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性学习 少年正是读书时 同步分层作业(含答案+解析)2024-2025学年统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综合性学习 少年正是读书时 同步分层作业(含答案+解析)2024-2025学年统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241.3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9-04 16:56:3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综合性学习 少年正是读书时 同步分层作业
一、积累与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中华民族有着优良的读书传统。闲来读书是一种良好的习惯,勤学善学之风更是一脉相承。读书的方法有很多,东晋陶渊明在《五柳先生传》中说“好读书,不求甚解”,意思是读书只求领会要旨,不刻意在字句上下功夫,这是说我们可以A____;今人说读书要“咬文嚼字”,这是告诉我们要B____。孔子的“C____,____”,杜甫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颜真卿的“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无不体现了中国人对阅读的推崇。书籍,能在我们观点产生fēn qí时,为我们指引方向,能描绘hào hàn天地间的千姿百态,能贮蓄人与人之间最美好的情感,能传递màn cháng岁月里灿烂美好的理想和智慧。人生几十年光阴,能chí chěng古今,经天纬地,至少有一半要归功于阅读。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fēn qí     hào hàn   
màn cháng    chí chěng   
2.文中加点字的注音和A、B两处的词语填写,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好读书(hào)   咬文嚼字(jué) 精读 略读
B.好读书(hǎo) 咬文嚼字(jiáo) 略读 精读
C.好读书(hào) 咬文嚼字(jiáo) 略读 精读
D.好读书(hǎo) 咬文嚼字(jué) 精读 略读
3.请回顾自己积累的《论语》中的句子,为C处填上恰当的内容。
二、单选题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语文学习,就是一段精彩的旅行。①在这些美味大餐中,我们感受生活的酸甜苦辣,体味人生的千姿百态。
②你将与安东尼奥交流,领悟戏剧中的人生,人生中的戏剧。
③你将与孔乙己对话,体味生命的本质,引发对人生的思考。
④所以,爱语文,就是爱生活,爱人生!
⑤一篇篇文质优美的课文,是一道道视觉美味,也是一道道精神大餐。
⑥在旅行中,你将走进小说天地,登上戏剧舞台。
A.⑤①④⑥②③ B.⑤①⑥③②④
C.⑥③②⑤①④ D.⑥⑤①③②④
5.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导致青少年营养不良的原因主要是偏食挑食、吃零食过多等造成的。
B.未成年学生不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的危害应该得到有效引导和管理。
C.我国拟把足球学习情况纳入学生档案,作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参考。
D.中学生应正确使用智能手机,且必须加强自我约束,否则,如果不能约束自己,沉溺其中,将会后患无穷。
三、综合性学习
活动小组开展“漫游语文世界”综合实践活动,在总结会上,有三个小组分别进行了汇报:
第一小组发现路边的广告牌上有这样一些字:家俱(具);另(零)售;烧并(饼)。
第二小组发现广告中常有这样的“成语”出现:步步为赢;咳不容缓;默默无蚊。
第三小组在报纸中发现这样的标题:《××能有如此众多的“粉丝”,代表了亿万观众的一种心愿》
6.结合三个小组的汇报,说说你从中发现的语言现象。(答出两点即可)
7.假如你是这个活动小组的成员,你从这一活动中获得了怎样的启示?
四、综合题
某中学开展“少年正是读书时”综合实践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以下任务。
8.【任务一】材料一是省义务教育质量检测部门通过大量的学生问卷形成的统计图,请你根据图表信息,分析得出结论。
9.【任务二】材料二是小宜同学为学校读书节设计的徽标,请你简要概括徽标的组成元素和寓意。
10.【任务三】读书节活动现场需悬挂对联,小兴同学从网上找了以下对联,其中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退笔如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
B.脚下行路千里远,腹中贮书万卷多
C.轻研竹露栽唐句,细嚼梅花读汉书
D.青山不墨千秋画,绿水无弦万古琴
每年的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很多国家和地区都会在这一天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可见,读书的重要性已经被人们广泛地认识到。读书可以让我们享受和吸取人类文化的成果,让我们的心灵世界逐渐变得广阔,变得丰富多彩。少年正是读书时,热爱读书吧!让书陪伴你一生。
现在,同学们准备开展“少年正是读书时”的读书活动,请你积极参与:
11.为宣传阅读的重要性,更好地促进全体学生阅读,请你设计一条宣传标语。
12.如果你负责布置活动教室,以下哪一句不适合本次“读书活动”(  )
A.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B.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万卷始通神。
C.读书切戒在慌忙,涵泳工夫兴味长。
D.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13.请向同学推荐一部你最喜欢的名著,并说说理由。
作品:   
理由:   
答案解析部分
【答案】1.分歧;;浩瀚;;漫长;;驰骋
2.C
3.学而不思而罔,思而不学则殆
【解析】(1)本题考查根据拼音写汉字。解答这类问题时,关键在于平时要做好字词的积累,答题时联系前后文认真辨析,规范书写。
(2)本题考查词语运用能力。选词填空,先要分析词本身的意思,根据语境判断选用,要分析句子之间的关系、句子中成分搭配的关系、修饰语与中心语的关系。
(3)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化文学常识的能力。做好本题需要平时学习中要做有心人,对一些经典名篇的文学常识及重要的文化常识要整理成册,熟记于心。
1.“ fēn qí ”写作“ 分歧 ”;“ hào hàn ”写作“ 浩瀚 ”;“ màn cháng ”写作“ 漫长 ”;“ chí chěng ”写作“ 驰骋 ”。
故答案为:分歧;浩瀚;漫长;驰骋
2.本题考查根据语境选择词语和注音。“好读书,不求甚解”中的“好”应读作“hào”,“嚼”读作“jiáo”。根据“意思说读书只求领会要旨,不刻意在字句上下功夫”可知A处应填“略读”。根据“今人说读书要’咬文嚼字’”可知B处应填“精读”。
故答案为:C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意思是只是学习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只是思考却不学习就会精神疲倦而无所得。这句话强调了学习与思考相结合的重要性。放在此处,与前文提到的读书方法相呼应。陶渊明的“好读书,不求甚解”侧重于领会要旨,不过多纠结字句;今人说读书要“咬文嚼字”侧重于细致研读。而孔子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则是从学与思的关系来阐述读书的方法,提醒人们在读书学习过程中要将学习和思考有机结合起来,这也是一种重要的读书方法和态度。它丰富了关于读书方法的论述,体现了中国人对于如何通过读书获取知识和智慧的深入思考。故答案为: 学而不思而罔,思而不学则殆
4.【答案】C
【解析】 读文段句子及所给的6个句子,分析句子之间关系。⑥句紧承前句中把语文比作“旅行”,走进小说天地和戏剧舞台;③句先说走进小说天地与孔乙己对话;②句走进戏剧舞台与安东尼奥交流;⑤句从另一个角度比喻课文是视觉美味,是精神大餐;①句紧承⑤句叙述在美味大餐中感受生活,体味人生;④句最后总结。所以,正确顺序应是⑥③②⑤①④。
故答案为:C
本题考查语句的衔接题,关键是要抓住对应关系,抓住能体现这种对应关系的语境中的关键词与选项中的关键词。抓住了这个关系,就等于牵住了“牛鼻子”。做好此类题目,要求注意以下几点:1、保持陈述对象的一致,话题的统一。2、符合时间、空间或逻辑等顺序。3、考虑语句对应、词语的照应。4、保持情景统一、音节和谐。
5.【答案】C
【解析】 A.结构混乱,“原因主要是……造成的”句式杂糅,去掉“造成的”或“的原因”;
B.搭配不当,“危害得到……引导和管理”主谓搭配不当,改为“未成年学生不积极参加体育锻炼会产生危害,应该得到有效引导和管理”;
C.正确;
D.成分多余,去掉“否则”。
故答案为:C
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解答此题应掌握的知识点为几种常见的病句类型:成分残缺、搭配不当、结构混乱、语意不明等。通读句子,寻找具有常见病句类型标志性的词或短语做出判断。如果不能判断的,可以通过压缩句子,分析句子的成分(主、谓、宾、定、状、补)方法,找出病因。
【答案】6.错别字,借(化、改、移)用成语,新语(新鲜用语)现象(或“汉字使用不规范,新鲜用语现象”)。
7.生活中处处有语文;在生活中要正确使用语言文字;要规范街头用字;除了网络、报刊、图书,还可以在街头巷尾收集学习资料;掌握新鲜用语;多开展这样的活动,传承祖国语言文化;等等。
【解析】(1)本题考查语言的得体。“得体” 就是语言的运用要注意并适用各种情境条件,体现语境和语体的要求,如说话的目的,说话的场合,需要表达的方式,发话者的身份、职业、处境等,要符合语境的各种要求,还要注意掌握语言使用的分寸。
(2)本题考查观点的表达。解答观点表达类题目,首先要围绕话题确定观点,观点要正确鲜明,理由要充分、合情理,表达要流畅。
6.从三个小组的汇报中,可以发现以下语言现象:错别字现象:“家俱”应为“家具”,“另售”应为“零售”,“烧并”应为“烧饼”。乱改成语现象:将“步步为营”改为“步步为赢”,“刻不容缓”改为“咳不容缓”,“默默无闻”改为“默默无蚊”。 对于错别字现象,可能是由于商家的疏忽、文化水平不高或者为了追求某种视觉效果而导致的。这种错误会对语言的规范性和准确性产生不良影响,尤其是对于正在学习语言的青少年,容易造成误导。乱改成语的现象,是广告商为了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力,利用谐音将成语进行改动。虽然这种创新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增加广告的趣味性和记忆点,但它破坏了成语的原有结构和意义,容易误导大众对正确成语的理解和运用,削弱了汉语言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故答案为: 错别字,借(化、改、移)用成语,新语(新鲜用语)现象(或“汉字使用不规范,新鲜用语现象”)。
7.重视语言文字的规范使用:广告牌上的错别字(“家俱”应为“家具”,“另售”应为“零售”,“烧并”应为“烧饼”)反映了部分商家在追求广告效果时忽视了文字的准确性,这种不规范使用语言文字的现象,不仅误导了公众,也损害了汉语的纯洁性和规范性。行动建议:社会各界应加强对语言文字规范使用的重视,特别是商家在广告宣传中应严格遵守国家语言文字法律法规,自觉维护汉语的规范性和权威性。同时,公众也应提高语言文字辨识能力,对不规范用语进行监督和纠正。尊重并传承成语文化:广告中滥用成语(“步步为赢”误用“赢”代替“营”,“咳不容缓”误用“咳”代替“刻”,“默默无蚊”误用“蚊”代替“闻”)是为了吸引眼球,但这种做法却扭曲了成语的原意,破坏了成语的文化内涵和美感。行动建议:成语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应得到尊重和传承。在广告创意中,可以借鉴成语的韵律和寓意,但不应随意篡改。同时,教育部门和文化机构应加强对成语教育的普及,提升公众对成语文化的认识和理解。拥抱语言创新,关注语言发展:报纸标题中使用的“粉丝”一词,原本是英文“fans”的音译,现已成为汉语中广泛使用的词汇,代表了对某人或某事物的热衷者和支持者。这体现了语言随社会发展而不断演变的特点。行动建议:面对网络新词的兴起,我们应以开放的心态去接受和了解它们。同时,也要关注这些新词对语言规范和社会文化的影响,引导其健康发展。在使用网络新词时,应注意其适用场合和语境,避免滥用和误用。
故答案为: 生活中处处有语文;在生活中要正确使用语言文字;要规范街头用字;除了网络、报刊、图书,还可以在街头巷尾收集学习资料;掌握新鲜用语;多开展这样的活动,传承祖国语言文化;等等。
【答案】8.课外读物读得越多,阅读标准分越高。
9.徽标的主要组成元素有一本打开的书、一支笔和一轮太阳,这三者又组成了一个汉字“书”;寓意读书能让生活更美好(充满光明、充满希望、充满力量)。
10.D
【解析】(1)这道题考查图文转换的能力。解答表格试题,主要看图表的标题和图表的数据,把数据的对比结果与标题内容进行综合分析,采用“对象+特点(变化趋势)”方式进行概括作答。结论可多个,注意题目要求。
(2)本题考查图文转换能力。①通读题干,明确图标(徽标)产生的背景、组织等。(围绕什么活动设计,由什么机构设计)。②仔细观察图标(徽标)的各组成部分,分析其元素(外形、线条、色彩、涉及的时间、事件等)。③结合图标(徽标)产生的背景,具体分析各组成部分所代表的寓意和设计意图。④看题干对字数、表达方式等方面有无特殊要求。答题格式这是一幅以……为主题的图标(徽标)+介绍画面+该图标(徽标)的寓意是……,表达了……的祝愿(体现了……希望)。
(3)本题考查对对联的理解。解答此题首先要根据对联中的关键词语理解对联意思,然后再根据活动主题选择合适的对联。
8.根据材料一内容“阅读2本及以下的课外读物,阅读标准分为300.79。阅读3本到5本的课外读物,阅读标准分为317.67。阅读6本到8本的课外读物,阅读标准分为326.77。阅读9本及以上的课外读物,阅读标准分为336.05”分析得出:课外读物读得越多,阅读标准分越高。
故答案为: 课外读物读得越多,阅读标准分越高。
9.注意构成元素的把握。主要组成元素是一本打开的书,构成“书”字的笔画“横折、横折钩”,一只竖起的钢笔构成“书”字的笔画“竖”,一轮太阳构成“书”字的笔画“点”,三者构成“书”字的形状,其寓意是读书能让生活充满阳光。
故答案为:徽标的主要组成元素有一本打开的书、一支笔和一轮太阳,这三者又组成了一个汉字“书”;寓意读书能让生活更美好(充满光明、充满希望、充满力量)。
10.A.“退笔如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大意为:用于教育人多读书。用旧了的笔堆成山也没有可惜的,读上万卷的书自然能够有高超的本领;B.“脚下行路千里远,腹中贮书万卷多”大意为:既要读万卷书,也要行万里路。其实就是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既要读书也要实践;C.“轻研竹露栽唐句,细嚼梅花读汉书”大意为:合着竹叶挂集的晨露,研墨书写唐诗;闻着梅花发散的香味,品鉴阅读汉书;
D.“青山不墨千秋画,绿水无弦万古琴”大意为:青葱的山岭,是一幅千年不腐、不着笔墨的山水画卷;绿莹莹的流水,是一具万年常响、无需丝弦的悠扬古琴。表达的是自然风光的喜爱与赞美。与读书无关。
故答案为:D
【答案】11.示例一:让读书成为习惯,让书香飘满校园。示例二:感受文字之美,尽享读书之乐。
12.D
13.示例:我推荐的名著是《西游记》,作者是施耐庵;理由:《西游记》是中国古典文学中最富想象力的作品之一,小说善于讲故事,可读性强,善于塑造人物形象,它所塑造的孙悟空、猪八戒等人物形象使人过目不忘。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拟写宣传标语的能力。拟写标语时要注意做到:①内容具体,指向明确;②简洁精练,朴素平素;③构思新颖,富有创意;④语气亲切温馨,充满人文关怀。
(2)本题考查名句的理解及运用。答题的关键要结合关键词语理解名句的含义,然后再结合活动主题进行选择。
(3)本题考查推荐名著的能力,其实就是考查对名著的把握能力,解答此类题时,要求学生在平时学习中注意对名著中的人物、故事梗概、主要情节、艺术特色等进行全面的把握,解答时能从某一个方面阐述理由即可。
11.围绕“少年正是读书时”,突出读书的重要性拟写即可。示例1:热爱书籍,享受阅读,品味人生。示例2:与书本为友,与大师对话。
故答案为: 示例一:让读书成为习惯,让书香飘满校园。示例二:感受文字之美,尽享读书之乐。
12.A.“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的意思是“少年时只知道玩,不知道要好好学习,到老的时候才后悔自己年少时为什么不知道要勤奋学习”,强调珍惜时间,勤奋读书,与活动主旨有关;B.“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万卷始通神”意思是“胸中有学问气质自然光彩夺人。练书法的人,要多多读书,书读通了,字才有神韵”,强调多读书的好处,与活动主旨有关;C.意思是:最好不要匆忙中读书;读书过程中越下功夫琢磨和体味,书的滋味越深厚绵长。与活动主旨有关;D.诗人抓住秋天“一鹤凌云”,这一别致的景观的描绘,展现的是秋高气爽,万里晴空,白云漂浮的开阔景象。那凌云的鹤,也载着诗人的诗情,一同遨游到了云霄。虽然,这鹤是孤独的,然而它所呈现出来的气势,却是非凡的。一个“排”字,所蕴涵的深意,尽在不言中了。诗人是以“鹤”自喻,既表现了秋天的生机和素色,也表现了作者高扬的气概和高尚的情操。与活动主旨无关。
故答案为:D
13.名著中选一个来介绍,且“角度”自选,具有极大的灵活性。因此我们熟悉哪一个,了解哪一个的内容、主题、特色等,就选择哪一篇来写。如《水浒》是以北宋末年的宋江起义为题材的第一部反映农民起义的长篇章回体白话小说,反映了北宋末年的社会现实,体现了官逼民反的主题。
故答案为:示例:我推荐的名著是《西游记》,作者是施耐庵
理由:《西游记》是中国古典文学中最富想象力的作品之一,小说善于讲故事,可读性强,善于塑造人物形象,它所塑造的孙悟空、猪八戒等人物形象使人过目不忘。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