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古代诗歌四首 同步分层作业(含答案+解析)2024-2025学年统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4 古代诗歌四首 同步分层作业(含答案+解析)2024-2025学年统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93.9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9-04 15:17:4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4 古代诗歌四首 同步分层作业
一、积累与运用
1.绘画社开展了“把想象‘袋’给你——古诗手绘帆布袋”活动,请根据设计参考,从备选古诗中选择两句蕴含想象的诗句,完成设计卡。
备选古诗:A.曹操《观沧海》B.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C.李商隐《夜雨寄北》
设计参考:
帆布袋设计卡背面诗句: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正面图画:夜将尽,诗人躺在床上听着窗外的风雨声,恍惚中梦见自己骑着披着铁甲的战马,正跨过冰封的河流。
你的设计:
帆布袋设计卡背面诗句: ①   正面图画: ②   
二、单选题
2.选出对《观沧海》和《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内容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观沧海》这首诗借景抒情,将眼前海上景色和自己的雄心壮志融合在一起,诗人以沧海自比,开阔的意境,雄浑的气势,也是诗人宽广的胸怀和豪迈气魄的表现。
B.《观沧海》全诗呈总分结构,分写的层次为:岛上的树木和百草,海上的秋风和洪波,天上的日月和星汉。
C.“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两句,借明月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关心之情,也可以看出李白的乐观豁达。
D.《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诗人将自己因友人被贬龙标而生的愁心赋予明月,仿佛明月与自己一样具有人的感情与性灵,使诗味更加醇厚。
3.下列对《观沧海》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东临碣石”中的“临”,写诗人登高观沧海,起笔气势不凡。
B.“水何澹澹,山岛竦峙”用动静结合的手法描写水波和山岛。
C.诗中描写了萧瑟的秋风、汹涌的波涛,营造悲凉伤感的意境。
D.本诗寓情于景,体现诗人博大的胸襟和建功立业的豪迈情怀。
4.请选出《天净沙·秋思》赏析中的正确选项(  ))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A.这首元曲被誉为“秋思之祖 ”,是马致远旅途漂泊时所作,“秋思 ”是曲牌名。
B.此曲言简意丰,前三句仅用十八个字就写出九种景物,用白描手法勾画出一幅深秋晚 景图。
C.此曲景中含情,情中有景,情景妙合,比如“小桥流水人家 ”就写出了清雅安适的氛 围,表现游子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D.“断肠人在天涯 ”是全曲的主旨句,抒写出作者沉浸美好秋景,忘我陶醉之情。
5.阅读下面两首古诗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闻乐天授江州司马
元稹
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
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
对两首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这两首诗都表达了对朋友遭贬谪的同情、关切和惆怅、伤感之情。
B.两首诗的相同之处是都在开头通过写景营造了一种悲凉伤感的气氛。
C.两首诗的不同之处在于李白诗直抒胸臆,元稹诗借景抒情,表达了对朋友遭贬事件的强烈反应。
D.李白诗后两句运用夸张的手法,表达对友人的关切;元稹诗最后两句表达出诗人听闻噩耗时的震惊。
6. 下列对《观沧海》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观沧海
[东汉末]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A.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7)八月,曹操大破盘踞在北方边塞地区的乌桓族及袁绍的残余势力,基本统一了北方。九月,他在归途中经过碣石山,写下了这首诗。这首诗于苍凉中又有慷慨,历来被视为“建安风骨”的代表作。
B.开头两句交代观海的地点,这是继承了《诗经》中直陈其事的写法,显得质朴。
C.“水何澹澹,山岛竦峙”,动静结合,虚实相生。“澹澹”写出大海水波动荡的状态,“竦、峙”突出山岛高耸峭拔的特点。
D.“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该句借助奇特的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两个“若”字,虚中有实,实中有虚。
7.《天净沙·秋思》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天净沙·秋思
元·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A.“小桥流水人家”一句,呈现一派清雅、安适的景致,与沦落异乡的游子相映,使“断肠人”更添悲愁。
B.“夕阳西下”一句,把前面九个独立事物统一到一幅画面中,有一种凄凉之美。
C.全篇没有一句直接抒情,但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作品因此更加动人。
D.这首小令仅用28个字,生动地表现出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孤寂愁苦的心情。
三、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问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巴陵送李十二①
王昌龄
摇曳巴陵洲渚分,清江传语便风闻。
山长不见秋城色,日暮蒹葭空水云。
【注】①开元二十六年(738年),王昌龄被贬岭南,第二年遇赦北还。在巴陵与李白不期而遇。
8.下列送别诗的句子,与王诗后两句所表现的意境差异最大的一项是(  )
A.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
B.暂就东山赊月色,酣歌一夜送泉明。
C.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D.青枫江上秋帆远,白帝城边古木疏。
9.在不同的传抄版本中,《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的尾句也写作“随君直到夜郎西”,如果是这样,根据内容来判断,李白寄王昌龄是希望   (季节)风和明月能帮助表达自己的愁心,因为诗中写到了   的意象;而王诗第二句是说,送别李白,靠   (季节)风就可以遥遥传送。
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小题。
观沧海
曹 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0.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水何澹澹”至“洪波涌起”,动静结合,写出了大海波澜壮阔、山岛高耸屹立、草木生机勃发的特点。
B.“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描绘诗人亲眼目睹的景象,生动地展现了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磅礴气势。
C.这首诗的最后两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是合乐的时候所加的套语,跟此诗的内容没有直接的关系。
D.全诗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登临碣石山,诗人心潮澎湃,抒发了诗人博大的胸襟和建功立业的豪迈情怀。
11.这首诗的开头“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两句,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
诗歌鉴赏
天净沙·春
【元】白朴
春山暖日和风①,阑干楼阁帘栊②,杨柳秋千院中。啼莺舞燕,小桥流水飞红③。
【注释】①和风:多指春季的微风。②帘栊(lóng):带帘子的窗户。③飞红:花瓣飞舞,指落花。
12.本曲展示了一幅   、   的美丽画面。
13.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有“小桥流水人家”一句,它和《天净沙·春》中的“小桥流水飞红”所表达的情感有什么不同?
古代诗歌阅读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4.下列对诗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首联点题,运用对偶,表达诗人身在江南,却神驰故里的漂泊羁旅之情。
B.颈联既写景又点明时令,同时蕴含着普遍意义的的生活真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 的鼓舞力量。
C.尾联运用设问的形式,呼应首联,用“归雁传书”的故事寄托诗人淡淡的思乡之情。
D.全诗写景逼真,运用多种修辞,描写了冬未春初北固山的壮丽景色。
15.请赏析“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中的“阔”字的妙处。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太阳与月亮升起和降落,好像是苍茫浩瀚的大海在吞吐它们;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诗人抬头望月,将自己的愁心寄托给明月,想着让明月代替自己,陪伴友人到夜郎以西。/在一个雨夜,诗人思绪飘飞,想着未来和妻子团聚,在西窗下剪烛夜谈,当面诉说自己的思念,那该有多么幸福。
【解析】选择其中一首诗及诗中富有画面感的两句,答题即可。比如选择《观沧海》中的“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诗句中描绘的景物有日、月、大海。再结合动词“行””出“及形容词”灿烂“”,想象诗句描绘的画面,然后用生动形象的语句描述出来即可。比如:示例1:背面诗句:“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正面图画:星光灿烂的银河,斜贯在天空,一端垂向海面,也仿佛发源于大海的胸怀里。
故答案为:第1空、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第2空、太阳与月亮升起和降落,好像是苍茫浩瀚的大海在吞吐它们;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诗人抬头望月,将自己的愁心寄托给明月,想着让明月代替自己,陪伴友人到夜郎以西。/在一个雨夜,诗人思绪飘飞,想着未来和妻子团聚,在西窗下剪烛夜谈,当面诉说自己的思念,那该有多么幸福。
本题考查理解诗歌默写及描绘画面的能力。解答这类题要在读懂诗歌、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发挥联想和想象,扣住所描述的景象的特点,抓住形象,用生动流畅的语言加以描述,不能偏离诗歌的意境、主题和作者的情感。
2.【答案】C
【解析】ABD三项正确;
C.“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抒发了诗人对远行的友人的关心,思念和同情。没有表现李白的乐观豁达。故理解不正确。
故答案为:C。
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和作者感情的理解。做好本题要根据注释了解诗作的写作背景,阅读全诗理解诗歌内容,从诗人所描写的景物特点来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读懂诗歌。
3.【答案】C
【解析】ABD三项正确;
C.“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意思是:萧瑟的风声传来,草木动摇,海中翻涌着巨大的海浪。作者面对萧瑟秋风,写大海的辽阔和壮美,营造了苍凉壮阔的意境,没有丝毫悲凉伤感的情调。故分析不正确;
故答案为:C。
本题考查诗歌的理解和分析。古典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①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和特定的写作背景。②把握作者思想特点和诗词创作的风格流派。③品味词句、把握意象并进而领悟诗词意境。四、探究诗词中人、事、景、典的用意和直接抒情议论的关键句。
4.【答案】B
【解析】A.有误,因为“天净沙”是曲牌名,而“秋思”才是这首小令的题目。曲牌名是用于规定乐曲的调式、节奏等音乐元素的名称,而题目则是用于概括作品的主题或内容的。
B.正确。
C.有误。虽然“小桥流水人家”确实写出了清雅安适的氛围,但在这首小令中,它并不是为了表现游子对美好生活的憧憬,而是为了与游子漂泊在外的孤寂形成对比,更加凸显出游子的思乡之情。
D.有误。“断肠人在天涯”是全曲的主旨句,但它并没有抒写出作者沉浸美好秋景、忘我陶醉之情,而是表达了游子在天涯漂泊、思乡断肠的哀愁和无奈。
故答案为:B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完成此类题目的关键是认真读诗,反复诵读,仔细分析诗中的内容,联系创作的背景抓住作者的感情,即可作答
5.【答案】D
【解析】ABC.正确;
D.“后两句运用了夸张的修辞”表述有误,“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明月当作使者,表达了对友人的同情和关切。
故答案为:D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完成此类题目的关键是认真读诗,反复诵读,仔细分析诗中的内容,联系创作的背景抓住作者的感情,即可作答。
6.【答案】C
【解析】ABD.正确
C.有误,“水何澹澹,山岛竦峙”都是实写,故“虚实相生”说法错误。
故答案为:C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完成此类题目的关键是认真读诗,反复诵读,仔细分析诗中的内容,联系创作的背景抓住作者的感情,即可作答。
7.【答案】C
【解析】ABD三项正确;
C.“断肠人在天涯”属于直接抒情,直接抒发了天涯游子的思乡之情。故赏析有误;
故答案为:C。
本题考查对诗词的理解与赏析。作答此类题型,学生应回到诗歌中去,结合诗句内容进行分析概括,通过朗读、感悟,才能体会到。
【答案】8.B
9.春;杨花;秋
【解析】(1)本题考查诗歌的意境把握。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鉴赏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在命题上可以是综合要求,也可以就某一方面提出问题,也可能和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结合起来考查。因此,我们要全面提高鉴赏能力,不能有偏废。
(2)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做好本题要根据注释了解诗作的写作背景,阅读全诗理解诗歌内容,从诗人所描写的景物特点来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读懂诗歌。
8.本题考查诗歌的意境把握。
ACD三项都营造出日暮时分空旷、落寞、惆怅的意境,与王诗后两句“山长不见秋城色,日暮蒹葭空水云”所展现的日暮下山水空茫、略带孤寂之感的意境相近;
B.“暂就东山赊月色,酣歌一夜送泉明”描绘的是诗人豪迈洒脱、尽情畅饮高歌送别的场景,与王诗意境差异较大。
故答案为:B。
9.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在《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诗中写到了“杨花落尽子规啼”的意象,这表明时间是在春季。杨花飘落和子规啼鸣都是春季的典型景象,李白借这些意象表达了对王昌龄的思念与愁绪。
《巴陵送李十二》里“山长不见秋城色”可以推测送别时借助的是秋风。秋风常被用来象征离别和思念,例如“秋风送别”的意象。
故答案为:春;杨花;秋。
【答案】10.B
11.“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两句开篇点题;交代了观察的方位、地点和对象;“观” 字统领全篇,引出下文对大海景色的描绘。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完成此类题目的关键是认真读诗,反复诵读,仔细分析诗中的内容,联系创作的背景抓住作者的感情,即可作答。
(2)本题考查多角度赏析名句。解答此题时,首先要明确诗句描写了怎样的内容,然后从修辞手法、内容主旨、哲理等方面对诗句进行赏析。从修辞角度赏析,要答出该句使用的修辞手法及手法的作用;从内容主旨方面赏析,需要充分理解诗歌的内容,写出该诗句表达出诗人怎样的胸襟;从哲理角度赏析,则需要答出该诗句蕴含的哲理。
10.ACD.正确;
B.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这几句诗并不是诗人亲眼目睹的实景,而是诗人的想象和夸张,通过这种手法来展现大海的浩瀚无垠和吞吐宇宙的磅礴气势。
故答案为:B
11.本题考查多角度赏析名句。从结构上看,“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位于诗歌开头,直接点明了诗歌的主题是 “观沧海”,起到了开篇点题的作用。从内容上看,“东临碣石” 明确了诗人所处的方位是在东边,地点是碣石,“以观沧海” 则指出了观察的对象是沧海。而 “观” 字是全诗的诗眼,它统领了全篇,诗人接下来所描绘的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等大海的各种景象,都是围绕 “观” 字展开的,为下文对大海壮观景色的描写做了铺垫。
故答案为:“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两句开篇点题;交代了观察的方位、地点和对象;“观” 字统领全篇,引出下文对大海景色的描绘。
【答案】12.风和日丽(和煦明媚);春意盎然
13.《天净沙·秋思》中,作者借“小桥流水人家”的美好画面,反衬漂泊在外的游子内心的孤独凄凉以及对家乡亲人的思念。而《天净沙·春》则通过“小桥流水飞红”之景,抒发了作者在明媚春光里的陶醉、喜悦、惬意之情。
【解析】(1)本题考查对诗歌画面的描绘。解答此类题,要先找出诗句中描写的所有景物,再找出这些景物的修饰语,最后用优美顺畅的语言将这些带着修饰语的景物连缀成画面。
(2)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感情的理解与掌握,此类题目的答题方法如下:先要通读全诗,从全诗中找到可以表现出作者感情的词,如果没有找到,就分析词中的画面,看这画面中是否蕴含着作者的感情。当然还要注意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和个人遭遇。
12.这首小令描绘的是春天的景象。诗中提到“春山暖日和风”,“杨柳秋千院中”,“啼莺舞燕”,“小桥流水飞红”等,这些都是春天特有的景象,给人以温暖、明媚、生机勃勃的感觉。因此,我
们可以用“风和日丽”或“和煦明媚”来形容天气,用“春意盎然”来形容整个画面的生机勃勃。
故答案为:风和日丽(和煦明媚);春意盎然
13.《天净沙·秋思》中的“小桥流水人家”描绘的是一个宁静、安详的场景,但作者通过这个场景反衬出自己作为游子的孤独和思乡之情。而《天净沙·春》中的“小桥流水飞红”则直接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美景的喜爱和陶醉,没有那种孤独和思乡的情感,更多的是对春天的赞美和喜悦。通过这样的分析,我们不仅能够理解这两首小令各自的情感色彩,还能学习到如何通过具体的景物描写来表达不同的情感。
故答案为:《天净沙·秋思》中,作者借“小桥流水人家”的美好画面,反衬漂泊在外的游子内心的孤独凄凉以及对家乡亲人的思念。而《天净沙·春》则通过“小桥流水飞红”之景,抒发了作者在明媚春光里的陶醉、喜悦、惬意之情。
【答案】14.D
15.传神地表现了长江水波激荡,春潮涌流,江水几与岸平,显得广阔浩淼。营造了一种恢弘阔大的境界。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作答,如从诗歌遣词用句的角度赏析诗歌的语言特色,从修辞的角度、抒情的方法、表现手法的角度赏析诗歌的表达技巧。作答时只要抓住其中的一个方面的特点完成作答即可。
(2)本题考查品味语言特色中的“炼字”型。解答此类题目时基本思路应首先解释该字(词)在句中的意思(字面意思和实质意思)或该字(词)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最后点出该字(词)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情感。
14.本题考查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
ABC.正确。
D.有误,全诗写景逼真,运用多种修辞,全诗描写的并不是冬末春初北固山的壮丽景色,而是勾点江南旅途中放舟于绿水之上所见之江景。
故答案为:D
15.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和赏析。潮平两岸阔”的意思是:潮水涨满,两岸与江水齐平,整个江面十分开阔,“阔”是表现“潮平”的结果,春潮涌涨,江水浩渺,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平了,船上人的视野也因之开阔。“阔”字既写出了江水之势,又写出了春天已到,大地回春,冰雪消融,春意已浓的景象,这一句,写得恢弘阔大,传神地刻画出广阔浩淼的意境。
故答案为:传神地表现了长江水波激荡,春潮涌流,江水几与岸平,显得广阔浩淼。营造了一种恢弘阔大的境界。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