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5* 梅岭三章 同步分层作业
一、积累与运用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赣粤交界处( )梅岭大梅关,地势极为险要。唐代丞相张九龄曾在梅山劈开关隘,设立关卡,此后,大梅关就成了赣粤交通要道,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
1934年10月,主力红军从江西瑞金中央苏区转移,开始长征。项英和陈毅率部在敌人的重点围攻下从中央苏区突围,转移到赣南地区进行游击战争,坚持了将近三个多年头。1935年6月,陈毅腿伤复发无法行走,经历了一场生死劫难。一日,陈毅蛰伏在草莽中,旧伤隐隐作痛,胃病重新复发,心中异常焦虑,不知能否逃过这个劫。思虑中,陈毅突然诗思泉涌,倾刻之间,把十几天得到的诗句联接成章,默吟出豪气冲天的“绝笔”诗《梅岭三章》。梅岭是“赣南三年游击战争”的主要根据地,如今,大梅关古驿道沿途建筑已修复,遍植梅树,重立诗碑,____,成为当地一道人文风景。
1.文段中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隘(ài) B.转(zhuàn) C.难(nàn) D.虑(lǜ)
2.文段中画横线的词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
A.险要 B.突围 C.隐隐作痛 D.倾刻之间
3.文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大梅关就成了赣粤交通要道,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
B.坚持了将近三个多年头
C.心中异常焦虑,不知能否逃过这个劫
D.默吟出豪气冲天的“绝笔”诗《梅岭三章》
4.在文段中括号内填入标点符号,正确的一项是( )
A., B.。 C.—— D.……
5.下列填入文段横线上的语句,衔接恰当的一项是( )
A.赣南三年游击战争过后
B.重新修建的大梅关古驿道
C.历代兵家必争之地的梅岭
D.《梅岭三章》诗碑与梅关碑林连成一片
6.学校要编辑一期《寻找课本里的“种子”》校刊,请你从七年级上册语文课本中寻找一粒“种子”,参照例句加以表述。
示例:《纪念白求恩》中的白求恩,是一粒高尚的种子。
理由:他帮助中国的抗日战争,把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当作他自己的事业,对工作极端负责任,对技术精益求精,对同志对人民极端热忱,毫不利己,专门利人。
《 》中的 ,是一粒 的种子。
理由:
二、单选题
7. 下面句中加点词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天昏地暗,血雨腥风,山路上的人,撑着伞低着头,默默向山上走。
B.中国历史上取义成仁的人物很多,史可法就是其中一位。
C.演员吴京因拍戏受伤缝针的数量,竟已有上百针,真是伤痕累累。
D.多少英烈为了革命事业前仆后继,才换来了今天的幸福时光。
8.下列加粗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艰难(jiān) 旌旗(shēng) 投身革命(shēn)
B.阎罗(yán) 捷报(jié) 血雨腥风(xīn)
C.诸君(zū) 奉烟(fēng) 取义成仁(rén)
D.创业(chuàng) 悬挂(xuán) 人间遍种(zhòng)
9.诗中为了表现作者革命到底的决心,运用了死了也要去“泉台”集合“旧部”革“阎罗”命的说法,对这样写的好处,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使诗歌充满了革命浪漫主义色彩和革命英雄主义气概。
B.用“阎罗”来比喻反动统治者,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形象化,耐人寻味。
C.鬼神等在中国古代文化中是比较常见的形象,用在此处表现作者对封建迷信的憎恨。
D.通过革命将士英魂共斩阎罗的奇思妙想,表现比“死而后已”更深一层的意思。
10.下列句子中加粗成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
A.校展览会惟妙惟肖地展示了19套校服,勾起了许多人的回忆。
B.从小就性格孤僻的她,自从参加学校的社团活动以后,渐渐变得豁然开朗了。
C.感动中国年度人物卢永根夫妇捐出毕生积蓄八百多万元,这一善举真是石破天惊。
D.同学们就毕业晚会究竟七嘴八舌地商量着,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1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捷(jié)报 旌(shěng)旗 取义成仁(rén)
B.阎(yán)罗 艰(jiān)难 血雨腥(xīn)风
C.诸(zū)君 悬(xuán)挂 人间遍种(zhòng)
D.烽(fēng)烟 创(chuàng)业 投身(shēn)革命
12.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2019年1月12日,老红军李光在遵义逝世,他的英勇事迹将永远被人们铭记。
B.1月17日,通过华为创始人任正非接受采访的发言,使我真切认识到华为作为国产知名品牌的责任与担当。
C.冬季的云南大理无量山漫山遍野盛开着樱花,充满着春天的气息,是一个适合旅游的季节。
D.过去常年被冰雪覆盖的极地已出现绿色苔原,其原因是气温上升、积雪层减少造成的。
三、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接 头 暗 号
王伟锋
拂晓,老钟起床,腰里塞着短斧,悄悄摸上野马岭。
老钟隐身伏在一块大石后查看。野马岭上,血迹斑斑,可见昨夜双方交火之惨烈。但老钟仔细看了,没发现游击队的踪迹,或者有价值的线索。很显然,战场被清理过。老钟暗自懊悔,自己来晚了。
昨天夜半,密集的枪声忽然响起来。老钟从睡梦中惊醒,侧耳倾听,坏了,像是从野马岭传来的。没多久,枪声渐稀,零星的几声枪响过后,浓得化不开的夜,重又陷入深沉的死寂。
下山的路上,他想起一处隐秘的山洞,摸了进去。
山洞里的人,已经奄奄一息了。老钟认识,是游击队的李队长。老钟的儿子也在队伍上。李队长几乎用尽最后的气力,交给老钟一个绣着荷叶的烟荷包,用微弱的声音告诉他,去镇上裁缝铺,接头暗语是:“今晚有出远门的大船吗?”答:“有。渡船上是新修的桅杆!”暗号对上了,就把这个烟荷包交给对方。
“要是……裁缝铺……有敌人,就去找疯,疯……”
“风什么,李队长,风什么?”
然而,无论老钟怎么呼喊,李队长再也没有任何声息了。
老钟紧紧攥着烟荷包,抹着眼泪下山。离开前,他用短斧砍来许多枝蔓,把遗体严严实实掩盖住,三鞠躬,说,李队长,对不起了,以后再给您修墓立碑。
老钟回家换了衣服,乘渡船来到镇上。
镇上倒显得平静,除了敌寇正常的巡逻,就是为数不多的乡亲低头匆匆购买些日用急需品。一个不知哪里来的疯婆子,拄着根竹竿,端着豁碗,“笃笃笃”在前面走,边走边对路人说:“可怜可怜我吧,给点儿吃的吧。”
老钟警惕地躲在暗处,仔细观察裁缝铺许久。
觉得没什么异样,又摸了摸腰间的烟荷包,这才决定前去接头。他压低头上的斗笠,若无其事地踩着石板路,低头慢慢向裁缝铺走去。
快到裁缝铺时,一阵吵嚷声传来。
“疯婆子,找死啊!快滚,滚远点儿!”
随着一声呵斥,只见两个衣着体面的人,推推搡搡地把疯婆子从裁缝铺轰了出来。疯婆子跌倒,手里的竹竿和豁碗摔在地上。那碗骨碌碌地,在青石板上滚出去老远。老钟吃惊地左右看看,心知有变。
老钟赶上前去,替疯婆子捡起竹竿,又把滚落的豁碗追回来。疯婆子唠唠叨叨,对着那俩人骂个没完。看到疯婆子,老钟想起了自己的老母亲,他把豁碗递过去,说:“老人家,您在哪儿安歇?俺送您过去。”
疯婆子夺过豁碗,抱住,突然一把攥住老钟的手腕。
老钟一惊,看起来瘦弱的疯婆子,竟是有把子力气。
疯婆子目光一凛,迅疾低声道:“别说话,跟我走!”
出镇子很远,确定安全无虞了,疯婆子才指指老钟腰间的烟荷包,举起竹竿做威胁状,厉声道:“说,哪里来的?”见老钟慌乱,又压低声道:“今晚,有出远门的大船吗?”
老钟恍悟,回道:“有。渡船上是新修的桅杆!”李队长的遗言里,万一裁缝铺有变,应是要他找这疯婆子。老钟遂镇定下来,将烟荷包从腰间解下,郑重交到疯婆子手里。
“李队长呢?”疯婆子急切地问,“他怎么样了?”
老钟望向远处的船渡口:“他,牺牲了……”
疯婆子无言,艰难地哽咽了一声,转身踉跄走远。
第二年,抗战胜利,镇上插遍了红旗。
渡口的老船工年事已高,老钟接替他撑起了渡船。大军南下的时候,老钟和乡亲们摇着橹,送走了一船又一船的解放军战士。看着这些年轻的朝气蓬勃的面孔,老钟就想起牺牲在前线的儿子,禁不住热泪盈眶。
夜来大雨,湍急的河水,迈着铿锵的脚步奔向远方辽阔的江面。
晨光给天际抹上一把红晕,哗哗的流水声里,老钟蹲在船尾,给病中的老母亲熬中药。急剧的咳嗽声不时从船舱里甩出来,老钟听得心惊肉跳。老母亲病势严重,总不见好,老钟隐隐有些担心。
“船家,过河吗?”岸上忽听有人喊。
老钟抬起头,眯着眼,隔着稀薄的河雾打量。来人穿军装,女的,有些面熟。
女人微笑道:“大哥,可找到您了。怎么,不认识了?”见老钟沉吟不语,又说:“我是李队长的爱人。解放了,想接老李回去……今晚,有出远门的大船吗?”
女人说着,用力抹了抹脸上的泪水。
老钟忽然就泣不成声了。他极力按捺起伏的心绪,站起身高声回答道:“有,有啊!渡船上是……新修的桅杆!”这句话,老钟在睡梦中,已经自问自答不知多少遍了。
(选自《小小说月刊》,有删改)
13.仔细阅读全文,在横线上将相关情节补充完整。
老钟在隐秘的山洞,发现奄奄一息的李队长→① →② →抗战胜利,老钟和乡亲们送走了一船又一船的解放军战士→③ 。
14.文中的老钟是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文章内容进行简要分析。
15.从描写的角度,赏析文中画线句子。
16.批注式阅读是一种非常好的读书方法。阅读时把自己的感悟、理解、评价或疑惑,用简洁的语言标注在文章的空白处,这就是做批注。请为文中两处文字做批注。
文字批注
一个不知哪里来的疯婆子,拄着根竹竿,端着豁碗,“笃笃笃”在前面走,边走边对路人说:“可怜可怜我吧,给点儿吃的吧。”①
女人微笑道:“大哥,可找到您了。怎么,不认识了?”见老钟沉吟不语,又说:“我是李队长的爱人。解放了,想接老李回去……今晚,有出远门的大船吗?”②
答案解析部分
【答案】1.B
2.D
3.B
4.C
5.D
6.梅岭三章;陈毅;革命;他从青年时代起就投身革命,即使身负重伤,依然坚持开展游击战争,担任红军指挥。在被敌人围困的日子里,写下绝命诗,表示即使断头,也要“死亦为鬼雄”,继续革命。
【解析】(1)本题考查重要词语字音、字形的识记能力。要求学生在平时对教材中所涉及的重要的字、词准确的识记,加强积累。
(2)本题考查基础字词的字形。解答此类题型时,一方面要注意在平时打好字词基础,另一方面在答题时要认真审题,仔细辨析。
(3)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解答此题应掌握的知识点为几种常见的病句类型:成分残缺、搭配不当、结构混乱、语意不明等。通读句子,寻找具有常见病句类型标志性的词或短语做出判断。如果不能判断的,可以通过压缩句子,分析句子的成分(主、谓、宾、定、状、补)方法,找出病因。
(4)本题考查标点符号使用正误的辨析。平时学习中,我们要用心体会标点符号的用法,书写过程中也要做到尽可能正确使用标点符号。另外对于一些标点符号的特殊用法要加以积累。
(5)本题考查语句的衔接。重点在于理解并把握语境中的关键词和逻辑关系,以确保语句之间的连贯性和一致性。在修改内容时,我们应当在不改变原意的基础上,注重以下四个方面:1.保持陈述对象的一致:在修改过程中,需要确保语句的主语或主要话题保持一致,避免出现突然的话题转换或主语变换,以确保整体语境的连贯性。2.遵循时间、空间或逻辑顺序:根据语境需要,合理安排语句的顺序,确保它们按照时间先后、空间位置或逻辑推理的顺序排列,以构建清晰、有条理的叙述。3.注意语句的对应关系:在修改内容时,应仔细分析每个句子的内容和结构,确保它们之间的对应关系得当,比如前后文的呼应、因果关系的表达等。4.保持情景统一和音节和谐:在修改过程中,要注意保持整体情景的协调统一,避免产生突兀或断裂的感觉。同时,还要注意语句的音节和节奏,力求使其听起来自然、流畅,避免出现拗口或重复的情况。
(6)本题考查学生的仿写能力,解答好此题,首先要审视好被仿写句的特点,如句式,修辞等方面,再就是注意语意通顺连贯。
1.A. “隘 (ài)” 读音无误,在 “关隘” 一词中,“隘” 表示险要的地方,读音为 “ài”,A 正确;
B. “转 (zhuàn)” 错误,在 “转移” 一词中,“转” 应读 “zhuǎn”,表示改换方向、位置等,而 “zhuàn” 一般用于 “转动”“转圈” 等词,B 错误;
C. “难 (nàn)” 读音无误,“劫难” 中 “难” 表示灾祸、困苦,读 “nàn”,C 正确;
D. “虑 (lǜ)” 读音无误,“虑” 表示思考、担忧,读音为 “lǜ”,D 正确;
故答案为:B。
2.A. “险要” 一词在 “地势极为险要” 中,形容地势险峻且处于关键、重要位置,书写无误,A 正确;
B. “突围” 在 “项英和陈毅率部在敌人的重点围攻下从中央苏区突围” 一句里,意思是突破包围,书写正确,B 正确;
C. “隐隐作痛” 用于 “旧伤隐隐作痛”,描述伤痛不剧烈但持续存在的状态,书写没有问题,C 正确;
D. “倾刻之间” 书写错误,正确写法应为 “顷刻之间”,“顷” 有短时间的含义,所以 “倾刻之间” 使用不恰当,D 错误;
故答案为:D。
3.A. “大梅关就成了赣粤交通要道,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此句表达清晰,语义明确,没有语病,A 正确;
B. “坚持了将近三个多年头”,“将近” 表示接近,“多” 也表示超过,二者表意重复,存在语病,应删去 “将近” 或 “多”,B 错误;
C. “心中异常焦虑,不知能否逃过这个劫”,句子结构完整,表意清晰,没有语病,C 正确;
D. “默吟出豪气冲天的‘绝笔’诗《梅岭三章》”,表述合理,没有语病,D 正确;
故答案为:B。
4.A. “,” 用于句子内部一般性停顿,此处 “赣粤交界处” 与 “梅岭大梅关” 是解释说明关系,并非一般性停顿,A 不恰当;
B. “。” 表示一句话结束,此处句子未结束,B 不恰当;
C. “——” 可表示解释说明,“赣粤交界处 —— 梅岭大梅关”,说明赣粤交界处具体所指为梅岭大梅关,C 恰当;
D. “……” 表示省略等,此处不适用,D 不恰当;
故答案为:C。
5.A. “赣南三年游击战争过后”,与前文 “如今,大梅关古驿道沿途建筑已修复,遍植梅树,重立诗碑” 衔接不紧密,不能很好地说明成为人文风景的具体内容,A 不恰当;
B. “重新修建的大梅关古驿道”,单独强调古驿道,没有体现与前文 “重立诗碑” 以及整体人文风景的紧密联系,B 不恰当;
C. “历代兵家必争之地的梅岭”,没有突出与当下人文风景的直接关联,C 不恰当;
D. “《梅岭三章》诗碑与梅关碑林连成一片”,既承接了前文 “重立诗碑”,又进一步说明诗碑与碑林形成一片成为人文风景,与前文衔接紧密,D 恰当;
故答案为:D。
6.第 1 空 “梅岭三章”:这是选取的七年级上册语文课本中的课文名称。《梅岭三章》作为一篇重要的革命诗作,承载着丰富的革命精神内涵,符合从课本中寻找 “种子” 的要求。第 2 空 “陈毅”:《梅岭三章》的创作者,是课文中的核心人物。整首诗围绕陈毅在艰难革命处境下的所思所想所感展开,他的经历和精神是理解这首诗的关键,所以此处填写陈毅。第 3 空 “革命”:用来形容陈毅所代表的 “种子” 特性。陈毅一生投身革命事业,从青年时代起就积极参与各种革命活动。在创作《梅岭三章》时,他身处被敌人围困的绝境,腿伤复发且胃病加重,但革命意志丝毫未减,依然坚定地表达了继续革命的决心,因此用 “革命” 来概括他身上所体现的特质十分恰当。第 4 空阐述理由:详细说明了陈毅的革命事迹。“他从青年时代起就投身革命”,表明他很早就将自己的人生与革命紧密相连,为革命事业奉献了大量时间和精力。“即使身负重伤,依然坚持开展游击战争,担任红军指挥”,体现了他在面对困难和伤痛时的顽强不屈,不向敌人和恶劣环境低头,始终坚守在革命一线,履行指挥职责。“在被敌人围困的日子里,写下绝命诗,表示即使断头,也要‘死亦为鬼雄’,继续革命”,这一事迹更是突出了他在极端危险的情况下,对革命事业的无限忠诚和视死如归的大无畏精神。这些事迹充分支撑了前面将陈毅描述为 “一粒革命的种子” 的观点,符合题目中通过列举事迹阐述理由的要求。
故答案为:梅岭三章;陈毅;革命;他从青年时代起就投身革命,即使身负重伤,依然坚持开展游击战争,担任红军指挥。在被敌人围困的日子里,写下绝命诗,表示即使断头,也要“死亦为鬼雄”,继续革命。
7.【答案】A
【解析】A. 血雨腥风:形容残酷屠杀的景象,用在这里与后文“默默向山上走”所营造的氛围不一致,因此用词不恰当。
B. 取义成仁:指为了正义事业而牺牲生命 .
C. 伤痕累累:形容受伤很多。
D. 前仆后继:形容英勇奋斗,不断牺牲。
故答案为: A。
本题考查成语的正确使用能力。成语的理解与运用,首先要把握成语的准确含义,再结合具体的语境做出分析与判断。成语的误用一般容易出现几种情况:色彩不当、轻重不分、词义不明、谦敬误用、语境不和等等。
8.【答案】D
【解析】A. 旌旗(shēng) ——(jīng )
B. 血雨腥风(xīn) ——(xīng)
C. :诸君(zū) ——(zhū )
D.正确
故答案为: D。
本题考查字音的辨析。考题中所涉及到的词语大都来自教材中的课文。这就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对字音的识记和积累,尤其是教材中的“读读写写”与“课下注释”,特别是多音字、同音字和形近字,拼读时应结合其在不同语境中的词性或意义加以区分和掌握。
9.【答案】C
【解析】ABD项正确。C项 "表现作者对封建迷信的憎恨”表述有误。本诗具有浪漫主义色彩,想象丰富,诗中作者是借民间说法来进行比喻,有力地表现自己革命到底的决心。
故答案为: C。
此题考查诗句的理解与运用。做此类题,要注意全面完整地理解诗句意思,并结合作者写作意图和写作背景来分析。
10.【答案】D
【解析】ABC项正确。 D项,莫衷一是:不能得出一 致的结论。使用正确。A项,惟妙惟肖:形容描写或模仿得非常好,非常逼真。用在这里,不合语境。B项,豁然开朗:形容由狭窄幽暗一-变而为宽敞明亮。也比喻原来不明白,下子领悟了。用在这里,不合语境。C项,石破天惊:形容签筷的声音忽而高亢,忽而低沉,使人震惊,有不可名状的奇境。后多用来形容事情或文章议论新奇惊人。用在此处不合适。
故答案为:D。
此题考查成语的运用。 解答此题,平时要有大量的成语积累,还要结合句意表述,从词性、词义轻重、感彩、习惯用法等多方面考虑,确定正确选项。成语运用的常见错误有以下几种:望文生义、褒贬不当、搭配不当、用错对象、语境不符等。
11.【答案】D
【解析】 A.有误,“旌旗”中的“旌”读作“ jīng ” ;
B.有误,“血雨腥风”中的“腥”读作“ xīng ”;
C.有误,“诸君”中的“诸”读作“ zhū ”;D.正确。
D项正确。
故答案为:D。
本题考查易误读常见字。解答这道题,首先要读准加点字的读音,特别是多音字。拼读时要结合语境和注音字所在词的词义。需要学生在平时多读课文,养成熟练的语感,注意读音,多积累词语,多读课下注释,多查字典等工具书。
12.【答案】A
【解析】 A.正确。
B.有误,缺少主语,可将句中的“通过”或“使”删除。
C.有误,搭配不当,“无量山”不是“季节”,可将句中“冬季的云南大理无量山”调整,”为“云南大理无量山的冬季”。
D.有误,句式杂糅,删去“其原因’或“所造成的”。
故答案为:A。
本题考查病句辨析及修改,做此类提,要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分析病句原因。可以从内容角度分析词义的不同理解病因,可从语法角度分析病因。更要掌握病句的常见类型及辨识病句的方法,还需要提高修改病句的语感能力。
【答案】13.李队长让老钟送烟荷包到裁缝铺或给疯婆子;裁缝铺有变,老钟将烟荷包交给疯婆子;李队长的爱人(疯婆子)找到老钟,接李队长遗骸回去
14.示例:老钟是一位对革命者充满敬意的人,他把李队长的遗体严严实实掩盖住,并三鞠躬;老钟是一位真正的革命者,不仅亲自为游击队传送情报,而且儿子也牺牲在战场;老钟是一位老革命,非常警惕,从容镇定,敏锐细致;老钟是一位十分孝顺的好儿子,他时时刻刻惦记生病的老母亲,并亲自为她熬药。
15.示例:运用(社会)环境描写的方法,交代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通过密集的枪声把老钟从睡梦中惊醒,以及枪响过后重又陷入深沉的死寂的气氛,既从正面又从侧面生动形象地描写出(渲染出)昨夜双方交火之惨烈,为后面写李队长牺牲做铺垫,也突出了革命者的英勇顽强。
16.示例一:疯婆子第一次出现,她是个什么人?带着疑问往下读。示例二:李队长牺牲前,说过“有敌人,就去找疯,疯……”,这会是同一个人吗?带着疑问往下读。示例三:人物描写生动形象,突出疯婆子“疯”的特点。;示例一:“想接老李回去”与前文相呼应,李队长牺牲的时候,老钟把遗体严严实实掩盖住。示例二:“今晚,有出远门的大船吗?”这句接头暗号,瞬间激活了老钟的记忆。
【解析】(1)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解决此类题目首先要浏览全文,明确各个段落(语句)的内容,同时要把意思相近的段落(语句)合并在一起。抓住所概括文章中的重要段落(关键语句),简洁准确概括。
(2)本题考查人物形象的分析。解答此题关键是了解文章内容,找出描写人物的语句与相关事件,然后结合具体内容来分析。
(3)本题考查赏析句子的能力。赏析句子要结合具体的语境,从修辞、语句中重要的动词、形容词、描写的角度、句式特点等几个角度考虑。表述的最后不要忽略了对作者情感内容的阐述。
(4)本题考查对语句的理解。解答句子理解的试题,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情感分析、区位分析、主旨分析、修辞分析。作答时学生可自选一个角度进行赏析即可。
13.第 1 空:文章先写老钟发现奄奄一息的李队长,接着详细描述李队长交给老钟绣着荷叶的烟荷包,并告知去裁缝铺的接头暗语,若裁缝铺有敌人就找疯婆子相关事宜,所以此处应概括为 “李队长让老钟送烟荷包到裁缝铺或给疯婆子” 。第 2 空:老钟前往裁缝铺接头,看到裁缝铺有异常情况,疯婆子被从裁缝铺轰出,之后老钟与疯婆子对上暗号,把烟荷包交给了她,故这一空填 “裁缝铺有变,老钟将烟荷包交给疯婆子” 。第 3 空:抗战胜利后,老钟和乡亲们送解放军战士,最后写李队长的爱人找到老钟,用接头暗号表明身份,目的是接李队长遗骸回去,因此此空为 “李队长的爱人 (疯婆子) 找到老钟,接李队长遗骸回去” 。
故答案为:李队长让老钟送烟荷包到裁缝铺或给疯婆子;裁缝铺有变,老钟将烟荷包交给疯婆子;李队长的爱人(疯婆子)找到老钟,接李队长遗骸回去
14.对革命者充满敬意:老钟发现李队长牺牲后,“用短斧砍来许多枝蔓,把遗体严严实实掩盖住,三鞠躬”,这一行为体现出他对革命者的尊重与敬意。真正的革命者:老钟亲自为游击队传送情报,其儿子也牺牲在战场,表明他全身心投入革命事业,是一名真正的革命者。警惕、从容镇定、敏锐细致:去裁缝铺接头时,老钟 “警惕地躲在暗处,仔细观察裁缝铺许久”,面对裁缝铺的变故以及疯婆子的异常举动,他能保持冷静,最终成功完成接头任务,展现出这些特质。孝顺:“晨光给天际抹上一把红晕,哗哗的流水声里,老钟蹲在船尾,给病中的老母亲熬中药”,从这一细节可看出老钟对母亲的关心与孝顺。
故答案为: 示例:老钟是一位对革命者充满敬意的人,他把李队长的遗体严严实实掩盖住,并三鞠躬;老钟是一位真正的革命者,不仅亲自为游击队传送情报,而且儿子也牺牲在战场;老钟是一位老革命,非常警惕,从容镇定,敏锐细致;老钟是一位十分孝顺的好儿子,他时时刻刻惦记生病的老母亲,并亲自为她熬药。
15.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中环境描写作用的理解与分析能力,要求学生能识别环境描写,并结合文本分析其在交代背景、渲染气氛、推动情节、塑造人物等方面的作用。文中 “昨天夜半,密集的枪声忽然响起来…… 浓得化不开的夜,重又陷入深沉的死寂” 属于(社会)环境描写。它首先交代了故事发生在战争时期的时代背景。“密集的枪声把老钟从睡梦中惊醒” 从正面展现了战斗的激烈,“枪响过后重又陷入深沉的死寂” 从侧面烘托出战斗的惨烈,为后文李队长牺牲这一情节做了铺垫,同时也突出了革命者在残酷战斗中英勇顽强的精神。
故答案为: 示例:运用(社会)环境描写的方法,交代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通过密集的枪声把老钟从睡梦中惊醒,以及枪响过后重又陷入深沉的死寂的气氛,既从正面又从侧面生动形象地描写出(渲染出)昨夜双方交火之惨烈,为后面写李队长牺牲做铺垫,也突出了革命者的英勇顽强。
16.第 1 空:从疑问角度,疯婆子首次出场行为怪异,读者会好奇她的身份,如 “疯婆子第一次出现,她是个什么人?带着疑问往下读” ;从情节关联角度,联系李队长遗言,会猜测她是否就是李队长所说的人,像 “李队长牺牲前,说过‘有敌人,就去找疯,疯……’,这会是同一个人吗?带着疑问往下读” ;从描写手法角度,“拄着根竹竿,端着豁碗,‘笃笃笃’在前面走,边走边对路人说:‘可怜可怜我吧,给点儿吃的吧。’” 这段描写生动形象地突出了疯婆子 “疯” 的特点 。第 2 空:从情节呼应角度,“想接老李回去” 与前文老钟掩盖李队长遗体相呼应;从情感与记忆角度,“今晚,有出远门的大船吗?” 这句接头暗号,瞬间唤起老钟的记忆,如 “‘今晚,有出远门的大船吗?’这句接头暗号,瞬间激活了老钟的记忆” 。
故答案为:
示例一:疯婆子第一次出现,她是个什么人?带着疑问往下读。示例二:李队长牺牲前,说过“有敌人,就去找疯,疯……”,这会是同一个人吗?带着疑问往下读。示例三:人物描写生动形象,突出疯婆子“疯”的特点。
示例一:“想接老李回去”与前文相呼应,李队长牺牲的时候,老钟把遗体严严实实掩盖住。示例二:“今晚,有出远门的大船吗?”这句接头暗号,瞬间激活了老钟的记忆。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