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8 《世说新语》二则 同步分层作业
1.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2020年初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形势严峻,人们响应政府号召,关门闭户,尽量不出行。小林同学总嚷嚷这样的生活太无聊,于是作为初中语文教师的小林爸爸决定在给孩子讲完《陈太丘与友期行》后,举行一个以“诚信”为主题的家庭活动,请你也来参加。
(1)如果让你来担任此次活动的主持人,请你仿照示例再设计两个活动环节。
环节一:诚信成语大家举
环节二:
环节三:
环节四:诚信新闻大家看
环节五:诚信图片大家观
(2)请写出一个与诚信有关的成语。
(3)小林妈妈从网上搜到一则新闻,请你用一句话概括其主要内容,并向家庭成员播报。(不超过25个字)
为贯彻落实国家、省、市、区政府有关防疫要求,切实保障群众生活,防止疫情防治用品和主要生活必需品价格过高过快上涨,2020年2月1日,青岛市崂山区市场监管局发布《生活必需品和防疫用品经营者价格政策告诚信》,并与10家我区大中型商场超市签订价格诚信承诺书。
(4)仔细观察下边这幅漫画,发挥你的想象,描述漫画内容,揭示漫画寓意。
二、单选题
2.下列填入语段横线上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令尊”是对对方父亲的尊称,与此相关的还有很多。称对方母亲用“令堂”,称对方弟弟、妹妹分别用“令弟”“令妹”,等等。____原来这个“令”字有“善良”“美好”的意思。
A.大概加上一个“令”字就是对人表示尊敬吧?
B.为什么加上一个“令”字就是对人表示尊敬呢?
C.其实加上一个“令”字就是对人表示尊敬。
D.所以加上一个“令”字就是对人表示尊敬。
3.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 )
A.过中不至 粗中有细 百发百中
B.与人期行 不期而遇 后会有期
C.相委而去去留两便 扬长而去
D.入门不顾 奋不顾身顾虑重重
4.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撒盐空中差可拟(大体) B.期日中(正午时分)
C.未若柳絮因风起(乘风) D.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却)
5.下列关于《陈太丘与友期行》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在写法上直叙其事,未做任何夸饰。
B.“太丘舍去。”两人约定同行,陈太丘失信,所以友人“怒”。
C.“待君久不至,已去”表现出元方的彬彬有礼、落落大方。
D.“惭”“下”“引”三个动词,把友人知错就改的心态及行为刻画得入木三分。
6.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太傅(fù) 俄而(é) 雪骤(zòu)
B.柳絮(xù) 王凝之(níng) 谢道韫(yùn)
C.无奕女(yì) 差可拟(chāi) 撒盐(sǎ)
D.欣然(xīng) 尊君在不(fǒu) 非人哉(zāi)
7.下面是爸爸拟写的邀请函正文,你推敲后发现加点词不妥,换成了( )
喜逢父亲百岁寿辰,兹于6月22日18:00,在星舟大酒店万华厅举办寿宴。敬请前往!
A.家父、光临 B.乃翁、莅临 C.令尊、驾临 D.我爸、到来
三、现代文阅读
有亲情为家,有幸福感为庭,请你参加“家之情”活动,完成下面的现代文阅读。
合欢,合欢
李晓东
①很多年以后,我才知道,那是合欢。
②我九岁那年七月,母亲去小城开会,带上了我,这是我第一次出远门。我们住在一个一眼看不到头的大院子里,当母亲推开浅绿色的木窗,我来到窗前,一棵大树正对着窗口。那是一种我从来没有见过的树,开着我从来没有见过的花,粉柔柔的,像一把把小扇子密密缀满枝头。树冠在十几米高处平平地铺开,将七月骄阳隔在树外,树下形成天然绿荫。
③我雀跃而出,跑到屋后,见十来棵一般模样的大树肩并肩默立,树叶间缀满了粉红色棉絮一样的绒花,远远望去,如雾一般。从那红雾里,飘出丝丝缕缕清甜的香气。我站在树下,看见那香气正倾泻而下,从我的头顶、发梢,直到我的肩膀、我的手、我的脚下,然后那香气蓬勃而起,又从我的脚下蒸腾,沿着我的手、我的肩膀、我的发梢,直到我的头顶,翻翻覆覆,重重叠叠。我在那香气里静悄悄,不敢发出一点声音。但母亲唤着我走过来了,她刚刚洗过的头发还没有干透,她的脸颊,不知道是因为洗过澡的缘故,还是被那笼罩在头顶的粉色映照的缘故,像抹了胭脂一样。她从那香气里走过来了,她唤我的声音也是香的、软的呢。
④又五年,我读到了史铁生的《合欢树》①,这个名字让我喜欢,但是文章始终没有描摹过合欢的样子。“与其在街上瞎逛,我想不如就去看看那棵树吧。”可是,史铁生终究没有走近那棵树。“我摇着车在街上慢慢走,不急着回家。人有时候只想独自静静地待一会儿,悲伤也成享受。”史铁生的悲伤我那时并不理解,让我失望的,合欢在哪里呢?
⑤我真正认识合欢,是在羊城,那时我十九岁。还是七月,我走得大汗淋漓,而在头顶,却是一棵大树,那花粉柔柔的,像一把把小扇子密密缀满枝头。树干上挂着小牌子:“合欢,又名……”合欢,合欢,原来,史铁生笔下那棵始终未曾露面的合欢,我早在九岁的时候就已经遇到了。
⑥那是一次仓促的旅行,仓促到不知道为什么旅行,仓促到不知道下一站在哪里。我站在羊城街头,看衣着光鲜的人流开开合合,我知道,这里不是我的世界。在这里邂逅的合欢,与十年前小城的合欢相比,是傲慢的。虽然树是一样的树,花是一样的花,但是,那香气里已然有了本土的居高临下、不屑一顾。我感到十分茫然。
⑦又是七月,我已是母亲当年的年纪,依然在小城,依然有合欢,然而母亲再也站不起来了。她整日躺在病床上,医院的颜色,除了白,还是白。但窗外是有颜色的,是有花树的,那花粉柔柔的,像一把把小扇子密密缀满枝头。我站在窗前,窗外是合欢,床上是母亲。母亲唤着我走过来了,她刚刚洗过的头发还没有干透,她的脸颊,不知道是因为洗过澡的缘故,还是被那笼罩在头顶的粉色映照的缘故,像抹了胭脂一样。她从那香气里走过来了,她唤我的声音也是香的、软的呢。惊回首,病床上的母亲静悄悄的,一点声音也没有。
⑧我知道了,史铁生为什么终究没有走近合欢。
【注释】①史铁生的《合欢树》是其怀念母亲的一篇散文,讲述了作者成长过程中母亲对他的照顾、鼓励,直到三十岁成名以后,母亲却已离世七年,从而引出母亲生前种合欢树、细致照顾合欢树的故事,表达了对母亲的缅怀。
8.我们的课文中有许多关于亲情的作品,请选出其中有错误的一项。( )
A.《金色花》的作者泰戈尔,印度作家、诗人。主要作品有诗集《吉檀迦利》《新月集》《园丁集》《飞鸟集》等。
B.《荷叶·母亲》的作者是冰心,原名谢婉莹,作家、诗人。著有诗集《繁星》《春水》,散文集《寄小读者》《樱花赞》等。
C.《咏雪》和《陈太丘与友期行》选自《世说新语》,这是一部由宋朝文学家刘义庆编撰的文言志人散文集。
D.《朝花夕拾》作为鲁迅的回忆性散文集,反映了作者鲁迅青少年时期的生活。
9.阅读全文,按照提示梳理思路,补全下面的表格。
时间 事件 情感
九岁 欢喜
又五年 在家读到史铁生的《合欢树》
在羊城遇见合欢花 茫然
“我”已是母亲当年的年纪
10.按要求完成下面的朗读卡片
朗读卡1①树叶间缀满了粉红色棉絮一样的绒花,远远望去,如雾一般。从那红雾里,飘出丝丝缕缕清甜的香气。朗读设计:读这句话的语速要慢,“雾一般”重读,“丝丝缕缕”、“清甜”可稍做停顿,突出合欢淡雅悠长的芬芳,读出作者欣喜陶醉的语气,表达了其对合欢的喜爱之情。 朗读卡2②惊回首,病床上的母亲静悄悄的,一点声音也没有。(从语速、语气、停连和重音中任选两个角度进行设计)朗读设计:
11.小文中第③段和第⑦段的划线处用了相同的笔墨写母亲的头发与脸颊,能否删去一处?请从文章内容、结构与作者情感的角度加以分析。
12.小鹏推荐本文为七上第二单元的展阅读材,你赞同吗?请结合文章内容,参考单元导语与课文,谈谈你的看法并说明理由。
单元导语亲情,是人世间最普遍,最美好的情感之一。本单元课文,从不同角度抒写了亲人之间真挚动人的感情。阅读这些课文,可以加深我们对亲情的感受和理解,丰富自己的情感体验…… 单元目录秋天的怀念/史铁生散步/莫怀戚金色花/泰戈尔荷叶·母亲/冰心……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1)(示例)诚信典故大家讲;诚信名言大家说
(2)(示例)一言九鼎、言而有信、一诺千金等。
(3)(示例)崂山区10家大中型商场超市签订价格诚信承诺书。
(4)(示例)一架天平的两端各坐着一个正在考试答题的学生,高起一端的学生正在一脸笑意地抄小抄,而低处一端的学生讲究诚信答题,正眉头紧锁,认真思考,努力答题。这幅漫画告诉我们:为人处世要以诚信为重。
【解析】(1)本题考查活动设计。活动围绕“诚信”展开,句式为“诚信……大家……”,示例:诚信活动大家列、诚信宣传大家说等。(2)本题考查关于诚信的成语积累。示例:君子一言,驷马难追;童叟无欺;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言必信,行心果等。(3)本题考查新闻内容概括。新闻的标题言简意赅,大致格式为什么人干了什么事。因此可概括为:崂山区市场监管局发布《告诚信》并与10家商企签订承诺书。(4)本题考查漫画图文转换能力。注意描述漫画内容客观、真实,揭示漫画寓意。示例:一架不平衡的天平上,各坐着一个正在考试答题的学生,轻的一端的学生正在一脸笑意地抄小抄,而重的一端的学生讲究诚信答题,正眉头紧锁,认真思考。这幅漫画告诉我们:为人处世要以诚信为重,以不诚信为轻。
故答案为:⑴ 1、(示例)诚信典故大家讲 2、诚信名言大家说 ⑵ (示例)一言九鼎、言而有信、一诺千金等。 ⑶ (示例)崂山区10家大中型商场超市签订价格诚信承诺书。 ⑷ (示例)一架天平的两端各坐着一个正在考试答题的学生,高起一端的学生正在一脸笑意地抄小抄,而低处一端的学生讲究诚信答题,正眉头紧锁,认真思考,努力答题。这幅漫画告诉我们:为人处世要以诚信为重。
⑴本题考查考生活动设计的能力。要求考生仔细阅读提示部分,把握活动的主题,结合示例进行作答,注意在平时要积极参与活动,积累经验,作答时容易围绕主题进行活动的设计。
⑵本题考查考生的成语积累。要求考生注意题干的要求,围绕“诚信”选取合适的成语,考生在平时要不断积累,并且要准确书写。
⑶本题考查考生对新闻内容的概括能力、要求考生掌握并运用新闻的基本知识,从导语部分提取关键信息,进行归纳概括。
⑷本题考查考生图文转换及寓意的概括能力。要求考生注意构图的元素,仔细揣摩图画的深层次含义,结合生活提炼图画的寓意。
2.【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的连贯。根据后文“原来这个......”的提示,这是一个答语,前面填一个问句比较恰当。A虽为问句,但“大概”一词表达了一种不确定的推测,与后文解释“令”字含义的确定性不符。
故答案为:B
本题考查语句的衔接。重点在于理解并把握语境中的关键词和逻辑关系,以确保语句之间的连贯性和一致性。在修改内容时,我们应当在不改变原意的基础上,注重以下四个方面:1.保持陈述对象的一致:在修改过程中,需要确保语句的主语或主要话题保持一致,避免出现突然的话题转换或主语变换,以确保整体语境的连贯性。2.遵循时间、空间或逻辑顺序:根据语境需要,合理安排语句的顺序,确保它们按照时间先后、空间位置或逻辑推理的顺序排列,以构建清晰、有条理的叙述。3.注意语句的对应关系:在修改内容时,应仔细分析每个句子的内容和结构,确保它们之间的对应关系得当,比如前后文的呼应、因果关系的表达等。4.保持情景统一和音节和谐:在修改过程中,要注意保持整体情景的协调统一,避免产生突兀或断裂的感觉。同时,还要注意语句的音节和节奏,力求使其听起来自然、流畅,避免出现拗口或重复的情况。
3.【答案】C
【解析】A.中午/中间/正对上;
B.约定/约定/时间:
C.三个加点的“去”都是“离开”的意思;
D.回头看/考虑/回头看。
故答案为:C
本题考查学生对一词多义现象的辨析能力。解答此类问题,首先要明确句意,然后要注意积累词语的不同用法,最后结合句意理解词语的不同用法。
4.【答案】D
【解析】A.句意: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可以相比。这里的“差”是副词,表示“大体上”的意思;
B.句意:约定在正午时分。“日中”明确指出了约定的时间是正午;
C.句意:不如比作柳絮凭借着风飞舞。“ 因风 ”是乘风的意思;
D.句意:陈太丘便离开不再等候,离开后朋友才到。“去”,在此处作动词,意为“离开”。
故答案为:D
本题考查文言实词意义。翻译文言实词的意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的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同时还应结合具体的语境做出准确的判断。考题涉及的词语都来源于教材中所选的课文,这要求学生应加强对教材所选入的文言文诵读与掌握,解答根据所学过的课文,根据上下文做出判断。
5.【答案】B
【解析】ACD.正确;
B.“太丘舍去。”两人约定同行,陈太丘失信,所以友人“怒”。这个说法是不正确的。从原文中可以看出,是友人“期日中,过中不至”,即约定了中午同行但过了中午还没到,是友人先失信。陈太丘等了很久后,见友人迟迟不来,才“舍去”,即不再等候而离去。所以,说陈太丘失信是不准确的。
故答案为:B
本题考查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的关键是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找出相关的语句做出具体的分析即可。
6.【答案】B
【解析】A.”雪骤”的”骤”读作”zhòu”;
B.正确;
C.”差可拟”的”差”在此处作为副词表示”尚可、大致上”的意思,应读作”chā”;
D.”欣然”的”欣”读作“ xīn ”。
本题考查字音的辨析。考题中所涉及到的词语大都来自教材中的课文。这就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对字音的识记和积累,尤其是教材中的“读读写写”与“课下注释”,特别是多音字、同音字和形近字,拼读时应结合其在不同语境中的词性或意义加以区分和掌握。
7.【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谦敬辞的把握。“家父”是谦辞,对人称自己的父亲;“乃翁”的意思是“你的父亲”;“令尊”是敬辞,称对方的父亲;“我爸”是一种口语化的说法。结合题干情境,可知“父亲”应改为“家父”。“光临”是敬辞,称宾客来到;“莅临”指来到,来临(多用于贵宾);“驾临”是敬辞,称对方到来;“到来”指来到,来临。邀请函的内容是邀请宾客(并未强调宾客身份)来参加父亲的寿宴,故应将“前往”改成“光临”。
故答案为:A
本题考查语言得体。谦辞是表示谦虚的言辞,一般对己。敬辞是指含恭敬口吻的用语,一般对人。 谦辞,表示谦虚或谦恭的言辞,常用于人们日常交际和书信往来中。敬辞是指含恭敬口吻的用语。
【答案】8.C
9.随母亲去小城开会,初识合欢花;失望;十九岁;医院窗前看到合欢花;悲伤(痛苦)
10.用低沉的语气朗读,语速缓慢,“静悄悄”轻读,要读出“我”对母亲的心疼以及内心的悲伤之情。
11.不能删去。第③段写母亲的头发与脸颊是实写,写出了童年时对母爱的独特感受,充满无限欢喜和美好;第⑦段是虚写(想象、幻觉),写母亲老病在床,表现了中年时对母爱的回忆、不舍与眷恋。
12.赞同。本文记叙了我多次探寻合欢,从儿时在合欢树下感受合欢花的美丽诗意与母亲美丽温婉的容颜,到多年后母亲病逝。作者将花和人紧密联系,曲折地表达了对母亲的依恋不舍与母亲离世的遗憾悲伤,抒写了亲人之间真挚动人的感情,可以加深我们对亲情的感受和理解,丰富自己的情感体验。这与第二单元的单元导语及单元选文是吻合的。(意思对即可)
【解析】(1) 本题考查文学文化常识。注意积累,结合具体分析,对比选项,确定答案。注意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较为知名的作家作品、文学中的地理、历史故事、成语典故、科举礼仪、年龄称谓、名号、历法、节气、官职、音律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课文上的知识点一定要掌握,这是根本,平时做题遇到的常识,是额外发展要记住。
(2)本题考查概括能力。根据题目要求,通读全文,抓住文章的主要信息,提取关键语句,在文中找到对应句,整合语言,简要概括大意即可。
(3)本题考查朗读设计。注意朗读语气语速要和句子情感相一致。如果是悲伤的情感,语气要低沉,语速缓慢。如果是积极乐观的句子,语气要昂扬,语速要快。
(4)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阅读问能不能删能不能换肯定不能。分析删掉、换掉之前的感受和删掉、换掉的感受,正常是删掉、换掉后不能突显文章主题,所以不能删、换。另外注意三者之间的内在关系,是否存在由浅入深等逻辑关系,以及删掉之前本身在内容上结构上的作用是什么,所以不能删、换。
(5)本题考查阅读探究能力。读懂文章内容,理解文章主旨。分析本文的主旨情感是否与七上第二单元的单元导语和课文相吻合即可。
8.C:宋朝、散文集,错误。是南朝宋、小说集。
故答案为:C
9.在文中找到对应句,分析归纳即可。
②我九岁那年七月,母亲去小城开会,带上了我,这是我第一次出远门。我们住在一个一眼看不到头的大院子里,当母亲推开浅绿色的木窗,我来到窗前,一棵大树正对着窗口。那是一种我从来没有见过的树,开着我从来没有见过的花,粉柔柔的,像一把把小扇子密密缀满枝头。树冠在十几米高处平平地铺开,将七月骄阳隔在树外,树下形成天然绿荫。
④又五年,我读到了史铁生的《合欢树》,这个名字让我喜欢,但是文章始终没有描摹过合欢的样子。让我失望的,合欢在哪里呢?
⑤我真正认识合欢,是在羊城,那时我十九岁。
⑦我站在窗前,窗外是合欢,床上是母亲。母亲唤着我走过来了,她刚刚洗过的头发还没有干透,她的脸颊,不知道是因为洗过澡的缘故,还是被那笼罩在头顶的粉色映照的缘故,像抹了胭脂一样。她从那香气里走过来了,她唤我的声音也是香的、软的呢。惊回首,病床上的母亲静悄悄的,一点声音也没有。母亲生病去世很悲伤。
故答案为:随母亲去小城开会,初识合欢花;失望;十九岁;医院窗前看到合欢花;悲伤(痛苦)
10.这句话是暗示母亲生病去世了,作者很悲伤,朗读时要语气低沉缓慢,可以轻读:静悄悄的,表达我对母亲的心疼及伤感。
故答案为:用低沉的语气朗读,语速缓慢,“静悄悄”轻读,要读出“我”对母亲的心疼以及内心的悲伤之情。
11.第三段是写童年时期母亲的真实样子,小孩子对母亲特有的爱和感受。第七段是虚写,虚写母亲好似以前一样健康的模样,其实是交代了母亲生病了,表达对母亲的思念、怀念和对母亲去世的伤感、不舍。不可以删去。
故答案为: 不能删去。第③段写母亲的头发与脸颊是实写,写出了童年时对母爱的独特感受,充满无限欢喜和美好;第⑦段是虚写(想象、幻觉),写母亲老病在床,表现了中年时对母爱的回忆、不舍与眷恋。
12.七上第二单元的主要是讲亲情。本文也是通过合欢花的描写, 九岁、又五年、十九岁、“我”已是母亲当年的年纪,对合欢花的描述,抒发对母亲的思念和母亲去世的不舍、悲伤,加深我们对亲情的感受和理解,丰富自己的情感体验。这与第二单元的单元导语及单元选文是符合的。
故答案为: 赞同。本文记叙了我多次探寻合欢,从儿时在合欢树下感受合欢花的美丽诗意与母亲美丽温婉的容颜,到多年后母亲病逝。作者将花和人紧密联系,曲折地表达了对母亲的依恋不舍与母亲离世的遗憾悲伤,抒写了亲人之间真挚动人的感情,可以加深我们对亲情的感受和理解,丰富自己的情感体验。这与第二单元的单元导语及单元选文是吻合的。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