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9 古诗三首 题西林壁 课件(共26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9 古诗三首 题西林壁 课件(共26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019.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9-04 12:53:5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6张PPT)
题西林壁
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
课文导入
同学们,我们知道,古诗语言精炼,意境深远,是悠久的中华文化瑰宝之一。现在,我们来学习宋代诗人苏轼写在西林寺上的一首诗。
作者简介
苏轼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 。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唐宋八大家之一,豪放派的代表人物。有《东坡全集》传世。
《题西林壁》为苏轼47岁时所作。元丰七年(1084)四月,苏轼离任黄州、就职汝州时,途次江西游庐山,写下此诗。这首诗是他总结庐山之游的绝唱。
作品写作背景
题写
书写指导:日字窄小,下横起笔向上、要长,下边撇短捺要长,左右要写紧凑。


结构:半包围
组词:主题 题字
造句:老师为我的小说题写了书名。
音序:T 部首:页
我会写
侧面
书写指导:要写紧凑,亻和刂的竖钩要长,贝字稍短、下点要小。


结构:左右
组词:侧影 旁敲侧击
造句:我的侧面坐着的是小芳同学。
音序:C 部首:亻
我会写
山峰
书写指导:山字要扁小,右上边撇和捺舒展,下边三横中下横要长、一竖贯穿三横。

fēng
结构:左右
组词:顶峰 峰回路转
造句:跨过这座山峰就到了我们村。
音序:F 部首:山
我会写
庐山
书写指导:外边广字三笔都要长,里边是户字、上边的框要扁小。


结构:半包围
组词:庐舍 三顾茅庐
造句:庐山的景色真美啊!
音序:L 部首:广
我会写
缘故
书写指导:右上边撇折和横撇相接,下边弯钩从“豕”首撇中点起笔,最后两笔撇、捺相接。

yuán
结构:左右
组词:缘由 无缘无故
造句:因为下雨的缘故,道路很滑。
音序:Y 部首:纟
我会写
解诗题
题①西林②壁
[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③身在此山中。
注释
① 〔题〕书写,题写。
② 〔西林〕西林寺,在今江西庐山脚下。
③ 〔缘〕因为。
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
西林寺
坐落于庐山北麓 ,为庐山北山第一寺。
我会读
朗读诗歌,注意节奏
题西林壁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课文讲解
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注意诗歌的节拍。
思考: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体现了什么样的哲理?
自读整首诗,体会情感
这是一首写景诗,又是一首哲理诗。这首诗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
【再读古诗,体悟诗意】
横 远
看 近
成 高
岭 低
侧 各
成 不
峰 同
从正面看。庐山总是南北走向,横看就是从东面西面看。
横看:
侧面。
侧:
各不同:
各不相同。
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
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


借助图片说一说“岭”和“峰”的区别。
岭:连绵的山脉。
峰:高而尖的山。
远:重峦叠嶂;
近:危崖险岩;
从高处俯瞰:深沟幽壑;
从山下仰望:遮天蔽日。
作者从远、近、高、低看到的景象有什么不一样?
千姿百态
学完前两句诗,你有什么疑问?为什么看庐山会有不一样的结果呢?
观察的角度不同,得到的结果也不一样。
不 只
识 缘
庐 身
山 在
真 此
面 山
目 中
不识:
只缘:
身:
此:

看不清、认不清
只因为
自己
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自身处在庐山之中。
庐山位于江西北部,北临长江,东临潘阳湖,是一所历史悠久的名山,相传在周朝时有匡氏七兄弟上山修道,结庐为舍,因此而得名。自古享有“匡庐奇秀甲天下”的声誉。
庐山南北长约25公里,东西宽约20公里,以雄、奇、险、秀闻名于世,巍峨挺拔的青峰秀峦、喷雪鸣雷的银泉飞瀑、瞬息万变的云海奇观、俊奇巧秀的园林建筑,一展庐山的无穷魅力。历代诗人墨客相继慕名而来,留下了许多珍贵的名篇佳作。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用“之所以……是因为……”这样的句式来回答“为什么会认不清庐山的真面目”这一问题。
之所以会认不清庐山的真面目,是因为身在此山中。
从这两句诗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结果不同;我们看待事物要客观,要全面了解。
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赞美庐山景色雄奇壮观
角度不同 结果各异
观察事物、处理问题
要客观全面
《题西林壁》这首古诗,不仅是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更包含了“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人生哲理。
课堂总结
填写观察档案
古诗 诗人 观察的景物 景物的特点
《题西林壁》
表现手法 苏轼
庐山
各不同
即景说理
背一背:
题西林壁
苏轼
横看 侧 ,
各不同。
不识 真面目,
身在 。
1、比一比,再组词。
缘( )
绿( )
隐( )
稳( )
侧( )
测( )
峰( )
锋( )
当堂小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