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高中语文
高中数学
高中英语
高中物理
高中化学
高中历史
高中道德与法治(政治)
高中地理
高中生物
高中音乐
高中美术
高中体育
高中信息技术
高中通用技术
资源详情
高中物理
鲁科版
必修1
第3章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
第1节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
3.1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 同步练习(含答案解析) (6)
文档属性
名称
3.1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 同步练习(含答案解析) (6)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55.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科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16-08-13 10:35:09
点击下载
图片预览
1
2
文档简介
3.1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
同步练习
1.
一质点在x轴上运动,初速度v0>0,加速度a>0,当a的数值逐渐减小至零的过程中
(
)
A.
速度开始减小,直到加速度等于零为止
B.
位移一直增加,直到加速度为零为止
C.
速度一直增加,直到加速度等于零为止
D.
位移始终增加
2.
我国自行研制的“枭龙”战机4架在四川某地试飞成功.
假设该战机起飞前从静止开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达到起飞速度v所需时间为t,则起飞前的运动距离为
(
)
A.
vt
B.
C
2vt
D.
不能确定
3.
如图所示,有一质点从t=0时刻开始,由坐标原点出发沿v轴的方向运动,则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
)
A.
t=1s时,离开原点的位移最大
B.
t=2s时,离开原点的位移最大
C.
t=4s时,质点回到原点
D.
0到1s与3s到4s的加速度相同
4.t=0时,甲乙两汽车从相距
70
km
的两地开始相向行驶,它们的v-t图象如图所示.忽略汽车掉头所需时间.下列对汽车运动状况的描述正确的是(
)
A.在第1小时末,乙车改变运动方向
B.在第2小时末,甲乙两车相距20
km
C.在前4小时内,乙车运动加速度的大小总比甲车的大
D.在第4小时末,甲乙两车相遇
5.
如图所示为做直线运动的某物体的v—t图像,试说明物体的运动情况.
6.
某人骑自行车以5m/s的初速度匀减速地上一个斜坡,加速度的大小是0.4m/s2,斜坡长30m,则:骑车人通过斜坡需要多长时间
7.一个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质点,从某一时刻开始,在第一个2s内通过的位移是8m,在第二个2s内通过的位移是20m,求质点运动的初速度v0和加速度a.
8.已知O、A、B、C为同一直线上的四点,AB间的距离为l1,BC间的距离为8.一物体自O点由静止出发,沿此直线做匀加速运动,依次经过A、B、C三点.已知物体通过AB段与BC段所用的时间相等.求O与A的距离.
9.一辆汽车在平直的公路上做直线运动,下表中给出了汽车在不同时刻t的速度v.已知汽车加速过程中做的是匀变速直线运动.
(1)在题中所给的坐标系图中画出汽车在前7
s内的v-t图象.
(2)求汽车在前5
s内的加速度大小.
(3)求汽车在前7
s内的位移大小.
10.木块A以3
m/s的速度滑上一长为2.4
m、静止在水平面上的长木板B上.由于A、B之间的摩擦作用,A在B上做匀减速直线运动,B沿水平面向右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已知B的加速度为0.5
m/s2,A运动到B的中点时,A、B速度相等,此后A、B保持相对静止,在水平面上匀速运动.求:
(1)A在B上滑行时的加速度大小;
(2)A、B的最终速度大小.
11.汽车刹车后,停止转动的轮胎在地面上发生滑动,产生明显的滑动痕迹,即常说的刹车线.由刹车线长短可以得知汽车刹车前的速度大小,因此刹车线的长度是分析交通事故的一个重要依据.若某汽车刹车后至停止的加速度大小为7
m/s2,刹车线长为
14
m,求:(1)该汽车刹车前的初始速度v0的大小;
(2)该汽车从刹车至停下来所用时间t0.
12.火车甲正以速度v1向前行驶,司机突然发现前方距甲d处有火车乙正以较小速度v2同向匀速行驶,于是他立即刹车,使火车做匀减速运动而停下.为了使两车不相撞,加速度a应满足什么条件?
【参考答案】
1.
CD
2.
B
解析:由匀加速直线运动的平均速度计算公式得:
得:,正确答案为B.
3.
A
解析:根据v—t图像在各阶段为直线,可知质点在各阶段均做匀变速直线运动:
在0~1s内沿v轴正方向速度不断增加,故做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在1s~2s内沿v轴正方向做匀减速直线运动,2s时离开原点最远;
在2s~3s内沿v轴负方向做匀加速直线运动;
在3s~4s内沿v轴负方向做匀减速直线运动,4s时回到原点;
在0~1s和3~4s内加速度大小和方向均相同.
故选项B、C、D均正确.
4、【解析】选C.第1小时末,乙车的速度为负值最大,仍沿原方向运动,A错.由图象分析知,前2小时内甲、乙两车各前进30
km,故此时两车相距10
km,B错.图象给出的时间内,甲、乙两车的加速度大小均未变,a甲==15
km/h2,a乙=30
km/h2,所以a甲
km
乙车的位移s乙=1/2×(60×2-30×2)km=30
km因s甲≠s乙+70,故4小时末两车未相遇,D错.
5、
0~4s内物体沿规定的正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4~6s内物体沿正方向做减速运动,6s末速度为零,6~7s内物体反向加速,7~8s内沿反方向匀速运动,8~10s内做反向匀减速运动,10s末速度减至零.
6.
解析:由位移公式
解得(舍去).
7.
解析:设质点从位置A开始计时,两段时间内的位置和位移如图所示.
解法一:用位移公式求解,可得:,又因为:
联立以上各式并代入数据可解得:
解法二:用速度的平均公式求解,AB段的平均速度:;
AC段的平均速度:
B时刻是AC的中间时刻,所以有:
联立以上各式并代入数据可解得:
8、【解析】设物体的加速度为a,到达A点的速度为v0,通过AB段和BC段所用的时间为t,则有l1=v0t+1/2at2
①
l1+l2=2v0t+2at2
②
联立①②式得l2-l1=at2
③
3l1-l2=2v0t
④
设O与A的距离为l,则有l=
⑤
联立③④⑤式得l
9、【解析】(1)如图
(2)a=
m/s2=4
m/s2
(3)加速阶段:s1=1/2at12=1/2×4×52
m=50
m
匀速阶段:s2=vt2=20×2
m=40
m
故前7
s内的位移大小为50
m+40
m=90
m
10、【解析】设A、B达共同速度v经历时间为t,A、B发生的
位移分别为sA、sB,则:
,sB=
t
sA-sB=1.2
最终速度v=aBt;A的加速度大小aA=
解得:v=0.4
m/s;aA=3.25
m/s2
11、【解析】(1)据运动学公式:vt2-v02=2as
有:v02=-2as=-2×(-7)×14
m2/s2=142
m2/s2,
则:v0=14
m/s
(2)据运动学公式:vt=v0+at
得t0=2
s
12、解析:设以火车乙为参考系,则甲相对乙做初速为(v1-v2)、加速度为a的匀减速运动.若甲相对乙的速度为零时两车不相撞,则此后就不会相撞.因此,不相撞的临界条件是:甲车减速到与乙车车速相同时,甲相对乙的位移为d.即0-(v1-v2)2=-2ad
a=,故不相撞的条件为a≥.
说明:(1)本题为追及问题,对此类题要抓住两车车速相同时的这一关键时刻,分析出此时两车车距是最大还是最小.
(2)本题常见解法是:令甲速度变为v2时所用时间为t,则不相撞应有s甲
(3)本题巧选了运动物体为参考系,从而使解法简捷.
点击下载
同课章节目录
第1章 绪论
物理学与自然规律
物理学与社会发展
怎样学习物理学
高中物理教材特点
第2章 运动的描述
导入 认识运动
第1节 运动、空间和时间
第2节 质点和位移
第3节 速度和加速度
第3章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
导入 速度的变化
第1节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
第2节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实验探究
第3节 匀变速直线运动实例-自由落体运动
第4章 相互作用
导入 奇特的力现象
第1节 重力与重心
第2节 形变与弹力
第3节 摩擦力
第5章 力与平衡
导入 感悟平衡之美
第1节 力的合成
第2节 力的分解
第3节 力的平衡
第4节 平衡条件的应用
第6章 力与运动
导入 跨越时空的对话
第1节 牛顿第一定律
第2节 牛顿第二定律
第3节 牛顿第三定律
第4节 超重与失重
本章复习与测试
点击下载
VIP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