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 戊戌变法 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第6课 戊戌变法 课件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7.3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9-03 22:58:3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0张PPT)
(1895-1898年)
第二单元 早期现代化的初步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
第6课
戊戌(wù xū)变法
英国1832年议会改革
俄国1861年改革
美国南北战争1861-1865年
日本1868年明治维新
德国统一与宪法1871年
法国共和制的确立(1875年)
中国洋务运动19世纪60年代起
世界之潮流:
变革旧制度,发展资本主义
中国之困窘:
封建专制,经济落后,思想禁锢
改革和革命成为主流,资本主义成为世界发展趋势
救亡图存
列强入侵
鸦片战争
第二次鸦片战争
边疆危机
甲午中日战争
列强瓜分中国
半殖民地半化程度不断加深
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太平天国运动
农民阶级
洋务运动
封建地主阶级
资产阶级
新的变革
1840
1856
1870
1894
1898
1.通过阅读教材,掌握公车上书、维新人士宣传维新变法思想等基本史实。
2.了解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结果和影响及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3.通过学习维新人士的进步立场和为变法图强勇于牺牲的事迹,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振兴中华的高尚情操和历史责任感,树立以天下为己任的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
学习目标
甲午战争
洋务运动
戊戌变法
鸦片战争
1911
1894
1898
1840
师夷长技以制夷
第二次鸦片战争
1856
19世纪末
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狂潮
19世纪60年代——90年代
英国完成工业革命
第二次工业革命
变法维新运动· 背景
屈辱史
探索史
国内·国际
康有为与公车上书
公车上书
时间
原因
人物
内容
结果
影响
1895年春
根本原因:
直接原因:
康有为、梁启超等
请求拒和、迁都、变法
未能上达光绪帝,上书失败
拉开了维新运动的序幕
帝国主义侵略的加剧,中国面临亡国的危机。
《马关条约》即将签订的消息传到国内,激起朝野一片反对声浪。
(1)措施:公车上书失败后,维新人士在全国各地组织学会,创办报刊
(2)作用:推动维新思想广泛传播。
(3)代表其中影响较大的报刊有上海《时务报》和天津《国闻报》。
维新运动的开展
·为什么维新人士选择通过办报和组织学会来宣传变法?有何影响?
·背景:公车上书失败后,维新派转向民间宣传,扩大影响力。
·方式:成立学会:如北京强学会、湖南南学会,推动地方维新。创办报刊:如《时务报》《国闻报》,传播维新思想。
·作用:促进维新思想在全国范围传播,为戊戌变法奠定基础。激发民众关注国家命运,推动维新思想深入人心。
维新思想的内涵
(1)梁启超在《时务报》上发表《变法通议》,强调“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日本以变法而强大,中国如果不变法,将会因守旧而灭亡。
·特点:这些文字议论新颖,通俗易懂,风靡海内。
(2)严复等主持的《国闻报》,以“通上下之情”“通中外之故”为目的,号召变法图强,成为北方最有影响的报刊。
材料研读:
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梁启超《变法通议》
·问题:梁启超认为变法最重要的措施是什么?
维新思想的内涵
(2)严复等主持的《国闻报》,以“通上下之情”“通中外之故”为目的,号召变法图强,成为北方最有影响的报刊。
人物扫描:严复
严复,福建侯官人。早年就读于福州船政学堂,后赴英国学习海军。留学期间,广泛涉猎西方各种政治学术理论。甲午战争爆发后,在天津《直报》上发表《原强》《救亡决论》等政论文章,号召救亡图存。同时致力于翻译事业,所译《天演论》宣传“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进化理论,在当时思想界产生重大影响。
思想特点:强调科学理性、制度变革,主张通过教育和制度改革强国。
地位:维新派中最具西学背景的思想家,推动思想启蒙。
百日维新(高潮)
1.背景:
1897年11月13日,德国强占胶州湾。消息传出后,康有为上书光绪帝,痛陈时局的危险和变法的紧迫性,呼吁变法救国。光绪帝表示“不甘作亡国之君”,决心变法。
1897年11月,德国军舰突然驶进往的胶州湾,强行占领青岛。1898年3月,李鸿章、翁同龢等签订了《中德胶澳租借条约》,规定将胶州湾及南北两岸租于德国,租期九十九年。
“如果不及时图治,数年之后,四邻交逼,则不能立国。所以应该现在尽革旧俗,制定宪法,走日本和俄国的改革之路,实行君主立宪政治体制。”
“五帝三王,不相沿袭,各宜努力向上,发奋为雄,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又须博采西学之切于时务者实力讲求,以救空疏迂谬之弊”。
——光绪皇帝《明定国是》
国家的方针政策
2.概况:
目的 开始标志 主要内容 类别 主要措施(除旧布新) 作用
政治
经济
文化
军事
裁撤冗官冗员,允许士民上书言事
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发展农业、工业、商业;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算
废八股,改试策论,创办京师大学堂
裁减绿营,训练新式军队
利于资产阶级参政议政
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利于增强军事实力
有利于西方资产阶级思想的传播和新式人才培养
阅读教材,归纳百日维新相关内容。
1898年6月11日,光绪皇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实行变法。
变法救国,发展资本主义,实行君主立宪制。
1898年为农历戊戌年,历史上称这次变法为“戊戌变法”。
触犯八旗绿营兵
从变法的内容来看,变法触动了哪些人的利益?
全国的读书人都觉得前功尽弃。他们费了多少心血,想从之乎也者里面升官发财。一旦废八股,他们绝望了,难怪他们要骂康有为为洋奴汉奸。
——蒋廷黻著《中国近代史》
戊戌政变,首在裁官。京师闲散衙门被裁者,不下十余处,连带关系因之失职、失业者,将及万人。 ——陈變龙《梦蕉亭杂记》
命八旗人下,如愿出京谋生计者,任其自由。于是满族诸人大哗,谣谤起。
——黄鸿寺《清史纪事本末》
触犯科举读书人
触犯顽固派官员
变法触犯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的利益,引起顽固派对变法的惊恐和敌视。
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等发动政变,软禁光绪帝,搜捕维新人士,废除变法诏令。(戊戌政变)这次变法历时103天,因此又被称为“百日维新”。
3.结果:
戊戌变法失败的标志
宁可亡国,不可变法,宁赠友邦,不予家奴。 ——慈禧
中南海瀛台涵远楼
光绪帝
刘光第 39岁
杨锐 41岁
林旭 23岁
杨深秀 49岁
康广仁 31岁
谭嗣同 33岁
材料四 康有为把慈禧太后视为“不可造就之物”、“尊君权之道,非去太后不可”。……戊戌变法把裁官视为首要措施,京师闲散衙门被裁者不下十余处。由此而导致连带关系失职失业者近万人之多。朝野为之震惊,颇有民不聊生之感。 ——萧功秦《危机中的变革》
材料五 康有为在等候皇帝召见的时碰上了掌握清朝武装力量的头号人物—荣禄。荣禄:“以子之槃槃大才,亦将有补救时局之术否?”康有为:“非变法不能救中国也。”荣禄:“固知法当变,但一二百年之成法一旦能遽变乎?”康有为:“杀几个一品大员,法既变矣!”
——王树增《1901年,一个帝国的背影》
材料六 戊戌变法期间,光绪皇帝共计发布各种变法诏令184条,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个方面。对此,时任海关总税务司的赫德指出:“他们把足够几年吃的东西不顾它的胃量和消化能力,在三个月之内,都填塞给它吃了。” ——[美]马士《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
材料七 今拟请皇上速简通达外务、名震地球之重臣,如大学士李鸿章者,往见该教士李提摩太及日相伊藤博文,与之商酌办法,以工部主事康有为为参赞,必能转祸为福,以保我宗社。
——(康有为代宋伯鲁作)《戊戌变法档案史料》,P170
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孤立与排斥太后的政治战略,树敌太多,遭到顽固派反对。
●一开始就把改革的通盘计划公开于世,并把矛头公开地明确地直指封建统治的核心——封建官僚体制。
●变法内容贪大求全,变法过程急于求成。
●书生意气,言行过于张扬。
●把希望寄托在没有实权的皇帝身上,没有发动群众。
●保守派的势力过于强大。
改革策略的失误
●先进、贪婪的帝国主义的阻挠。
●进步、弱小的维新力量。
无 畏
遗 憾
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戊戌变法的性质:
是一场资产阶级改良运动,是近代中国制度变革的一次尝试。
去掉事物的某些缺点,使之更适合要求或者改善。
戊戌变法的意义、地位、启示:
意义:戊戌变法虽然失败了,但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
地位:开启了中国政治领域近代化的步伐,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中国近代化从器物层面上升到制度层面,是近代中国制度变革的一次尝试。
启示: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资产阶级改良道路是行不通的。
戊戌变法的性质和意义
1.1895年2月以来,严复在天津《直报》上连续发文,呼吁变法刻不容缓;4月,广东、湖北举人数百名上书,要求变法,各省举人相继跟进;6月,巡抚陶模提出了十三点变法建议;就连被称作“老顽固”的大学士徐桐也上奏对闲员“痛加删汰”。这表明当时( )
A.变法诉求日趋强烈 B.革命形势逐渐成熟
C.阶级矛盾渐趋激化 D.革命思想逐步形成
A
巩固练习
2.梁启超在《时务报》发表《变法通议》提出:“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国闻报》同时译载重要政论及名著,如严复翻译的赫胥黎《天演论》等。可见这些报刊创办旨在( )
A.了解世界,实业救国 B.开启民智,呼吁变革
C.分析形势,倡导革命 D.传播新知,宣扬民主
B
巩固练习
3.戊戌变法时期,梁启超等维新派人士曾呼吁:“今日自强之道,自以兴学为先。”这表达了维新派( )
A.政治革命的诉求
B.组建新军的愿望
C.教育救国的主张
D.发展实业的决心
C
巩固练习
4.社团运动是中国社会近代化的直接产物。公车上书后,康梁等人组织“强学会”“南学会”,重扬士人关注国事之风。在此影响下,以自强救国为宗旨的各类新式社团大量涌现。据此可知维新派社团( )
A.促进了思想启蒙和民族意识觉醒
B.开启了推翻政府和集会结社先河
C.加速了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分化
D.增进了知识分子和劳苦大众联合
A
巩固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