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散文诗二首 同步分层作业(含答案+解析)2024-2025学年统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7 散文诗二首 同步分层作业(含答案+解析)2024-2025学年统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211.4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9-04 16:42:4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7*散文诗二首 同步分层作业
一、积累与运用
母亲节来临之际,多家媒体联合我省中小学特别推出了“寻找最美妈妈”大型公益活动。请你参加这次活动,并完成下面任务。
1.【活动一:悟“美”】下面的宣传语中隐含着“最美妈妈”评选标准中的两个关键词,请将它们提取出来。
在社会转型、价值体系重构的时代,“寻找最美妈妈”活动表达了社会对道德价值回归的期待,反映了时代对真善美的呼唤。
2.【活动二:鉴“美”】请在下面的横线上填写一个词语或短语表明你的观点,完成学校组织的相关调查。
   的妈妈最美
3.【活动三:赞“美”】父母的爱是这世上最美的感情。泰戈尔和冰心不约而同地借助具体的形象来抒发对母亲的爱。请你也用这种手法写一段话或一首诗,表达你对母亲或父亲的爱。
4.【活动四:绘“美”】请用简洁的语言描绘画面中人物的动作、神态。
二、单选题
5.《荷叶·母亲》第2、3段交代八九年前的事的主要作用是(  )
A.说明“我”喜欢莲花已不是一天两天了。
B.抒发“我”对故乡院中红莲的思念之情,借以表达对故乡亲人的怀念。
C.以八九年前的一段趣事,丰富文章内容,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D.暗示“我”与红莲之间的关系,为后文主题的揭示设下伏笔。
6.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我暗暗地在那里匿笑,却一声儿不响。(偷偷地笑)
B.大家都欢喜,说是应了花瑞。(指花带来的好兆头)
C.那朵红莲,被那繁密的雨点,打得左右攲斜。(倾斜,歪斜)
D.徘徊了一会子,窗外雷声作了,大雨接着就来,愈下愈大。(反反复复,一次又一次)
7.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年少的时候,母亲就是我们的守护神,每一次从梦中醒来,都会看到母亲温柔的目光,每一次跌倒,都会得到母亲的搀扶。冬天里,____;夏天里,____;秋天里,____;春天里,____。
①母亲就是月亮,映在我们的床前
②母亲就是小火炉,摸起来,暖暖的
③母亲就是一片绿荫,为我们遮挡太阳
④母亲就是暖阳,给我们力量,让我们坚强
A.②①④③ B.②③①④ C.③①②④ D.③②①④
8.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并蒂(tì)    心绪(xù)
覆盖(fù)     花瑞(ruì)
B.攲斜(qí)祷告(dǎo)
烦闷(mèn)倾侧(qīng)
C.匿笑(nì)    沐浴(yù)
菡萏(dàn)    徘徊(huái)
D.姊妹(zǐ)    繁衍(yán)
遮蔽(zhē)    花瓣(bàn)
9.下列对课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金色花》这首散文诗运用了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
B.《荷叶母亲》是一首借物写人、托荷叶赞母亲的散文诗。
C.《荷叶母亲》结尾的“心中的雨点”指记忆中可怕的大雨。
D.《金色花》通过对孩子的动作和心理的描写,让读者感受到了母子深情,表现了家庭之爱以及人类天性的美好与圣洁。
10.下列对课文的理解及其相关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金色花》通过叙述一个孩子与母亲嬉戏的过程,表达了孩子对母亲的爱。
B.泰戈尔是印度著名诗人,1913年,他以《新月集》成为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亚洲人。
C.《荷叶·母亲》用触景生情、托物喻人的手法,引出对家庭往事的回忆,表现了母爱的力量和无私。
D.冰心的代表作《繁星》《春水》以爱的哲学为核心,通过隽永的文字来赞美母爱、童心、自然。
三、现代文阅读
散文诗是诗和散文的结合,它凝练灵巧,富有情韵。阅读下面一组散文诗,完成下面小题。
《喜悦》组章
林莉
晚霞与红蜻蜓
①你是否还记得一只红蜻蜓
②它在路边的草丛、荆棘、石块之上停留,翅膀张开,像一个秘密飞行器。
③你是否和它一起捉迷藏
④蹑手蹑脚走在它身后,捏起指尖,想要捉住它。但无论你脚步多轻巧,屏住呼吸,全神贯注地扑向它,它却呼啦一下腾空而起,飞得远远的。
⑤蜻蜓很古老,它从杨万里的诗里飞出来时,已有890岁了。它停歇在一枝荷的花苞上,网叶形的翅膀,剔透,薄而明亮。玛瑙一样,琥珀一样。
⑥蜻蜓其实也很年轻。当它从记忆里飞出来,你会想起那些已经流逝的时光和人事。它们的翅膀划过微甜的空气,红光一闪。世界瞬间明媚起来。它们像信使,带来了好消息,充填着空虚和暗淡的光阴。(批注1:为什么这两段话读起来那么吸引人 作者是怎么做到的呢 )
⑦暮晚之时,落日又红又圆,烟霞绚烂,蜻蜓在其中飞舞。
⑧那时,你也许和谁在一起漫步,烧红的天空使你们惊讶又惊喜。你们对还未到来的相信并憧憬着。
⑨也许,你独自一人,当霞光落在你的肩上,你的内心安宁、低徊。
⑩你看见,蜻蜓飞进一团火焰中,在生命的信笺上,如一枚最有趣的闲章。
桂花开
①今年的桂花开得晚,持续的时间也短,开放与凋落仿佛也只是一瞬间。像是心里的某一个小念头,含着淡淡的香,不需他人察觉、分享。
②收得一小篮子的新鲜桂花,放到凉开水里清洗,拿来竹匾、纱布,将洗净的花撒开晾干,花干透后,一层花一层糖,层层匀好,叠压在青花瓷罐里。制作糖桂花的过程,心情愉悦。风吹动枝叶,什么事都不用去想,只醉心于这一时刻的专注,地面斑驳的暗影也在散发一种奇妙的香气。
③此时,活着是恰到好处的。
④那个雨天,在一幢百年老房子前,木门上的铁锁和墙壁间的青苔相映成趣。庭院中一棵古老的桂花树缀满金黄花朵,潮湿的青石板铺满细碎花朵,香气游走。
⑤那一地落花,是恰到好处的。
⑥那一寸欢喜和空寂,被花覆盖,被雨淋湿,也是恰到好处的。(批注2:三次出现“是恰到好处的”,作者眼里的“恰到好处”分别指什么呢 )
归园田居
①山色绚丽,岭上多白云,黑鹰、啄木鸟、竹鸡、木莲、油桐花、杉、狐、白鹭、喜鹊,低头看见自己的影子。
②鱼鳞瀑里住着一条龙,雨后彩虹里,还住着一条龙。
③一棵古松,遗世独立,一秒一秒把自己活成珍稀濒危物。树干上挂着一副蝉蜕,琥珀一样,深藏自灵魂的万籁俱寂。
④山中何所有 山泉如故交,敦厚纯良。 山色斑斓呵,碧、彤、黛、黧、缟……照亮晚归人。
⑤山风与星子对弈,风动心不动。稗子草、茅茅草、狗尾巴草,迎着秋风不停窸窸窣窣。
⑥落日与山峰对弈,圆月与黑夜对弈,龙尾砚里的笔墨和山中绝色对弈。
⑦山峰如莲瓣回环。其下桐溪河、丰坞河和清溪河潺潺而动。
⑧星辰消隐之时,山体独自发光,浅蓝、湛蓝,无涯无际……[批注3:此章与东晋诗人陶渊明的组诗《归园田居》同名,《归园田居》(其三)中写道:“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作者致敬经典,所写之物、所传之情是否与陶渊明有相似之处呢 ]
(有删减)
11.挑战批注1,赏析语言。请自选两个角度,赏析画线处文字。(提示:可从用词、手法、段落结构、整体风格等角度入手)
12.解决批注2 的疑问。
13.山河长卷,总有心之所归。请揣摩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三)的诗意,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解决批注3 的疑问。
14.对话作家作品,汲取文学能量。
⑴作者将这组作品定名为《〈喜悦〉组章》,请分别阐释三个篇章中作者所要表达的“喜悦”。
⑵体会这组散文诗在内容选择、形式呈现、语言表达等方面的特点,谈谈你从中获得的创作散文诗的经验。
答案解析部分
【答案】1.①道德价值 ②真善美
2.示例一:勤劳 示例二:有爱心
3.示例:母亲,在花开的时候,您似阵阵花香,萦绕在我的身旁;在飘雨的季节,您像一把大伞,为我遮挡风雨;在落叶的日子,您似一件外衣,为我驱走凉意;在飞雪的时刻,您如一个火炉,温暖我的身体。春去秋来,寒来暑往,为了我,您历经了多少沧桑,是您给了我生命,给了我力量。
4.画中的母亲戴着眼镜,给即将远行的儿子缝补衣衫,那恍惚的神情表现出母亲的不舍与担心,那密密的针脚里包含着母亲深深的爱。
【解析】(1)本题考查概括能力。读懂题目要求,理解出题人意图。找到“最美妈妈”评选标准中的主语、宾语,分析两个关键词即可。
(2)本题考查个人观点。读懂题目要求,理解出题人意图。注意积累,掌握字词含义及用法,联系句子语境,填入合适的形容妈妈的词即可。
(3)本题考查小练笔。读懂题目要求,借助具体的形象来抒发对母亲的爱。可以使用比喻、排比等手法, 表达“我”内心的感受。
(4)本题考查图文转换。读懂题目要求,理解图片内容,理解图片深意,使用细节描写,通过具体的动作、神态等描写, 表达“我”内心的感受。
1.“寻找最美妈妈”活动表达了社会对道德价值回归的期待。关键字:道德价值
反映了时代对真善美的呼唤。关键字: 真善美
故答案为: ①道德价值 ②真善美
2.形容妈妈的词汇可以是:勤劳、能干、善良、有爱心等。
故答案为: 示例一:勤劳 示例二:有爱心
3.注意泰戈尔和冰心不约而同地借助具体的形象来抒发对母亲的爱。写作时也要借助具体的形象抒发对母亲的爱。如:母亲, 您就像春日里细雨, 滋润着每一寸心田; 母亲, 您就像夏日里的凉风, 轻轻拂去所有的急躁; 母亲, 您就像秋日里的果实, 滋养着我们的成长; 母亲, 您就像冬日里的暖阳, 给我们带来温暖。 母亲,您对我的爱无私、 伟大、 坚韧、 细腻, 是世间最纯粹、 最动人的情感。 您给予我生命,也给予我生存的力量。
故答案为: 母亲,在花开的时候,您似阵阵花香,萦绕在我的身旁;在飘雨的季节,您像一把大伞,为我遮挡风雨;在落叶的日子,您似一件外衣,为我驱走凉意;在飞雪的时刻,您如一个火炉,温暖我的身体。春去秋来,寒来暑往,为了我,您历经了多少沧桑,是您给了我生命,给了我力量。
4.读懂题目要求,理解图片内容,理解图片深意,使用细节描写,通过具体的动作、神态等描写, 表达“我”内心的感受即可。如图片是一位母亲在缝补衣服,她岁数大了,眼神不好,已经戴上了老花眼镜,但在认真的缝补衣服。就像孟郊写的《游子吟》一样,写慈母为游子赶制出门衣服的具体动作和不舍的神态,深化母子的骨肉之情。
故答案为:画中的母亲戴着眼镜,给即将远行的儿子缝补衣衫,那恍惚的神情表现出母亲的不舍与担心,那密密的针脚里包含着母亲深深的爱。
5.【答案】D
【解析】A.“说明’我’喜欢莲花已不是一天两天了”并非主要作用;
B.“抒发’我’对故乡院中红莲的思念之情,借以表达对故乡亲人的怀念”在这两段中体现不明显;
C.“丰富文章内容,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不是其最主要的作用。通过回忆往事中“我”与红莲的关联,为后文借荷叶护红莲来表达母亲对“我”的呵护与关爱这一主题做了铺垫;
D.正确。
故答案为:D
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阅读文章时要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即初读文章,了解大意后,再理解字词,读懂每句话,给文章分段和归纳段意,最后回到文章整体上来,进而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
6.【答案】D
【解析】ABC.正确;
D.有误,徘徊:在一个地方来回地走。
故答案为:D
本题考查词语的辨析与运用。了解各个词语的意思,根据句子的语境做出判断。近义词(成语)的辨析常见的技巧有:坚持“存同析异”的原则,分析相异的语素;根据语境正确的使用词语;从感彩方面辨析等几种方法。做题时灵活使用。
7.【答案】B
【解析】通读语句,横线处语境要和前面的季节特征相匹配。第二空前面是“夏天”,对应“绿荫遮阳”,接③,冬天天冷接小火炉,秋天月亮圆,春天暖阳有生机,即②③①④排列,排除ACD。
故答案为:B
本题考查排序。排序题注意:主题明确,语言通顺,前后照应。要注意句子间的逻辑关系、关联词、句首词句尾词、时间、方位等。
8.【答案】C
【解析】 A.“并蒂(tì)”注音错误,应为“并蒂(dì)”,表示花的两部分连在一起,通常指花的雌雄蕊相连。
B.“攲斜(qí)”注音错误,应为“攲斜(qī)”,形容倾斜不正或倾侧的样子。
C.正确。
D.“繁衍(yán)”注音错误,应为“繁衍(yǎn)”,表示逐渐增多或增广。
故答案为:C
本题考查重要词语字音、字形的识记能力。要求学生在平时对教材中所涉及的重要的字、词准确的识记,加强积累。
9.【答案】C
【解析】C.“心中的雨点”指人生庐山上过的风风雨雨、坎坷磨难。
故答案为:C。
本题考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要在平时多积累,认真听讲做好笔记,适时巩固,就能比较容易地作答。
10.【答案】B
【解析】B项“他以《新月集》成为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亚洲人”表述有误,泰戈尔是以《吉檀迦利》成为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亚洲人的。
故答案为:B
本题考查文学常识。文学常识广义指涵盖文化的各种问题,包括作家、年代、作品知识,文学作品中的地理、历史知识,各种典故、故事,也包括众所周知的文学习惯等知识。
【答案】11.①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蜻蜓翅膀比作玛瑙、琥珀,把蜻蜓比作信使,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蜻蜓的美丽,展现了蜻蜓带给我们的美好感受。②“飞”“划”极具动感和画面感,凸显蜻蜓的轻盈灵动,展现其生机活力。③化用杨万里的诗句“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写蜻蜓飞出古诗,停于花苞,富有诗意;“890岁”极具冲击力,写出了蜻蜓的古老,是文人笔下的常客。④“古老”与“年轻”两段形成对照,作者以蜻蜓为使者串起了时空,富有意蕴。
12.①在散发着奇妙香气的桂花树下,醉心于制作糖桂花,此时这种美好的体验是恰到好处的;②静立雨中的百年老屋,与青苔相映成趣的老物件,缀满金黄花朵的桂花树以及青石板上一地的落花,这些美好景物的组合是恰到好处的;③内心的欢喜与空寂都因这雨、这花而起,这份人与自然的相融是恰到好处的。
13.有相似之处。陶渊明在南山下种的豆苗稀疏而杂草茂盛,只能起早贪黑除草。道路狭窄,路上野草丛生,路旁树枝交叉,野草和树枝上的露水沾湿了诗人的衣服。但“衣沾不足惜”,因为自耕自作、自食其力的生活正是诗人乐意享受的。全诗细腻生动地写出了诗人劳动生活的体验,洋溢着“归”后的愉悦心情。散文诗中,作者来到山间,看到了充满灵性的景物,如山泉、白云、鸟儿、花草、落日、圆月、古松……作者沉浸其中,字里行间流露出对自然美景的喜爱和心情的舒放。
14.⑴①晚霞中的红蜻蜓是一个美好的意象,它是串联起过去、当下、未来的美好信使,唤起了作者满怀的追忆、憧憬与喜悦;②雨天里,老屋前,闻着桂花的香气,制作美味的糖桂花,作者醉心于当下,心情无比喜悦;③回归山间田园,与山中“友人”无声交流,静心在精神世界里,安静愉悦。
⑵内容选择方面:①要善于从日常生活中撷取细小的物象,捕捉刹那间的灵感,并充分发挥想象,抒发内心丰富的情感与哲思。②可以调动自己的阅读积累,在文中化用古诗增加文学意蕴。形式呈现方面:①全文用散句、短句的形式呈现。②篇幅要短小凝练。语言表达方面:①要善于运用修辞手法,使语言更生动形象。②语言要有浓郁的感彩和诗的节奏韵味。
【解析】(1)本题考查的是对散文诗语言的赏析能力。在解答过程中,考生需要灵活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和用词技巧来增强文字的表现力。同时,还需要注意段落结构的安排和整体风格的把握。本题答案通过从修辞手法、用词特点和段落结构三个角度入手,对画线处文字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赏析,展现了作者高超的语言驾驭能力和深厚的文学功底。在备考过程中,考生可以借鉴这种赏析方法,提高自己的语言赏析能力。
(2)本题考查的是对散文诗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在解答过程中,考生需要仔细阅读文本内容,并准确理解文中关键语句的含义。本题答案通过详细解释三次出现“恰到好处”的具体含义,展现了作者对散文诗内容的深入理解和准确把握。在备考过程中,考生可以借鉴这种解题方法,提高自己的文本理解和分析能力。
(3)本题考查的是对古典诗歌和散文诗的比较分析能力。在解答过程中,考生需要熟悉古典诗歌的内容和意境,并能够将其与散文诗的内容进行对比和分析。本题答案通过详细解释散文诗与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三)之间的相似之处,展现了考生对古典诗歌和散文诗的深入理解和准确把握。在备考过程中,考生可以借鉴这种解题方法,提高自己的比较分析能力。
(4)本题考查的是对散文诗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以及对散文诗创作经验的总结能力。在解答过程中,考生需要仔细阅读文本内容并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喜悦情感;同时还需要仔细体会散文诗在内容选择、形式呈现、语言表达等方面的特点并总结创作经验。本题答案通过详细阐释三个篇章中作者所要表达的喜悦情感以及总结散文诗在内容选择、形式呈现、语言表达等方面的特点,展现了考生对散文诗的深入理解和准确把握以及创作散文诗的经验总结能力。在备考过程中,考生可以借鉴这种解题方法提高自己的文本理解和分析能力以及创作散文诗的能力。
11.本题要求从自选的两个角度赏析画线处文字。在解答过程中,我首先观察了画线部分的文字,并注意到了其中的修辞手法、用词特点以及段落结构。
从修辞手法的角度来看,作者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蜻蜓的翅膀比作玛瑙、琥珀,这不仅形象地描绘了蜻蜓翅膀的美丽,还通过比喻的延伸,将蜻蜓比作信使,传递出美好和希望的信息。这种修辞手法增强了文字的表现力,使读者能够更直观地感受到蜻蜓所带来的美好感受。
从用词的角度来看,作者选择了“飞”“划”等动词,这些动词极具动感和画面感,生动地展现了蜻蜓的轻盈灵动和生机活力。同时,作者还巧妙地化用了杨万里的诗句,将蜻蜓与古诗中的意境相结合,赋予了蜻蜓更深的文化内涵和历史底蕴。
从段落结构的角度来看,作者将“古老”与“年轻”两段形成对照,通过蜻蜓这一意象串起了时空,使得整个段落既有历史的厚重感,又有现代的轻盈感。这种对照结构使得文字更加富有意蕴和层次感。
故答案为:①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蜻蜓翅膀比作玛瑙、琥珀,把蜻蜓比作信使,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蜻蜓的美丽,展现了蜻蜓带给我们的美好感受。②“飞”“划”极具动感和画面感,凸显蜻蜓的轻盈灵动,展现其生机活力。③化用杨万里的诗句“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写蜻蜓飞出古诗,停于花苞,富有诗意;“890岁”极具冲击力,写出了蜻蜓的古老,是文人笔下的常客。④“古老”与“年轻”两段形成对照,作者以蜻蜓为使者串起了时空,富有意蕴。
12.本题要求解决批注2的疑问,即解释三次出现“恰到好处”分别指的是什么。在解答过程中,我首先回顾了文中三次出现“恰到好处”的上下文内容。
第一次出现“恰到好处”是在描述作者在桂花树下制作糖桂花的情景。作者用“此时这种美好的体验是恰到好处的”来概括自己在桂花香气中醉心于制作糖桂花的愉悦心情。这里,“恰到好处”指的是这种美好的体验与作者内心的感受完美契合。
第二次出现“恰到好处”是在描述静立雨中的百年老屋和桂花树的情景。作者用“这些美好景物的组合是恰到好处的”来赞叹雨中老屋、青苔、桂花树以及青石板上一地落花的美丽组合。这里,“恰到好处”指的是这些景物之间的和谐搭配和相互映衬。
第三次出现“恰到好处”是在描述作者内心的欢喜与空寂因雨和花而起的情景。作者用“这份人与自然的相融是恰到好处的”来表达自己与自然界的紧密联系和相互交融。这里,“恰到好处”指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共处和相互理解。
故答案为:①在散发着奇妙香气的桂花树下,醉心于制作糖桂花,此时这种美好的体验是恰到好处的;②静立雨中的百年老屋,与青苔相映成趣的老物件,缀满金黄花朵的桂花树以及青石板上一地的落花,这些美好景物的组合是恰到好处的;③内心的欢喜与空寂都因这雨、这花而起,这份人与自然的相融是恰到好处的。
13.本题要求揣摩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三)的诗意,并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解决批注3的疑问。在解答过程中,我首先回顾了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三)的内容,并理解了其诗意。然后,我将这首诗的意境与散文诗中的内容进行对比和分析。
通过对比,我发现散文诗中的内容与陶渊明的诗意有相似之处。陶渊明在诗中描绘了自己在南山下种植豆苗的劳动生活体验,并表达了自耕自作、自食其力的愉悦心情。而散文诗中,作者也描绘了自己在山间看到的充满灵性的景物,并流露出对自然美景的喜爱和心情的舒放。两者都表达了对自然和劳动的热爱以及对自由生活的向往。
故答案为:有相似之处。陶渊明在南山下种的豆苗稀疏而杂草茂盛,只能起早贪黑除草。道路狭窄,路上野草丛生,路旁树枝交叉,野草和树枝上的露水沾湿了诗人的衣服。但“衣沾不足惜”,因为自耕自作、自食其力的生活正是诗人乐意享受的。全诗细腻生动地写出了诗人劳动生活的体验,洋溢着“归”后的愉悦心情。散文诗中,作者来到山间,看到了充满灵性的景物,如山泉、白云、鸟儿、花草、落日、圆月、古松……作者沉浸其中,字里行间流露出对自然美景的喜爱和心情的舒放。
14.本题要求分别阐释三个篇章中作者所要表达的“喜悦”,并体会这组散文诗在内容选择、形式呈现、语言表达等方面的特点,谈谈从中获得的创作散文诗的经验。在解答过程中,我首先分别阅读了三个篇章的内容,并理解了作者所要表达的喜悦情感。
在第一个篇章中,作者通过描绘晚霞中的红蜻蜓这一美好意象,表达了对过去、当下和未来的美好追忆、憧憬与喜悦。在第二个篇章中,作者通过描述在雨天里制作糖桂花的情景,表达了对当下生活的热爱和喜悦。在第三个篇章中,作者通过描绘回归山间田园的情景,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喜爱和心情的舒放。
然后,我仔细体会了这组散文诗在内容选择、形式呈现、语言表达等方面的特点。在内容选择方面,作者善于从日常生活中撷取细小的物象,捕捉刹那间的灵感,并充分发挥想象,抒发内心丰富的情感与哲思。在形式呈现方面,全文用散句、短句的形式呈现,篇幅短小凝练。在语言表达方面,作者善于运用修辞手法,使语言更生动形象;同时语言也有浓郁的感彩和诗的节奏韵味。
故答案为:⑴①晚霞中的红蜻蜓是一个美好的意象,它是串联起过去、当下、未来的美好信使,唤起了作者满怀的追忆、憧憬与喜悦;②雨天里,老屋前,闻着桂花的香气,制作美味的糖桂花,作者醉心于当下,心情无比喜悦;③回归山间田园,与山中“友人”无声交流,静心在精神世界里,安静愉悦。
⑵内容选择方面:①要善于从日常生活中撷取细小的物象,捕捉刹那间的灵感,并充分发挥想象,抒发内心丰富的情感与哲思。②可以调动自己的阅读积累,在文中化用古诗增加文学意蕴。形式呈现方面:①全文用散句、短句的形式呈现。②篇幅要短小凝练。语言表达方面:①要善于运用修辞手法,使语言更生动形象。②语言要有浓郁的感彩和诗的节奏韵味。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