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 西方的文官制度 课件(共19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6课 西方的文官制度 课件(共19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9-06 13:49:2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9张PPT)
英剧《是,大臣/首相》用夸张荒诞的手法描绘了英国政客与文官的关系,在一定程度上揭开了英国政府内部运行的黑箱。通过选举换届的政客来了又走,而拿着“铁饭碗”的文官却屹立不倒;政客们往往是“小萌新”,文官们却更多是“老油条”;政客们有大展宏图之志,而文官们却因循守旧拒绝变革。
第6课 西方的文官制度
1854年,英国财政部两名官员在对英国政府的官吏状况进行全面调查后,提出了《关于建立常任文官制度的报告》,尖锐批评了当时英国官吏制度存在的种种弊端,提出了多项改革建议。这份报告奠定了后来英国文官制度的基础。
【课标要求】了解中国科举制与西方近代文官制度的渊源关系,知道西方近代文官制度的特点以及对近现代中国公务员制度的影响。
历史概念
文官:
文官制度:
西方国家的文官一般特指在政府行政部门任职的事务官,他们既是维护资产阶级统治的工具,也担负着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职能
是指国家关于各级文官的考试、任用、管理、权利和义务以及退休等一整套的制度和体制。是以其特定的内容与形式构成的关于文官进、管、出的法律制度。
19世纪中后期,英国首先建立了文官制度
一、西方文官制度出现的背景
政党分肥制
19世纪后
资产阶级政党制度日益成熟,执政党把政府职位分配给党内同僚
个人赡徇制
17-18世纪
重要官员由议会任免,一般官员由国王和贵族控制的枢密院任免
恩赐官爵制
14-17世纪
民族国家兴起,国王任命亲信担任政府官员,西方文官制度的萌芽。
无专门
政府官员
5-13世纪
庄园是基本治理单位,管理主要依靠教士和封建领主,封建主直接统治人民。(庄园法庭)
趋势:从忠于个人到忠于政党;从贵族化渐趋平民化
传统选官制度存在弊端,阻碍社会发展。
2、工业革命后,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改革选官制度
探究:工业革命如何推动西方文官制度的建立?
1.工业革命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提高。
2.工业革命促使政府管理职能扩大,从而对管理人才的需求大增。
3.工业革命推动教育的发展,平等参政思想日益强烈。
4.促使工业资产阶级力量壮大,需要获得更多权力。
一、西方文官制度出现的背景
3.思想因素:启蒙思想和教育程度的提高,人们要求平等参与政府工作的愿望日益强烈。
1.历史因素:传统选官制度存在弊端,阻碍社会发展。
2.经济因素:工业革命后,生产力发展要求改革选官制度
4.政治因素:代议制民主政治逐渐建立与完善推动文官制度的改革
5.外部因素:中国科举制的影响
6.催化剂:克里米亚战争暴露英国选官制度的弊端
一、西方文官制度出现的背景
二、西方文官制度的建立
18世纪初
19世纪初
1853年
1854年
>
>
>
1855年
>
1870年
>
二、应时代之音——西方文官制度的建立
初步建立
18世纪初限制官员当选为下院议员
目的:
防止国王通过任命官员干预议会活动(限制国王任命官员权力)
阅读课本36页,概括西方文官制度的建立过程分几个阶段
二、西方文官制度的建立
二、应时代之音——西方文官制度的建立
18世纪初
19世纪初
1853年
1854年
>
>
>
1855年
>
1870年
>
两官分途
(2)19世纪初设立政务官和事务官,两官分途
为了保证政府工作不受政党更替的影响
实现了政治和管理的区分,既维持了代议制下政党轮流执政的特点,又保证了政府工作的稳定性和持续性。
作用:
目的:
初步建立
政务官
政务官是指由选举产生或与政党共进退的官员,例如:英国内阁成员,包括首相和大臣等; 美国总统、州长、议员,以及其他行政首脑有权任命的官员。不同于以前的封建官僚由君主指定并效忠君主,政务官是资产阶级代议制下不同政治集团利益的代表。他们负责制定国家政策,掌握国家的大政方针。
事务官
事务官又称“文官”或“常任文官”,他们通过考试或其他竞争性选拔的方式进入政府工作,为资产阶级利益集团服务,代表资产阶级的整体利益,长期任职,在不同的资产阶级利益集团之间保持政治中立,不与某个资产阶级利益集团共进退。他们负责执行政务官制定的政策,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和职业性,但不对政策的对错与否负责。
二、西方文官制度的建立
二、应时代之音——西方文官制度的建立
18世纪初
19世纪初
1853年
1854年
>
>
>
1855年
>
1870年
>
英国东印度公司在职员运用方面采用了书面考试录用的方法,不久,英国政府也采用书面考试的办法录用文官。
两官分途
初步建立
形式探索
二、西方文官制度的建立
二、应时代之音——西方文官制度的建立
18世纪初
19世纪初
1853年
1854年
>
>
>
1855年
>
1870年
>
二、应时代之音——西方文官制度的建立
导火线
克里米亚战争
1853年至1856年,俄罗斯与英国、法国为争夺小亚细亚地区权利而爆发的一场战争。
1853年,英国在克里米亚战争中的惨败。战争失败的克里米亚战败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政府腐败无能。三万五千名英军士兵围攻塞瓦斯托波尔要塞,却只有不到半数能够回国。士兵们忍受严冬的暴雨,却得不到像样的补给和医疗救助,竟有一万六千多人死于后勤的短缺。这使得全国人民极其愤慨,并在议员们的强烈攻击下,使得当时的内阁被迫辞职。
两官分途
初步建立
形式探索
克里米亚战争中英国伤病士兵们在寒冷中挣扎
二、西方文官制度的建立
二、应时代之音——西方文官制度的建立
18世纪初
19世纪初
1853年
1854年
>
>
>
1855年
>
1870年
>
英国政府接受《关于建立常任文官制度的报告》的建议,颁布法令,建立不受党派干涉的文官委员会,对被推荐的候选人进行考试
《关于建立常任文官制度的报告》
帕麦斯顿(巴麦尊)
导火线
两官分途
初步建立
形式探索
正式建立
学思之窗:《关于建立常任文官制度的报告》的核心思想。
1. 考试录用
2. 奖励晋升
3.公开竞争、考核
二、西方文官制度的建立
二、应时代之音——西方文官制度的建立
18世纪初
19世纪初
1853年
1854年
>
>
>
1855年
>
1870年
>
英国规定多数重要文官职位必须通过公开竞争考试择优录用,文官委员会有权独立决定文官的基本录用条件,最终确立了文官制度。
背景:
①工业革命开展,工业资产阶级力量增强;
②1867年,英国第二次议会改革确立了工业资产阶级在议会中的主宰地位,工业资产阶级要求建立廉洁、高效的政府,从政治上促进本国经济的发展
影响:
英国现代文官制度最终确立,也意味着世界上第一个常任文官制度的建立。
导火线
两官分途
初步建立
形式探索
正式建立
最终形成
二、西方文官制度的建立
二、应时代之音——西方文官制度的建立
【思考】通过英国文官制度确立及发展的进程,我们得出什么认识?
1.英国文官制度的发展经历了一个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不断完善的过程;
2.制度的改革具有渐进性、长期性、艰巨性以及连续性;
3.任何一个制度在形成过程中都有继承、都有创新。
三、西方文官制度的特点和影响
三大主要特征
特征一:公开考试和择优录取
官纪严明,待遇优厚
其他特征
走向专业,注重培训
严格考核,赏罚分明
统一管理,科学分类
特征二:政治中立服从领导执行政策
特征三:职务常任和论功晋升
1.阅读课本37页总结特点
局限性:
(1)容易滋生官僚习气和僵化现象;
(2)加大国家财政负担;
(3)官员层次增加,一定程度影响政府工作效率;
积极性:
(1)规范了政府官员选用和管理;
(2)实现了政治和管理的分离;
(3)有利于政府工作的稳定性和持续性;
(4)促进了国家治理水平治理能力的提高;
(5)有利于巩固统治;
(6)促进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7)促进了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
(8)有利于促进女性地位的提高和女权运动的兴起,。
(9)对世界:为世界其他各国提供了范本和宝贵经验
2.西方文官制度的影响
角度 科举制 文官制度
相同 性质 方式 标准 趋势 影响 不同 根源
性质 (政治)
阶级
思想
制度内容
选拔对象 大部分朝臣 文官(事务官)
考试内容 侧重于儒家经典 侧重于国家管理和社会治理能力
联系 官员选拔考试制度
公开报考、公平竞争、择优录取
才能和品德
规范化、制度化、体系化
追求公平与效益;促使社会流动;有利于国家发展和社会稳定和发展;都反应了统治阶级的利益和要求;而且容易滋生官僚习气和僵化现象。
人才的选拔考试制度
包括官员的选拔任命,还包括考核,奖惩等
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资产阶级民主制
儒家思想
启蒙思想
封建小农经济的产物
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物
封建地主阶级
资产阶级
中国科举制体现的“机会均等”原则为西方文官制度提供借鉴
西方近代的文官制度与中国科举制对比
【课堂小结】
文官制度背景
西方的文官制度
西欧选官制度的变化
恩赐官爵制
个人赡徇制
政党分肥制
西欧文官制度出现的原因
1.历史因素
2.经济因素(根源)
3.政治因素
4.思想教育
5.外来文化
文官制度建立
英国建立文官制度
文官制度的扩展
文官制度的特点和影响
特点
公开考试,择优录用
政治中立和工作隐名
职务常任和论功晋升
影响
积极
消极
本课小结
【当堂检测】
1、英国责任制内阁确立后的很长一段时期,胜选党派组阁,政府官职就由该党成员担任。1850年进行了文官制度改革,规定负责具体行政事务的官员不得参选议员,不能介入党派活动。这种变化说明( )
A. 议会被政党操控阻碍民主政治发展
B. 文官制度是英国民主制改革的根本
C. 改革目的是保证施政措施的连续性
D. 责任制内阁不具备分权制衡的特征
C
【当堂检测】
2、英国1855年文官改革令是以择优录取的方式取代官职恩赐制的重要起点。1870年枢密院关于文官制改革的命令规定,多数重要文官职位必须按照文官制度委员会的要求,通过公开竞争考试,择优录取。这说明英国近代文官考试制度和唐代科举制在推动社会进步方面,都( )
①打破了特权阶层对官职的垄断;②加强了君主集权;
③推进了社会公平公正; ④提高了官员队伍素质;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