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课中国同盟会 学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8课中国同盟会 学案(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53.2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9-03 21:06:0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8课 中国同盟会 导学案
班级: 姓名: 学号:
【基础过关】
孙中山早年的革命活动 人物简介 孙中山,广东香山县(今中山市)人。早年学习医学,接触到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学说,认识到“医国”比“医人”更重要,开始走上革新政治的道路
成立 兴中会 1894年11月,孙中山在檀香山成立兴中会,提出“振兴中华”,号召“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
领导起义 1895年,孙中山准备在广州发动武装起义,10月,因消息泄露而失败
中国同盟会与三民主义 背景 民族危机加深:《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革命思想的传播:章炳麟的《驳康有为论革命书》、邹容的《革命军》、陈天华的《猛回头》和《警世钟》等宣传民族民主革命的著作 革命团体的成立:影响较大的有华兴会和光复会
时间 1905年8月
地点 日本东京
机关报 《民报》
政治纲领 “驱除鞑虏(清朝统治者),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性质 第一个全国规模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影响 使全国资产阶级革命派有了一个统一的领导机构和明确的奋斗目标,有力推动了全国革命运动的发展
三民主义 内容 “民族”“民权”(核心)“民生”
地位 孙中山领导资产阶级革命的指导思想
革命志士的奋斗 萍浏醴起义 1906年冬,同盟会发动,最后失败。是同盟会成立后领导的第一次武装起义,虽然失败,但同盟会的声望由此大振
安庆、绍兴起义 1907年夏,徐锡麟在安庆发动起义,刺杀安徽巡抚,死难。秋瑾在浙江绍兴准备策应安庆起义,事发被捕,英勇就义
黄花岗起义 1911年4月,黄兴、孙中山领导,攻入两广总督衙门。起义虽然失败,但革命党人不屈不挠的精神和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斗志
【拓展延伸】
1.为什么说中国同盟会是第一个全国规模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1)有明确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政治纲领。
(2)有以孙中山为首的领导机构:在同盟会成立大会上,选举孙中山为总理,建立了领导机构。
(3)创办了《民报》,作为宣传革命的机关报。
2.从三民主义看孙中山的革命思想
三民主义 十六字纲领 具体内容 目标 地位
民族主义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推翻清王朝统治,反对民族压迫(推翻旧政权) 民族革命 前提
民权主义 创立民国 推翻君主专制政体,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建立新政权) 政治革命 核心
民生主义 平均地权 核定全国地价,实现土地国有(巩固新政权) 社会革命 发展
三民主义的局限性:没有提出明确的反帝要求,也没有废除封建土地制度
【实战演练】
1.孙中山(1866—1925)曾回忆说:“28岁那年,我就与20多个华侨,在海外成立起革命团体,决心用流血斗争推翻清王朝。”孙中山在“28岁那年”的主要革命活动是( )
A.香港、广州学医 B.成立兴中会
C.发动广州起义 D.成立香港兴中会总会
2.邹容在《革命军》中说道:“扫除数千年种种之专制政体,脱去数千年种种之奴隶性质,诛绝五百万有奇披毛戴角之满洲种,洗尽二百六十年残惨虐酷之大耻辱……”邹容的主张是( )
A.建立君主立宪政体 B.解放受压迫的农奴
C.发动资产阶级革命 D.提倡遵循三民主义
3中国同盟会成立后,“从此革命风潮一日千丈,其进步之速,有出人意表者矣”。这说明中国同盟会的成立( )
A.推动了各类革命团体的建立
B.促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C.有力推动全国革命运动发展
D.促使工农革命运动风起云涌
4孙中山多次指出他所领导的政党和运动须达到三个目的:进行民族革命以实现民族主义,进行政治革命以实现民权主义,进行社会革命以实现民生主义。他的主张可以概括为( )
A.自强求富 B.民主科学
C.三民主义 D.攘外安内
5.烈士墓园是纪念烈士的场所,也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如图所示,该烈士墓园纪念的是( )
A.萍浏醴起义 B.安庆起义
C.黄花岗起义 D.广西起义
6孙中山曾回顾1895年广州起义失败时,举国舆论无不视他们为“乱臣贼子,大逆不道”;到庚子义和团运动后,“则鲜闻一般人之恶声相加,而有识之士且多为吾人扼腕叹惜”。舆论的变化反映出( )
A.国人的民族意识逐渐觉醒
B.孙中山成为革命党的领袖
C.反清革命有广泛群众基础
D.黄花岗起义增强民族认同
7孙中山在一次演讲中说到,近代欧美各国工商业发达,却出现“富者敌国,贫者无立锥之地”的现象,因此中国必须“未雨绸缪,赶紧设法,免得再蹈覆辙”。这表明孙中山( )
A.提倡发展社会主义 B.关注民生问题
C.明确反对帝国主义 D.主张民主共和
8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毕生以民族的独立富强为奋斗目标。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又有说欧米(美)共和的政治,我们中国此时尚不能合用的……我们中国的改革最宜于君主立宪,万不能共和。殊不知此说大谬……
——孙中山在东京中国留学生
欢迎大会上的演讲词
(1)根据材料一,指出孙中山提出的与以往不同的理想目标。(1分)
材料二 两年之中,所见所闻,殊多心得。始知徒(仅仅)致国家富强、民权发达如欧洲列强者,犹未能登斯民于极乐之乡也;是以欧洲志士,犹有社会革命之运动也。予欲为一劳永逸之计,乃采取民生主义,以与民族、民权问题同时解决。此三民主义之主张所由完成也。
——孙中山考察英国心得
(2)根据材料二,指出孙中山认为欧洲列强社会存在的不足,(1分)并写出孙中山的主张。(1分)
材料三 孙中山的民族主义思想,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1894-1905年,孙中山和他的战友们一直是抱着反满的民族主义;1905年,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为宗旨,表明孙中山已确立以民族建国为目标的近代民族主义;受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十月革命的影响,孙中山反帝建国的民族主义思想逐渐成熟起来,这个阶段的民族主义,是以建立世界各民族一律平等的国际新秩序为基本目标的。
——摘编自耿云志《孙中山民族主义思想的历史演变》
(3)根据材料三概括孙中山民族主义思想发展的三个阶段在目标上的变化。(3分)
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英译图书的分类及数量
分类 军事/海军 化学 科学 电气 商业
数量 37 10 6 5 3
分类 工程 矿业 历史 地质 教育
数量 31 10 6 3 3
分类 农业 数学 图画 地理 物理
数量 12 7 6 3 2
分类 医学 造船 国际法 政府 天文
数量 12 7 5 3 2
——摘编自1873年创办的《西国近事汇编》
材料二 19世纪末20世纪初,商务印书馆、开明书店、广智书局等翻译出版了不少西方著作,有关于外国独立战争的,如《美国独立战争简史》;有描绘一些小国受外来侵略压迫而亡国亡种惨状的,如《波兰衰亡史》;有介绍一些国家革命运动的,如《法国革命史》。
——摘编自周慧芳《辛亥革命时期书
刊报的出版和利用》
(1)根据材料一,指出数量最多的两类英译图书。(2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英译图书出版的历史事件。(1分)
(2)根据材料二,归纳出版著作的主要类别。(1分)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材料二图书出版的时代背景。(2分)
(3)综合上述材料,分析社会需求与图书出版的关系。(1分)
参考答案
1.B 根据“孙中山(1866—1925)”并结合所学可知,孙中山28岁时是1894年。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联合华侨,成立兴中会,提出“振兴中华”的宗旨,号召“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香港、广州学医是1894年之前;发动广州起义及成立香港兴中会总会是1895年。
2.C 根据题干“扫除数千年种种之专制政体,脱去数千年种种之奴隶性质,诛绝五百万有奇披毛戴角之满洲种,洗尽二百六十年残惨虐酷之大耻辱”可知,邹容主张发动资产阶级革命推翻清王朝的专制统治。
3.C 1905年8月,孙中山联合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等革命团体的成员,在日本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它的成立,使全国资产阶级革命派有了一个统一的领导机构和明确的奋斗目标,有力推动了全国革命运动的发展。“从此革命风潮一日千丈,其进步之速,有出人意表者矣”说明中国同盟会的成立推动了革命形势日益高涨。
4.C 根据材料“进行民族革命以实现民族主义,进行政治革命以实现民权主义,进行社会革命以实现民生主义”可知,孙中山的主张可概括为三民主义。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将同盟会的政治纲领阐发为“三民主义”。三民主义成为孙中山领导资产阶级革命的指导思想。
5.C 根据题干图中关键信息“七十二烈士之墓”和所学知识可知,1911年4月,革命党人与清军展开激战,终因众寡悬殊,起义失败,很多革命党人壮烈牺牲,人们将收殓到的七十二具烈士遗骸,合葬于广州黄花岗,称作“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历史上也将这次起义称为“黄花岗起义”。
6.A 根据题干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民众对反清革命行为的态度发生巨大变化,民众从反对推翻清政府到支持推翻清政府,表明国人的民族意识逐渐觉醒;题干材料未表明孙中山是否为革命领袖;题干中只能体现民众舆论的变化,不能表明反清革命有群众基础;黄花岗起义发生在1911年,庚子义和团运动发生在1900年,时间不符。
7.B 根据题干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题干体现了近代西方发达国家贫富差距过大等社会问题,中国应避免重蹈覆辙,这表明孙中山关注民生问题。
8.(1)推翻君主专制,实行民主共和。
(2)不足:社会贫富不均,百姓生活状态与国家的富强程度不相符。(合理即可)
主张:民生主义。
(3)第一阶段:反满;第二阶段:以民族建国为目标;第三阶段:建立世界各民族一律平等的国际新秩序。
(4)符合众多中国人要求推翻封建帝制、实行民主共和、解决贫富不均的愿望。
9.(1)图书:军事/海军类、工程类。历史事件:洋务运动。
(2)类别:革命类。背景: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资产阶级革命思想广泛传播。
(3)社会需求推动图书出版种类和数量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