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21张PPT)
古诗鉴赏
统编版(2024)
《古代诗歌四首》
七年级上册 第4课
当指尖拂过泛黄的诗卷,“举头望明月” 的乡愁便漫过千年时光,“大江东去” 的豪情仍在耳畔回响 —— 中国古代诗歌,从来不是陈列在博物馆里的文字标本,而是流淌在民族血脉中的文化基因,是古人用生命体验凝结的精神琥珀。从《诗经》的 “风雅颂” 到唐诗的 “李杜诗篇万口传”,从宋词的 “婉约豪放两分流” 到元曲的 “俗中见雅意”,每一首诗、每一阕词,都是一面映照时代的镜子,更是一扇通往古人心灵世界的窗。
学习目标
了解古代诗歌体裁的有关知识,准确朗读并默写四首诗歌。(重点)
体会诗歌的意境,理解诗人的情感。 品味诗歌的语言,学习诗歌的表现手法。(难点)
培养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知识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素养)
探究新知——诗歌体裁知识
古体诗
又称古诗、古风,格律自由,不拘对仗、平仄,押韵较宽,篇幅长短不限,句子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体和杂言体。《观沧海》是四言古体诗。
探究新知——诗歌体裁知识
近体诗
又称今体诗或格律诗,是一种讲究平仄、对仗和押韵的汉族诗歌体裁。分为绝句和律诗。
绝句:每首四句,按每句字数,可分为五言绝句、六言绝句、七言绝句。《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是七言绝句。
律诗:每首八句,每句五个字的是五言律诗,每句七个字的是七言律诗。《次北固山下》是五言律诗。
探究新知——诗歌体裁知识
散曲
散曲是中国古代文学中与诗、词并称的重要韵文体裁,盛行于金元时期,是一种同音乐结合的长短句歌词。既继承了诗词的韵律传统,又具备鲜明的世俗化、口语化特征,是古代文学中极具 “烟火气” 的文体。《天净沙 秋思》属于散曲中的小令。
《观沧海》
——曹操
课堂导入
曹操不仅是东汉末年著名政治家、军事家,还是杰出的文学家。他的诗慷慨悲凉,气势雄浑。比如大家熟知的“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今天要学习的《观沧海》,同样展现出曹操诗歌的独特魅力。让我们走进这首诗,领略曹操笔下沧海的波澜壮阔,感受他的雄心壮志。
探究新知——作者简介
曹操,字孟德,东汉末年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他一生征战,统一北方。代表作有《龟虽寿》《观沧海》等诗歌。其诗风格慷慨悲凉,气魄雄伟,在文学史上,曹操与其子曹丕、曹植合称为“三曹”,对建安文学的发展影响深远。
《观沧海》创作于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观沧海》是乐府诗《步出夏门行》中的第一章。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临碣石山。他跃马扬鞭,登山观海,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此诗,以表达自己的雄心壮志。
文学文化常识:碣石,在今河北昌黎西北。公元207年秋天,曹操征乌桓时曾路过这里。沧海,即大海,古人因知识局限,认为中国四面皆有海,故以沧海泛指大海。
探究新知——写作背景
本诗属于四言古诗。四言古诗是古代产生最早的一种诗体,每句固定为四个字,节奏明快,韵律和谐。在表达情感和描绘事物时,往往简洁有力,能营造出古朴深远的意境。
探究新知——文体知识
“观沧海”,“观”字点明了全诗是诗人观看大海的所见所感,是行文线索。诗人通过描绘沧海的壮丽景色,展现了大海的磅礴气势,从而抒发自己渴望建功立业、一统天下的伟大抱负,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探究新知——文题解读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整体感知——课文朗诵
朗读方法:读这首诗时,要注意节奏,前几句描绘实景,语速可稍慢,语调平稳,如“水何/澹澹,山岛/竦峙”,读出大海的辽阔与山岛的高耸;后面“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是虚写,要读得激昂,语调上扬,体现诗人宏大的气魄与宽广的胸怀。
整体感知——疏通文意
东行登上碣石山,来观赏那苍茫的大海。海水多么宽阔浩荡,山岛高高地挺立在海边。树木和百草丛生,十分繁茂。秋风吹动树木发出悲凉的声音,海中涌起巨大的海浪。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发出的。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我很高兴,就用这首诗歌来表达自己内心的志向。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东临碣石” 点明诗人的行踪,“以观沧海” 交代观海的目的,一个 “观” 字统领全篇。
诗人登上碣石山,居高临海,视野开阔,大海的壮阔景象尽收眼底。
整体感知——诗歌解读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水何澹澹” 写出了大海水波荡漾的样子,表现出大海的辽阔和雄浑。
“山岛竦峙” 描绘了山岛高耸挺立的姿态,与荡漾的海水相互映衬,动静结合,显示出大海的威严。
整体感知——诗歌解读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这两句描写了岛上树木繁茂、百草丰美的景象,展现出大自然的生机与活力。
诗人通过对岛上植物的描写,使读者感受到大海不仅有雄浑壮阔的一面,还有充满生机的一面。
整体感知——诗歌解读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秋风萧瑟” 点明季节,秋风吹过,发出瑟瑟之声。
“洪波涌起” 描绘出大海在秋风的吹拂下,波涛汹涌澎湃的壮观景象,显示出大海的强大力量。
整体感知——诗歌解读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这两句是诗人的想象,诗人将自己的主观感受融入到对自然景观的描写中。
诗人以丰富的想象力,描绘出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宏伟景象,表现出自己开阔的胸襟和宏大的抱负。
整体感知——诗歌解读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这是合乐时所加的套语,与诗歌正文内容没有直接关系。
整体感知——诗歌解读
诗题为《观沧海》,诗人“观沧海”的地点是哪里?为什么要特意强调这个地点?
精读细研——问题探究
诗人“观沧海”的地点是碣石山。碣石山在古代是著名的观海之地,具有地理和文化象征意义。曹操特意登临此地观海,不仅是为了欣赏自然景色,更是为了抒发自己统一大业、胸怀天下的豪情壮志。这个地点的选择为全诗奠定了雄浑壮阔的基调。
诗中描绘了哪些自然景物?这些景物描写有什么特点?
精读细研——问题探究
诗中描写了海水、山岛、树木、百草、秋风、洪波、日月、星汉等自然景物。这些景物描写具有宏大、壮丽、富有动感的特点,展现了大海的浩瀚与宇宙的辽阔,也体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远大的抱负。
曹操在诗中不仅写景,还抒发了情感。你能从诗中找出体现诗人情感的句子吗?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精读细研——问题探究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句最能体现诗人的情感。它不仅描绘了大海吞吐日月、包孕群星的壮丽景象,更象征了诗人胸怀天下、志在四方的豪情壮志,表达了他对统一中原、建功立业的强烈愿望和坚定信心。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中的“澹澹”和“竦峙”分别是什么意思?这两个词在表达上有何作用?
精读细研——语言赏析
“澹澹”形容水波荡漾的样子,“竦峙”形容山岛高耸挺立。这两个词生动地描绘了海水的广阔与山岛的雄伟,形成动静结合的画面,增强了诗句的画面感和气势,为后文的抒情奠定了基础。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这两句在写景上有什么特点?它与后文“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形成怎样的对比?
精读细研——语言赏析
这两句描写的是岛上生机勃勃的景象,树木繁茂、百草丰盛,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自然风貌。与后文“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形成鲜明对比,由静入动,由生机转为壮阔,展现了自然的多样性与变化之美,也暗示了诗人内心的起伏与豪情。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精读细研——语言赏析
这两句运用了夸张和想象的修辞手法,把大海描绘成能吞吐日月、包容星汉的宏伟存在。这种大胆的想象不仅增强了诗句的气势,也体现了诗人胸怀宽广、志向远大的精神风貌,使整首诗的意境更加高远、壮丽。
诗中是如何将写景与抒情结合在一起的?请结合具体诗句分析。
精读细研——手法探究
全诗以写景为主,但景中含情。如“水何澹澹,山岛竦峙”写出了大海的壮阔,也暗示了诗人胸怀的宽广;“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更是借景抒情,通过描绘大海吞吐宇宙的壮丽景象,表达了诗人统一中原、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这种情景交融的手法使诗歌更具感染力。
诗中使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它们对表达主题有什么作用?
精读细研——手法探究
诗中运用了动静结合、虚实结合、夸张想象等表现手法。“水何澹澹”“洪波涌起”是动景,“山岛竦峙”“树木丛生”是静景,动静结合使画面更丰富;“日月之行”“星汉灿烂”是虚写,与前面的实景相呼应,增强了诗歌的气势和想象空间;夸张手法如“若出其中”“若出其里”,突出了大海的宏伟,也象征了诗人胸怀的博大。这些手法共同服务于表达诗人志向高远、胸怀天下的主题。
诗歌的结构有什么特点?这样的结构对表达情感有什么帮助?
精读细研——手法探究
全诗结构清晰,先写登临观海所见之景,再由景生情,最后以抒情收尾。前半部分写景,后半部分抒情,由景入情,层层递进,使情感的表达自然流畅,也使整首诗既有画面感又有情感深度,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
【小结】
精读细研——手法探究
情景交融,借景抒情。
动静结合,画面丰富。
虚实结合,想象大胆。
夸张手法,增强气势。
曹操通过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志向和情感?你是从哪些诗句中感受到的?
精读细研——主旨情感
曹操通过这首诗表达了自己胸怀天下、志在四方的豪情壮志。从“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等诗句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以大海自比,象征自己有吞吐宇宙、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这种情感不仅源于自然景观的壮美,更体现了他作为政治家和军事家的远大抱负。
你认为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它对今天的我们有什么启示?
精读细研——主旨情感
这首诗的主题是抒发诗人胸怀宽广、志向远大的情怀,表达了对统一中原、建功立业的强烈愿望。对今天的我们来说,这首诗启示我们要有远大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要有胸怀天下的格局和不畏艰难的勇气,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也要像大海一样包容、坚定、奋发向上。
【小结】
精读细研——情感主旨
《观沧海》是曹操登临碣石山观海时所作,全诗通过描绘大海的壮丽景象,抒发了诗人胸怀天下、志在四方的豪情壮志。诗中情景交融,意境开阔,语言雄浑有力,展现了诗人作为政治家和军事家的远大抱负。这首诗不仅是一幅壮美的自然画卷,更是一曲激昂的志士之歌,激励着后人要有理想、有抱负、有担当。
课堂总结——本章要点
《观沧海》是曹操的名篇,描绘了沧海壮阔的景象。
全诗通过“水何澹澹,山岛竦峙”等句,展现大海的辽阔与山岛的巍峨。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抒发了诗人胸怀天下的豪情。
诗歌借景抒情,表达了诗人建功立业、统一中国的远大志向。
语言雄浑有力,意境开阔,体现了建安风骨的特色。
课堂总结——板书设计
日月出其中
星汉出其里
海水:水何澹澹
海的宏伟
海的气概
观海地点:东临碣石
观沧海
建功立业
统一中原
山岛
树木丛生
百草丰茂
海波:洪波涌起
《次北固山下》
——王湾
课堂导入
古人常说“行万里路,读万卷书”,旅途中的所见所感常化为动人诗篇。像李白仗剑天涯,留下诸多佳作。而王湾,在一次行舟途中,也写下了流传千古的诗篇。他在山水间看到了怎样的景色,又涌起了怎样的情思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王湾的《次北固山下》探寻一番。
探究新知——作者简介
王湾,唐代诗人,生卒年不详。洛阳(今属河南)人。先天年间进士,开元初任荥阳主簿,后参与编校群书。其诗多描写江南山水,代表作有《次北固山下》等。此诗意境开阔,情景交融,在当时广为传颂,奠定了他在唐诗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探究新知——写作背景
王湾作为北方人,往来于吴楚间,在长江上,面对江南的青山绿水、潮平岸阔等壮丽景色,有感而发,写下此诗。当时唐朝处于繁荣发展初期,文人多有外出游历、求仕之举。王湾在旅途中既沉醉于江南美景,又不禁涌起思乡之情,借诗表达漂泊羁旅的愁绪和对家乡的思念。
文学文化常识:
“归雁”在古代诗词中常被视为传递书信的使者。大雁每年秋天南飞,春天北归,人们便将书信系于雁足,希望它能传递到家乡亲人手中。诗人在此用“归雁”,寄托了自己对家乡的思念和渴望家书的心情。
探究新知——文体知识
《次北固山下》是一首五言律诗。五言律诗全篇共八句,每句五个字,每两句为一联,分别是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颔联和颈联要求对仗工整,诗中“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皆对仗精妙。同时,律诗还讲究押韵,此诗押“an”韵,读来朗朗上口。
整体感知——文题解读
“次北固山下”,“次”是旅途中暂时停宿,这里是停泊的意思;“北固山”在今江苏镇江北,三面临江。题目表明诗人行船至此,停泊在北固山下,由此引发了一系列所见所感。整首诗围绕行舟途中的景色与情思展开,借景抒情,表达羁旅思乡之情。
整体感知——课文朗诵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朗读方法:朗读时要注意节奏,五言律诗一般按照“二一二”或“二二一”节奏划分。本诗前两联描绘壮阔景色,语调宜舒缓、沉稳,读出画面感;颈联蕴含哲理,语调可稍上扬,突出感慨;尾联抒情,语调应转为低沉、惆怅,传达出思乡的愁绪。通过轻重、缓急的变化,感受诗歌的韵律美与意境美。
整体感知——疏通文意
旅途在青山外,在碧绿的江水前行舟。
潮水涨满,两岸之间水面宽阔,顺风行船恰好把帆儿高悬。
夜幕还没有褪尽,旭日已在江上冉冉升起,还在旧年时分,江南已有了春天的气息。
寄出去的家信不知何时才能到达,希望北归的大雁捎到洛阳去。
整体感知——诗歌解读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客路” 点明诗人的羁旅身份,“青山外”“绿水前” 描绘出诗人乘船前行,途中所见的青山绿水的美好景色。
这两句诗既写了诗人的行踪,又为后面的抒情做了铺垫。
整体感知——诗歌解读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潮平两岸阔” 写出了潮水上涨,与两岸齐平,江面显得格外开阔的景象。
“风正一帆悬” 描绘了船帆高高悬挂,顺风而行的情景。“风正” 表明风向正,风力适中,使船能够平稳地行驶。
这两句诗以 “一帆悬” 之小景,写出了 “两岸阔” 之大景的神韵,意境开阔,为后人所称道。
整体感知——诗歌解读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海日生残夜” 描写了在残夜将尽未尽之时,一轮红日从海上升起的景象,象征着新的一天的开始。
“江春入旧年” 则写出了在旧年尚未过去时,江上已经呈现出春天的气息,表现出时序的交替。
这两句诗既写景又蕴含哲理,表现出新旧交替的自然规律,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力量。
整体感知——诗歌解读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诗人看到北归的大雁,想起了 “鸿雁传书” 的典故,希望大雁能把自己的家书带回故乡洛阳。
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使全诗笼罩在一层淡淡的乡愁之中。
精读细研——问题探究
诗中“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描绘了怎样的画面?诗人通过这样的描写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这两句诗描绘了诗人旅途中的所见所感:青山之外是漫长的旅途,绿水之前是行舟的路径。诗人通过描绘自然景色,表达了自己作为游子的漂泊之感和对前路的感慨。这种写法以景寄情,为全诗奠定了思乡的情感基调。
精读细研——问题探究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中“阔”和“悬”两个字用得非常巧妙,你能说说它们的妙处吗?
“阔”字写出了江面因潮水上涨而显得宽阔,表现出江水的浩渺和视野的开阔;“悬”字则描绘了船帆因风势正好而高挂的状态,表现出顺风行舟的轻松与畅快。这两个字不仅写景生动,也传达出诗人旅途中的愉悦心情。
精读细研——问题探究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这两句诗被广泛传诵,你知道它们为什么受到人们的喜爱吗?
这两句诗通过描写自然景象的变化,表达了时间的流转和生命的更替。“海日生残夜”写出了太阳从海上升起,残夜未尽,象征着新一天的开始;“江春入旧年”则写出了春天的气息悄然进入旧年,象征着新旧交替。诗句意境开阔,哲理深刻,语言凝练,因此广为传诵。
精读细研——语言赏析
“潮平两岸阔”中的“阔”字有什么表达效果?请结合诗句内容进行分析。
“阔”字形象地写出了江水上涨后两岸之间的距离变宽,展现出江面的辽阔景象。这个字不仅增强了画面的空间感,也暗示了诗人视野的开阔,流露出旅途中的轻松与豁达之情。
精读细研——语言赏析
“风正一帆悬”中的“悬”字用得非常传神,你能说说它的妙处吗?
“悬”字描绘了船帆在风势正好时高高挂起的状态,既写出了风的平稳,也表现出船行的顺利。这个字用得精准而生动,使整个画面显得宁静而富有动感,传达出诗人旅途中的轻松与惬意。
精读细研——语言赏析
“海日生残夜”中的“生”字有什么表达效果?请结合诗句进行赏析。
“生”字赋予太阳以生命感,仿佛太阳是从残夜中诞生的一样,形象地写出了黎明破晓的景象。这个字不仅增强了诗句的画面感,也蕴含着新旧交替、希望来临的哲理,使诗句更具感染力。
精读细研——手法探究
诗中“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请结合诗句内容进行分析。
这两句诗运用了对偶和拟人的手法。“海日生残夜”与“江春入旧年”在结构上对仗工整,内容上也形成时间上的对比与衔接。其中“生”和“入”两个动词将自然景象拟人化,使诗句更具生命力和动感,也表达了时间流转、新旧更替的哲理。
精读细研——手法探究
诗人是如何通过写景来表达思乡之情的?请结合诗句内容进行分析。
诗人通过描绘旅途中的自然景色,如“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营造出开阔而略带孤寂的意境。这些景色虽美,却无法掩盖诗人作为游子的漂泊之感。最后两句“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更是直抒胸臆,借归雁传书的意象,表达了深切的思乡之情。
精读细研——手法探究
诗中“归雁洛阳边”运用了什么意象?有什么作用?
“归雁”是中国古典诗歌中常见的意象,象征着思乡和书信传递。诗人借归雁的形象,表达了自己对家乡的思念和希望书信能传达到洛阳的愿望。这一意象不仅增强了诗歌的抒情性,也使情感表达更加含蓄而深远。
【小结】
精读细研——手法探究
1.诗中运用了对偶、拟人等修辞手法,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
2.通过写景抒情,将自然景色与内心情感紧密结合。
3.借助“归雁”等意象,含蓄地表达了思乡之情。
4.诗句节奏明快,语言凝练,意境深远。
精读细研——主旨情感
诗人通过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内容进行分析。
诗人通过描绘旅途中的自然景色,表达了作为游子的漂泊之感和对家乡的深切思念。诗中“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直接抒发了思乡之情,而“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则通过自然景象的变化,暗示了时间的流逝和对未来的期盼。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开阔。
精读细研——主旨情感
你认为这首诗最打动人心的地方是什么?为什么?
这首诗最打动人心的地方在于它将自然景色与内心情感完美融合,既有开阔的意境,又有深沉的情感。尤其是“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两句,不仅写景生动,还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让人感受到时间的流转与希望的来临,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小结】
精读细研——主旨情感
这首诗通过描绘旅途中的自然景色,表达了诗人作为游子的漂泊之感和对家乡的深切思念。诗中既有开阔的意境,又有细腻的情感,语言凝练,意境深远。特别是“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两句,不仅写景生动,还蕴含着新旧交替、希望来临的哲理,使整首诗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思想深度。
课堂总结——本章要点
首联:写诗人行旅途中远望北固山的所见
颔联:描绘江面开阔、风平浪静的景象
颈联:写夜将尽未尽之时,旭日从海上升起,早春气息渗入旧年
尾联:表达思乡之情,借归雁传书寄托情怀
主题:通过写景抒发游子思乡之情,意境开阔,语言凝练
课堂总结——板书设计
(首联)行舟泊:青山外 绿水前
(颔联)望江面:两岸阔 一帆悬
(颈联)观日出:生残夜 入旧年
(尾联)思家乡:望归雁 传乡书
江南春早
游子思乡
次北固山下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在古代,好友间的牵挂与关怀常寄托于诗词。如王维“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表达对友人远行的担忧。今天,我们要学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看李白听闻好友王昌龄被贬,是如何借诗抒发愁心,传递深情的。
课堂导入
探究新知——作者简介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他一生游历四方,创作大量诗歌,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等,其诗风格豪放飘逸、意境奇妙。
探究新知——写作背景
这首诗约作于唐玄宗天宝年间。当时王昌龄从江宁丞被贬为龙标县尉,李白在扬州听到好友被贬后,写此诗以表关怀。此时李白自身仕途也多坎坷,内心充满对友人遭遇的同情与关切。
文学文化常识:“左迁”指降职,古代以右为尊,左为卑,所以称贬官为左迁。“龙标”在今湖南怀化黔阳一带,当时较为偏远。“五溪”指雄溪、樠溪、酉溪、潕溪、辰溪的总称,在今湖南西部和贵州东部。“夜郎”,唐代在今贵州桐梓和湖南沅陵等地设过夜郎县。
探究新知——文体知识
这首诗属于七言绝句。七言绝句是中国传统诗歌的一种体裁,每句诗由七个字组成,全篇共四句,短小精悍,可抒情、叙事、议论。它格律严密,要求第二、四句押韵,富有节奏感和音乐美。
整体感知——文题解读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闻”即听闻,点明得知消息;“王昌龄”是李白好友;“左迁”表明其被贬;“龙标”为被贬之地;“遥有此寄”说明李白在远方寄诗给王昌龄。诗题表达对友人被贬的同情与牵挂,也暗示诗歌是为慰藉友人而作。
整体感知——课文朗诵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朗读方法:首先要注意节奏,按上述节奏划分朗读,感受诗歌韵律。其次,要把握情感基调,前两句语速稍缓,读出惋惜、担忧之情,“杨花落尽”“过五溪”可适当重读;后两句语调上扬,“愁心”“直到”重读,传达出对友人的深情。
整体感知——疏通文意
在杨花落完,子规啼鸣之时,我听说您被贬为龙标尉,要经过五溪。
我把我忧愁的心思寄托给明月,希望能随着风一直陪着你到夜郎以西。
整体感知——诗歌解读
杨花落尽子规啼
“杨花落尽” 点明时令是暮春,杨花纷纷飘落,给人一种飘零之感。
“子规啼” 中的子规即杜鹃鸟,其啼叫声哀怨,仿佛在诉说着悲伤之事。
这一句通过描写杨花飘落和子规啼叫的景象,营造出一种凄清、哀伤的氛围。
整体感知——诗歌解读
闻道龙标过五溪
“闻道” 表示诗人听闻好友被贬的消息,“龙标” 指王昌龄,“过五溪” 写出了王昌龄被贬之地的偏远和道路的艰难。
从这一句中,可以感受到诗人对好友遭遇的惊愕和痛惜之情。
整体感知——诗歌解读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诗人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明月人格化,把自己的愁心托付给明月。
希望明月能够陪伴好友一直到夜郎以西,表达了诗人对好友的深切关怀和牵挂之情。
精读细研——问题探究
诗的开头写“杨花落尽子规啼”,这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景象?诗人为什么要选择这样的景物来开头?
这句诗描绘了春天将尽时,杨花已经落尽,子规鸟在啼叫的景象。杨花象征着漂泊无定,子规的啼叫则带有哀愁的意味。诗人选择这样的景物开头,是为了渲染一种凄凉、悲伤的氛围,为下文表达对友人被贬的同情和牵挂做铺垫。
精读细研——问题探究
“闻道龙标过五溪”中的“闻道”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过五溪”又说明了什么?
“闻道”表示诗人是听别人说的,说明他对友人被贬的消息非常关注,体现出他对友人的关心和牵挂。“过五溪”说明龙标这个地方非常偏远,路途艰难,进一步表现出诗人对友人处境的担忧和同情。
精读细研——问题探究
诗人为什么要把“愁心”寄托给明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诗人把“愁心”寄托给明月,是因为明月可以跨越千山万水,陪伴友人。这种写法运用了拟人手法,把明月当作可以传递情感的使者,表达了诗人对友人深切的思念与关怀。同时,也使抽象的情感变得具体、生动,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
精读细研——语言赏析
“杨花落尽子规啼”一句中,“落尽”和“啼”这两个词分别有什么表达效果?
“落尽”表示杨花已经全部凋谢,暗示春天已经过去,象征着离别和悲伤。“啼”字写出了子规鸟的叫声,带有哀怨的情绪,渲染了凄凉的气氛。这两个词共同营造出一种伤感的意境,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
精读细研——语言赏析
“我寄愁心与明月”中的“寄”字有什么表达作用?
“寄”字是“托付”的意思,诗人把“愁心”托付给明月,表达了他对友人深深的牵挂和祝福。这个字把抽象的情感具体化,使读者能感受到诗人情感的真挚与浓烈,也体现了诗人丰富的想象力和浪漫主义风格。
精读细研——手法探究
诗中用了哪些自然景物来表达情感?这些景物起到了什么作用?
诗中用了杨花、子规、明月等自然景物。杨花象征漂泊无依,子规的啼叫带有哀愁,明月则象征思念与陪伴。这些景物不仅渲染了凄凉的氛围,还通过借景抒情的方式,把诗人的情感自然地表达出来,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
精读细研——手法探究
诗人把“愁心”寄托给明月,这是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这是拟人手法,诗人把明月当作有情感、有生命的朋友,让它带着自己的愁心陪伴友人。这样写使抽象的情感变得具体可感,增强了诗歌的浪漫色彩和艺术感染力,也表现出诗人对友人深切的关怀。
精读细研——手法探究
诗的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这种结构安排有什么作用?
前两句通过写景营造出凄凉的氛围,为后两句的抒情做好铺垫;后两句直接表达对友人的牵挂和祝福。这种由景入情的结构安排,使情感的表达更加自然、真挚,也增强了诗歌的整体感和层次感。
【小结】
精读细研——手法探究
借景抒情:通过杨花、子规等景物表达哀愁的情感。
拟人手法:将明月人格化,增强情感表达的生动性。
结构清晰: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层层递进。
想象丰富:通过明月传递情感,体现浪漫主义风格。
精读细研——主旨情感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你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王昌龄被贬的同情、牵挂和祝福。从“闻道龙标过五溪”可以看出他对友人处境的担忧;从“我寄愁心与明月”可以看出他希望自己的情感能陪伴友人,表现出深厚的友情。
精读细研——主旨情感
诗人为什么没有直接写自己对友人的安慰,而是借助明月来表达?这样写有什么效果?
诗人没有直接安慰友人,而是借助明月来表达,是因为这样更含蓄、更有诗意。通过明月这一意象,诗人把自己的情感寄托其中,既表达了对友人的牵挂,又避免了直白的表达,使诗歌更具艺术感染力和想象空间。
【小结】
精读细研——主旨情感
这首诗通过描绘杨花飘落、子规啼叫的景象,营造出凄凉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王昌龄被贬的深切同情和牵挂。诗人借助明月这一意象,将抽象的情感具体化,展现了深厚的友情和浪漫主义情怀。整首诗语言简洁,情感真挚,结构清晰,是一首感人至深的送别诗。
课堂总结——本章要点
诗歌背景
王昌龄被贬龙标,李白借诗遥寄同情与慰藉。
意象运用
杨花、子规、明月,烘托离愁与思念之情。
情感表达
诗人托付愁心于明月,表达深厚友情与关切之意。
课堂总结——本章要点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 白
写景点时令---飘零之感
叙事表惊悉---迁谪之远
抒情表牵挂---情深意长
写景,隐含同情
叙事,深切挂念
抒情,关怀牵挂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课堂导入
在之前的学习中,我们读过不少描绘秋天的诗词,“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是绚烂明丽的秋,“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是凄清寒凉的秋。那马致远笔下的秋又是什么样呢?今天,就让我们走进他的《天净沙·秋思》,去感受独特的秋景与秋思。
探究新知——作者简介
马致远,号东篱,元代戏曲作家、散曲家。他年轻时热衷功名,却仕途坎坷,一生漂泊。其作品多写世态炎凉、秋思羁旅等。代表作有杂剧《汉宫秋》,散曲《天净沙·秋思》等,被誉为“秋思之祖”,在元曲创作领域地位颇高。
探究新知——写作背景
马致远年轻时渴望在仕途上有所作为,但元朝实行民族歧视政策,汉人地位低下,他长期漂泊未得重用。《天净沙·秋思》创作于其羁旅漂泊期间,借描绘旅途所见之景,抒发内心漂泊天涯、无处可归的孤寂愁苦。
文学文化常识:“天净沙”是曲牌名,它规定了曲子的格律、曲调等。在元代,散曲是一种重要的文学形式,与唐诗、宋词鼎足并举。散曲分为小令和套数,《天净沙·秋思》属于小令,通常以一支曲子为独立单位。
探究新知——文体知识
本文是元曲小令。元曲语言通俗、生动,形式自由灵活,格律相对宽泛。小令篇幅短小,通常只有一支曲子,能以简洁的语言描绘丰富的内容,表达深刻的情感。它融合了音乐性与文学性,可配乐演唱。
整体感知——文题解读
“天净沙”为曲牌名,“秋思”是题目,点明了季节与主题。“秋”指秋天,“思”则表达思绪、愁思。全曲围绕“秋思”展开,通过描绘秋天傍晚的萧瑟景象,抒发作者漂泊他乡、孤寂愁苦的思乡之情,“秋思”是贯穿全文的情感线索。
整体感知——课文朗诵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朗读方法:读这首小令,首先要注意语速缓慢,以营造出一种惆怅、凄凉的氛围。比如“枯藤老树昏鸦”,读这一句时,每个词语间稍作停顿,强调出秋景的衰败之感。而读到“断肠人在天涯”,语调要低沉,将那种漂泊天涯的愁苦之情充分展现出来。
整体感知——疏通文意
天色黄昏,一群乌鸦落在枯藤缠绕的老树上,发出凄厉的哀鸣。小桥下流水哗哗作响,小桥边庄户人家炊烟袅袅。古道上一匹瘦马,顶着西风艰难地前行。夕阳渐渐地失去了光泽,从西边落下。凄寒的夜色里,只有孤独的旅人漂泊在遥远的地方。
整体感知——诗歌解读
枯藤老树昏鸦
“枯藤”“老树”“昏鸦” 三个意象组合在一起,描绘出一幅衰败、凄凉的景象。枯藤缠绕着老树,树上栖息着黄昏时归巢的乌鸦,给人一种毫无生机、黯淡无光的感觉。
整体感知——诗歌解读
小桥流水人家
这一句描绘了一幅温馨、宁静的画面,小桥横跨在潺潺的流水之上,旁边坐落着几户人家,充满了生活气息。
与前一句形成鲜明的对比,以乐景衬哀情,更突出了游子的孤寂和愁苦。
整体感知——诗歌解读
古道西风瘦马
“古道” 表明道路的古老和荒凉,“西风” 点明季节是秋季,秋风萧瑟,增添了几分凄凉之感。
“瘦马” 则表现出旅途的艰辛和游子的疲惫,马都因长途跋涉而瘦弱不堪,可见游子在外漂泊的时间之久。
整体感知——诗歌解读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夕阳西下” 点明时间,夕阳渐渐落下,天色渐暗,给整个画面笼罩上一层更加凄凉的氛围。
“断肠人在天涯” 直接点明主旨,“断肠人” 形象地写出了游子思乡的痛苦之情,“在天涯” 则强调了游子漂泊在外的孤独和远离家乡的无奈。
精研细读——问题探究
《天净沙·秋思》中描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给你怎样的感受?
诗中描写了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等景物。这些景物大多带有萧瑟、凄凉的色彩,营造出一种孤寂、悲凉的氛围,让人感受到游子漂泊在外的孤独与思乡之情。
精研细读——问题探究
为什么说“小桥流水人家”这一句看似温馨,却反而加重了整首诗的悲凉感?
小桥流水人家”描绘的是宁静温馨的乡村生活画面,与“断肠人”的孤独漂泊形成鲜明对比。这种温馨的景象反衬出游子无家可归的凄凉,使情感更加深沉。
精研细读——问题探究
“断肠人在天涯”中的“断肠”是什么意思?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断肠”原指极度悲伤,这里用来形容游子思乡之切、孤独之深。这句话直接表达了诗人远离家乡、思念亲人、漂泊无依的深切哀愁。
精研细读——语言赏析
“枯藤老树昏鸦”一句中,三个意象组合在一起,有什么表达效果?
这三个意象都是衰败、凄凉的象征。“枯藤”表现荒凉,“老树”暗示岁月流逝,“昏鸦”增添凄清氛围。三者叠加,强化了秋日黄昏的萧瑟景象,为全诗奠定了悲凉的基调。
精研细读——语言赏析
“古道西风瘦马”中的“瘦马”一词有什么深意?
“瘦马”不仅写出了马的疲惫,也暗示了骑马人的困顿与辛酸。马尚且瘦弱,人更可想而知,表现出游子长途跋涉、身心俱疲的状态,增强了漂泊的艰辛感。
精研细读——语言赏析
夕阳西下”在诗中起什么作用?
夕阳西下”点明了时间,也渲染出一种迟暮、孤寂的氛围。夕阳象征一天的结束,也象征人生的迟暮,进一步烘托出游子思乡却无法归去的无奈与悲伤。
精研细读——手法探究
《天净沙·秋思》没有使用一个动词,却能让人感受到强烈的情感,这是用了什么写作手法?
这是典型的“白描”手法,即通过简洁的意象排列,不加修饰地描绘景物,让读者通过画面本身感受到情感。这种手法使情感表达更加含蓄而深刻。
精研细读——手法探究
诗中大量使用名词性意象,这种写法有什么好处?
诗人将多个名词性意象并列,形成画面感极强的组合,使读者仿佛置身于秋日黄昏的旅途中。这种写法省去了叙述和描写,直接呈现情感氛围,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
精研细读——手法探究
《天净沙·秋思》是如何通过对比来增强情感表达的?
诗中“小桥流水人家”的温馨与“断肠人在天涯”的孤独形成对比,用他人家庭的温暖反衬出游子的孤苦,使情感更加鲜明、深刻。
【小结】
精读细研——手法探究
白描手法:通过简洁意象传达情感。
名词组合:多个意象叠加,增强画面感。
对比手法:用温馨反衬悲凉,突出情感冲突。
情景交融:景物描写与情感表达紧密结合。
精研细读——主旨情感
《天净沙·秋思》通过哪些景物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诗人通过“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夕阳”等景物,描绘出一幅萧瑟的秋日黄昏图,表达了游子漂泊天涯、思念家乡的深切哀愁。
精研细读——主旨情感
你认为这首诗为什么被称为“秋思之祖”?
这首诗虽然只有短短几句,却高度浓缩了游子思乡的情感,意象丰富、意境深远,语言凝练而情感真挚,是中国古代抒写乡愁的代表作之一,因此被誉为“秋思之祖”。
【小结】
精读细研——手法探究
《天净沙·秋思》通过描绘一系列萧瑟的秋日景象,表达了游子漂泊天涯、思念家乡的深切哀愁。诗人以极简的语言和高度凝练的意象,营造出强烈的孤独感和思乡之情,情景交融,意境深远,充分展现了元曲“以景传情”的艺术特色。
《天净沙·秋思》
课堂总结——本章要点
意象叠加: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营造萧瑟秋景。
情感表达:通过景物描写,抒发游子孤寂、悲凉的思乡之情。
结构特点:语言凝练,画面感强,结尾点明主旨,情景交融。
课堂总结——板书设计
写景:
枯藤 老树 昏鸦
小桥 流水 人家
古道 西风 瘦马
抒情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游子之悲
凄凉冷清
惆怅之情
羁旅之思
天净沙﹒秋思
1.下列画线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沧海(cāng) 涌起(yōng) 枯藤(téng)
B.萧瑟(sè) 咏志(yǒng) 残夜(cán)
C.澹澹(zhān) 归雁(yàn) 碣石(jié)
D.竦峙(shì) 断肠(cháng) 丰茂(mào)
课堂检测
【解析】A.涌yǒng C.澹dàn D.峙zhì
B
2.对诗句“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品析有误的一项是( )
A.第一句诗的意思是当残夜还未消退之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
B.第二句诗的意思是旧年的春景生机盎然,令人难以忘怀。
C.“日生残夜”“春入旧年”都表示时序匆匆交替,怎能不叫身在异乡的诗人生出思乡之情
D.诗人将“日”与“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表现出了生活哲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鼓舞力量。
课堂检测
【解析】第二句诗的意思是江上春早,旧年尚未逝去,江面上已散发出春天的气息。
B
1.《观沧海》的作者是 ,字孟德, 末 家、 家、诗人。他的诗以 见称。
2.《天净沙·秋思》作者 ,是 代著名 作家。
3.《次北固山下》这首诗作者是 ,是 代诗人。
4.李白,字太白,号 。 代浪漫主义诗人,有 之称。他与 并称为“李杜”。
课堂检测
曹操
东汉
政治
军事
慷慨悲壮
马致远
元
戏曲
王湾
唐
青莲居士
“诗仙”
杜甫
唐
1.背诵并默写四首诗歌。
2.选择其中一首诗歌,写一篇赏析短文,不少于 200 字。
课后作业
示例:
马致远的《天净沙 秋思》仅二十八字,却成 “秋思之祖”。开篇 “枯藤老树昏鸦”,以冷色调意象勾勒深秋萧瑟,暗衬游子漂泊无依 —— 万物归巢,唯旅人独行。
“小桥流水人家” 是妙笔:温暖田园景与前文萧瑟形成反差,以乐景衬哀情,更显游子孤独。“古道西风瘦马” 则深化艰辛,古道、西风、瘦马,精准刻画出旅途疲惫。
末句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直抒胸臆。夕阳收束景象,亦暗喻人生暮年,游子的 “断肠” 之愁,超越个人思乡,成千百异乡人的共同心境。全曲无 “愁” 字却字字含愁,白描手法融意象与情感,让这份羁旅之思穿越千年,仍触人心弦。
课后作业
感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