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1张PPT)
近代以来
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课程标准】
了解近代以来中国官员选拔与管理制度的发展演变;
知道西方近代文官制度对近现代中国公务员制度的影响。
【重难点】
1.难点:科举制与近代文官制度的关系,公务员制度的作用。
2.重点:晚清时期科举制度的废除,近现代官员选拔的发展历程。
e7d195523061f1c03666317325b3a25331a3ff6575ad3de35D20CE66331BF391ABBBA49479D671FC33A993E8B561D9C243CED51B425F3A925E375E702C5724D403CD75A21B6DB2D04DA790B885734541EFFD57CDD81682DA6BBB45F38887D556DABEED1B119781063F78D49320B9BA6606962113D39E692B22E87CBCA1D301B70B773A40564919D8A91B43CED32E3143
时空坐标
学习目标
1898 1904 1905 1906 1913 1933 1993 2005
改革科举
学堂选官制度
废除科举
留学生
选官制度
文官考试制度确立
公务员
制度确立
公务员制度开始推行
国家公务员制度正式形成
晚清:
应时而变
民国:
新陈代谢
新中国:
崭新特色
能够叙述晚清选官制度的变革以及近现代公务员制度的建立和发展过程,
认识近代中国官员选拔制度的发展趋势和特点;
能够叙述中华人民共和国干部制度和公务员制度建立、发展的历程。
第一篇章
晚清选官制度的变革
一 晚清选官制度的变革
科举制发展历程
宋:完善
明清:鼎盛
一 晚清选官制度的变革
原因:清王朝统治危机加深;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西学传播、洋务运动开展;科举制本身的弊端,与社会现实需求脱节
目的:培养新政人才;开通民智,提高国民素质;维护清王朝统治。
材料1 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
——梁启超《变法通议》
材料2 自洋务新政以来,为了适应形式的需要,洋务派引进了大量的西方近代自然科学知识,培养了一大批精通洋务的各种新式人才。这实际上已对只培植官僚的传统教育目标造成冲击。
——《晚清科举革废进程中政学关系的变化》
材料3 科举夙为外人诟病,学堂最为新政大端。一旦毅然决然舍其旧而新是谋,则风声所树,观听一倾,群且刮目相看,推诚相与;而中国士子之留学外洋者,亦知进身之路,归重学堂一途,益将励志潜修,不为邪说浮言所惑,显收有用之才俊,隐戢不虞之诡谋,所关甚宏,收效甚巨。且设立学堂者,并非专为储才,乃以开通民智为主,使人人获有普及之教育,且有普通之知能,上知效忠于国,下得自谋其生。
——袁世凯等《立停科举推广学校折》(1905年)
阅读课本和材料,探究晚清选官制度变革的目的和原因
一 晚清选官制度的变革
(1)背景:
①伴随着科举制度的变化,清政府进行选官制度改革。
②新政开始后,改革传统选官制度成为共识。
(2)学堂选官
①更新选官制度,规定凡学堂考试合格毕业者,均给予贡生、举人、进士等出身,对成绩优秀者进行殿试后,“酌加擢用,优予官阶”。
②1904年初,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统一全国学制,学堂选官制度正式设立。
(大学堂)毕业后考取合格,准发给凭照,作为优等学生,由该督抚、学政按其功课严密扃试,拔其尤者,分别拟取等第,咨送京师大学堂复试,候旨钦定,作为举人、贡生,仍留下届应考,愿应乡试者听。举人积有成数,由京师大学堂严加考试,拔其尤者拟取等第,咨送礼部,奏请特派大臣考试,候旨钦定,作为进士,一体殿试,恭候钦定名次引见,量加擢用,因材器使,优予官阶,不拘庶吉士、部属中书等项成例,庶多士观感奋兴,争自濯磨,而通才将辈出矣。 ——《学堂选举鼓励章程折》
一 晚清选官制度的变革
(3)留学毕业生选官制度:
规定每年举行一次归国留学生考试,考试结果分为三等,分别赐予进士、举人出身,再分配相应官职
(4)作用:1905年废除科举制后,学堂选官、留学毕业生选官一直是清政府官员选拔的主要方式。
◎1872年赴美留学幼童
1906年归国留学生考试之考官及学部官员合影
(后左二为严复,后右二为詹天佑)
晚清的留学生运动始于洋务运动期间,皆为公费留学,亦称官费留学。20世纪初年,由于清政府进行教育改革,特别是废除科举制度与实行奖励游学的政策后,遂形成一股留学的热潮。此时,不仅有官费留学,还允许自费留学。20世纪初年,留日学生人数增加非常迅速。光绪二十六年(1900)以前不满百人。光绪二十七年(1901)已达二百八十人。光绪三十一年(1905)猛增至八千人。光绪三十三年和光绪三十四年(1908)均超过万人。留欧与留美学生远比留日学生为少。——郑天挺《清史》
关于晚清选官制度的变革,有学者这样写道,据统计在清王朝覆灭之前,各部侍郎、部丞、参议及内阁属员中,出国留过学或出洋考察过宪政等有留洋经历的人,占百分之十四点九。针对中国兴学之初,沿用科举办法,学堂毕业者即授予实官的问题,1911年9月,清政府鉴于“东西各国学堂毕业与入官考试无不判为二事”,“拟自《文官考试任用章程》施行之日起,无论何项学堂考试毕业者,概不给奖实官,其游学毕业生之廷试,明年亦拟不复举行。”
晚清选官制度的变革
第二篇章
民国时期的官员选拔制度
二、民国时期的官员选拔制度
1.南京临时政府
(1)考试制度,建立考试院。五权宪法(立法、行政、司法、考试、监察)中,考试权独立。
(2)评价:当时并未实践,但对日后民国文官制度的建设产生重要影响
孙中山认为文官要“有才、有德”,是否能够委任为政府官员,“要通过考试制度”“最严密、最公平地选拔”。孙中山主张在西方三权分立制度的基础上,把我国历史上的考试制度和监察制度分立出来,由国家设置考试院,主管文官的选拔、任用和考绩。孙中山规划和公布的有关文官考试的法规法令,其中不少内容为北京政府和南京国民政府所沿用。
——房列曙《民国文官制度的独特创制》
官员选拔 以考试制度为主,在"五权宪法"的框架之中,建立考试院,主管人才的选拔和任用。
完善国家政治制度 建立文官的培养、任用、监察等方面的运行机制
特点:吸收科举制有益成分,又借鉴西方文官考试制度
作用:进一步奠定近代中国文官制度的基础,对民国文官制度建设产生重要影响。
二、民国时期的官员选拔制度
2.北洋政府
(1)考试选官制:1913年;政事堂铨叙局
(2)甄别选官制:对在职文官文凭、资历、业绩、学识经验等检验与考查,决定去留。
上午还许季上经钱三元。下午收到文官甄别合格证书一枚。
——鲁迅《甲寅日记》
事实上,凡是参加文官考试的人,都是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很差的中下层知识分子。正是因为他们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较差,才想通过考试这个途径改变自身现状和自身地位,把文官考试作为工具。然而参加文官考试被录取的知识分子得不到任用,而无须参加考试却有社会关系的人,通过各种途径同样可以入仕为宦,官运亨通。尤其是1915年以后推行甄别、甄用制度,更是为上层人士提供了一个冠冕堂皇的借口。
——摘编自尹全海《北洋政府文官考试制度述评》
◎北洋政府文官考试优等证书
二、民国时期的官员选拔制度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北洋政府官员选拔制度的特点并评价
北洋政府的文官考试制度显示出自身的特点:第一,北洋政府文官考试制度的特点之一是制定了大量的法规法令和实施细则,使之纳入法制化、制度化的轨道。
第二,考试制度,作为上层建筑的组成部分,其产生、发展,以及内容、性质都将取决于制定制度的政权的性质。……因此,北洋政府的文官考试制度,必然要受到北洋政府性质的制约和影响。
第三,考试制度和任用制度的脱节。事实上,凡是参加文官考试的人,都是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很差的中下层知识分子。正是因为他们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较差,才想通过考试这个途径改变自身现状和自身地位,把文官考试作为工具。然而文官参加文官考试被录取的知识分子得不到任用,而无须参加考试却有社会关系的人,通过各种途径同样可以入仕为宦,官运亨通。尤其是1915年以后推行甄别、甄用制度,更是为上层人士提供了一个冠冕堂皇的借口。
第四,北洋政府的文官考试制度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摘编自尹全海《北洋政府文官考试制度述评》(有删节)
特点:
男女参政权不平等;以立法形式实施;选拔措施多样,科目广泛;考试和资历并重。
评价:旧人事制度向现代文官制度转变的一个重要措施,
用意在于保持行政的连续性与稳定性。
二、民国时期的官员选拔制度
3.南京国民政府
(1)背景:北洋时期文官制度、中国传统科举制与西方文官制度精华、孙中山文官考试思想
(2)立法:1929年《考试法》《公务员任用条例》,1933年《公务员任用法》。
规定:新任用公务员均须经考试院考选,允许女子参加考试;延续了北洋政府的甄别选官制。
1931年南京国民政府的第一届文官高等考试中,有很多妇女报名参加。南京国民政府还在考试中增加了检定考试一项,即没有受到正规学校教育而自学成才的青年,可以参加检定考试,及格后便取得参加高等考试与普通考试的应试资格。……南京国民政府一方面以“致力于国民革命”的年限为资格,使国民党员可以绕开文官考试进入文官队伍;另一方面,规定党义为考试科目,对非国民党员进入政府严加限制。
——《北洋政府与南京国民政府文官考试制度之比较》
根据材料,结合课本,分析南京国民政府公务员制度的特点
中西结合
开放平等
制度健全
党派性强
考试为主
选任脱节
第三篇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
干部制度和公务员制度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干部制度和公务员制度
1.干部制度
(1)改革开放前:各级党委组织部门统一领导下的分类管理干部制度。
(2)改革开放后:初步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干部管理制度。
(3)特点: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干部管理科学化、民主化、法制化、现代化。
(4)成就:干部队伍建设更加规范化、制度化,十八大以来廉政建设取得很大成绩。
建国前:共产党和共产党所领导的军队及革命团体中担负一定领导责任的人员,以及在共产党领导的苏维埃政府、边区政府、工农民主政府中担任一定公职的人员。
新中国:中国共产党组织、国家机关、群众团体的工作人员,以及国营企事业单位的管理人员和各类专业技术人员。
干部定义
焦裕禄被誉为“党的好干部”。
结合教材,谈谈你“干部”一词的理解?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干部制度和公务员制度
2.公务员制度
(1)建立:1993年开始推行、2005年正式形成
(2)内容:采用公开考试、择优录取的办法,录用非领导职务公务员
(3)现实意义:提高了公务员政治、文化素质,增强了国家管理人员队伍建设活力。
2006年
发展完善
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得到全方位的推进和改善,考试录用的规模和范围不断扩大
公务员制度开始推行,随后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建立
1993年
初步形成
2005年
正式形成
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干部制度和公务员制度
第一章 总则
第四条 公务员制度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贯彻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组织路线,坚持党管干部原则。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2018年修订)
现代中国的公务员制度与西方文官制度的区别
1. 不搞“政治中立”,坚持党管干部。
公务员必须与党中央保持一致,坚决捍卫和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2. 不搞“两官分途”。
我国公务员制度没有“政务官”和“事务官”划分。
3. 为人民服务
做人民公仆,为人民办事,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
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制度变化
阶段 时间 内容及变化 特点
晚清 1840-1912 废科举,学堂选官制度、留学毕业生选官 浓厚的
封建性
南京临时政府 1912 依据文官考试思想,形成文官选拔制度草案 浓厚的
西方化
北洋政府 1912-1928 建立文官考试制度 南京国民政府 1927-1949 建立公务员制度 建国初 1949-1978 建立干部制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改革开放 1978至今 改革干部管理制度,推行国家公务员制度 e7d195523061f1c03666317325b3a25331a3ff6575ad3de35D20CE66331BF391ABBBA49479D671FC33A993E8B561D9C243CED51B425F3A925E375E702C5724D403CD75A21B6DB2D04DA790B885734541EFFD57CDD81682DA6BBB45F38887D556DABEED1B119781063F78D49320B9BA6606962113D39E692B22E87CBCA1D301B70B773A40564919D8A91B43CED32E3143
课堂小结,梳理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发展历程
【答案】C
【解析】清末新政中废除了科举制度,出洋留学成为读书人的一种选择,一定程度上会导致社会结构发生变动,故C项正确;《游学译编》刊登的文章并不能代表广泛的社会认知,排除A项;材料只是说明科举废除对于落第士人思想的影响,且当时官派留学生主要来源并不是落第士人,排除B项;材料并未涉及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与政治制度等的争论,且“改变了”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
(2022·广东高考·7)清末《游学译编》上刊登的《劝同乡父老遣子弟航洋游学书》云:“向之极可慕恋之科举的虚荣者,今已为蕉梦矣。而出洋学成,量与出身,已见明谕,宦达之路、利禄之路、学问之路、名誉之路,胥于是乎在。”这反映了当时( )
A.出洋留学受到社会的广泛支持 B.落第士人成为官派留学生主要来源
C.新政改革加快了社会结构变动 D.科举停废改变了国人的中西体用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