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2张PPT)
为什么现代很多人争相报考公务员?
现代公务员制度与科举制度有何关系?
导入新课
《国家制度和社会治理》
第7课
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课标要求】
了解晚晴选官制度变革的背景和内容,意义;
认识近现代中国公务员制度建立和发展的过程,认识其发展趋势和特点;
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干部制度,进一步认识中国国情和国家治理特色
晚清选官制度的变化、民国时期政府在选官制度上的措施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干部制度和公务员制度及其影响。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近代不同时期政府官员选拔与管理的背景及公务员制度的演变,及其与西方文官制度的历史渊源。
第7课 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时空坐标
一、破旧·立新
——晚清选官制度的变革(1840——1912)
1.除旧:科举制度的变化
一、晚清选官制度的变革
光绪三十一年八月初四(1905年9月2日),清廷颁诏,谕令自次年起停止科举考试。
问题:速度教材第一子目,运用时间轴,绘制晚清科举制变化过程。
1898
1901
1905
1906
清末新政:改各级官学为学堂
②戊戌变法失败后:所有考试悉照旧制
设学部,统一管理全国教育;光绪帝废科举
乡试会试全停,城乡遍设学堂;
育人取才合于学校
①戊戌变法:
加设经济特科,选拔经时济变之才;废八股,试策论,考时务策
晚晴科举制发生了什么变化?废除的原因?
【探究】阅读教材,归纳科举制度被废的原因
材料二 自洋务新政以来,为了适应形式的需要,洋务派引进了大量的西方近代自然科学知识,培养了一大批精通洋务的各种新式人才。这实际上已对只培植官僚的传统教育目标造成冲击。
——《晚清科举革废进程中政学关系的变化》
材料一 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 ——梁启超《变法通议》
科举制积弊已久,难以适应新的时代条件
洋务运动引进西学,培养新式人才对传统教育目标的冲击
材料三 科举夙为外人诟病,学堂最为新政大端。一旦毅然决然舍其旧而新是谋,则风声所树,观听一倾,群且刮目相看,推诚相与;而中国士子之留学外洋者,亦知进身之路,归重学堂一途,益将励志潜修,不为邪说浮言所惑,显收有用之才俊,隐我不虞之诡谋,所关甚宏,收效甚巨。且设立学堂者,并非专为储才,乃以开通民智为主,使人人获有普及之教育,且有普通之知能,上知效忠于国,下得自谋其生。 ——袁世凯等《立停科举推广学校折》
新式学堂便于推行新政,培养人才,开通民智,维护清王朝自身的统治
1.除旧:科举制度的变化
一、晚清选官制度的变革
光绪三十一年八月初四(1905年9月2日),清廷颁诏,谕令自次年起停止科举考试。
(1)背景:
政治:
经济:
思想:
民族危机日益严重,维新变法、清末新政的推动;
洋务运动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西学的传播,科举制不能适应时代发展;
仁人志士的推动
其他:
1898
1901
1905
1906
戊戌变法,
设经济特科,选拔经时济变之才;
废八股,试策论,考时务策
清末新政,
设各级学堂(大、中、小、蒙养学堂)
设学部,
统一管理全国教育;
光绪帝废科举
乡试会试全停,
城乡遍设学堂;
育人取才合于学校
(2).过程:
至此(1905年),在中国延续了一千多年的科举制度被废除
(3)科举制度废除的影响:
积极:促进了新式教育制度的建立和发展;有利于推动社会风气的转变;动摇了清王朝的统治基础,间接的导致了清朝的灭亡,推进了中国近代化进程.
消极:造成了中国选官制度的紊乱;导致了清末民初中国政局动荡,军阀混战(士绅阶层日益衰败,武官军人阶层逐渐走向中国的政治舞台,一跃成为社会的领导者)
【知识拓展】科举制落后吗?
当中国社会进入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型时期,科举制恰恰成了新旧经济、政治、文化三对矛盾的焦点,因而成了社会转型的一个综合性障碍。
到戊戌维新至清末新政的几年里,在舆论频频抨击、权臣屡屡奏请之下,经朝廷进退反复、踌躇再三,这项制度终于被一纸诏书彻底注销。
1905年9月2日清廷颁诏,谕令自次年起停止科举考试,从隋朝以来绵延了1300年的科举取士制度至此被划上了句号。
科举制落后的不是选拔形式,而是考试内容:以儒家经典为主的考试内容与社会需求严重脱节。
领域 主要内容 标志性事件
官制 改革
选官 革新
裁减冗署冗官,
改总理衙门改外务部,设新部门,六部制瓦解
选官制度部分更新:
学堂选官制度:
考试结果分5等、奖励出身5等
留学毕业生选官制度:
考试结果分3等,奖励出身2等
1904
《奏定学堂章程》
建立癸卯学制
思考:速读教材,请梳理清末新政中有关官制改革的相关信息。
1905年废除科举制后
学堂选官制度
留学毕业生选官制度
清政府官员选拔的主要方式
近代中国第一部全国统一施行的学制,是现代教育建立的标志,学堂选官制度正式确立标志
2.布新:晚清选官制度改革
一、晚清选官制度的变革
材料:由于变法前的社会舆论普遍认为八股及科举制度是中国落后的根源,因而在维新变法期间,变科举、废八股,改变中国传统的培养人才和选拔人才的方式成为戊戌变法的主要内容。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也幻想以改革教育为突破口,培养新型的资产阶级人才,从而达到政治改革、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挽救民族危机的目的。这在一定程度上对封建制度赖以生存的精神支柱、道德支柱以及理论依据的四书五经的否定。规定把西学和中学置于同等重要的地位,其实就是对传统“中学”占统治地位的否定和挑战。通过皇帝来提倡西学,具有绝对的权威和理所当然的合理性、合法性。从此 ,全面学习西学成为戊戌变法后中国近代教育的主流,西方的政治、经济、文化,如雨后春笋般地被介绍到中国。在维新派的影响下,很多知识分子从八股之学转向西学,西学的队伍得到迅速扩大。 ——摘编自韩小林《戊戌变法与中国近代教育》
【合作探究】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3)概括中国近代选官制度的变革有何特点?
特点:
①为挽救民族危机
②为政治革新服务
③受西学传播的影响
④近代化趋势明显
②考试内容:四书五经
经时济变
①选拔形式:科举选官
学堂、留学毕业生选官
③选官目的:选拔官吏
育人、取才合于一途
归纳:晚清选官制度变革的表现、评价
评价:
积极:有助于培养近代人才;一定程度上完善和扩大国家职能,促进国家体制近代化
消极:改革不彻底,没有触及清政府专制本质。
1912 南京临时政府成立
二、借鉴·探索
——民国时期的官员选拔制度(1912——1949)
1.南京临时国民政府的新探索(1912.1-3)
(1)依据:
孙中山的文官考试思想
(2)内容:
(3)评价:
①积极:①吸收科举制有益成分、借鉴西方文官制度;②文官考试思想进一步奠定了中国文官制度的基础, 对日后民国文官制度的建设产生重要影响.
②消极:因南京临时政府存在时间较短,导致文官选拔制度基本停留在纸面上
思考:孙中山选拔官员的设想有何特点?
既吸收了科举制的有益成分,又借鉴了西方文官考试制度
①在官员选拔方面,以考试制度为主,在“五权宪法”的框架之中,国家建立考试院,主管人才的选拔和任用(考试权独立)
②完善国家政治制度,建立文官的培养、任用、监察等方面的运行机制。(人事权独立)
二、民国时期的官员选拔制度
选拔官员的方式:
考试、甄别
考试 (针对未当官者) 建立标志 1913年颁布《文官考试法草案》
报考条件 国民男子年满21岁者(女子没有资格)
负责机构 政事堂铨叙局
考试类型 文官高等考试(举行过2届)
文官普通考试(举行过2届)
司法官考试
知事试验
留学毕业生甄拔考试
甄别 (针对已当官者) 应用范围 已在文官职位上工作的人
报考条件 检验毕业文凭、调查经历、检查工作成绩、考查学识与工作经验等决定其能否留任
作用 旧人事制度向现代文官制度转变的重要措施
保持行政的连续性与稳定性
思考 归纳北洋政府时期选官制度的特点?
以立法形式实施
男女参政权不平等
选拔措施多样
选拔措施多样
选拔措施多样
考试与资历并重
2.北洋政府时期(1912.3—1928)
二、民国时期的官员选拔制度
3.南京国民政府时期(1928-1949)
公务员制度 背景 1.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形式上统一中国 2.选拔人才,巩固统治
建立
依据
内容 人事制度
考试机关
考试法规
甄别审查
评价
1929年,国民政府制定《公务员任用条例》
1933年,颁布的《公务员任用法》标志着公务员制度建立
以北洋政府的文官制度为基础,继承、吸收了中国传统考试监察和西方文官制度的精华
“官吏”称谓逐渐被“公务员”代替
由最高考试机关——考试院负责(经其考选、铨叙后任用)
1929年公布第一部《考试法》
对一般在职人员,效仿北洋政府,采用甄别审查措施,使其取得任用资格
积极:1.孙中山关于文官考试的思想,几乎全部以法律条文的形式在这一时期得到确立
2.《考试法》允许女子参加考试,具有更强的开放性和平等性
消极:实施过程漏洞百出,任用亲信、拉帮结派现象始终无法禁绝
思考:根据下表,归纳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文官制度的特点?
制度法律化
中西合璧,古今结合
选拔方式多样化
更开放、更公平
二、民国时期的官员选拔制度
南京国民政府一方面以“致力于国民革命”的年限为资格,使国民党员可以绕开文官考试进入文官队伍;另一方面,规定党义为考试科目,对非国民党员进入政府严加限制。
——《北洋政府与南京国民政府文官考试制度之比较》
党派性强
以考试方式选拔官员,是民国时期官员选拔制度的主体
设置专门机构
材料2:事实上,国民政府的公务员制度虽规定较详细,却并未能动摇其专制独裁基础,反而在吏治腐败和专制事实面前,徒具形式,得不到严格执行。……因此,公务员制度及其有关法律规定多被践踏,成效甚微。——白钢《政治制度史》
二、采西——民国时期的官员选拔制度
【探究】根据材料,结合课本,评价南京国民政府公务员制度?
材料1:新兴资产阶级政权引入了西方近现代文官制度建立起具有现代性特征的文官制度。这种文官制度因其公平竞争精神深得人心而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了维护社会稳定的作用。
——徐萍《从进士科举到文官考试》
(1)积极:法律、制度规定严密,考试内容趋于现代化,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
(2)局限:实施过程漏洞百出,任用亲信、拉帮结派现象始终无法禁绝。
二、民国时期的官员选拔制度
三、国情·特色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干部制度和公务员制度(1949至今)
P41历史纵横:
【干部】新中国成立后,主要指中国共产党组织、国家机关、群众团体的工作人员,以及国营企事业单位的管理人员和各类专业技术人员。
P42历史纵横
【公务员】指在各级政府机关中,行使国家行政职权,执行国家公务的人员。除行政机关外,中国共产党机关、人大机关、政协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民主党派机关的工作人员均纳入公务员队伍。
“干部是党和国家事业的骨干,是人民的公仆”
二、采西——民国时期的官员选拔制度
三.新中国的干部制度与公务员制度
【思考】根据教材及所学知识,对比干部与公务员的区别?
1.干部制度演变
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包含国家干部人事管理体制、原则、机构,以及干部选拔、任用、考核、监督、交流、培训等内容。
含义:
由中共中央及各级党委组织部门统一管理的干部制度
民主革命
新中国成立
沿用,并建立了在中共中央及各级党委组织部门统一领导、统一管理下的分类管理的干部制度
十八大以来
干部队伍建设更加规范化、制度化,严格依法依规办事,特别是在干部的廉政建设方面不断完善各项制度和规定,取得很大成绩
1.干部制度演变
改革开放
在干部选拔、任用、考核、奖惩、离休、退休、培训、工资、回避制度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
,逐步实现干部管理科学化、民主化、法制化、现代化,初步建立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干部管理制度。
根本原则党管干部
二、采西——民国时期的官员选拔制度
三.新中国的干部制度与公务员制度
2.公务员制度
2006年
发展完善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正式实施,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得到全方位的推进和改善,考试录用的规模和范围不断扩大。
公务员制度开始推行,随后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建立。
1993年
初步形成
2005年
正式形成
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标志着公务员制度正式形成。
主要变化在于改非领导职务为职级,实行职务、职级并行制度,重新设置了职级序列
(1)建立过程:
二、采西——民国时期的官员选拔制度
三.新中国的干部制度与公务员制度
①公务员政治、文化素质的不断提升,为国家管理人员的队伍建设增添活力。
②有利于营造更加公平公正的用人机制,克服以往干部人事制度的弊端。
③适应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三、创新——新中国的干部制度与公务员制度
材料:新建立的公务员制度,在公务员的范围、职位体系、录用、奖惩、培训、工资福利与保险等各个环节借鉴了发达国家公务员制度的有益经验,大体上是可以与国际接轨的制度,但又具有中国特色。如∶对公务员没有"政治中立"的要求,没有"政务官"与"事务官"之分,各级政府的组成人员包括由同级人民代表大会任免的人员,都在公务员之列。 ——白钢《政治制度史》
二、采西——民国时期的官员选拔制度
三.新中国的干部制度与公务员制度
2.公务员制度
(2)意义:
第一章 总则
第四条 公务员制度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贯彻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组织路线,坚持党管干部原则。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2018年修订)
(1)不搞“政治中立”。
中国公务员必须与党中央保持一致,坚决捍卫和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2)坚持党管干部。
强调坚持党的组织领导,保持党对政府重要领导人选的推荐权。
(3)不搞“两官分途”。
我国公务员制度没有“政务官”和“事务官”的划分。
(4)坚持服务于民的宗旨。
做人民公仆,为人民办事,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
【合作探究】分析西方文官制度与中国公务员制度的区别
角度 西方文官制度 中国公务员制度
指导原则 政治中立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
管理体制 与党派脱钩 党管干部
范围划分 “两官分途” 划分“政务官”和“事务官” 不搞“两官分途”
不论职位高低
都是人民的公务员
服务对象 一个独立的利益集团 为资产阶级服务 代表资产阶级整体利益 做人民公仆,为人民办事
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
相同点 依法管理;公平竞争;功绩制原则;注重权益保障;分类管理。
【合作探究】分析西方文官制度与中国公务员制度的区别
认识:1.没有一成不变的制度,也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制度。
2.现代公务员制度,是适合我国国情的,推动了各项事业的发展。
3.我们要坚定制度自信!
近代以来选官制度的演变历程
1840-1912
1912-1949
1949-至今
晚清时期
民国时期
中华人民共和国
1905
废除科举
学堂选官
留学生毕业生选官
1913
1933
文官考试制度建立
《公务员任用法》
公务员制度开始推行
1993
近代以来选官制度在继承、发展中,不断完善,
逐步形成适合国情的公务员制度
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时间 选官制度 特点 原因 作用
晚清 废科举制,实行学堂选官和留学毕业生选官制 浓厚的封建性 自然经济逐渐瓦解;民族危机加剧;西方宪政思想影响;科举制弊端。 促进思想解放;推动工业化进
程;推动中国民主政治的发展。
民国 文官考试制度(公务员制度) 浓厚的西方化 西方文官制度的影响 为知识分子参政提供机会,体现政治民主化;无力发挥实际效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干部管理制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经济体制改革深化,市场经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完善;经济全球化和国际竞争增强。 建成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满足现代化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知识延伸
中国的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晚清时期
科举制度的变化:
选官制度的变化:
民国时期
南京临时政府时期:孙中山文官考试思想
北洋政府时期:考试制度、甄别制度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
新中国
改革开放前:干部制度
改革开放后:
学堂选官
毕业留学生选官
干部制度
公务员制度
公务员制度
甄别制度
戊戌变法
清末新政
1905废除科举制度
本课小结
课堂小结
【典例研析】(2023·广东·统考高考真题)1902年有人在日记中写道:“今岁省城将一切书院改为大学堂,选才华秀美者入堂肄业,每月给薪水,所学以西法为要,有主教,有助教,以通西法者为之,此外又延洋夷为师(刻下尚未延来),在堂助教者,闻洋夷为师而告退之者数人,可谓有志气者矣。”这反映出( )
A.作者具有排外倾向 B.作者主张中体西用
C.维新运动渐入高潮 D.天朝上国观念盛行
【答案】A【详解】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02年中国。据材料“在堂助教者,闻洋夷为师而告退之者数人,可谓有志气者矣”可知,作者对新式学堂部分助教因为学堂聘请洋人为师采用辞职形式抵制的行为大为赞赏,可见作者具有排外倾向,A项正确;
【典例研析】(2022·天津·统考高考真题)1897年,因听闻科举欲求变新,浙江很多人纷纷购买主张维新的《时务报》,以备应试,但很少有人“真能潜研精讨以究中西治乱、强弱之故”;当年科举考试“犹然故辙”,购报者遂意兴索然。此现象说明当时的科举( )
A.侧重选拨时务人才 B.极大促进西学传播
C.尚未发生实质变化 D.深刻推动制度革新
【答案】C【详解】科举考试“犹然故辙”是指科举考试还是之前的内容,没有发生根本变化,这沉重打击了想要了解维新变法的群体,C项正确;此时的科举考试没有发生根本变化,因此不是侧重选拔实务人才,更不可能极大促进西学的传播和深刻推动制度革新,排除ABD项。故选C项。
【典例研析】(2023·湖南株洲·统考一模)下表是清末学堂数据统计表(部分),它表明A.清末新政较重视实用人才的培养
B.清末基本实现初等教育的普及
C.选官制度调整推动学堂教育发展
D.中国教育近代化由此拉开帷幕
学堂 时间 初等学堂 中等学堂 高等学堂 师范学堂
学堂数 学生数 学堂数 学生数 学堂数 学生数 学堂数 学生数
1907 34650 918586 419 31682 455 35671
1908 41379 1192721 440 36264
1909 51678 1532746 460 40468 110 20267 415 28572
根据周予同《中国现代教育史》第138、178、221、274页
【答案】C【详解】从材料数据可知,这一时期各类学堂数量及学生人数总体上呈增长趋势,结合所学知识,1904年,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学堂选官制度由此设立,C项正确;
【典例研析】(2023·福建厦门·厦门双十中学校考模拟预测)新中国成立后,经过1953年的普选,妇女参政人员逐步增多,参加机关工作的女干部数量也在逐年增加。据统计,从1952年到1953年,区级以上专职妇女工作干部,由634名增加到1189名。材料表明,新中国成立后( )
A.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 B.真正地实现了男女平等
C.妇女的政治地位提高 D.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立
【答案】C【详解】根据材料“从1952年到1953年,区级以上专职妇女工作干部,由634名增加到1189名”并结合所学可知,新中国成立后,开展普选,女干部数量大幅度增加,表明新中国成立后妇女的政治地位逐步提高,C项正确;
【典例研析】(2023·吉林白山·抚松县第一中学校考三模)1964年,中共中央组织部在关于科技干部管理工作条例试行草案给党中央的报告中提出了干部考核的内容(部分)。这些内容表明( )
A.干部管理机制深受政局影响
B.国家高度重视科技队伍建设
C.科技干部考核突出业务素养
D.政府对科技干部考核理性化
方面 内容
政治思想 考察了解他们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认识和执行情况,在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的政治斗争中的表现和他们的政治历史、道德品质和思想作风
业务 考察了解他们完成工作任务的情况和工作的贡献、科学技术水平和业务能力
考核方式 主要通过阶级斗争、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三大革命运动,把他们的政治历史、工作情况和科学技术水平切实掌握起来
【答案】A【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实行干部管理制度,政治思想是考核的首位,其中涉及科技干部的阶级斗争表现是考核的主要内容,反映了这个时期干部管理机制深受政局影响,A项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