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 狼 同步分层作业(含答案+解析)2024-2025学年统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20 狼 同步分层作业(含答案+解析)2024-2025学年统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63.2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9-04 16:59:0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 狼 同步分层作业
一、积累与运用
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题目。
少年正是读书时。我们应以满腔的热忱(  )去读书,从好书中jí(  )取力量。有些书,我们可以精读,不断琢磨,读得透彻些;有些书,可以跳读,以求更高的效率。不管采用什么读法,前提都是要多读书。只有这样,才能滋养心灵,使头脑清醒,不再迷茫;使思想深刻,不再____。
1.给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热忱    jí    取
2.下面是《现代汉语词典》对“琢磨”一词的解释,你觉得语段中“琢磨”的读音和释义应选择 ____ 。
A.琢磨(zhuó mó)雕刻和打磨(玉石)。
B.琢磨(zhuó mó)加工使精美(指文章等)。
C.琢磨(zuó mo)思索;考虑。
3.语段中的“这样”指的是    。
4.联系上下文,为横线处选择一个最合适的形容词 ____ 。
A.肤浅 B.深邃 C.怅然 D.犹豫
二、单选题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
A.止有剩骨 一狼得骨止
B.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C.顾野有麦场 元方入门不顾
D.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元方入门不顾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屠自后断其股 有朋自远方来
B.意暇甚 意与日去
C.其一犬坐于前 狼不敢前
D.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温故而知新
7.与“禽兽之变诈几何哉”中的“之”意思相同的是(  )
A.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B.夫君子之行
C.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D.下车引之
8.选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  )
A.《聊斋志异》是我国文言短篇志怪小说的优秀之作。“志”是记述的意思,“异”是指奇异的事,多为鬼狐的故事。
B.《狼》的作者是蒲松龄,字留仙,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清代著名文学家。
C.《狼》文章最后一段的议论点明了全文的主旨,暗含讽刺。
D.《狼》文章的基本情节依次是:遇狼——御狼——惧狼——杀狼。
9.下列对《狼》一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屠乃奔倚其下”“屠暴起,以刀劈狼首”两句形象地刻画了屠户的果敢形象。
B.全文分为两个部分,前一部分为议论,写屠户与狼相斗的故事。后一部分为记叙,点明故事的主题。
C.课文语言简洁精练,短短100多字,写出故事的全过程;又有细腻生动的动作、神态、心理描写,把屠户和狼的性格特征充分地表现出来。
D.“缀行甚远”“并驱如故”等表现了狼的贪婪和凶狠。
10.下列有关课文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纪念白求恩》是毛泽东撰写的纪念性文章,全文是按叙——论——颂的顺序展开的。
B.《动物笑谈》是法国动物行为学家、科普作家康拉德·劳伦兹的作品。文章采用总——分结构,首先总述研究动物行为的趣事多,逗笑的主角常常不是动物,而是观察者自己;然后从研究水鸭子的趣事和黄冠大鹦鹉的趣事两个方面分述。
C.《狼》选自清代文学家蒲松龄的文言小说集《聊斋志异》。课文告诉我们:对待像狼一样的邪恶势力应丢掉幻想,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取得胜利。
D.《皇帝的新装》全文围绕“新装”的特性,以皇帝为中心人物,按照时间顺序依次展开故事情节:爱新装——做新装——看新装——穿新装游行——揭新装骗局。故事情节环环相扣,思路清晰,脉络分明。
三、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老驼的喘息
粱晓声
①我这个出生在哈尔滨市的人,下乡之前没见到过真的骆驼,便是骆驼的活动影像也没见过。
②直到落户北京的第一年,去了一次动物园,我才见到了真的骆驼。数匹,有卧着的,有站着的,极安静极闲适的样子,像是有驼峰的巨大的羊。肥倒是挺肥的,却分明被养懒了,峰向一边软塌塌地歪着,未必仍具有在烈日炎炎之下不饮不食还能够长途跋涉的毅忍精神和耐力了。那一见之下,我对“沙漠之舟”的敬意和神秘感荡然无存。
③后来我到新疆出差,乘吉普车从戈壁驶近沙漠地带时,又见到了骆驼。
④那是秋末冬初时节,当地气候已冷,夕阳西下,大如轮,红似血,三匹骆驼屹立风中,从十几米外望着我们。它们颈下的毛很长,如美髯,在风中飘扬。它们的峰很挺,皆瘦,都昂着头,姿态镇定,使我觉得眼神里有种高傲劲儿,介于牛马和狮虎之间的一种眼神。
⑤陪行者说,这三头骆驼很可能曾是家驼。主人原本是靠它们驮运货物来谋生的,自从汽车运输普及后,骆驼的用途渐渐过时,主人继续养就赔钱了,可又不忍杀它们,于是骑到离家远的地方,趁它们不注意,搭上汽车走了。骆驼的记忆力很强.是完全可以回到主人家的;但骆驼又是有自尊的,意识到自己被抛弃了,宁肯渴死饿死冻死,也不会重返主人的家园。然而它们又对人养成了一种信任心,即使成了野骆驼,见了人,还是挺亲的。
⑥那一次在野外近距离见到了骆驼以后,我才真的对它们心怀敬意了。
⑦不久前,我在内蒙古的一处景点旅游,骑到了一头骆驼背上。那景点养有一百多头骆驼,专供游人骑着过把瘾。但须一头连一头,连成一长串,集体行动。
⑧驼队行进在波浪般起伏的沙地间,我忽然感觉有东西拱我的肩,勉强侧身一看,是我后边的骆驼翻着肥唇,张大着嘴。我怕它咬我,只得尽量向前俯身,但却无济于事。骆驼的脖子那么长,它的嘴仍能轻而易举地拱到我。有几次,我感觉到它柔软的唇贴在了我的脖梗上,甚至感觉到它那排坚硬的大牙也碰着我的脖梗了。
⑨倏忽间我于害怕中明白——它是渴了,它要喝水。而我,一手扶鞍,另一只手举着一瓶还没拧开盖的饮料。我当然是乐意给它喝的,可我不敢放开扶鞍的手,而且就算我能拧开瓶盖,也还是没法将饮料倒进它嘴里,我有严重的颈椎病,扭身对我是件困难的事。
⑩它却不拱我了。我背后竟响起了喘息之声。那骆驼的喘息,类人的喘息,如同负重的老汉紧跟在我身后。我一向以为,牛啦,马啦,骡啦,驴啦,包括驼和象,它们不论干多么劳累的活都是不会喘息的。那一天那一时刻,我才终于知道我以前是大错特错了。
既然骆驼累了是会喘息的,那么一切受我们人所役使的牲畜或动物肯定也会的,只不过我以前从来听到过罢了。
那骆驼不但喘息,而且还咳嗽了,一种类人的咳嗽,又渴又累的一个老汉似的咳嗽。举着一瓶饮料的我,生平又第一次听到骆驼的咳嗽声……
一到终点,我立刻拧开瓶盖要使那头骆驼喝到饮料。偏巧这时管骆驼队的小伙子走来,阻止了我。。因为我手中拿的是一瓶葡萄汁,骆驼是不能喝果汁型饮料的。
我问他这头骆驼为什么又喘又咳嗽的。他说它老了。我说:“既然老了,那就让它养老吧,还非指望这么一头老骆驼每天挣一份钱啊?”小伙子说,驼群每天都集体行动,单将它关在圈里,它会感到受了侮辱,它会郁闷的,不久就容易病倒的。
我无话可说了。那老驼尚未卧下,一动不动地站在原处,瞪着双眼睇视我,说不清望的究竟是我,还是我手中的饮料。我禁不住它那种望,转身便走。
几个月过去了,我耳畔仍每每听到那头老驼的喘息和咳嗽,眼前也每每浮现它嗔视我的样子。
(有删改)
11.阅读全文,简要写出作者围绕“骆驼”行文的思路。
   →   →旅游时遇到一头喘息的老驼
12.本文运用的写作手法是(  )
A.托物言志 B.欲扬先抑 C.借景抒情 D.设置悬念
13.作者在文中描述老驼“类人的喘息”“类人的咳嗽”,有什么用意?
14.简要分析作者是怎样把骆驼的“自尊”表现得淋漓尽致的。(150字以内)
答案解析部分
【答案】1.chén;汲
2.C
3.多读书
4.A
【解析】(1)本题考查字音字形。这就要求学生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音和字形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多音字。辨析字形既要注意平时的积累,也要联系整个词语的意思。
(2)本题考查字义。汉字的音与形是密不可分的,大部分汉字字形不同,读音不同,意义不同,但汉字中又存在着很多的多音字、形近字和形声字,不易区分。因此,平时学习中对字音与字形辨析要到位,努力做到不误读,不误解,不误写。
(3)本题考查内容理解。解答本题,首先要把握题干要求,锁定答题区间;然后结合上下文语境,精心读、细分析、巧概括。
(4)本题考查词性。词性分为实词和虚词两大类。实词包括体词(名词、数词和量词)、谓词(动词和形容词)、加词(区别词和副词)和代词;虚词包括关系词(连词和介词)和辅助词(助词和语气词)。此外,还有一些特殊的词类,如叹词、拟声词等。
1.热忱(chén):热心、热诚。注意韵母;汲取:吸取、吸收。注意“汲”的偏旁。
故答案为:chén;汲
2.琢磨zuómo:思索、考虑、揣摩。琢磨zhuómó:雕刻和磨制玉石。“有些书,我们可以精读,不断琢磨,读得透彻些”,这句里的“琢磨”是思考读书。
故答案为:C。
3.寻找代词所指往往根据前文判断。结合句子“不管采用什么读法,前提都是要多读书。只有这样,才能滋养心灵,使头脑清醒,不再迷茫”,所以“这样”代指“多读书”。
故答案为:多读书
4.结合原文“使头脑清醒,不再迷茫;使思想深刻,不再 ”,根据“清醒”和“迷茫”互为反义词,所以选出“深刻”的反义词即可。肤浅:强调不深入、不深刻,止于表面;深邃:深远、深奥;怅然:指失望,不痛快的样子。精神不集中,情志迷乱,不能把握自己而失其主张。犹豫:指迟疑,不果断,对事难以做决定。
故答案为:A。
5.【答案】D
【解析】A.只有剩下的骨头。止:只。/一只狼得到骨头停下来了。止:停下。
B.但是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如:像。/爱好学习的人比不上以学习为快乐的人。如:比,比得上。
C.(屠夫)环顾四周,看到田野中有一个麦场。顾:看、视。/元方走进家门,不再回头看。顾:回头看。
D.(狼)打算从通道进入来攻击(屠夫)的背后。入:动词,进入。/元方走入门内不回头看。入:动词,进入。
故答案为:D。
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一词多意的辨析能力。要求学生在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理解词语的含义,并且能辨析词语在不同语境中的含义。根据语境判断,进行比较,得出答案。
6.【答案】A
【解析】A:屠夫从后面砍断了狼的大腿。自:介词,从。/有朋友从远方来。自:介词,从。
B:神情十分悠闲。意:名词,神情、态度。/意志随着岁月而流逝。意:名词,意志。
C:另一只狼像狗似的蹲坐在前面。前:名词,前面。/狼不敢上前。前:名词作动词,上前。
D:但是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故:名词,原来。/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从中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故:名词,学过的知识。
故答案为:A。
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7.【答案】B
【解析】例句: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啊 之:助词,的。
A.时间长了,狼的眼睛好像闭上了,神情悠闲得很。之:结构助词,凑足音节,无实义。B.君子的行为品德。之:助词,的。
C.而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D.下车拉元方。之:代词,指元方。
故答案为:B。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之”的用法的能力。“之”是文言文中常见的虚词, “之”的用法有:(1)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放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2)放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3)用在时间名词或动词后面,凑足音节,没有实在意义;(4)用作动词,到……去;(5)用作代词,可以代人,代事,代物;(6)放在倒置的动(介)宾短语之间,作为宾语提前的标志。这里解答时,需要在疏通文意、整体感知文本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来理解。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要注意积累,加强记忆。
8.【答案】D
【解析】 ABC.正确。
D.有误,文章的基本情节依次是:遇狼--惧狼--御狼--杀狼。
故答案为:D.
本题考查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的关键是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找出相关的语句做出具体的分析即可。
9.【答案】B
【解析】B:错误。前一部分写屠户与狼相斗的故事,是记叙不是议论。后一部分点明故事的主题,是议论不是记叙。
故答案为:B
本题考查文言文内容理解。课内知识点注意掌握。选择题注意在文中找到对应句,逐字分析,选项内容和文章不要有出入,如事物发展顺序、线索、情感、语言特点、结构、手法等,不要以偏概全、无中生有。
10.【答案】B
【解析】 ACD.正确。
B.有误,康拉德●劳伦兹是奥地利动物行为学家、科普作家,不是法国的。
故答案为:B
本题考查课文内容分析。首先我们应把握文章叙述的内容;再次,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了解文章的主旨,体会作者的情感。
【答案】11.在北京看见动物园里圈养的骆驼;出差时看见沙漠里的野骆驼
12.B
13.①强调老驼及所有被人役使的动物其实与人一样,在负重劳动时也会感到渴和累;②反映了作者对老驼的同情及因不能帮助老驼而内疚、痛苦的心理。
14.示例:作者先描写野骆驼昂首屹立的姿态和高傲的眼神,又通过陪行者和驼队小伙子的介绍,交代了骆驼虽然认识回家的路,但不会主动回到抛弃自己的主人身边,即使年老了也要随驼队活动,否则便会感到受了侮辱。作者采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把骆驼的自尊表现得淋漓尽致。
【解析】(1)本题考查概括能力。根据题目要求,通读全文,抓住文章的主要信息,提取关键语句,在文中找到对应句,整合语言,简要概括大意即可。
(2)本题考查文章手法。从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的角度出发。注意表达方式包括:记叙、议论、描写、抒情、说明;修辞包括常考的比喻、拟人、借代、反问、设问等;表现手法包括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叙事抒情,衬托,卒章显志,象征,想象,联想,照应,反衬,烘托,渲染,虚实结合,欲扬先抑,设置悬念,点面结合,开门见山,伏笔,讽刺,以声(动)衬静,对比等。答题结合内容,分析即可。
(3)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通读全文,理解文章大意。在文中找到对应句,归纳后结合主旨分析即可。
(4)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通读全文,理解文章大意。在文中找到有关骆驼自尊的句子,归纳后分析是否体现骆驼自尊,整合语言,归纳概括即可。
11.概括题在文中找到对应句,分析归纳即可。
②直到落户北京的第一年,去了一次动物园,我才见到了真的骆驼。数匹,有卧着的,有站着的,极安静极闲适的样子,像是有驼峰的巨大的羊。肥倒是挺肥的,却分明被养懒了,峰向一边软塌塌地歪着,未必仍具有在烈日炎炎之下不饮不食还能够长途跋涉的毅忍精神和耐力了。
③后来我到新疆出差,乘吉普车从戈壁驶近沙漠地带时,又见到了骆驼。⑤然而它们又对人养成了一种信任心,即使成了野骆驼,见了人,还是挺亲的。
故答案为:在北京看见动物园里圈养的骆驼、出差时看见沙漠里的野骆驼
12.先批评北京动物园里被圈养的骆驼,再夸赞新疆见到的野骆驼,是欲扬先抑。
故答案为: B
13.我背后竟响起了喘息之声。那骆驼的喘息,类人的喘息,如同负重的老汉紧跟在我身后。强调骆驼也像人一样,会感到累的,感到渴的,写了作者因为同情骆驼但是又不能及时帮助骆驼的内疚和痛苦。
故答案为: ①强调老驼及所有被人役使的动物其实与人一样,在负重劳动时也会感到渴和累;②反映了作者对老驼的同情及因不能帮助老驼而内疚、痛苦的心理。
14.出差时见到的野骆驼峰很挺,皆瘦,都昂着头,姿态镇定。听陪行者介绍说这些骆驼是家养过的,被主人丢了。骆驼的记忆力很强.是完全可以回到主人家的;但骆驼又是有自尊的,意识到自己被抛弃了,宁肯渴死饿死冻死,也不会重返主人的家园。我这次见到的这个骆驼,老了,但是如果单将它关在圈里,它会感到受了侮辱,它会郁闷的,不久就容易病倒的。正侧面相结合,突出了骆驼的自尊心。
故答案为: 作者先描写野骆驼昂首屹立的姿态和高傲的眼神,又通过陪行者和驼队小伙子的介绍,交代了骆驼虽然认识回家的路,但不会主动回到抛弃自己的主人身边,即使年老了也要随驼队活动,否则便会感到受了侮辱。作者采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把骆驼的自尊表现得淋漓尽致。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