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4 回忆我的母亲 同步分层作业
一、积累与运用
下面是小铭准备的活动开幕词,请阅读后完成下面的小题。
少年正是读书时。进入初中,我们跟着朱自清触摸春天,感受山之 lǎng rùn①____,风之轻柔;走近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白求恩医生,学习他对工作jí duān②____负责的精神;认识整日劳 l ù③____、任劳任 yu àn④____的朱德的母亲,体会其人格的伟大……
如果说散文、小说用人物、情节让我们认识大千世界,古代诗歌则借意象抒情言志。王湾《次北固山下》中的“⑤____,⑥____”,用鸿雁传书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的“⑦____,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用意象叠加的方法抒发了羁旅之苦和悲秋之恨;杜甫《江南逢李龟年》中的“⑧____,⑨____”,借“落花”意象传达个人身世之悲和对一个繁华时代落幕的慨叹。
古人云:布衣暖,菜羹香,读书滋味长。正如《论语·雍也》中所说的“⑩____, ____”,倘若我们都能以读书为乐,那么即便是“饭疏食,饮水, ____”(《论语·述而》),也能感到幸福。同学们,多读书,读好书。让我们一起在书香中成长、成人、成才!
1.根据拼音在①—④处填写正确的字词。
2.根据语境,在⑤— 处补写恰当的古诗文句子。
二、单选题
3.下列加横线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佃农(diàn) 祖籍(jí) 妯娌(yóu) 勉强(qiǎnɡ)
B.迁徙(tú) 慰勉(wèi) 溺死(nì) 衙门(yá)
C.私塾(shú) 调料(tiáo)血溅(jiàn) 瞒着(mán)
D.和蔼(ǎi) 差役(chā) 韶关(sháo) 不辍(chuò)
4.根据句子,选择正确的选项。
母亲现在离我而去了,我将永远不能再见她一面了,这个 ____是无法补救的。
A.惨痛 B.哀痛 C.沉痛
5.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课文的作者是朱德,他把对母亲的爱渗透在对母亲的回忆中,字里行间流露出真挚深沉的爱。
B.《父亲的病》《范爱农》《阿长与〈山海经〉》都出自鲁迅先生的散文集《朝花夕拾》。
C.“一门父子三词客”分别指父亲苏轼,儿子苏洵和苏辙。三人也并称“三苏”。
D.王先生的个性签名最近改成了“庆祝弄璋之喜”,王先生近来的喜事是“妻子生了个男孩”。
三、综合题
6.阅读课文《回忆我的母亲》第14~16段,回答小题。
(1)选文第1段中的“这”指代什么?
(2)找出文中作者把对母亲的爱推及对人民的爱的句子。
(3)“母亲是个平凡的人,她只是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中的一员,但是,正是这千百万人创造了和创造着中国的历史。”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对文章的主题有什么作用?
(4)上题中“创造了”和“创造着”能不能互换?为什么?
四、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母亲的馨香
①窗外又下起了小雨夹雪。
②我站在窗前望街景,看着雨水、雪水和着泥土,只一会儿的工夫,马路上就变得浑浑浊浊的,车开过来溅起了一大片泥水,一个母亲带着孩子骑自行车正巧路过,好在母亲已将唯一的一件雨衣穿在了孩子的身上。结果,泥水溅了母亲一身。母亲顾不得擦拭身上的泥水,继续前行。唉,可怜天下父母心!此情此景,让我想起了给予我生命,同时也给予我无私母爱的母亲。
③母亲是50年代毕业的大学生,是位知识女性,也是建国前参加工作的老干部,与大多数母亲一样,既要工作,又要带孩子、照顾家庭。
④母亲对我们三个孩子的感情是很难用一两句话表达清楚的。母亲在我们身上倾注了她无私的爱,而且毫无保留。在那非常岁月,正是因为割舍不下对我们的爱,母亲才顶着各种压力,坚强而又乐观地走过来。
⑤父亲被下放到县城之后,从没烧过火炕的母亲生不好火,做不熟饭,经常被呛得鼻涕一把,眼泪一把,大人孩子只好吃夹生饭;两间歪歪斜斜的茅草屋时而漏雨、时而漏风,面对如此的困境,母亲从没埋怨什么,只是默默地想尽一切办法让我们过得好一些。“文革”期间,因为父亲的所谓“问题”以及外公的“历史问题”,批判母亲的大字报铺天盖地,一向积极努力的母亲在精神上受到了很大的打击。也许母亲有过彷徨,也许母亲有过沮丧,但是母亲坚韧刚强的性格使得她有泪往肚子里流。几十年的风风雨雨,脚下的路沟沟坎坎,母亲咬咬牙,挺了过来。
⑥母亲从不把内心的痛苦表现出来,在人前,她的态度永远都是乐观的。记得那时,只要母亲在,家里便有欢声笑语,歌声不断;只有母亲在,家才有家的感觉,家的温馨。我敢说与母亲只见一面的人,也会记得她那爽朗的笑声。长大以后,我问母亲:“是什么力量支撑你走过那段艰难的岁月?”母亲说:“是你们三个孩子。你们就是我的精神支柱。”是的,面对困境,母亲没有扔下我们不管,而是一如既往地关爱我们。如果没有母亲,真不知道我们会怎样度过那二十年!
⑦由于我是家里最小的孩子,在生活上,母亲对我特殊偏爱。记得考大学的时候,母亲总要在中午赶回家给我做饭,五十多岁的人要往返骑四十多分钟的自行车,而且风雨无阻,不曾间断。考大学的那三天,母亲天天很少休息,晚上怕我睡不好,给我扇扇了,驱蚊子,白天还要坚持上班。那时,我最爱吃西红柿,当时价格很贵,母亲每天要买两三个,我让母亲吃,她却说:“我不爱吃,你吃吧。”凡是好吃的,母亲就说不爱吃,其实她是舍不得吃而已。在穿着上,母亲也从不讲究,一件衣服穿四五年,但她总是把我们打扮得干干净净的,整整齐齐的。说起来很惭愧,考上大学后,我的衣服仍然是妈妈洗,后来姐姐看不过去,姐姐洗。不懂事的我还经常对母亲发脾气,一有不顺心的事就冲母亲发火,可母亲总是呵护我、迁就我,我还不以为然。有时甚至对母亲表示出来的亲昵还很反感,婚后才知道那是身在福中不知福啊!
⑧如今,我已为人母,六年做母亲的经历磨练了我,使我深知一个母亲的艰辛与不易,从而真正体会到当年母亲在政治上、精神上受到打击的,还能让我们三个孩子享受母爱的滋润,把我们健康地抚养成人,是要以多么大的毅力来承爱那巨大的痛苦和压力呀!我想这正应了人们常说的那句话:“世上最伟大的是母亲,世上最无私的爱是母爱。”从我母亲身上,我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母亲的无私与伟大。我虽然没有资格与母亲相比,但我要像母亲一样,无私地爱我的孩子,少些烦躁,多些耐心,让她在温馨的家庭环境中健康地长大。
⑨在母亲节即将到来之际,仅以这篇短文献给母亲,不擅言词的女儿用文字告诉您:“女儿感谢您的养育之恩!女儿永远爱你!”
7.第二段写了一件事,写出这件事及在文章的内容上起什么作用?
8.第三段到七段,作者回忆往事,详写了哪两件事?从中可以看出母亲怎样的性格特征?
9.为什么母亲说三个孩子是自己的精神支柱?(不超过15个字)
10.请概括第7段所写的事件(不超过10个字);你对母亲的做法是赞同还是反对,为什么?
答案解析部分
【答案】1.朗润;极端;碌;怨
2.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枯藤老树昏鸦;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曲肱而枕之
【解析】(1)本题考查汉字的准确书写。汉字里许多字是形似字、同音字,我们要从意义的角度去理解了,就能避免写错别字了。平时学习要有意识地进行整理与积累。要关注每一课课后的读读写写词语的音形义。
(2)本题考查古诗文名句默写能力.无论是一般性默写还是理解性默写,作答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文内容,不要混淆了所背的内容;二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理解性默写要注意抓住关键的提示语,从提示语入手写出对应的诗句;三,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别字。
1.① lǎng rùn 应写作:朗润,明朗润泽的意思;“朗”不要写成“郎”;
② jí duān 应写作:极端,事物顺着某个发展方向所能达到的顶点或尽头,即事物发展的最远点或极限状态;“极”不要写成“及”;
③ 劳 l ù 应写作:劳碌,事情多而辛苦,“碌”不要写成“禄”;
④ 任劳任 yu àn 应写作:任劳任怨,指做事不怕辛苦,不怕招人埋怨;“任”不要写成“仍”;“怨”不要写成“冤”;
故答案为:朗润;极端;碌;怨
2.⑤ - ⑥理解性默写,提示语: 用鸿雁传书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 ,“雁”不要写成“燕”;“洛阳”不要写成“落阳”;
⑦填上句,“藤”不要写成“滕”“腾”;“昏”不要写成“浑”;“鸦”不要写成“鸭”或“雅”;
⑧-⑨理解性默写,提示语:借“落花”意象传达个人身世之悲和对一个繁华时代落幕的慨叹,“落花”不要写成“洛花”;“逢”不要写成“缝”;“君”不要写成“军”;
⑩- 理解性默写,提示语: 倘若我们都能以读书为乐 ,“如”不要写成“若”;
填下句,“曲”不要写成“屈”;“肱”不要写成“躬”;“枕”不要写成“忱”。
故答案为: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枯藤老树昏鸦;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曲肱而枕之
3.【答案】C
【解析】A项中“妯”应读作zhóu,不读yóu;B项中“徙”应读作xǐ,不读tú;C项正确;D项中“差”是多音字,“差”在“差役”中应读作chāi。
A、B是形近字错读,D对于多音字,我们读的时候,要根据词语的意思来确定它的读音。做到认真、细致,如果对某个字不大熟悉,一定要查字典弄明白。
4.【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近义词的辨析。
惨痛:悲惨痛苦。
哀痛:悲伤;悲痛。沉痛:①深深的悲痛。②深刻而令人痛心的。
“哀痛”侧重于表达内心的悲伤和痛苦,强调因情感上的创伤而感到难过。在这个句子中,“母亲现在离我而去了,我将永远不能再见她一面”,这种失去母亲的悲痛是内心深处的情感伤痛,用“哀痛”更能贴切地形容这种无法弥补的悲痛心情。
“惨痛”着重于形容悲惨痛苦的程度,常与严重的损失、伤害等搭配。
“沉痛”侧重于沉重、深刻的悲痛,多形容心情或气氛。
综上所述,选择“哀痛”更合适。
故答案为:B。
本题考查近义词的辨析。进行近义词辨析时,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法:①理解词义:准确理解每个近义词的具体含义。这包括它们的基本定义、使用场合和语境。②比较搭配对象:有些近义词在意义上可能相近,但是它们所搭配的对象可能完全不同。注意这些细微差别有助于正确使用近义词。③分析词语范围:每个近义词都有其适用的范围,可能是地域性的、行业性的或者是文体上的差异。了解并区分这些范围对正确使用近义词至关重要。④掌握词义轻重:近义词之间可能存在程度上的差异,有的词语语气较重,有的较轻。根据语境选择适当程度的词语是提高语言表达能力的关键。⑤注意情感色彩:不同的近义词可能带有不同的情感色彩或语体特征,如正式与非正式、褒义与贬义等。在解答时注意结合境选取其中一项重点分析。
5.【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查文学文化常识。
A.正确;
B.正确;
C.不正确,苏轼和苏辙的父亲是苏洵,故“父亲苏轼,儿子苏洵和苏辙”不正确;
D.正确;
故答案为:C。
本题考查文学文化常识。对于课本上的课文涉及到的名著,尤其是所收录的名作家的文章、作品,不仅要知道文章的作者、出处、作者的相关常识,还要对文章(名著)的内容、主题等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古代文化常识是指古代称谓习惯、历法、节气、职官定位、地理、礼仪、古代音律、科举制度、宗法等文化内容的统称。涵盖面比较广,平时学习时要注重积累,加强记忆。
6.【答案】(1)与困难作斗争的经验。
(2)我将继续尽忠于……快乐的生活。
(3)抒发了对母亲的悼念之情,表达报答母亲深恩的决心。由爱母亲推广到爱劳动人民,由赞美母亲到赞颂劳动人民,感情得到了升华,深化了主题。
(4)不能互换。因为前者表示已过去,后者表示现在和未来。
【解析】(1)本题考查词语含义。“这”是复指,一般指前边的内容,要正确地写出所指代的内容,就要考查前文内容与“这”后面的句子是否有一定的逻辑关系。关系一致就是所指代的内容。(2)此题考查对文章内容整体把握的能力。我将继续尽忠于……快乐的生活。(3)本题考查语句的含意及作用。要从表达情感、深化主题角度思考。(4)本题考查词语用法。“了”和“着”是时态助词。一个表示过去,一个表示现在和未来。
主要考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及词语含义。
【答案】7.事件:雨雪中,母亲将唯一的雨衣穿在孩子身上,自己身上被浇湿。作用:内容上写出了在雨雪中,母亲将唯一的雨衣穿在孩子身上,自己身上被浇湿的事情。结构上起到了引出下文作者对自己母亲的回忆的作用。
8.①详写的两件事是:文革期间母亲坚强地面对困境;母亲对最小的孩子“我”的关爱和牵就。②从中,可看出母亲的性格特征是坚韧、刚强、乐观、爽朗、无私。
9.伟大的母爱支持母亲克服一切困难
10.母亲对最小“我”的偏爱。赞同,因为本身家庭情况就不乐观,而且“我”又是最小的一个,作为母亲的,肯定不会落下任何一个,不能把前面几个都带好了,就不管最小的这个了。
【解析】
(1)考查概括事件和句段作用。解答此题关键要掌握特殊段落在文中的一般作用。首段的作用一般是:引出下文,开篇点明,点明中心等;中间段的作用一般是承上启下的过渡;末段的作用一般是总结全文,篇末点题,点明主旨,深化主旨,升华主题等。具体作用还要根据文章全局去分析。
(2)考查对文章主要事件的概括及人物分析。解答概括类试题,需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文本,理清文章思路,在此基础上,找出文中的主要人物、事件、结果等要素,可以用“谁做了什么事,结果如何”的句式来概括。分析人物形象时应做到通观全文,筛选重要信息,从人物的言行中分析其中蕴涵的精神或品质;也可以直接摘取对人物评价的词语。
(3)本题考查文章中重要语句的理解。做题时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二要结合文中人物的情感,三要结合文章的主题。分析时不仅要理解其内容,更要理解写作手法、意图、构思上的作用。
(4)考查对文章主要事件的概括及发表看法。解答概括类试题,需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文本,理清文章思路,在此基础上,找出文中的主要人物、事件、结果等要素,可以用“谁做了什么事,结果如何”的句式来概括。发表看法题的关键需要学生深入把握文章主旨的基础上融入自己的阅读体验、阅读感受。对于主观题,表达上的优劣会成为关键因素。要加强语言的系统训练。
7.考查概括事件和句段作用。
根据本段中的“看着雨水、雪水和着泥土”可知,场景是“雨雪中”。根据“好在母亲已将唯一的一件雨衣穿在了孩子的身上。结果,泥水溅了母亲一身”可知,发生的事件是母亲将唯一的雨衣穿在孩子身上,自己身上被浇湿。根据末句“此情此景,让我想起了给予我生命,同时也给予我无私母爱的母亲”可知,作者记叙这一事件的作用是引出下文对自己母亲的回忆与赞美。
故答案为:事件:雨雪中,母亲将唯一的雨衣穿在孩子身上,自己身上被浇湿。作用:内容上写出了在雨雪中,母亲将唯一的雨衣穿在孩子身上,自己身上被浇湿的事情。结构上起到了引出下文作者对自己母亲的回忆的作用。
8.考查对文章主要事件的概括及人物分析。
第1问,考查概括事件。
根据第⑤段中的“文革期间,因为父亲的所谓问题以及外公的‘历史问题’,批判母亲的大字报铺天盖地,一向积极努力的母亲在精神上受到了很大的打击。也许母亲有过彷徨,也许母亲有过沮丧,但是母亲坚韧刚强的性格使得她有泪往肚子里流”可知,详写的第一件事是:文革期间母亲坚强地面对困境。
根据第⑦段中的“由于我是家里最小的孩子,在生活上,母亲对我特殊偏爱”可知,详写的第二件事是母亲对最小的孩子“我”的偏爱。
第2问,考查分析人物形象。
根据第⑤段中的“但是母亲坚韧网强的性格使得她有泪往肚子里流”可得:坚韧且刚强。
根据第⑥段中的“在人前,她的态度永远都是乐观的”“也会记得她那爽朗的笑声”可得:乐观爽朗。
根据第⑦段中的“母亲总要在中午赶回家给我做饭”“凡是好吃的,母亲就说不爱吃,其实她是舍不得吃而已”可得:无私慈爱。
故答案为:①详写的两件事是:文革期间母亲坚强地面对困境;母亲对最小的孩子“我”的关爱和牵就。②从中,可看出母亲的性格特征是坚韧、刚强、乐观、爽朗、无私。
9.本题考查文章中重要语句的理解。
联系第⑥段中的“面对困境,母亲没有扔下我们不管,而是一如既往地关爱我们”可知,是母爱支撑着母亲在困境中始终保持对生活的希望,为了孩子,母亲以自己的坚韧和顽强战胜了困难,走出困境了。所以母亲会说“你们就是我的精神支柱”。
故答案为:伟大的母爱支持母亲克服一切困难。
10.考查对文章主要事件的概括及发表看法。
从本段中“由于我是家里最小的孩子,在生活上,母亲对我特殊偏爱。”可以概括出该段主要写的是母亲对最小“我”的偏爱。
至于对于母亲的做法是否赞同,在做题目的时候发表不同的看法,赞同的话主要通过“母爱”这方面去答。不赞同的话主要是通过“对孩子的溺爱”方面去作答,同时主要条理清晰,语句通顺即可。
故答案为:母亲对最小“我”的偏爱。赞同,因为本身家庭情况就不乐观,而且“我”又是最小的一个,作为母亲的,肯定不会落下任何一个,不能把前面几个都带好了,就不管最小的这个了。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