铝原子稳定
A. ①③⑤ B. ②④
C. ①③④⑤ D. 全部
A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4. 某微观粒子的结构示意图如图所示,则该微观粒子( D )
第14题
15. 已知某铁原子的实际质量为xg,其相对原子质量为56。银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08,银原子的质量为( C )
A. g B. C. g D.
D
C
A. 一定是阳离子
B. 一定是阴离子
C. 一定是稀有气体原子
D. 以上都有可能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6. 如图为某同学建立的有关物质构成的思维导图。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D )
A. 图中“ ”处应该填“原子核”,“ ”处应该填“质子”
B. 原子失去电子形成阳离子,得到电子形成阴离子
C. 原子的核内质子数一定等于核外电子数
D. 不同种原子的本质区别是最外层电子数不同
第16题
D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7. 根据下列微观粒子的结构示意图回答问题。
第17题
(1) 图甲是锶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则x的值为 2 。
2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2) 如图乙所示的微观粒子中,与锶原子化学性质相似的是 B (填字母)。
(3) 锶的化学符号为Sr,则锶离子的化学符号为 Sr2+ 。
(4) 已知锶原子核内有50个中子,则锶的相对原子质量约为 88 。
B
Sr2+
88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8. 通过计算,回答下列问题。(已知镁的相对原子质量为24,铝的相对原子质量为27)
(1) 相等数量的镁原子、铝原子,其质量比为 8∶9 ;等质量的金属镁、铝中含有的镁、铝元素的原子个数比为 9∶8 。(填最简整数比)
(2) 一个氧原子的质量为mkg,其相对原子质量为16,则一个镁原子的质量为 1.5m kg。
8∶9
9∶8
1.5m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3) 已知某原子的实际质量为akg,相对原子质量为n,另一种原子的实际质量为bkg,求该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写出计算过程)
解:设该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x,则 = ,解得x= 。
答:该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共26张PPT)
2.2 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
第1课时 分 子
第二单元 空气、物质的构成与组成
01
新知梳理
02
当堂反馈
目
录
1. 现代科学已经证实:物质是由 分子 、 原子 等微观粒子构成的。
分子
原子
2. 分子
(1) 分子是 构成物质 的一种微观粒子。不同的分子一定会构成 各不相同的物质 。
(2) 分子的特性
① 分子总是不断地 运动着 ,而且温度越高,分子的能量越大, 运动速率 越快。
② 分子与分子之间存在 间隔 。同一物质在固态、液态和气态时,分子间的间隔不同。 气 态时,物质分子间的间隔最大。
③ 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 很小 。
构成物质
各不相同的物质
运动着
运动速率
间隔
气
很小
3. 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在物理变化中,分子 不改变 (填“改变”或“不改变”),在化学变化中,分子 改变 (填“改变”或“不改变”),生成 新物质 。
4. 由同种分子构成的物质是 纯净物 (填“纯净物”或“混合物”,下同),由不同种分子构成的物质是 混合物 。
5. 分子是保持由分子构成的物质 化学性质 的最小微观粒子。同种物质的分子化学性质 相同 ,不同种物质的分子化学性质 不同 。
不改变
改变
新物质
纯净物
混合物
化学性质
相同
不同
1. 冰升华的过程中,水分子的( A )
A. 间隔增大 B. 质量增大
C. 种类改变 D. 数目改变
A
1
2
3
4
5
2. (2025·鄂尔多斯伊金霍洛旗期末)从微观视角解释下列事实,其中错误的是( D )
选项 事 实 解 释
A 好酒不怕巷子深 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B 一滴水中约含1.67×1021个水分子 水分子很小
C 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化学性质不同 分子构成不同
D 注射器中的气体通过压缩体积会变小 加压时气体分子变小
D
1
2
3
4
5
3. 科学家在-200℃的低温下,通过钢球研磨普通冰制得既不浮于水面、也不下沉的“MDA”(中密度无定形冰),下列关于“MDA”的说法正确的是( A )
A. 与冰的物理性质不同
B. 分子停止运动
C. 与冰的分子构成不同
D. 分子之间无间隔
A
1
2
3
4
5
4. 下列变化中,构成物质的分子本身发生了变化的是( C )
A. 酒精洒在桌面上,很快消失不见
B. 湿衣服晒一段时间就会干
C. 浓氨水与浓盐酸接触,有白烟产生
D. 水受热蒸发
C
1
2
3
4
5
5. 用微观粒子的观点回答下列问题:
(1) 常温下,盛放在敞口容器中的水会逐渐减少,说明 水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
(2) 100mL水和100mL酒精混合后总体积小于200mL,说明 分子之间有间隔 。
(3) 糖水属于混合物是因为 糖水中含有糖分子和水分子两种分子 。
水分子在不
断地运动
分子之
间有间隔
糖水中含有糖分子和水分子两种分子
1
2
3
4
5
2.2 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
第1课时 分 子
第二单元 空气、物质的构成与组成
01
基础过关
02
能力进阶
目
录
1. 下列关于分子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D )
A. 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B. 分子间有一定的间隔
C. 分子很小,肉眼看不见
D. 分子在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中都发生改变
D
2. 下列图示中能用来表示保持氢气化学性质的最小微观粒子的是( B )
B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3. (2024·包头青山段考)“等一帘烟雨,候十里春风”是对二十四节气中“雨水”的形象描述。随着“雨水”之后雨量的增多,空气湿度逐渐增大的原因是( D )
A. 每个水分子体积变大
B. 水分子分解加快
C. 每个水分子质量增大
D. 水分子数目增多
D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4. (2024·赤峰段考)如图所示,将气球套在装有氮气的试管口,把试管放在盛有热水的烧杯中,气球变大,当气球变大时,关于试管中的氮分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C )
A. 氮分子变大
B. 氮分子数量增多
C. 氮分子间间隔变大
D. 氮分子停止了运动
第4题
C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5. 下列变化是由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本身发生变化而引起的是( D )
A. 碘加热后变成紫色蒸气
B. 冰块融化成水
C. 樟脑丸放在衣柜中逐渐消失
D. 氢气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水
D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6. (教材P50习题T2变式)下列事实中,用“粒子观”解释错误的是( B )
A. 香水要密封保存——分子在不断运动
B. 水烧开后把壶盖顶起——水分子体积变大
C. 氢气和液氢可作燃料——同一种分子构成的物质,其化学性质相同
D. 夏天晒衣服干得更快——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快
B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7. 某兴趣小组同学利用实验探究分子的特性。
(1) 用图(a)装置进行实验,将浸有酚酞溶液的白色棉花团绑在树形铁丝上制成“花树”,在玻璃片上放置盛有浓氨水的微型烧杯,罩上大烧杯。一段时间后,观察到的现象是 棉花团由白色变成红色 。
第7题
棉花团由白色变成红色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2) 将分别充满红棕色二氧化氮气体和无色氮气的
集气瓶(两气体不反应),按图(b)中甲、乙两种
方式放置,然后把两瓶中间的玻璃片抽走,使两瓶口
密合在一起(不用振荡)。
① 一段时间后,可观察到最终甲、乙中上下两瓶气体颜色均趋于一致,请从分子特性的角度解释原因:Ⅰ. 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Ⅱ. 分子之间有间隔 。
② 实验时发现甲中两瓶气体的颜色很快趋于一致,而乙中需较长时间才能达到同样的效果。该现象说明相同条件下,二氧化氮气体的密度 大于 (填“大于”“小于”或“等于”)氮气的密度。
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分子之间有间隔
大于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8. 下列关于分子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 )
A. 分子是保持由分子构成的物质的化学性质的最小微观粒子
B. 分子是构成物质唯一的微观粒子
C. 分子是在化学变化中不能再分的微观粒子
D. 分子是静止不动的微观粒子
A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9. 下列微观示意图中表示多种分子的是(不同的小球代表不同的原子)( B )
B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0. 提起压在容器中水面上方的活塞,容器中的水发生汽化,如图所示。下列最能表示水汽化后相同空间内微观粒子分布的是( C )
第10题
C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1. (2025·呼和浩特段考)实验小组分别采用如图实验探究分子的性质,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已知:浓氨水易挥发出氨气(NH3),浓盐酸易挥发出氯化氢(HCl)气体]( C )
C
A. 图甲和图乙中浓盐酸和浓氨水都没有接触,都产生大量白烟,是由于分子在不断运动
B. 片刻后,靠近浓盐酸的一端最先出现白烟,说明相同条件下氯化氢分子的运动速率比氨分子的运动速率慢
C. 产生白烟的过程中,分子的种类没有发生改变
D. 图乙实验与图甲实验相比节约试剂,更环保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第11题
12. 图①是探究分子性质的实验装置。小亮同学对其进行了改进,如图②所示,在竖直放置的T形三通管的粗玻璃管里,固定一条滴有酚酞的纱布条。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第12题
(1) 图①丙烧杯的作用是 作对照 。图②实验中用胶头滴管吸取少许浓氨水,将其滴入T形三通管的细弯管处,然后用胶塞封闭管口。一段时间后,观察到滴有酚酞的纱布条的 ab (填“ab”或“bc”)段先变为红色。
作对照
ab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2) 图①和图②的实验均能证明分子具有的性质是 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与图①实验相比,改进后图②实验的优点是 节约试剂(或更加环保等合理答案均可) (写一点即可)。
(3) 若将图②中装有浓氨水的细弯管处浸入热水中,可以观察到滴有酚酞的纱布条变红的速度加快,请从微观角度进行解释: 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度越快 。
分子在不断地运
动
节约试剂(或更加
环保等合理答案均可)
温度越高,
分子运动速度越快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共27张PPT)
2.3 辨别物质的组成
第2课时 元素周期表 单质与化合物
第二单元 空气、物质的构成与组成
01
新知梳理
02
当堂反馈
目
录
1. 元素周期表简介
(1) 按元素原子的 核电荷数 递增的顺序给元素编号,叫原子序数。原子序数在数值上等于其 核内质子数 。
(2) 元素周期表每一个横行叫作一个 周期 ,共有 7 个横行,即 7 个周期;共有 18 个纵列,除第8、9、10三个纵列共同组成一个族外,其余15个纵列,每一个纵列为一个族,共有 16 个族。
(3) 在元素周期表中,每一种元素均占据一格,对于每一格,均包含元素的元素名称、元素符号、原子序数、相对原子质量等内容。
核电荷数
核内质子数
周期
7
7
18
16
2. 单质与化合物
(1) 由 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叫作单质,如 氧气 、 汞(合理答案均可) 等。
(2) 由 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叫作化合物,如 二氧化碳 、
氯化铵(合理答案均可) 等。
(3) 如果化合物仅由 两种元素 组成且其中一种是 氧元素 ,那么此类化合物称为氧化物,如 五氧化二磷 、 氧化铜(合理答案均可) 等。
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氧气
汞(合
理答案均可)
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二氧化碳
氯化铵(合理答案均可)
两种元素
氧元素
五氧化二磷
氧化铜(合理答案均
可)
1. 关于元素周期表的说法错误的是( C )
A. 横行为周期
B. 纵列为族
C. 金属元素名称都是“钅”字旁
D. 稀有气体元素排在每一周期的最后
C
1
2
3
4
5
2. 大气平流层中的臭氧(O3)能吸收大部分紫外线,保护地球生物。臭氧属于( D )
A. 化合物 B. 混合物
C. 氧化物 D. 单质
D
1
2
3
4
5
3. (2024·包头)铼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D )
A. 铼的元素符号为Re
B. 铼的原子序数为75
C. 铼是一种金属元素
D. 铼的相对原子质量是186.21g
第3题
D
1
2
3
4
5
4. 下列各物质按照单质、氧化物、混合物的顺序排列的是( C )
A. 冰、干冰、碘酒
B. 氮气、氧气、海水
C. 银、二氧化碳、澄清石灰水
D. 碳、空气、稀有气体
C
1
2
3
4
5
5. 学习化学要建立粒子观、元素观和变化观,回答下列问题:
第5题甲
(1) 元素周期表中“铈”的信息如图甲所示,铈是 金属 (填“金属”或“非金属”)元素,相对原子质量为 140.12 。
金属
140.12
1
2
3
4
5
(2) 图乙中微观粒子A最外层电子数是 7 ,在化学反应中容易 得 (填“得”或“失”)电子。
(3) 微观粒子A、B、C、D、E中,表示阳离子的是 Mg2+ (填离子符号),属于同一种元素的是 CE (填字母)。
7
得
Mg2+
CE
1
2
3
4
5
第5题乙
01
基础过关
02
能力进阶
03
思维拓展
目
录
1. (2023·金昌)发现元素周期律并编制出元素周期表的化学家是( C )
A. 拉瓦锡 B. 道尔顿
C. 门捷列夫 D. 阿伏伽德罗
2. 分类法是化学学习和研究的重要方法之一。下列物质属于化合物的是( A )
A. 氧化汞 B. 牛奶 C. 矿泉水 D. 液氧
C
A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3. 物质分类是一种化学观念,下列物质属于氧化物的是( A )
A. 水:H2O B. 氨气:NH3
C. 碳酸钾:K2CO3 D. 硫酸铜:CuSO4
4. 下列对于元素周期表的认识错误的是( C )
A. 利用元素周期表预测新元素的化学性质
B. 利用元素周期表预测新元素的原子结构
C. 利用元素周期表可查找某元素在自然界中的含量
D. 利用元素周期表可查找某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A
C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5. (2024·呼和浩特)氧化铍熔点高,是很好的耐火材料。如图是铍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相关信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
A. 铍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4
B. 铍元素属于非金属元素
C. 铍的相对原子质量是9.0122g
D. 2个铍原子可用符号表示为Be2
第5题
A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6. 单质与化合物的根本区别是( C )
A. 单质是纯净物,化合物是混合物
B. 单质是一种物质,化合物至少含两种物质
C. 单质中只含一种元素,化合物中至少含两种元素
D. 单质是气体,化合物是固体
C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7. (2024·乌海段考)下列微观粒子结构示意图的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D )
A. ②的元素在元素周期表的第二周期
B. ③④的元素化学性质相似
C. ③在化学反应中易得电子
D. ①②④都具有相对稳定结构
D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第7题
8. (2024·乌兰察布期中)如图是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请回答下列问题:
第8题
(1) 由图可知硫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32.06 。
32.06
(2) 原子序数为11的元素属于 金属 (填“金属”或“非金属”)元素。
金属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3) 原子序数为9的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为 。
(4) 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 O (填元素符号)。
(5) 写出17号元素的离子符号: Cl- 。
O
Cl-
第8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9. (新情境)“天为棋盘星作子,中国北斗耀太空。”铷原子钟被称为北斗卫星的心脏。如图是铷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及其原子结构示意图。下列有关铷原子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
A. 图中“?”为37,原子核内有37个中子
B. 铷的相对原子质量为85.468
C. 铷离子符号为Rb+
D. 铷元素属于金属元素
A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第9题
10. (2024·呼和浩特期中)分类是一种行之有效、简单易行的科学方法。从组成角度考虑,高锰酸钾(KMnO4)不属于( D )
A. 纯净物 B. 化合物
C. 含氧化合物 D. 氧化物
D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1. (2025·巴彦淖尔杭锦后旗期末)下列图示能表示单质的是(图中不同小球代表不同原子) ( C )
C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2. (2025·鄂尔多斯杭锦旗段考)元素周期表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重要工具。如图是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X、Y、Z、M分别代表四种不同的元素。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
A. M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是次外层的4倍
B. X和Z处于同一周期
C. 原子序数:Z<Y<M<X
D. 原子核外电子数:X=M
第12题
A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3. (易错易混)将所给物质进行合理分类,并用所选物质的序号填空。
① 氧化镁 ② 氦气 ③ 冰水共存物
④ 氯化钠 ⑤ 铁粉 ⑥ 矿泉水
⑦ 空气 ⑧ 红磷
(1) 混合物: ⑥⑦ 。
(2) 非金属单质: ②⑧ 。
(3) 化合物: ①③④ 。
(4) 氧化物: ①③ 。
⑥⑦
②⑧
①③④
①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4. 核电荷数为1~18的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等信息如图甲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第14题甲
(1) 画出17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
(2) 13号元素在化学反应中容易 失去 (填“得到”或“失去”)电子,变成 Al3+ (填离子符号)。
失去
Al3+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3) 与8号元素化学性质相似的元素是 16 (填数字)号元素。
(4) 在第3周期中,各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变化规律是 从左至右,最外层电子数依次递增(合理答案均可) 。
16
从左至
右,最外层电子数依次递增(合理答案均可)
第14题甲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5) 如图乙表示碘元素的 原子 (填“阳离子”“阴离子”或“原子”)结构示意图。由图乙可知,碘元素应位于元素周期表中的第 5 周期。
第14题乙
原子
5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5. 小明利用十二种元素制作了一张如图所示的“元素钟面”。
第15题
(1) 该“元素钟面”里金属元素有 四 种。
(2) 这十二种元素最根本的区别是 质子数(或核电荷数) 不同。
(3) 在钟面上,与硫元素化学性质相似的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为 。
四
质子数(或核电荷数)
(4) 钟面上时针、分针和秒针对应的三种元素的原子在化学变化中易失去电子的是 氢原子和镁原子 。
氢原子和镁原子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共20张PPT)
2.1 空气的成分
第1课时 空气有哪些成分
第二单元 空气、物质的构成与组成
01
新知梳理
02
当堂反馈
目
录
1. 空气里氧气含量的测定
(1) 原理:利用红磷燃烧消耗密闭集气瓶内空气中的氧气且没有气体生成,使密闭容器内压强 减小 ,冷却至室温后,松开止水夹,在大气压的作用下,烧杯中的水被压进集气瓶中,则进入集气瓶内水的体积即为减少的 氧气 的体积。
(2) 现象:红磷燃烧产生大量 白烟 ,松开止水夹,水沿导管进入集气瓶中,进入集气瓶内水的体积约占反应前集气瓶内水面上方空气总体积的 。
减小
氧气
白烟
(3) 红磷燃烧的文字表达式: 红磷+氧气 五氧化二磷 。
(4) 实验结论:空气中氧气的体积约占空气总体积的 。
(5) 注意事项:① 红磷要足量;② 装置气密性要好;③ 冷却后才能松开止水夹,否则会使测定的氧气体积 小于 (填“大于”“小于”或“等于”)空气体积的 。
红磷+氧气 五氧化二磷
小于
2. 空气中各成分的体积分数如表所示:
气体成分 氮气 氧气 稀有气体 二氧化碳 其他
占空气总体积 的百分比/% 78 21 0.94 0.03 0.03
78
21
1. 下列物质不是空气成分的是( C )
A. 用于食品防腐的氮气
B. 用于医疗急救的氧气
C. 用于生产氮肥的氨气
D. 参与光合作用的二氧化碳
C
1
2
2. (2025·鄂尔多斯杭锦旗段考)某兴趣小组对教材中“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实验(如图甲)进行了改进,设计了图乙的实验方案,收到了良好的实验效果。对比分析下面两个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第2题
(1) 实验甲红磷开始燃烧的实验现象是 产生大量白烟,放出热量 ;
冷却后打开止水夹的现象是 烧杯中的水进入集气瓶,进入水的体积约占集气瓶内空气体积的五分之一 。
产生大量白烟,放出热量
烧杯中的水进入集气瓶,进入水的体积约
占集气瓶内空气体积的五分之一
1
2
(2) 实验甲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集气瓶中的液面不能上升五分之一,原因可能是 装置漏气(或红磷的量不足等合理答案均可) (写一点)。
(3) 对照实验甲,你认为实验乙有何优点? 环保(或误差小等合理答案均可) (写一点)。
装置漏气(或红磷的量不足等合理答案均可)
环保(或误差小等合理
答案均可)
第2题
1
2
01
基础过关
02
能力进阶
03
思维拓展
目
录
1. (2024·常州)历史上第一次明确提出空气是由氧气和氮气组成的科学家是( A )
A. 拉瓦锡 B. 居里夫人
C. 诺贝尔 D. 门捷列夫
2. 空气的成分按体积计算,含量最少的是( D )
A. 氮气 B. 氧气
C. 稀有气体 D. 二氧化碳
A
D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3. 下列气体属于稀有气体的是( A )
A. 氦气 B. 氮气
C. 二氧化碳 D. 氧气
A
4.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C )
A. 空气是人类的生命支柱,也是重要的自然资源,但不能作为工业原料
B. 无色、无气味的气体是空气
C. 空气由多种气体组成,大致是氮气占78%,氧气占21%(体积分数)
D. 空气的成分是稳定的、固定不变的
C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5. (2024·通辽扎鲁特旗期中)我国“祝融号”火星车测得的火星大气成分的体积分数如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D )
A. 火星大气中氧气含量比空气中低
B. 火星大气成分中二氧化碳含量最高
C. 火星大气也能成为宝贵的资源
D. 可通过红磷燃烧法测定火星大气中的氮气含量
第5题
D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6. (教材P39习题T4变式)如图是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下列对该实验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C )
A. 未冷却至室温读数会导致测量结果偏小
B. 气球的作用是调节气压,使氧气充分反应
C. 该实验中的铜粉换成木炭也能达到实验目的
D. 反应后,装置内气体体积约减少五分之一
第6题
C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7. 空气是生产、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气体,请填空。
(1) 20L空气中约含氮气 15.6(或16) L。
(2) 石灰水长期露置在空气中,石灰水表面和瓶壁均会出现白色不溶物,说明空气中含有 二氧化碳 。
(3) 夏天,盛放冰块的杯子外壁上附有一层水珠,说明空气中含有 水蒸气 。
(4) 列举一例事实说明空气中含有氧气:
小白鼠在装有空气的密闭容器中可存活一段时间(合理答案均可 。
15.6(或16)
二氧化碳
水蒸气
小白鼠在装有空气的密闭容器中可存活一段时间(合理答案均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8. (2024·呼和浩特期中)实验小组用如图装置测定空气中的氧气含量,锥形瓶中空气的体积为100mL,注射器中水的体积为25mL,已知装置气密性良好。判断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D )
第8题
D
A. 气球的作用是缓冲装置中的压强
B. 瓶底的细沙可以防止红磷燃烧时锥形瓶炸裂
C. 红磷熄灭后应该等装置冷却到室温,再打开止水夹观察现象
D. 打开止水夹后,注射器中的水一定全部进入锥形瓶中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9. (2024·呼和浩特期中)图甲所示装置可用于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图乙是用该装置测得实验过程中集气瓶内气压与时间的关系图(该装置气密性良好,p0是集气瓶内初始气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B )
第9题
① c点时反应刚好停止
② 红磷点燃后要迅速伸入瓶中
③ 开始时集气瓶中气压瞬间变大是氧 气被迅速消耗造成的
④ b、c、d点集气瓶中所含物质相同
⑤ d点时集气瓶冷却到初始温度
A. ①③④ B. ②④⑤ C. ②③⑤ D. ①④⑤
B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0. 数十亿年来,地球大气的成分发生了很大变化。如表是原始大气和目前空气的主要成分。
原始大气的 主要成分 氢气、甲烷、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等
目前空气的 主要成分 氮气、氧气、二氧化碳、水蒸气、稀有气体等
(1) 原始大气是指绿色植物出现以前的大气。假如把现代的人或动物放到原始大气中,他们 不能 (填“能”或“不能”)生存,原因是 原始大气中含有有毒气体且不含氧气 。
不能
原始大气中含有有毒气体且不含氧气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2) 绿色植物出现以后,原始大气中的CO2逐渐减少,同时O2逐渐增加,其原因是 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消耗二氧化碳且产生氧气 。
(3) 人类一刻也离不开空气,空气看不见、摸不着,验证我们这个空间确实有空气存在的方法是 杯口向下竖直扣入水中,发现水不能进入杯中,说明杯中有空气存在(合理答案均可) ;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设计实验时要考虑的因素有 不选气体反应物 、 生成物不能是气体(合理答案均可) (写两点即可)。
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消耗二氧化碳且产生氧气
杯口向下竖直扣入水中,发现水不能进入
杯中,说明杯中有空气存在(合理答案均可)
不选气体反应物
生成物不能是
气体(合理答案均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1. 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对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实验进行探究。小组内同学对图甲装置进行改进,得到图乙装置(已知试管内空气体积为45mL)。
第11题
实验的操作步骤如下:
A. 点燃酒精灯;
B. 撤去酒精灯,待试管冷却后打开止水夹;
C. 将足量红磷平装入试管中,将50mL的注射器活塞置于20mL刻度线处,并按上图中所示的连接方式固定好,再用止水夹夹紧胶皮管;
D. 读取注射器活塞的数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你认为正确的实验操作顺序是 C → A → B → D ,(填字母)注射器活塞将从20mL刻度线处慢慢前移到约 11 mL刻度线处才停止。若点燃酒精灯前,打开止水夹,实验操作顺序不变,注射器活塞先向 右 (填“左”或“右”,后同)移动,再向 左 移动,最后移动到约 7 mL刻度线处才停止。
C
A
B
D
11
右
左
7
1
2
3
4
5
6
7
8
9
10
11(共26张PPT)
2.1 空气的成分
第2课时 氮气 稀有气体 混合物和纯净物
空气的污染与保护
第二单元 空气、物质的构成与组成
01
新知梳理
02
当堂反馈
目
录
1. 氮气和稀有气体
(1) 常温下氮气的化学性质 很稳定 ,但在高温等条件下可与某些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故可用于制造 氮肥 、 染料 、 炸药 等。
(2) 稀有气体(曾被称为“ 惰性气体 ”)包括 氦气 、 氖 、
氩气 、氙气等。它们的化学性质 很稳定 ,其主要用途有
作焊接保护气 、 用于制霓虹灯 、用于激光技术、 用于填充探空气球等。
很稳定
氮肥
染料
炸药
惰性气体
氦气
氖气
氩气
很稳定
作焊接保护气
用于制霓虹灯
2. 混合物和纯净物
(1) 混合物由 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 组成,如 空气 、 糖水(合理答案均可) 等。
(2) 纯净物由 一种物质 组成,如 氧气 、 纯水(合理答案均可) 等。 纯净物都各自有着固定的组成和性质。
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
空气
糖水
(合理答案均可)
一种物质
氧气
纯水(合理答案均
可)
3. 空气污染及防治
(1) 造成空气污染的来源有 工业污染 、 交通污染和 生活污染 等。空气中的主要污染物包括 二氧化硫 、 一氧化碳 、 氮氧化和 可吸入颗粒物 等有害物质。
(2) 空气污染会严重损害人体健康,影响植物生长,损坏地面设施,破坏文物古迹,导致地球的生态平衡失调等。
工业污染
交通污染
生活污染
二氧化硫
一氧化碳
氮氧化物
可吸入颗粒物
(3) 空气质量日报主要包括首要污染物、空气质量指数和空气质量指数级别三项内容。空气质量指数级别越高,空气质量 越差 。列入空气质量监测标准的项目有PM10、PM2.5、 二氧化氮 、 二氧化硫 、
一氧化碳 和臭氧。
(4) 空气污染的防治措施:工厂的废气必须经过除尘、除污处理,达标后排放;减少直接以煤为燃料,改用气体燃料,倡导“低碳经济”,大力发展水电、核电,改变能源结构;植树造林、增加绿化面积等。
越差
二氧化氮
二氧化硫
一氧化碳
1. 雾霾是一种大气污染现象,下列不属于雾霾治理措施的是( C )
A. 植树造林,美化环境
B. 提倡绿色出行,发展公共交通
C. 外出时佩戴防雾霾口罩
D. 减少燃煤发电,增加风能发电
C
1
2
3
2. 下列物质中,前者属于纯净物,后者属于混合物的是( B )
A. 澄清石灰水、五氧化二磷
B. 二氧化碳、稀有气体
C. 氮气、铁水
D. 75%的消毒酒精、清澈的河水
B
1
2
3
3. 空气与地球上所有生命现象息息相关。
(1) 在物质分类中空气属于 混合物 。
(2) 空气中可用于制取氮肥和作食品包装保护气的是 氮气 ;人类呼吸要消耗的气体是 氧气 ,生成的气体是 二氧化碳 。
(3) 空气污染严重损害人体健康,汽车尾气排放、露天烧烤等行为会导致空气污染物中 烟尘(或颗粒物) 含量的增加,你认为改善空气质量的正确措施有 推广使用清洁能源(合理答案均可) (写一点即可)。
混合物
氮气
氧气
二氧化碳
烟尘(或颗粒物)
推广使用清洁能源(合理答案均可)
1
2
3
01
基础过关
02
能力进阶
目
录
1. (2024·呼和浩特土默特左旗段考)下列关于空气的说法错误的是( A )
A. 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约为28%
B. 化石燃料燃烧会污染空气
C. 空气是人类宝贵的自然资源
D. 控制污染物排放、大量植树造林可防治空气污染
A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2. (2025·呼伦贝尔阿荣旗期末)下列气体最广泛应用于食品包装中的是( A )
A. 氮气 B. 水蒸气
C. 氧气 D. 稀有气体
3. (2024·通辽期中)生活中常见的物质属于纯净物的是( D )
A. 石灰石 B. 洁净的空气
C. 矿泉水 D. 冰水混合物
A
D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4. 2024年10月1日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全国多地点亮霓虹,璀璨绚丽,为祖国送上祝福。空气中与霓虹灯相关的气体成分是( B )
A. 水蒸气 B. 稀有气体
C. 氧气 D. 二氧化碳
B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5. 某地某日的空气质量报告如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C )
A. 当日的首要污染物为PM10
B. “空气质量指数”越小,表示空气质量越好
C. 市区工厂的废气可以直接排放到空气中
D. 城区内提倡公共交通出行以减轻空气污染
第5题
C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6. 如图是某地PM2.5的来源分布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B )
A. 为减少PM2.5,应大力提倡植树造林
B. 大力发展煤炭火力发电能有效减少PM2.5的排放
C. 少开私家车可一定程度地减少该地PM2.5的排放
D. 虽然自然过程也会产生PM2.5,但其主要来源还是人为排放
第6题
B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7. 下列有关稀有气体的“自述”,错误的是( A )
A. 按质量分数计算,我在空气中约占0.94%
B. 我是几种气体的总称
C. 我的化学性质很不活泼
D. 我通电时会发出不同颜色的光
A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8. 空气质量日报可及时准确地反映空气质量状况。
空气质量指数 0~50 51~100 101~150
空气质量指数级别 一级 二级 三级
空气质量指数类别 优 良 轻度污染
空气质量指数 151~200 201~300 >300
空气质量指数级别 四级 五级 六级
空气质量指数类别 中度污染 重度污染 严重污染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 通过表中的数据分析可知,空气质量指数越大,污染程度越 严(填“轻”或“严重”)。
(2) 某市的空气质量指数为58,首要污染物为可吸入颗粒物。根据以上信息可知,该市当天的空气质量指数级别为 二级 ,空气质量指数类别为 良 。
严重
二级
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3) 2024年世界环境日的中国主题为“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下列做法不符合这一主题的是 C 。
A. 加强空气质量监测
B. 鼓励教科书循环使用
C. 就地焚烧垃圾
D. 开发和利用新能源
C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9. 如图是空气成分体积含量示意图,有关气体a的说法正确的是( C )
A. 约占空气总质量的78%
B. 医疗上,常用于抢救危重病人
C. 焊接金属时常作保护气
D. 化学性质不活泼,不能与任何物质发生反应
第9题
C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0. “天宫课堂”中的水球光学实验使用的“人造空气”是由78%氮气、21%氧气和少量二氧化碳组成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
A. “人造空气”的主要成分都不是空气污染物
B. 将燃着的木条放入“人造空气”中,会立即熄灭
C. 若“人造空气”中只含有氧气,则更有益于人的呼吸
D. 该“人造空气”的成分与空气完全相同
A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1. 下列物质中,前者属于纯净物,后者属于混合物的是( B )
A. 矿泉水、氧化镁
B. 液氮、食盐水
C. 稀有气体、空气
D. 75%的酒精溶液、水银
B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2. (跨学科实践)通过组装和使用微型空气质量“监测站”来获取相关数据,可以了解空气质量状况。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C )
A. 污染物传感器模组能够分析空气中二氧化硫的含量
B. “监测站”工作时,太阳能板能使太阳能转化为电能
C. 空气质量监测站一般要安装在空间相对比较密闭的位置
D. 对空气质量进行监测,能使人们及时掌握空气质量状况
第12题
C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3. 下列分别盛有不同物质的容器中,所盛物质属于纯净物的是( C )
C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4. 人类在利用空气的同时还必须要保护空气。
(1) 空气中所含有的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是 二氧化碳 。
二氧化碳
(2) 冰箱中常用“气调保鲜”来达到对食物保鲜的效果。如图所示是工业上用膜分离技术实现“气调保鲜”的流程。在空气分离后,进入冰箱保鲜室内的气体是 富氮空气 (填“富氧空气”或“富氮空气”),这一保鲜原理主要是 氮气的化学性质比较稳定 。
第14题
富氮空气
氮气的化学性质比较稳定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3) AQI是环境空气质量指数的缩写,AQI数值是空气中6种常规污染监测物的综合评价值,数值越小说明空气质量越好。下列几种气态成分中,不属于常规污染监测物的是 B (填字母)。
A. 二氧化硫 B. 二氧化碳
C. 二氧化氮 D. 臭氧
(4) 请你就提高空气质量的做法写出一条合理建议: 使用清洁能源(或积极植树造林等合理答案均可) 。
B
使用清洁能源
(或积极植树造林等合理答案均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共33张PPT)
2.2 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
第2课时 原 子
第二单元 空气、物质的构成与组成
01
新知梳理
02
当堂反馈
目
录
1. 原子的概念及性质
(1) 原子是 化学变化 中的最小微观粒子。在化学变化中, 分子 本身发生变化,而 原子 本身没有发生根本变化,只是重新组合成 新分子 ,构成 新物质 。
(2) 原子可构成 分子 ,原子也可直接构成某些 物质 。
(3) 原子具有与分子相似的基本性质:① 在不断地运动着 ;② 原子之间存在间隔 ;③ 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
化学变化
分子
原子
新分子
新物质
分子
物质
在不断地运动着
原子之间存在间隔
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4) 分子和原子的本质区别是在化学变化中,分子 可再分 ,而原子 不可再分 。
(5) 分子、原子都能构成物质。有些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如 水 、 氧气 等;由原子直接构成的物质主要为金属(如 汞 、 铜 等)和稀有气体(如 氦 、 氖(合理答案均可等)。
可再分
不可再分
水
氧气
汞
铜
氦
氖(合理答案均可)
2. 原子的构成
(1) 原子是由居于原子中心带 正 电荷的 原子核 和核外带 负 电荷的 电子 构成的。
(2) 原子核可以再分,它由 质子 和 中子 构成。 质子 带正电荷,而 中子 不带电。由于原子中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所带电荷的电量 相等 ,且电性 相反 ,故整个原子 不显电性 。
(3) 在原子中的数量关系: 核电荷数= 质子数= 核 外电子 。
(4) 原子核虽然很小,但整个原子的质量几乎都集中在 原子核 上。
正
原子核
负
电子
质子
中子
质子
中子
相等
相反
不显电性
核电荷数
质子数
核外电子数
原子核
3. 原子结构示意图
(1) 用原子结构示意图可以方便简明地表示原子的内部结构。原子结构示意图中小圈表示 原子核 ,圈内数字表示 核内的质子数 ,弧线表示 电子层 ,弧线上的数字表示 该层电子数 。
原子核
核内的质子数
电子层
该层电子数
(2) 金属原子最外层的电子一般 少于4个 ,在反应中比较容易 失去 最外层电子;非金属原子最外层的电子一般 多于4个 ,在反应中比较容易 得到电子 ;稀有气体原子的最外层一般都有 8 个电子(氦是 2 个),是一种 稳定 结构,故它们的化学性质
稳定 。所以,原子在化学反应中的表现(即化学性质)主要是由原子的 最外层电子数 决定的。
少于4个
失去
多于4个
得到电子
8
2
稳定
稳定
最外层电子数
1. 下列有关原子的说法错误的是( B )
A.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最小的微观粒子
B. 原子是微观世界中最小的微观粒子
C. 汞原子是保持汞的化学性质的最小微观粒子
D. 原子是直接构成物质的一种微观粒子
B
1
2
3
4
5
6
7
8
9
2. 下列有关分子、原子的说法正确的是( A )
A. 同种原子可能构成不同的分子
B. 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原子都发生改变
C. 分子是运动的,原子是静止的
D. 分子能直接构成物质,原子不能直接构成物质
3. 某种镅原子的原子核内有95个质子和146个中子,该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 A )
A. 95 B. 146 C. 241 D. 51
A
A
1
2
3
4
5
6
7
8
9
4. 下列四种微观粒子的结构示意图中,属于金属原子的是( A )
5.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B )
A. 原子都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的
B. 原子是由居于中心的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
C. 原子核内质子数一定等于中子数
D. 原子的全部正电荷和全部质量都集中在原子核里
A
B
1
2
3
4
5
6
7
8
9
6. 科学家对原子结构的探索经历了漫长的历程,建构了不同的原子结构模型,图甲是按原子结构的发现史顺序建构的不同模型,请按科学发现史的顺序将图乙中的字母填入图甲的方框中。
A
第6题
B
1
2
3
4
5
6
7
8
9
7. 如图是氧化汞分子受热分解时的微观变化示意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第7题
(1) 保持氧化汞化学性质的微观粒子为 氧化汞分子 。在反应过程中,氧化汞分子分解为 汞原子 和 氧原子 。
(2) 金属汞由汞 原子 构成,氧气由氧 分子 构成。(填“分子”或“原子”)
氧化汞分子
汞原子
氧原子
原子
分子
1
2
3
4
5
6
7
8
9
(3) 由图可知,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观粒子是 原子 。
(4) 写出该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氧化汞 汞+氧气 。
原子
氧化汞 汞+氧气
第7题
1
2
3
4
5
6
7
8
9
8. 根据如图所示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 A、B、C、D、E中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
且不是稳定结构的原子为 AB (填字母)。
AB
(2) A、B、C、D、E中属于相对稳定结构的
原子为 CE (填字母)。
(3) 仅根据D原子的结构示意图, 不能
(填“能”或“不能”)得到D的中子数。
(4) F是铁原子的结构示意图,x等于 2 。
CE
不能
2
1
2
3
4
5
6
7
8
9
第8题
9. 如图所示,图中“ ”和“ ”分别表示不同的原子,表示纯净物的是 ACD (填字母,下同),表示混合物的是 B ,由分子直接构成的纯净物是 AD ,由原子直接构成的纯净物是 C 。
ACD
B
AD
C
1
2
3
4
5
6
7
8
9
第9题
2.2 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
第2课时 原 子
第二单元 空气、物质的构成与组成
01
基础过关
02
能力进阶
03
思维拓展
目
录
1. 下列是四种物质的分子模型,其对应分子属于由同种原子构成的是( A )
A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2. 下列关于原子结构的说法错误的是( C )
A. 原子是可分的
B. 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
C. 原子中一定有质子、中子和电子
D. 原子里有相对较大的空间,电子在这个空间里做高速运动
C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3. 下列关于物质构成的说法正确的是( A )
A. 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B. 分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观粒子
C. 同种原子无法构成不同种分子
D. 原子是最小的微观粒子
4. (科技前沿)202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与阿秒光脉冲有关,阿秒光脉冲可用于测量原子内部的电子运动。下列微观粒子中,带负电的是( C )
A. 分子 B. 原子 C. 电子 D. 原子核
A
C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5. (2023·内江)如图为铝原子的结构示意图。下列有关铝原子的说法正确的是( D )
A. 图中“+”表示铝原子带正电
B. 铝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核外13个电子上
C. 铝原子在化学反应中易得到电子
D. 铝原子核外有3个电子层
第5题
D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6. 对于图示: ,理解错误的是( C )
A. 原子可结合成分子
B. 可用 表示氢分子的形成过程
C. 物质都是由分子构成的
D. 化学变化的实质是分子的破裂和原子的重新组合
C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7. (2025·包头青山期末)下列对事实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A )
选 项 事 实 解 释
A 6000L氧气在加压情况下可装入容积为40L的钢瓶中 加压时氧分子变小
B 氮气、氧气的化学性质不同 构成它们的分子不同
C 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 分子间间隔发生变化
D 氧化汞受热分解生成汞和氧气 分子发生变化
A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8. 分子、原子与物质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
第8题
(1) 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有多种,有些物质由 原子 构成,如汞、氩气等,有些物质由 分子 构成,如水、氧气等。
(2) 氨水极易挥发,能挥发出有刺激性气味的氨气。氨气是由氨分子构成的物质,如图是氨分子的空间填充模型。氨分子是由 2 种原子构成的,1个氨分子中含有 4 个原子。
原子
分子
2
4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9. 如图所示为某些微观粒子的结构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 图A中x的值是 9 。
(2) 化学性质相似的原子是 AD (填字母,下同)。
(3) 具有稳定结构的原子是 B 。
9
AD
B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第9题
10. 某原子的核内质子数为18,中子数比质子数多4,则该原子中质子数、中子数与电子数之和为( C )
A. 18 B. 40 C. 58 D. 62
C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⑤ 原子不显电性
⑥ 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A. ①② B. ③⑥ C. ③⑤ D. ②③④
11. 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D )
①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观粒子
② 原子是不能再分的微观粒子
③ 一切物质都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
④ 一切原子核都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
D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2. 如图为某原子的结构模型示意图,其中a、b、c是构成该原子的三种不同微观粒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C )
第12题
C
A. 决定该原子种类的微观粒子是b
B. 原子中b与c的数目一定相同
C. 原子中a与c的数目一定相同
D. 不是所有的原子都含有c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3. 如图是某反应的微观示意图(不同的球代表不同的原子)。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
A. 点燃前体系中是混合物,点燃后是纯净物
B. 点燃前体系中物质分子有的由同种原子构成,有的由不同种原子构成
C. 点燃后物质发生了化学变化
D. 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都不变
第13题
A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4. 钠原子与氯原子的结构示意图如图所示。
第14题
(1) 氯原子的核电荷数是 17 。
(2) 钠原子在化学反应中容易 失去 (填“得到”或“失去”)1个电子。
(3) 钠原子和氯原子有相同的 ③ 。
① 质子数 ② 电子数
17
失去
③
③ 电子层数 ④ 最外层电子数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5. (科学思维)为了揭示原子结构的奥秘,人类经历了漫长的探索。
材料一:1808年,道尔顿在原子论中提出:物质由微小的不可再分的原子构成。
材料二:1897年,汤姆孙发现原子内有带负电的微观粒子,否定了“原子不可再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材料三:1911年,卢瑟福进行了α粒子(α粒子由2个质子和2个中子构成)轰击金箔实验。结果发现:绝大多数α粒子穿过金箔后仍沿原方向前进,但是有少数粒子却发生了较大角度的偏转,并且有极少数α粒子的偏转角度超过90°,像是被金箔弹了回来。
材料四:1919年,卢瑟福用加速了的高能α粒子轰击氮原子,发现一个α粒子留在了一个氮原子中,使氮原子变成了氧原子,同时有微观粒子从氮原子中被打出。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 汤姆孙发现的带负电的微观粒子是 电子 。
(2) 卢瑟福实验中使用的金箔是由 原子 (填“分子”“原子”或“离子”)构成的;通过卢瑟福实验,可推出的原子结构模型为 C (填图甲中字母)。
电子
原子
C
(3) 当α粒子轰击金箔时,图乙所示的运动
轨迹不可能是 BC (填图乙中字母)。
BC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第15题(共22张PPT)
2.4 跨学科实践活动:学习探究水的
组成的科学史并制作分子模型
第二单元 空气、物质的构成与组成
01
新知梳理
02
当堂反馈
目
录
1. 氢气的化学性质:纯净的氢气在空气中燃烧,产生 淡蓝色 火焰。放出热量,生成水,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 氢气+氧气 。
淡蓝色
氢气+氧气水
2. 水的组成及变化的探究
(1) 电解水的实验探究
① 现象:做水的电解实验时,通电后两电极表面均出现 气泡 ,一段时间后,与电源正极相连的刻度管内的气体体积和与电源负极相连的刻度管内的气体体积之比约为 1∶2 。
② 验证:与电源正极相连的刻度管内的气体能 使燃着的木条燃烧更剧烈 ,说明此气体是 氧气 。与电源负极相连的刻度管内的气体能 燃烧 ,说明此气体是 氢气 。
③ 电解水的文字表达式为 水 氢气+氧气 。
④ 结论:水是由 氢元素和氧元素 组成的。
气泡
1∶2
使燃着的木条燃烧更
剧烈
氧气
燃烧
氢气
水 氢气+氧气
氢元素和氧元素
(2) 电解水的微观过程
① 水通电后,水分子分解成了 氢原子 和 氧原子 ,每2个 氢原子 结合成1个 氢分子 ,很多 氢分子 聚集成氢气,每2个 氧原子 结合成1个 氧分子 ,很多 氧分子 聚集成氧气。
② 化学反应的实质是 分子分裂为原子 ,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形成新的物质。
③ 化学反应前后元素 种类 不变,原子的 种类 、 数目 不变。
④ 每个水分子由 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 构成。
氢原子
氧原子
氢原
子
氢分子
氢分子
氧原
子
氧分子
氧分子
分子分裂为原子
种类
种类
数目
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
1. 从电解水的微观示意图中获得的信息错误的是( C )
A. 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以再分
B. 氢原子和氧原子是该变化中的最小微观粒子
C. 水是由氢气和氧气组成的
D. 每个水分子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
第1题
C
1
2
2. 在实验室进行如图所示的两个实验。
第2题
(1) 电解水实验中发生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
水 氢气+氧 。
水 氢气+氧气
(2) 从实验中能够获取的信息是 ABCD (填字母)。
A. 玻璃管b中得到的气体能燃烧
B. 负极产生气体的速率比正极快
C. 两个实验均能证明水的组成
D. 正极产生的气体具有助燃性
ABCD
1
2
01
基础过关
02
能力进阶
目
录
1. 下列属于氢气化学性质的是( C )
A. 无色、无气味 B. 是最轻的气体
C. 具有可燃性 D. 难溶于水
2. 在电解水的实验中可以直接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 C )
A. 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
B. 有氢气和氧气产生,且体积比约为2∶1
C. 在两端电极上均有气泡产生,两个刻度管内气体的体积比约为2∶1
D. 每个水分子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的
C
C
1
2
3
4
5
6
7
8
9
10
3. 如图是电解水实验示意图,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D )
A. 与正极连接的刻度管内产生氢气
B. 产生两种气体的质量比为2∶1
C. 水由氢分子和氧分子组成
D. 在化学变化中原子重新组合
第3题
D
1
2
3
4
5
6
7
8
9
10
4. 下列有关如图实验的说法正确的是( D )
A. 点燃氢气前不用检验纯度
B. 干冷烧杯内壁无明显变化
C. b管中的气体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D. 随着反应的进行,中间玻璃管内液面上升
D
1
2
3
4
5
6
7
8
9
10
第4题
5. 如图是氢气在点燃的条件下与氧气反应生成水的微观示意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B )
A. 图示化学反应的生成物为一种
B. 此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氢气+氧气 水
C. 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
D. 图中反应前后氢分子、氧分子、水分子的个数比为2∶1∶2
第5题
B
1
2
3
4
5
6
7
8
9
10
6. “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是化学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科学家们通过电解水研究水的组成,请回答下列问题:
(1) 图甲是实验室电解水的装置图。实验中连接电源正、负两极的刻度管内收集到的气体体积比约为 1∶2 。打开a管活塞,将燃着的木条靠近管口,看到的现象是 气体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 ,则a管收集到的气体是 氢气 。
1∶2
气体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
氢气
1
2
3
4
5
6
7
8
9
10
第6题
(2) 图乙是电解水的微观示意图,则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D (填字母)。
第6题
D
A. 说明水是由氢气和氧气组成的
B. 变化过程中,原子的种类发生了改变
C. 图中“ ”代表氧分子
D. 说明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1
2
3
4
5
6
7
8
9
10
7. 如图为电解水实验的改进装置,反应前注射器活塞均在0刻度线处,实验结束后,注射器Ⅰ的活塞移动至8mL刻度线处。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B )
A. 注射器Ⅰ中产生的气体为氢气
B. 实验结束后注射器Ⅱ的活塞移动至16mL刻度线处
C. 注射器Ⅱ中产生的气体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D. 电解水实验说明水中含有氢气和氧气
第7题
B
1
2
3
4
5
6
7
8
9
10
8. 1783年,拉瓦锡利用如图装置探究水的组成,往A杯中滴加少量水,水通过灼热的铁管时汽化,水蒸气与灼热的铁反应,生成了“可燃空气”和一种黑色固体。下列有关该实验的说法错误的是( D )
A. 该实验推翻了“水是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物质”的观点
B. 铜管可以起到凝结水蒸气,使“可燃空气”更纯净的作用
C. 灼烧的木炭是为了提供热量
D. 实验中收集到的“可燃空气”可能是氧气
第8题
D
1
2
3
4
5
6
7
8
9
10
9. 如图是电解水时生成气体质量与时间的关系图,若甲管中生成气体A,乙管中生成气体B,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 )
A. 与电源负极相连的为乙管
B. 乙管中的气体能够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C. 生成的气体A、B的体积比为2∶1
D. 该实验证明水由氢气和氧气组成
第9题
A
1
2
3
4
5
6
7
8
9
10
10. 实验课上,同学们做了电解水的实验。
(1) 实验时正极产生的气体是 氧气 ,通电一段时间后,正、负极产生的气体体积比为 1∶2 。发生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 水 氢气+氧气 。
(2) 某同学在做电解水实验时,误向水中加入氯化钠,发现与正极相连的电极上出现黄绿色气体。
氧气
1∶2
水
氢气+氧气
1
2
3
4
5
6
7
8
9
10
【提出问题】 加入氯化钠的水通电时,两个电极上分别生成了什么气体?
【查阅资料】 ① 氯气(Cl2)是一种黄绿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有毒气体,常温下1体积水能溶解2体积氯气;② 氯化钠溶液是在水中加入氯化钠固体溶解后得到的混合物。
【作出猜想】 猜想1:氧气和氯气;猜想2:氢气和氧气;猜想3:氢气和氯气。
1
2
3
4
5
6
7
8
9
10
【设计实验】 用如图所示装置来电解氯化钠溶液,并收集两个电极上产生的气体。
第10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解释或结论
① 按照如图所示装置,通电一段时间后,用a、b两支试管分别收集两个电极上产生的气体,观察气体颜色 试管a收集到黄绿色气体,试管b收集到无色气体 猜想 2 错误
② 用拇指堵住试管b,靠近点燃的酒精灯,移开拇指 听到爆鸣声 证明试管b中收集到的气体为 氢气 ,猜想 3 正确
2
氢气
3
1
2
3
4
5
6
7
8
9
10
【实验结论】 氯化钠溶液通电时,生成两种气体和氢氧化钠。该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 氯化钠+水 氢氧化钠+氢气+氯气 。
【反思与评价】 联系电解水的实验,要证明水的组成,你认为在电解水时 不可以 (填“可以”或“不可以”)加入氯化钠溶液,原因是 氯化钠参与反应,有氯气生成,则无法证明水的组成(合理答案均可) 。
氯化钠+水 氢氧化钠+氢气+氯气
不可以
氯化钠参与反应,有氯气生成,则无法证明水的组成(合理答案均
可)
1
2
3
4
5
6
7
8
9
10(共27张PPT)
2.3 辨别物质的组成
第1课时 元素 元素符号
第二单元 空气、物质的构成与组成
01
新知梳理
02
当堂反馈
目
录
1. 元素
(1) 元素是 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 的总称。决定元素种类的是 核内质子数 。
(2) 元素可分为两大类,即 金属 元素、 非金属 元素(包括稀有气体元素)。
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
核内质子数
金属
非金属
(3) 元素的存在与含量(质量分数):
① 空气中含量居于前两位的元素是 氮 、 氧 。
② 地壳中含量占前四位的元素是 氧 、 硅 、 铝 、 铁 。
氮
氧
氧
硅
铝
铁
(4) 元素的化学性质主要由其原子的 最外层电子数 决定。
最外层电子数
2. 元素与原子的比较
(1) 元素是宏观概念,只讲 种类 ,不讲 个数 ,用于描述物质的宏观组成,如水(H2O)由 氢元素和氧元素 组成。
(2) 原子是微观概念,既讲 种类 ,又讲 个数 ,用于描述物质及分子的构成,如一个水分子由 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 构成。
种类
个数
氢元素和氧元素
种类
个数
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
3. 元素符号
(1) 国际上用统一的字母来表示各种元素,称为 元素符号 。
(2) 元素符号书写时,由一个字母表示的元素符号要 大写 ;由两个字母表示的元素符号第一个字母要 大写 ,第二个字母要 小写。
元素符号
大写
大写
小写
(3) 元素符号的意义:宏观上元素符号表示 一种元素 ;微观上元素符号表示 一个原子 。如“H”既表示 氢元素 ,又表示 一个氢原子 。如果在元素符号前加上阿拉伯数字,就只具有微观意义,只能表示该元素的原子个数。如“2H”只能表示 两个氢原子 。
(4) 离子符号的表示方法:在元素符号(或原子团)的 右上角 标明离子所带的电荷,并且数值在 前 ,正负号在 后 ,带1个单位正电荷或负电荷时“1”省略不写,如阳离子:Na+、Mg2+,阴离子:Cl-、O2-。离子符号右上角的数字表示 一个离子所带的电荷数 ,离子符号前面的数字表示 离子的个数 。
一种元素
一个原子
氢元素
一个
氢原子
两个氢原子
右上角
前
后
一个离子所带的电荷数
离子的个数
1. 下列关于元素的说法正确的是( C )
A. 化学变化前后元素的种类可能改变
B. 中子数相同的两种原子属于同种元素
C. 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铝
D. “高原缺氧”“加碘食盐”中的“氧”“碘”都是指元素
C
1
2
2. 下列关于四种微观粒子结构示意图的说法正确的是( C )
A. ①③属于不同元素
B. ②③化学性质相似
C. ②④是金属元素
D. ④属于离子,离子符号是Mg2-
C
1
2
第2题
01
基础过关
02
能力进阶
目
录
1. (2024·包头)化学物质与人体健康密切相关。市场上有“含氟牙膏”“加碘食用盐”“加锌奶粉”等商品。这里的“氟”“碘”“锌”是指( B )
A. 物质 B. 元素 C. 分子 D. 原子
B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2024·北京)2024年6月,“嫦娥六号”完成世界首次月背采样,五星红旗在月背成功展开。回答2~3题。
2. “嫦娥六号”探测器钻杆主体采用铝基碳化硅材料。铝、碳、硅是三种不同的元素,决定元素种类的是( A )
A. 质子数 B. 中子数
C. 核外电子数 D. 相对原子质量
3. 制作“嫦娥六号”月背展示国旗的原材料是玄武岩。玄武岩的组成元素有硅、铝、铁、钙等,其中属于非金属元素的是( A )
A. 硅 B. 铝 C. 铁 D. 钙
A
A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4. 下列关于元素符号“H”的说法正确的是( C )
① 表示氢元素 ② 表示氢气
③ 表示1个氢原子 ④ 表示1个氢分子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③ D. ②④
5. 下列各组元素的元素符号中,第一个字母相同的一组是( D )
A. 硅、磷 B. 钠、氩
C. 铜、铁 D. 金、铝
C
D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6.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
A. 氯化氢(HCl)是由氢元素和氯元素组成的
B. 氨气(NH3)是由一个氮原子和三个氢原子构成的
C. 氯化氢是由氢气和氯气混合而成的
D. 一个氯化氢分子是由一个氢元素和一个氯元素组成的
A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7. 1931年,美国化学家发现了一种质子数与氢原子相同,但中子数比氢原子多一个的新原子,下列关于这种原子的说法正确的是( B )
A. 是与氢原子相同的原子
B. 是氢元素的另一种原子
C. 是一种新元素
D. 是与氢元素不同类的原子
B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8. 如图是地壳中各元素的含量(质量分数)示意图。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
A. 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氧
B. 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硅
C. “铁4.75%”指的是地壳中所含铁这种物质的质量分数为4.75%
D. 由图可知,各元素在地壳中的含量相差不大
第8题
A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9. 下列有关元素和原子的叙述错误的是( D )
A. 元素是宏观概念,只讲种类不讲个数
B. 原子是微观概念,既讲种类又讲个数
C. 在化学反应中,元素和原子的种类都不变
D. 元素的化学性质主要由该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数决定
D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0. 写出下列元素符号或元素名称。
(1) Al: 铝 ;Na: 钠 ;He: 氦 ;Mg: 镁 。
(2) 硅: Si ;钾: K ;硫: S ;钙: Ca 。
铝
钠
氦
镁
Si
K
S
Ca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1. 在宏观、微观和符号之间建立联系是化学学科的重要思维方式。请按要求回答问题:
(1) 图甲是两个微观粒子的结构模型示意图,这两个微观粒子是否属于同种元素? 否 (填“是”或“否”),依据是 两种微观粒子的质子数不同 。
第11题
否
两种微观粒子的
质子数不同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2) 图乙是几个微观粒子的结构示意图:
① 图a为某原子结构示意图,该原子的元素的化学性质与 b (填字母)的化学性质相似。
② 上述微观粒子中,属于阴离子的是 d (填字母)。
b
d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2. 某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2,则此元素( D )
A. 一定是非金属元素
B. 一定是金属元素
C. 一定是稀有气体元素
D. 以上说法都不正确
D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3. (易错易混)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D )
A. 元素是具有相同的核内中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B. 同种元素的原子结构和质量完全相同
C. 质子数和电子数都相同的两种微观粒子一定属于同种元素
D. 同种元素的两种微观粒子,它们的质子数一定相同
D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4. (2024·通辽扎鲁特旗期中)如图是四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D )
A. ②所示的结构示意图表示阳离子
B. 图中有两种原子、一种阳离子、一种阴离子
C. ③④所示结构示意图表示同一种元素
D. ②④所示结构示意图表示稀有气体的原子
D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第14题
15. 按要求写出下列符号的意义或根据意义写出相应的符号:
(1) 磷元素: P 。
(2) 镁原子: Mg 。
(3) 铁原子: Fe 。
(4) 氧离子: O2- 。
(5) 4C表示 4个碳原子 。
(6) O表示 氧元素 、 1个氧原子 。
(7) 空气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 N ,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 Al 。
P
Mg
Fe
O2-
4个碳原子
氧元素
1个氧原子
N
Al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6. 在宏观、微观和符号之间建立联系是化学学科的特点。(1) 物质的组成及构成关系如图甲所示,其中X表示的是 原子 ,Y表示的是 分子 。
第16题甲
原子
分子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2) 下列有关水(H2O)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 (填字母)。
A. 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
B. 水是由氢分子和氧分子构成的
C. 水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的
A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3) 如图乙是氧、硫、氯三种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第16题乙
① 氯原子的结构示意图中,x为 7 。
② 氧和硫两种元素的化学性质具有相似性的原因是它们原子的 最外层电子数 相同。
7
最外
层电子数
(4) 已知R、M两种元素的离子R+和M2+的核外电子数相同,且R的核电荷数为11,则M元素对应的原子的质子数为 12 。
12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