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声慢 学案2

文档属性

名称 声声慢 学案2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8.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8-09 15:21:1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4.3.8《声声慢》共1课时学案(苏教版必修4)
【本课导语】
本词选自李清照的词集《漱玉词》。
李清照(1084—1155),宋代著名词人,字漱玉,号易安居士,济南人,宋代婉约派词人的代表之一。她在金兵入侵后离乡南渡,足迹遍江浙皖赣一带,晚年寓居临安。李清照的著述有《李易安集》十二卷、《漱玉词》一卷、《易安居士文集》七卷、《易安词》六卷等,今均佚失。现流传的《漱玉词》,乃后人所辑,非宋代原书。
李清照词,令慢均工,擅长白描,善用口语,注重炼字、炼句、炼意、炼格,形成“易安体”。南渡以后,词风由清俊旷逸变为怆凉沉郁,多寓故国黎庶之悲,给南宋辛弃疾、陆游、刘辰翁等爱国词人以深刻的影响。
声声慢为词牌名,原名《胜胜慢》,又名《神光灿》、《寒松叹》,《凤求凰》等。本首词表达女词人晚年寡居时孤独、凄苦的生活感受,几乎全用口语,而韵律感极强。
【帮你理解】
【点击重点】
重点词语:戚

将息





次第
了得
归纳义项:戚



戚:①名词,斧,古代一种兵器。“执干戚舞。”(《韩非子·五蠹》)②名词,亲属。“法之不行,自于贵戚。”(《史记·秦本纪》)③形容词,忧愁、悲伤。“凄凄惨惨戚戚。”(李清照《声声慢》)
敌:①名词,仇敌、敌人。“与民为敌者,民必胜之。”(贾谊《新书·大政》)②动词,抵挡,抵抗。“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李清照《声声慢》)③动词,相当、匹敌。“敌则能战之。”(《孙子·谋攻》)
堪:①动词,经得起、忍受。“老者步堪其劳而休也。”(《荀子·正论》)②副词,能够、可以。“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李清照《声声慢》)
得:①动词,得到、获得。“不如虎穴,焉得虎子。”(《后汉书·班超传》)②副词,能够、可以。“独自怎生得黑?”(李清照《声声慢》)③形容词,合适、恰当。“此言得之。”(苏洵《六国论》)
词类活用:形容词作动词:“独自怎生得黑?”“黑”形容词,在词中作动词,挨到黑。
了解句式:疑问副词前置:“怎一个愁字了得?”正常语序应为:“一个愁字怎了得?”
【一起欣赏】
这是一篇言愁绝唱,凝聚着词人对北宋亡国、丈夫壮逝的幽愁暗恨和破碎心声。开头连用十四个叠字,就出手不凡,用字本色自然,于舌齿音交切中传达出吞愁忍恨的苦涩,又富有层次感地展示凄苦无奈的精神状态。叠字适可而止,伊人要将养、休息(“将息”)了,却讨厌秋天忽暖忽寒的天气;又想借酒浇愁,却可恨酒味淡薄,
敌不住凄凉的急风。人在愁肠百结的时候,看什么也不顺眼,似乎整个世界都在与她为敌。多少可以沟通的,大概只有天上的秋雁,雁的伤心也是人的伤心,但是把它当作“旧时相识”,岂不等于说在人间已找不到“旧时相识”,找不到精神的依靠了吗?经过一番心烦意乱的向外寻找之后,词人开始向内体验着自己的生命形态。她感觉到生命有如落花,有如庭院里满地堆积的黄花,它与人一样憔悴和损耗生命,是不会有谁来光顾采摘的。就这么样独个儿守着窗儿,心里空荡荡地没有着落,又怎么能熬得到天黑?天黑了,黑暗也不能充满空荡荡的心灵,充塞心头的是黄昏时候,细雨落在梧桐上,
无休无止地点点滴滴洒到地上。这是梧桐在落泪,也是人的心头在滴泪。词人喜欢写黄昏,她的心中似乎有一个“黄昏情结”,凭借着黄昏时候半暗半明、朦胧模糊的光色,使人对生命的感觉与憔悴落花、
梧桐滴雨浑融为一体,创造出一种与天地盈虚消息相通的生命体验的混沌境界。面对混沌境界,正如词的结尾所叹息的:这情形(“这次第”),又怎么是一个“愁”字包括得了、承担得了、说明得了的呢?诸如“怎生得黑”,“怎一个愁字了得”,都属当时口语,脱口而出,押成极有力度的“险韵”,而且险得深稳,入木三分,直扎向人的心灵深处。由此可知,李清照词的活的语言学,具有何等矫矫不群的生命力了。
【请你尝试】
【延伸阅读】
江城子
秦观
■点评
这首词与李清照的《声声慢》一样,也是写“愁”的名作。本词写离愁别恨,读来清丽和婉,仿佛一支优美动听的小夜曲,细加玩味,则无限哀婉。上阕主要叙事,以咏柳起兴,离忧、愁泪由此相继而生。下阕主要抒情,继直抒胸臆之后,以夸张的比喻作结,文情流畅而意味无穷。更值得称道的是结尾句:“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筹。”其泪之多,其愁之大,近乎难以言传,唯有神会了。秦观的词对李清照的创作有一定的影响。
西城①杨柳弄春柔,动离忧,泪难收。犹记多情,曾为系归舟。碧野朱桥当日事,人不见,水空流。
韶华②不为少年留。恨悠悠③,几时休④,飞絮落花时候,一登楼。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
■注释
①西城:指会稽城西。②韶华:青春年华。③悠悠:此处为绵长之意。④休:完结。
■译文
在会稽城西,这曾与友人分别的地方,杨柳在春风的吹拂下,飘动着柔软的枝条,此情此景,不由得引动了我与友人离别的忧愁,如注的眼泪一时无法收止。至今我还清晰地记得,多情的朋友曾为归来的我挽舟系缆。当日离别时的一切事情如今又浮现在眼前,还是这片碧绿的原野,还是这座朱红的木桥,物是人非,只有这桥下的清水在默默地流淌。
那青春年华不为当年的少年而稍加驻留。转眼多年过去了,只留下这无限绵长的忧愁和遗憾,不知什么时候才是个了结,特别是在这暮春时节,登楼远眺,眼见柳絮飞扬、落花飘零,更增一种知己难觅、人生易暮之感。即便是满江春水都化作我的眼泪,也流不尽我心中这许多的忧愁。
【附】“请你尝试”答案:
1.B
2.A
3.A
4.D
5.D






我多么希望寻觅出一点什么来寄托我的寂寞啊,
冷冷清清,
寻觅的结果却是一无所获,反觉一股冷清的气氛袭来,
凄凄惨惨戚戚②。
这气氛就更使自己的内心倍感凄惨和忧戚。
乍③暖还寒时候,
刚觉得有点暖和却又冷了起来的时节,



息④。
是最难保养自己身体的。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⑤他、晚来风急?
这两三杯淡酒,
怎抵挡得了这傍晚凄凉的急风呢?
雁过也,正伤心,
北雁南飞的时候,
也就是自己正伤心的
时候,





识。
那从故乡的方向飞来的大雁
却是我旧时的相识。
以上为本词的上阕。写女词人寻觅精神寄托而不得,于是借酒浇愁,然而却愁上加愁,此时风送雁声,仰望旧时相识的大雁,更增加了思乡的惆怅。
①寻寻觅觅:即寻觅又寻觅。写词人孤独寂寞,渴望找到一种精神寄托。②戚戚:
“戚”既忧愁悲伤。两个“戚”字叠用,表明忧愁悲伤的程度之深。③乍:此处的“乍”字是与“还”字呼应的,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刚……又……”。④将息:保养身体。⑤敌:抵挡,抵抗。
满地黄花①堆积,
庭院中开满的菊花像是堆积起来的一般,
憔悴损②,如今有谁堪③摘?
而我如此的憔悴,如今谁还有心情去采摘它欣赏它呢?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④?
孤独地守着窗儿坐着,一个人怎么才能挨到天黑?
梧桐更兼⑤细雨,
整个院子被阴森的梧桐笼罩,再加上天上下着绵绵细雨,
到黄昏,点点滴滴。
尤其是到了黄昏,雨打桐叶点点滴滴更增愁绪。
这次第⑥,怎一个愁字了得⑦?
这种情形,一个“愁”字怎么能说得完呢?
以上为下阕,由秋日高空转入自家庭院。院中开满了菊花,秋意正浓,然而词人却无心摘菊赏菊,孤独寂寞地坐在窗下,听着雨打桐叶的声音,饱受着愁苦的折磨。字里行间流露出破家之愁和亡国之恨,感人之极。
①黄花:菊花。②憔悴损:憔悴得恨,“损”表程度之深。③堪:能够、可以。④独自怎生得黑:一个人怎么才能挨到天黑。怎生,怎么、怎样。得,能够。黑,做动词,挨到天黑。⑤兼:再加上。⑥次第:情形、光景。⑦怎一个愁字了得:一个“愁”字怎么能说得完呢。了得,完结。
4.选出加点词语与现代汉语意思不相同的一项(

A.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
B.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C.留恋处,兰舟催发。
D.怎一个愁字了得?
5.选出对本词分析不当的一项(

A.开头十四个叠字,表现作者凄苦无奈的精神状态
B.作者写天空飞过的大雁是“旧时相识”,流露了对故乡的怀恋之情。
C.从“梧桐更兼……滴滴”,我们可以想见作者精神无所寄托的情形。
D.“怎一个愁字了得”是说既然“愁”不能解决问题,还不如干脆抛弃愁绪。
1.选出加点的字解释错误的一项(

A.凄凄惨惨戚戚
戚:忧愁、悲伤
B.怎敌他晚来风急
敌:匹敌
C.如今有谁堪摘
堪:能够
D.独自怎生得黑
得:能够
2.选出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

A.“声声慢”是词的题目。
B.《声声慢》一词是作者晚年的作品。
C.李清照,字漱玉,号易安居士。
D.《声声慢》一词几乎是全用口语写的。
3.选出没有词类活用的一项(

A.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B.独自怎生得黑
C.邸余车兮方林
D.都门帐饮无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