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辛亥革命 学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9课辛亥革命 学案(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95.4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9-03 21:07:1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9课 辛亥革命 导学案
班级: 姓名: 学号:
【基础过关】
武昌起义 领导阶级 资产阶级革命派→孙中山没有直接领导武昌起义 指导思想 三民主义
主要力量 武昌城内新军工程营的革命党人
概况 1911年10月10日晚,武昌起义胜利。10月11日,起义军成立湖北军政府
发展 各省纷纷响应。到11月下旬,全国已有一半以上的省份宣布独立,支持革命
辛亥革命影响 历史意义 政治 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辛亥革命的最大历史功绩);拉开了中国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序幕
思想 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
局限性 没有解决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没有完成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
中华民国建立 概况 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宣告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以1912年为民国元年,改用阳历 民国纪年与公元纪年的换算:民国纪年=公元纪年-1911
意义 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是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重要成果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颁布 1912年3月,孙中山以临时大总统名义颁布了由临时参议院制定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主要内容 主权在民;自由平等;三权分立等
性质 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
评价 肯定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和民主自由原则,是辛亥革命的重要成果,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难有实际的约束效力
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体现了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妥协性) 清帝退位 1912年2月12日,宣统帝下诏退位。清朝260多年的统治结束
袁世凯掌权 1912年3月,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二次革命 导火线 1913年春,准备北上组阁的宋教仁遇刺身亡
时间 1913 年 领导人 孙中山和黄兴等
结果 因国民党力量涣散,二次革命很快被袁世凯镇压下去。孙中山、黄兴等流亡日本
【拓展延伸】
1.辛亥革命不彻底的表现、原因、启示
(1)表现: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
(2)原因:①根本原因: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下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②主观原因:资产阶级力量弱小;没有发动广大人民群众。③客观原因:帝国主义的干涉;袁世凯实力强大。
(3)启示:①资产阶级民主共和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行不通。②必须发动和依靠广大人民群众彻底推翻封建统治。
2.比较分析近代历史上洋务派、维新派、革命派代表人物提出的主张及活动
派别 地主阶级洋务派 资产阶级维新派 资产阶级革命派
相关事件 洋务运动 戊戌变法 辛亥革命
代表人物 奕 、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 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等 孙中山等
主张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变法图强,救亡图存 天赋人权,三民主义,暴力推翻清政府统治
活动 创办近代军事工业、民用企业,建立新式陆海军,兴办新式学校,等等 发展民族工商业,实行君主立宪制,训练新式军队,兴办学校,等等 领导辛亥革命,建立中华民国,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等等
不同点 (1)阶级立场不同,洋务派是地主阶级代表,而维新派和革命派是民族资产阶级的代表。 (2)政治主张不同,洋务派主张维护君主专制制度,维新派主张君主立宪,革命派主张民主共和。 (3)救国思想不同,洋务派主张采用西方的先进技术维护封建制度;维新派主张改良政治,实行君主立宪制;革命派主张民主共和,废除君主制、实行总统制。 (4)促进中国近代化的角度不同,洋务派在机器工业、近代军事等方面作出了贡献;而维新派和革命派从政治制度方面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
相同点 (1)都是为了挽救民族危亡,谋求国家独立;(2)都最终失败,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之路;(3)都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实战演练】
1“10月10日晚,工程八营在熊秉坤指挥下,打响第一枪,旋即集合革命士兵奔向楚望台军械库。11日黎明,革命军占领司令部,包围了总督府。”材料描述的是( )
A.萍浏醴起义 B.安庆起义
C.黄花岗起义 D.武昌起义
2下面是作家叶圣陶1911年日记部分内容,这反映出( )
10月12日,课毕后阅报纸,见专电栏中有云,武昌已为革(命)党所据
14日,急阅报纸,见长沙、重庆均为革(命)党所据
26日,课毕后阅报纸,知南昌、西安亦已得手……广东亦有独立之说
A.辛亥革命的原因 B.辛亥革命的发展
C.辛亥革命的胜利 D.二次革命的进程
3.1912年,孙中山自豪地说,这是“吾国有史以来所未有之变局,吾民破天荒之创举也”。这里评价的是( )
A.同盟会成立 B.辛亥革命爆发
C.推翻清朝统治 D.中华民国建立
4.如图是任命蔡元培为北京大学校长的“任命状”,它颁发于( )
A.1912年 B.1915年
C.1916年 D.1917年
5《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全体国民……国民享有人身、居住、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宗教信仰及请愿、考试、选举、参政等自由和权利。这充分体现了该宪法( )
A.肯定自由民主 B.维护封建专制
C.强调分权制衡 D.倡导司法独立
6《中国近代通史》中对南京临时政府的结局作出这一表述:“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换来的中华民国,仅剩下一块共和国的招牌。”下列可佐证这一表述的史实是( )
A.湖北军政府正式成立
B.袁世凯出任直隶总督
C.《辛丑条约》的签订
D.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
7.1913年3月20日,宋教仁由上海前往北京策划组织第一届责任内阁,被刺杀于上海火车站。该案发生后,革命党人发动了( )
A.黄花岗起义 B.武昌起义
C.二次革命 D.护法运动
8.孙中山是民主革命的先行者,他领导的辛亥革命是中国民主革命进程的丰碑。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辛亥革命后)我们便到街上去走了一通,满眼是白旗。然而貌虽如此,内骨子是依旧的,因为还是几个旧乡绅所组织的军政府。
——鲁迅《朝花夕拾》
(1)根据材料一,分析辛亥革命的局限性。(1分)
材料二 中华民国的成立并没有给人们带来预期的民族独立、民主和社会进步。
——胡绳主编《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该评价的理解。(2分)
材料三 1912年3月5日的《时报》上,有人发表了以《新陈代谢》为题的文章,其中写道:“共和政体成,专制政体灭;中华民国成,清朝灭;总统成,皇帝灭;新内阁成,旧内阁灭;新官制成,旧官制灭。”辛亥革命还促使社会经济、思想习惯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了新的积极变化。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以振兴实业为目标,设立实业部,先后颁布了一系列有利于工商业发展的政策和措施,以推动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随后的几年成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黄金时代”。革命政府还提倡社会新风,扫除旧时代的“风俗之害”。
——摘编自严昌洪《辛亥革命与20世纪中国社会》
(3)阅读以上材料,围绕“辛亥革命的评价”主题提炼观点,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至少运用两个史实,史论结合,逻辑清晰,有总结提升,6分)
参考答案:
1.D 根据所学可知,武昌起义发生于1911年10月10日晚,武昌城内新军工程营的革命党人首先起义,他们夺取军械库,进攻总督衙门。
2.B 日记中提到“武昌已为革(命)党所据”“长沙、重庆均为革(命)党所据”“南昌、西安亦已得手……广东亦有独立之说”。这些内容清晰地展现了革命党在不同地区相继取得成果的情况,这反映的是辛亥革命在多地逐步推进、发展的态势。
3.D 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宣告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正式成立,根据“……吾民破天荒之创举也”可知,这里评价的是中华民国建立。
4.C 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宣告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以1912年为民国元年。题图“任命状”颁发于中华民国五年,1912+5-1=1916。
5.A 由材料“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全体国民……国民享有人身……自由和权利”可知,《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肯定自由民主,A符合题意。《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反对封建专制;材料中体现不出分权制衡、没有涉及司法独立。
6.D 根据题干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1912年3月,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4月,临时政府迁往北京,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袁世凯实行独裁统治,破坏民主共和,因此说“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换来的中华民国,仅剩下一块共和国的招牌”。
7.C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袁世凯为了建立独裁统治,一再破坏责任内阁制,1913年春,宋教仁遇刺身亡,袁世凯武力镇压国民党,孙中山和黄兴等号召南方各省起来反袁,发动“二次革命”。
8.(1)反封建不彻底。
(2)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辛亥革命并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
(3)观点示例:辛亥革命是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论述:辛亥革命促使社会经济、思想习惯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了新的积极变化。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在中国的统治,宣告了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结束和建立了中华民国,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先后颁布了一系列有利于工商业发展的政策和措施,推动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革命政府还提倡社会新风,便利人们生活,转变社会观念。
综上所述,辛亥革命是20世纪的一次伟大巨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