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1 小圣施威降大圣(2024)
一、积累运用
学习了本节课后,某班决定举行一次以“走进西游”为主题的专题学习活动。请你参加。
1.【西游故事】《西游记》中的故事情节肯定会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请你说出两个。
2.【西游人物】在这部神话小说中,塑造了一系列生动的形象,可谓是人物繁多,你最喜欢哪一个?为什么?
3.【西游歇后语】关于《西游记》的歇后语,你积累了多少?请写出两条。
4.【西游新闻】在“走进西游”的活动中,李弘同学搜集了一则新闻,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新闻的主要内容。不超过25字。
湖北日报(2024-01-11) 2024年是绍剧一代宗师、“南派猴王”六龄童诞辰100周年。为了纪念这位“章式猴戏”开创者,其子著名表演艺术家六小龄童出版新书《金猴宗师:我的猴王父亲六龄童》,展现六龄童与戏曲交织的一生。向读者传递六龄童的艺术魅力和人文精神。在新书发布会现场,六小龄童追根溯源,从世界戏曲史到中国戏曲史,进一步介绍非物质文化遗产——绍剧猴戏,详细讲述了“章氏猴戏”的艰苦发展历程:从第一代猴王曾祖父章廷椿、第二代猴王祖父章益生、第三代猴王父亲六龄童及堂兄七小龄童、小七龄童、小六龄童,直到他自己,一代又一代将猴戏传承下来。六小龄童表示,“父辈们对戏曲的痴迷和热爱,对猴戏艺术孜孜以求的精神,深深地根植于我的内心。我深知,只有不断地求新求变,在实践中继承和发扬,才能够让章氏猴戏这个中国戏曲表演艺术中的璀璨之珠熠熠生辉,才能够无愧于‘猴王世家’的美誉与殊荣”。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韩晓玲 通讯员 刘冲 刘峥,有删改)
二、单选题
5.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大圣忽见本营中妖猴惊散,自觉心慌,收了法象,掣棒抽身就走。(掣:拔,抽)
B.他见水响中,见一条蛇撺出去,认得是大圣,急转身,又变了一只朱绣顶的灰鹤,伸着一个长嘴,与一把尖头铁钳子相似,径来吃这水蛇。(径:直接)
C.水蛇跳一跳,又变作一只花鸨,木木樗樗的,立在蓼汀之上。(木木樗樗:形容呆呆的样子)
D.二郎见他变得低贱,故此不去拢傍,即现原身,走将去,取过弹弓拽满,一弹子把他打个·踵。(踵:形容年老体衰,行动不灵便)
6.下列各句中,画线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八台山远山含翠,溪水潺潺,奇峰怪石,云蒸霞蔚, 游客无不感叹大自然的巧夺天工。
B.近日,全国首个巴文化遗址博物馆 罗家坝遗址博物馆正式开馆。开馆当日,可谓万人空巷。
C.东风浩荡征帆劲,大潮奔涌奋楫先。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每个中国人责无旁贷的责任。
D.毕业典礼上,校长热情洋溢地说:“同学们, 你们应以无所不为的胆识,披荆斩棘,勇攀人生高峰。”
7.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梦想是一棵树,____;梦想是一条河流,____;梦想是一个罗盘,____。因为有梦想,我们不再渺小,它让无数人战胜了前进道路的坎坷;因为有梦想,我们的生命尽放灿烂之花。
①会让你在竞争的海洋中找到正确的前进方向 ②会在奔流中激起澎湃的浪花 ③会沿着不同的树枝冲上云霄
A.①②③ B.②①③ C.③①② D.③②①
8.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树梢 铁钳 窗棂 园睁凤目 B.磕头 云宵 饿鹰 趁着机会
C.踪迹 猢狲 低贱 众皆愕然 D.翎毛 菩萨 拽满 安下云头
9.下列各项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掣棒(zhì) 金箍棒(ɡū) 大鹚老(cí) 嗛(xián)
B.青鹞(yào) 鹭鸶(lù sī) 老鹳(ɡuàn) 鳜鱼(juē)
C.鲂鱼(fánɡ) 撺出(cuān) 木木樗樗(chū) 愕然(è)
D. 蓼汀(liǎo tīnɡ) 幌一幌(huǎnɡ) 鸨鸟(bāo) 翎毛(línɡ)
10.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 )
A.掣棒(zhì) 吆喝(yāo) 金箍棒(ɡū)
B.钉住(dìnɡ) 寻觅(mì) 淬入水内(cuì)
C.鲂鱼(fánɡ) 花鸨(bǎo) 幌一幌(huànɡ)
D.高擎(qínɡ) 青鹞(yào) 大鹚老(zī)
三、现代文阅读
现代文阅读
唐三藏路阻火焰山 孙行者一调芭蕉扇(节选)
吴承恩
大圣收了金箍棒,整肃衣裳,扭捏作个斯文气象,绰下大路,径至门前观看。那门里忽然走出一个老者。老者猛抬头,看见行者,吃了一惊,拄着竹杖,喝道:“你是那里来的怪人? 在我这门首何干?”行者答礼道:“老施主,休怕我。我不是甚么怪人。贫僧是东土大唐钦差上西方求经者。师徒四人,适至宝方,见天气蒸热,一则不解其故,二来不知地名,特拜问指教一二。”那老者却才放心,笑云:“长老勿罪。我老汉一时眼花,不识尊颜。”行者道:“不敢。”老者又问:“令师在那条路上?”行者道: “那南首大路上立的不是!”老者教:“请来,请来。”
行者欢喜,把手一招,三藏即同八戒、沙僧,牵白马,挑行李近前,都对老者作礼。老者请入里坐,教小的们看茶,一壁厢办饭。三藏闻言,起身称谢道:“敢问公公,贵处遇秋,何返炎热?”老者道:“敬地唤做火焰山。无春无秋,四季皆热。”三藏道:“火焰山却在那边? 可阻西去之路?”老者道:“西方却去不得。那山离此有六十里远,正是西方必由之路,却有八百里火焰,四周围寸草不生。若过得山,就是铜脑盖,铁身躯,也要化成汁哩。”三藏闻言,大惊失色,不敢再问。
只见门外一个少年男子,推一辆红车儿,住在门旁,叫声:“卖糕!”大圣拔根毫毛,变个铜钱,问那人买糕。那人接了钱,不论好歹,揭开车儿上衣裹,热气腾腾,拿出一块糕递与行者。行者托在手中,好似火盆里的灼炭,煤炉内的红钉。你看他左手倒在右手,右手换在左手,只道:“热,热,热! 难吃,难吃!”那男子笑道:“怕热,莫来这里。这里是这等热。”行者道:“你这汉子,好不明理。常言道:‘不冷不热,五谷不结。’他这等热得很,你这糕粉,自何而来?”那人道:“若知糕粉米,敬求铁扇仙。”行者道:“铁扇仙怎的?”那人道:“铁扇仙有柄‘芭蕉扇’,求得来,一扇熄火,二扇生风,三扇下雨。我们就布种,及时收割,故得五谷养生;不然,诚寸草不能生也。”
行者闻言,急抽身走入里面,将糕递与三藏,道:“师父放心,且莫隔年焦着。吃了糕,我与你说。”长老接糕在手,向本宅老者道:“公公请糕。”老者道:“我家的茶饭未奉,敢吃你糕?”行者笑道:“老人家,茶饭倒不必赐。我问你,铁扇仙在那里住?”老者道:“你问他怎的?”行者道:“适才那卖糕人说,此仙有柄‘芭蕉扇’,求将来,一扇熄火,二扇生风,三扇下雨。你这方布种收割,才得五谷养生。我欲寻他讨来扇熄火焰山过去,且使这方依时收种,得安生也。”老者道:“固有此说。你们却无礼物,恐那圣贤不肯来也。”三藏道:“他要甚礼物?”老者道:“我这里人家,十年拜求一度。四猪四羊,花红表里,异香时果,鸡鹅美酒,沐浴虔诚,拜到那仙山,请他出洞,至此施为。”行者道:“那山坐落何处? 唤甚地名? 有几多里数? 等我问他要扇子去。”老者道:“那山在西南方,名唤翠云山。山中有一仙洞,名唤芭蕉洞。我这里众信人等去拜仙山,往回要走一月,计有一千四百五六十里。”行者笑道:“不打紧,就去就来。”那老者道:“且住,吃些茶饭,办些干粮,须得两人做伴。那路上没有人家,又多狼虎,非一日可到,莫当耍子。”行者笑道:“不用,不用! 我去也!”说一声,忽然不见。那老者慌张道:“爷爷呀! 原来是腾云驾雾的神人也!”
且不说这家子供奉唐僧加倍。却说那行者霎时径到翠云山,按住祥光,正自找寻洞口,忽然闻得丁丁之声,乃是山林内一个樵夫伐木。行者即趋步至前,又闻得他道:“云际依依认旧林,断崖荒磴路难寻。西山望见朝来雨,南涧归时渡处深。”行者近前作礼道:“樵哥,问讯了。”那樵子撇了柯斧,答礼道:“长老何往?”行者道:“敢问樵哥,这可是翠云山?”樵子道:“正是。”行者道:“有个铁扇仙的芭蕉洞,在何处?”樵子笑道:“这芭蕉洞虽有,却无个铁扇仙,只有个铁扇公主,又名罗刹①女。”行者道:“人言他有一柄芭蕉扇,能熄得火焰山,敢是他么?”樵子道:“正是,正是。这圣贤有这件宝贝,善能熄火,保护那方人家,故此称为铁扇仙。我这里人家用不着他,只知他叫做罗刹女,乃大力牛魔王妻也。”
(有删改)
【注释】①罗刹:佛教中指吃人血、人肉的恶鬼。
11.【跳读·关联】下列回目与火焰山的形成有因果关联的是( )
A.尸魔三戏唐三藏 圣僧恨逐美猴王
B.涤垢洗心惟扫塔 缚魔归正乃修身
C.八卦炉中逃大圣 五行山下定心猿
D.大圣殷勤拜南海 观音慈善缚红孩
12.【精读·批注】从不同的角度对文中画线句进行批注。
①行者托在手中,好似火盆里的灼炭,煤炉内的红钉。你看他左手倒在右手,右手换在左手,只道:“热,热,热! 难吃,难吃!”(从修辞的角度批注)
②“云际依依认旧林,断崖荒磴路难寻。西山望见朝来雨,南涧归时渡处深。”(这首诗是宋代欧阳修写的《樵者》,作者让这首诗从一位樵夫口中吟出,这样安排是否合理? 请结合内容,以批注的方式作出判断并阐述理由)
13.【精读·探究】选文中铁扇公主的称呼有很多,除了“铁扇公主”外,还有铁扇仙、罗刹女、圣贤、大力牛魔王妻等,请说说下列两个称呼的由来以及其中包含的人物情感。
A.铁扇仙 B.罗刹女
14.孙悟空只要询问老者就可以知道火焰山的情况,作者为什么还要安排卖糕的少年男子出场?
15.【精读·深思】联系整部《西游记》,结合选文,谈谈你对选文所呈现的孙悟空形象的认识。
答案解析部分
【答案】1.示例:①三借芭蕉扇 ②三打白骨精
2.示例:我最喜欢沙和尚。因为他为人忠厚老实,忠于职守,但也很机警,不占小便宜、不好色、不好吃懒做;另外他的警惕性也是特别高的。
3.示例:①二郎神斗孙悟空——你变我也变 ②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 ③白骨精一计未成——又生一计 ④孙悟空变土地庙——露了尾巴
4.示例:“孙悟空”出版《金猴宗师》传承和发扬章氏猴戏。
【解析】(1)本题考查文学名著情节的积累。要求学生对教材中及课后推荐的名著要点加以了解和识记,尤其是教材中文学文体及作家作品主要的知识点要记牢。
(2)本题考查名著人物形象的把握,注意结合语言描写和故事的叙述,把握人物性格特点。
(3)本题考查名著的阅读。阅读名著要注意积累的广泛性,既要注意名著表面的知识,如作者、人物及故事,还要知道一些细节,并且及时做好笔记,做到积少成多,常读常新,逐步深化印象。做题时才能得心应手。
(4)本题考查新闻内容的概括。答题思路:先找出材料的主体对象,然后按照“谁干什么”或“谁怎么样”的思路整理得出基本答案,最后再根据字数等具体要求对修饰性成分进行添加、删减或对语意进行精练化概括。
1.本题考查名著内容。首先,要对《西游记》的整体内容有较为清晰的记忆和把握。其次,思考哪些情节在情节的曲折性、人物的塑造、主题的体现等方面具有突点。选择两个具有代表性、能够充分展现作品魅力和特色的故事情节进行阐述。“孙悟空三打白骨精”这一情节。它情节跌宕起伏,白骨精三次变化,孙悟空三次识破并痛打,而唐僧却误解孙悟空并将其赶走,充满了戏剧性的冲突。“孙悟空大闹天宫”,此情节充分展现了孙悟空的反抗精神和强大本领,与天庭众神的对抗场面壮观,令人震撼。
故答案为:示例:①三借芭蕉扇 ②三打白骨精
2.本题聚焦于《西游记》中的人物形象,首先明确自己最喜欢的人物。从人物的外貌、性格、能力、经历等方面进行分析,阐述其吸引人的特质。结合具体的故事情节来支撑自己的观点,说明这些特质是如何在故事中展现的。总结该人物给自己带来的启示或影响。孙悟空外貌独特,毛脸雷公嘴。他性格勇敢无畏,敢于大闹天宫,挑战权威;同时又机智灵活,在面对各种妖魔鬼怪时总能想出巧妙的办法应对。在三打白骨精中,他不顾唐僧的误解,坚决除妖,展现出坚定的信念。他的这些特质让我深受鼓舞,教会我在面对困难时要勇敢坚定,运用智慧去解决问题。故答案为:示例:我最喜欢沙和尚。因为他为人忠厚老实,忠于职守,但也很机警,不占小便宜、不好色、不好吃懒做;另外他的警惕性也是特别高的。
3.本题考查与《西游记》相关的歇后语。首先在脑海中快速搜索自己所积累的与《西游记》有关的歇后语。选择两条能够准确记忆且符合要求的进行书写。确保所写的歇后语在表述上完整无误。“孙悟空七十二变——花样多”“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
故答案为:示例:①二郎神斗孙悟空——你变我也变 ②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 ③白骨精一计未成——又生一计 ④孙悟空变土地庙——露了尾巴
4. 本题考查内容理解与概括。根据导语“2024年是绍剧一代宗师”、“南派猴王六龄童诞辰100周年。为了纪念这位章式猴戏开创者,其子著名表演艺术家六小龄童出版新书《金猴宗师:我的猴王父亲六龄童》,展现六龄童与戏曲交织的一生。向读者传递六龄童的艺术魅力和人文精神”可概括为:“孙悟空出版”《金猴宗师》传承和发扬章氏猴戏
故答案为:示例:“孙悟空”出版《金猴宗师》传承和发扬章氏猴戏。
5.【答案】D
【解析】ABC.正确;
D.解释有误,“一弹子把他打个踵”中的“踵”并非形容“年老体衰,行动不灵便”,而是指“脚后跟”,此处是形容二郎神一弹子打中了孙悟空的脚后跟,使其疼痛难忍。
故答案为:D
本题考查词语的理解。理解词语的意思既要从词语的本义出发,又要理解词语的比喻义、引申义,同时结合具体的语境掌握分析。
6.【答案】B
【解析】A.使用有误,巧夺天工:精巧的人工胜过天然形成的。形容技巧的高超(多指工艺美术)该成语用错对象。
B.使用正确,万人空巷:家家户户的人都从巷里出来(观看或参加某些大的活动等),多用来形容庆祝、欢迎等盛况。这里用来形容博物馆开馆当日的热闹场面,使用正确。
C.使用有误,责无旁贷:自己应尽的责任,不能推卸给别人。这里“责无旁贷”与后面的“责任”重复,导致句子成分赘余,成语使用不当应删除“责无旁贷”或将句子改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每个中国人都责无旁贷”。
D.使用有误,无所不为:没有什么不干的,指什么坏事都干。该成语褒贬误用。
故答案为:B
本题考查成语的正确使用能力。成语的理解与运用,首先要把握成语的准确含义,再结合具体的语境做出分析与判断。成语的误用一般容易出现几种情况:色彩不当、轻重不分、词义不明、谦敬误用、语境不和等等。
7.【答案】D
【解析】结合前句的“树”可知,对应的应是“树枝”,结合前句的“河流”可知,对应的应是“浪花”;结合前句的“罗盘”可知,对应的应是“方向”。
故答案为:D
本题考查语句的衔接。重点在于理解并把握语境中的关键词和逻辑关系,以确保语句之间的连贯性和一致性。在修改内容时,我们应当在不改变原意的基础上,注重以下四个方面:1.保持陈述对象的一致:在修改过程中,需要确保语句的主语或主要话题保持一致,避免出现突然的话题转换或主语变换,以确保整体语境的连贯性。2.遵循时间、空间或逻辑顺序:根据语境需要,合理安排语句的顺序,确保它们按照时间先后、空间位置或逻辑推理的顺序排列,以构建清晰、有条理的叙述。3.注意语句的对应关系:在修改内容时,应仔细分析每个句子的内容和结构,确保它们之间的对应关系得当,比如前后文的呼应、因果关系的表达等。4.保持情景统一和音节和谐:在修改过程中,要注意保持整体情景的协调统一,避免产生突兀或断裂的感觉。同时,还要注意语句的音节和节奏,力求使其听起来自然、流畅,避免出现拗口或重复的情况。
8.【答案】C
【解析】A.“园睁凤目“应为“圆睁凤目”;
B.“云宵”应为“云霄”;
C.正确;
D.“安下云头”应为“按下云头”。
故答案为:C
本题考查字形的辨析。考题中所涉及到的词语大都来自教材中的课文。这就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对字形的识记和积累,尤其是教材中的“读读写写”与“课下注释”,特别是同音字与形近字;同时还要结合整个词语的意思区别字的用法。
9.【答案】C
【解析】A.“掣棒”的“掣”应读作“chè”;
B.“鳜鱼”的“鳜”应读作“guì”;
C.正确;
D. “鸨鸟”的“鸨”应读作“bǎo”。
故答案为:C
本题考查字音的辨析。考题中所涉及到的词语大都来自教材中的课文。这就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对字音的识记和积累,尤其是教材中的“读读写写”与“课下注释”,特别是多音字、同音字和形近字,拼读时应结合其在不同语境中的词性或意义加以区分和掌握。
10.【答案】B
【解析】 A.错误“掣”应读“chè”;
B.正确;
C. 错误,“幌”应读“huǎng”;
D.错误“鹚”应读作“cí”。
故答案为:B
本题考查字音的辨析。考题中所涉及到的词语大都来自教材中的课文。这就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对字音的识记和积累,尤其是教材中的“读读写写”与“课下注释”,特别是多音字、同音字和形近字,拼读时应结合其在不同语境中的词性或意义加以区分和掌握。
【答案】11.C
12.①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糕比作“火盆里的灼炭”“煤炉内的红钉”,生动形象地表现出糕的烫手;又用反复的修辞,连用三个“热”,两个“难吃”,强调了糕的烫。两处描写都从侧面有力地表现出火焰山的热异乎寻常。
②示例一:合理。此诗是宋代欧阳修写的《樵者》,因为诗的写作对象是樵夫,所以很有可能会引起此类人群的关注,且诗的内容相对简单直白,所描写的景色与樵夫的实际生活相贴近,樵夫容易理解,进而去吟诵。因此这样安排具有一定的合理性。(示例二:不合理。此诗是宋代欧阳修写的《樵者》,而《西游记》的背景设定是唐朝,不可能出现宋朝的诗。而且此诗虽是写樵夫,但属于文人作品,传入以劳力讨生活的樵夫间并传诵的可能性较小。樵夫在此处吟诵,与其身份不太符合。所以作者这样安排不合理。)
13.A. “铁扇仙”的由来:她有神器芭蕉扇,“一扇熄火,二扇生风,三扇下雨”,让百姓能布种收割,得五谷养生。这个称呼展现了火焰山地区的百姓对铁扇公主的崇敬。B. “罗刹女”的由来:罗刹在佛教中指吃人血、人肉的恶鬼,铁扇公主本就是鬼怪修炼而成,又是大力牛魔王之妻,翠云山地区的百姓也未得其荫庇,故不称其为仙,以本质属性称之。这个称呼展现了翠云山地区的百姓对铁扇公主的畏惧之心。
14.①唐僧师徒长途跋涉,势必饥肠辘辘,而老者刚安排饭,等饭做好必定还要一段时间,此时安排卖糕的少年男子出现具有一定的合理性。②可以由孙悟空买糕时的反应,从侧面再次表现火焰山非比寻常的炎热,自然地引出铁扇仙,推动情节的发展。③少年男子阅历相对较浅,所知毕竟有限,知其一,不知其二。他先说完“其一”,再由老者完善铁扇仙的情况,衔接自然而又合情合理,也让读者能更全面地认识铁扇公主这个人物形象。
15.最初孙悟空被叫作“妖猴”,他集天地之精华而生,又拜菩提老祖为师习得通天本领,后大闹天宫,桀骜不驯。但随着他入唐僧门下,与之一同修行,一路降妖除魔,他身上的人性渐渐增强。在选文中,他见人之前要整理仪容,“整肃衣裳,扭捏作个斯文气象”;面对老者的呵斥,能有效控制情绪并礼貌作答;备钱买糕,“大圣拔根毫毛,变个铜钱”,而不直接上手抢,遵循人类以钱易物的规则;后面在翠云山询问樵夫时,“近前作礼”“樵哥”,称呼、礼节都到位。选文中我们看到的就是这样一个人性特点极其突出的孙悟空,这为后面他的成佛结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孙悟空这一形象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不断成长,从妖猴到人到佛,实现了质的蜕变。
【解析】(1)本题考查的是对《西游记》故事情节的熟悉程度和逻辑推理能力。解题关键在于准确理解每个选项所代表的故事情节,并能够判断这些情节与火焰山形成的关联程度。通过本题,可以检验学生对名著内容的掌握程度,以及运用名著内容进行逻辑推理的能力。同时,也提醒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要注意积累名著中的经典情节和人物形象,提高文学素养和逻辑推理能力。
(2)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的深入理解和修辞手法的准确识别能力。解题关键在于能够准确识别文本中所用的修辞手法,并分析其表达效果;同时,也需要能够结合文本内容判断诗的出现是否合理,并阐述理由。通过本题,可以检验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程度和对修辞手法的掌握程度。同时,也提醒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要注意积累常用的修辞手法和诗歌知识,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的深入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在于能够准确理解文本中人物称呼的由来以及其中包含的人物情感。通过本题,可以检验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程度和对人物形象的把握能力。同时,也提醒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要注意积累名著中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4)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情节设置的合理性和推动故事情节发展能力的理解。解题关键在于能够准确分析文本中人物出场和情节设置的合理性,以及这些设置如何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和丰富人物形象。通过本题,可以检验学生对文本情节设置的敏感度和对故事情节发展的把握能力。同时,也提醒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要注意分析名著中的情节设置和人物出场方式,提高文学鉴赏和创作能力。
(5)本题考查的是对整部《西游记》故事情节的熟悉程度和对孙悟空形象变化的深入理解能力。解题关键在于能够准确回顾和分析孙悟空在整部《西游记》中的成长历程和性格特点变化,并结合选文中的人物形象特点进行分析。通过本题,可以检验学生对名著内容的掌握程度和对人物形象变化的敏感度。同时,也提醒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要注意分析名著中人物形象的成长变化和性格特点发展轨迹,提高文学鉴赏和创作能力。
11.解题思路主要依赖于对《西游记》故事情节的熟悉程度。首先,需要明确每个选项所代表的故事情节。然后,根据这些情节与火焰山形成的关联程度进行判断。在本题中,A选项描述的是白骨精三次戏弄唐僧,导致孙悟空被逐出师门,与火焰山无直接关联。B选项讲述的是唐僧师徒在祭赛国扫塔除妖的故事,同样与火焰山无关。C选项提到的是孙悟空从八卦炉中逃出,最终压在五行山下,而孙悟空在八卦炉中被炼时,一块火砖掉落人间形成了火焰山,因此与火焰山的形成有直接因果关联。D选项描述的是孙悟空为救活人参果树而求助于观音菩萨的故事,与火焰山无关。因此,通过对比和推理,可以得出C选项为正确答案。
故答案为:C
12.解题思路主要依赖于对文本内容的深入理解和修辞手法的准确识别。对于第一处画线句,需要分析其所用的修辞手法以及表达效果。通过对比和联想,可以识别出该句运用了比喻和反复的修辞手法,将糕比作“火盆里的灼炭”“煤炉内的红钉”,并通过连用三个“热”,两个“难吃”来强调糕的烫手,从而从侧面表现出火焰山的异常炎热。对于第二处画线句,需要判断诗的出现是否合理,并结合文本内容进行分析。通过对比诗的内容与樵夫的身份以及文本背景,可以判断诗的出现是否合理,并阐述理由。
故答案为:①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糕比作“火盆里的灼炭”“煤炉内的红钉”,生动形象地表现出糕的烫手;又用反复的修辞,连用三个“热”,两个“难吃”,强调了糕的烫。两处描写都从侧面有力地表现出火焰山的热异乎寻常。
②示例一:合理。此诗是宋代欧阳修写的《樵者》,因为诗的写作对象是樵夫,所以很有可能会引起此类人群的关注,且诗的内容相对简单直白,所描写的景色与樵夫的实际生活相贴近,樵夫容易理解,进而去吟诵。因此这样安排具有一定的合理性。(示例二:不合理。此诗是宋代欧阳修写的《樵者》,而《西游记》的背景设定是唐朝,不可能出现宋朝的诗。而且此诗虽是写樵夫,但属于文人作品,传入以劳力讨生活的樵夫间并传诵的可能性较小。樵夫在此处吟诵,与其身份不太符合。所以作者这样安排不合理。)
13.解题思路主要依赖于对文本内容的深入理解和分析能力。对于“铁扇仙”这个称呼,需要分析铁扇公主拥有芭蕉扇这一神器以及其对百姓生活的影响,从而理解百姓对其的崇敬之情。对于“罗刹女”这个称呼,需要了解罗刹在佛教中的含义以及铁扇公主的身份和背景,从而理解百姓对其的畏惧之心。通过对比和分析文本内容,可以得出两个称呼的由来以及其中包含的人物情感。
故答案为:A. “铁扇仙”的由来:她有神器芭蕉扇,“一扇熄火,二扇生风,三扇下雨”,让百姓能布种收割,得五谷养生。这个称呼展现了火焰山地区的百姓对铁扇公主的崇敬。B. “罗刹女”的由来:罗刹在佛教中指吃人血、人肉的恶鬼,铁扇公主本就是鬼怪修炼而成,又是大力牛魔王之妻,翠云山地区的百姓也未得其荫庇,故不称其为仙,以本质属性称之。这个称呼展现了翠云山地区的百姓对铁扇公主的畏惧之心。
14.解题思路主要依赖于对文本情节设置的合理性和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理解。首先,需要分析唐僧师徒长途跋涉后可能的状态和需求。然后,考虑老者刚安排饭的情况下,卖糕少年男子的出现是否合理。接着,分析孙悟空买糕时的反应如何从侧面表现火焰山的炎热,并引出铁扇仙这一关键人物。最后,考虑少年男子和老者对铁扇仙情况描述的衔接是否自然合理,以及这样安排对读者认识铁扇公主形象的影响。通过综合分析和推理,可以得出作者安排卖糕少年男子出场的原因。
故答案为:①唐僧师徒长途跋涉,势必饥肠辘辘,而老者刚安排饭,等饭做好必定还要一段时间,此时安排卖糕的少年男子出现具有一定的合理性。②可以由孙悟空买糕时的反应,从侧面再次表现火焰山非比寻常的炎热,自然地引出铁扇仙,推动情节的发展。③少年男子阅历相对较浅,所知毕竟有限,知其一,不知其二。他先说完“其一”,再由老者完善铁扇仙的情况,衔接自然而又合情合理,也让读者能更全面地认识铁扇公主这个人物形象。
15.解题思路主要依赖于对整部《西游记》故事情节的熟悉程度和对孙悟空形象变化的深入理解。首先,需要回顾孙悟空在整部《西游记》中的成长历程和性格特点变化。然后,结合选文中孙悟空的言行举止和人物形象特点进行分析。通过对比和分析孙悟空在不同阶段的表现和成长变化,可以得出对选文中孙悟空形象的认识。同时,也需要注意到孙悟空形象的变化对其成佛结局的影响以及这一形象在整部《西游记》中的意义和价值。
故答案为:最初孙悟空被叫作“妖猴”,他集天地之精华而生,又拜菩提老祖为师习得通天本领,后大闹天宫,桀骜不驯。但随着他入唐僧门下,与之一同修行,一路降妖除魔,他身上的人性渐渐增强。在选文中,他见人之前要整理仪容,“整肃衣裳,扭捏作个斯文气象”;面对老者的呵斥,能有效控制情绪并礼貌作答;备钱买糕,“大圣拔根毫毛,变个铜钱”,而不直接上手抢,遵循人类以钱易物的规则;后面在翠云山询问樵夫时,“近前作礼”“樵哥”,称呼、礼节都到位。选文中我们看到的就是这样一个人性特点极其突出的孙悟空,这为后面他的成佛结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孙悟空这一形象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不断成长,从妖猴到人到佛,实现了质的蜕变。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