蝶恋花 教案1

文档属性

名称 蝶恋花 教案1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1.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8-09 15:07:5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蝶恋花》
一.教学目标:
1.
认识诗歌意象,感悟全诗情感。 
 2.
体味本词的艺术特色。
3.
对比赏析,体会诗歌炼字之妙。
教学重点难点:
1.
认识诗歌意象,感悟全诗情感。 
 2.
体味本词的艺术特色。
二.课时安排
:1课时
三.教学方式:研习式
四.教学内容及过程:
  (一)、导引:有这样一位词人,他擅长小令,多表现诗酒生活和悠闲情致,语言婉丽。他的《浣溪沙》中有“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二句,传诵颇广。知道这位词人是谁吗?对,他就是晏殊。今天,我们来学习的他另一首颇负盛名的词作――《蝶恋花》。
(二)、文学常识
关于作者:见教材P64注⑥。补充:谥元献。仅存《珠玉词》及清人所辑《晏元献遗文》。又编有类书《类要》,今存残本。
蝶恋花,商调曲;原唐教坊曲名,本采用于梁简文帝乐府:“翻阶蛱蝶恋花情”为名,
又名《黄金缕》、《鹊踏枝》、《凤栖梧》、《卷珠帘》、《一箩金》。其词牌始于宋。
(三)、朗读课文  朗读。朗读是打开诗词之门的第一把钥匙。  
1、教师范读,诵读指导。提问这首词传达了怎样的情感?  提示:离愁别恨。
从哪里读到的?(明月不谙离别苦)  多情自古伤离别!(柳永)  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江淹)  离别总是充满了悲愁,怨恨、苦闷的,而且这种感觉又是那么刻骨铭心,让人肝肠寸断。
2、齐读课文,用心用情去读。 
(四)、文本研习:
※槛菊愁烟兰泣露。  解析:栏杆旁的菊花好像在烟雾中发愁,沾着露珠的兰草也像在轻轻哭泣。
问:菊花会悲愁,兰草怎会哭泣呢?
答:写菊花含愁,兰草哭泣,实际是主人公内心在流泪。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一切景语皆情语”,也称做“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是客观事物带上了“我”的主观色彩。这里用“愁烟”、“泣露“将它们人格化,将主观色彩移于客观景物,透露女主人公自己的哀愁。因此说,这些景物都染上了主观的色彩。
这是以悲景写悲情的烘托手法。
 
※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  解析:新秋清晨,罗幕之间荡漾着一缕轻寒,燕子双双穿过帘幕飞走了。
问:写罗幕的“轻寒”,与“燕子双飞去”有必然关系吗?特别点出“双飞”有什么意味?
答:这两种现象间本不一定存在着联系,但在充满哀愁、对节候特别敏感的主人公眼里,那燕子似乎是因为不耐罗幕轻寒而飞去的。这里与其说是燕子的感觉,倒不如是写帘中人的感觉――不只是在生理上感到初秋的轻寒,而且在心理上也荡漾着孤孑凄清而引起的寒意。燕之双飞更衬出人之孤独。我们可以想象,当主人公目送燕子双双而去时,该怀着一份怎样的怅惘啊?  
这是以乐景衬悲情的反衬手法。
 
※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解析:皎洁的明月不了解离别相思的痛苦,拂晓后,还有残月的余辉斜射进房中。
月圆而人不能圆,使主人公嗔怪起月亮来,说它不懂离别的苦楚,偏偏要通宵照到这里来。 “斜光到晓”可以看出主人公彻夜未眠。
这句在时间上由“今晨”回到“昨夜”。有两点变化。一是点明了幽怨、哀愁是因为“离别”,二是“怨”由隐微转为强烈――怨恨月亮不解人意。|明月本无知无情,它只顾光照朱户,原很自然;既如此,似乎不该怨恨它。但却偏要怨。这种仿佛无理的埋怨,却正有力地表现了女主人公在离恨的煎熬中对月彻夜无眠的情景及外界事物所引起的触动。这与苏轼《水调歌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机杼相类。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解析:昨夜西风惨烈,凋零了绿树,我独自登上高楼,望尽了天涯路。
问:⑴词句中哪些词与上面照应?
:“昨夜”承上“到晓”,折回写今晨登高望远;“独上”应上“离恨”,反照“双飞”;“望尽天涯路”正从上文的一夜无眠生出。
⑵“昨夜西风凋碧树”
“凋”字如何理解?
:“昨夜西风凋树”,不仅是登楼即目所见,而且包含有昨夜通宵不寐卧听西风飘落树叶情景的回忆。碧树因一夜西风而尽凋,足见西风之劲肃杀,“凋”字正传出这一自然界的变化给予主人公的强烈感受。故“凋”字既写出了景,又道出了情。
⑶“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与上文有何关系?这句所写的境界有什么特别处?
既然主人公有着浓郁的离愁别恨,就要想法排遣,于是,他
“独上高楼”。|以上抒写的只是忧伤低迴之音,这里却出人意料地展现出一片无限寥廓的境界――“望尽天涯路。”有人说,这里固然有凭高望远的苍茫百感,也有不见所思的空虚怅惘,但这所向空阔、毫无窒碍的境界却又给主人公一种精神上的满足,使其从狭小的帘幕庭院的忧伤愁闷转向对广远境界的骋望。所以,这几句尽管包含望而不见的伤离情绪,但感情是悲壮的,没有纤柔颓靡的气息;语言也洗尽铅华,纯用白描。气象阔大,境界高远,成为全词的警句。
(王国维《人间词话》中把此词“昨夜西风”三句和柳永、辛弃疾的词句一起比作治学的三种境界)
※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解析:想给我的心上人寄封信,可是高山连绵,碧水无尽,又不知道我的心上人在何处。
问:分析本句与上句的联系,两个分句之间怎样的关系?
答:这句与上句亦有一定的因果关系。由于高楼骋望,不见所思,因而想到音书寄远。两个分句一纵一收,将主人公音书寄远的强烈愿望与音书难抵的可悲现实对照起来写,更加突出了“满目山河空念远”的悲慨,词也就在这渺茫无着落的怅惘中结束。
问:这句与上一句有某些共同点吗?
答:“山长水阔”与“望尽天涯路”照应,“知何处”的感叹更增添了全词悠远辽阔的意境和令人思之不尽的情致。
(五)、体味本词的艺术特色。
1、移情于景,以景称情,“一切景语皆情语”。
2、词中,作者用了烘托与反衬的手法写女主人公内心的悲苦。前者如“槛菊愁烟兰泣露”,是以悲景写愁,与词中人物同病相怜。后者如“燕子双飞”、“明月穿户”,都以乐景写悲,以双燕、月光无情反衬女子有情。
(六)、课后作业:
1、
有感情地背诵此词。
2、
做一篇对比鉴赏的赏析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