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骚》教案
教学设想:
因为年代久远,本诗古奥难懂,好在课文下面给出了详细的注释。应该首先让学生参照注释,扫除语言文字障碍。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能积累一定的文言字词。在读懂的基础上,再来鉴赏屈原的艺术形象,品味屈原内在的深厚思想感情,学习屈原的写作技巧。又因为楚辞是在歌谣的基础上脱化而来,具有很强的韵律节奏,所以朗读背诵是本诗必须着力把握好的,让学生在朗读背诵中理解屈原,培养语感。受到古楚文化的熏陶。并识记相关的名言名句
知识目标:
了解“楚辞”《离骚》和屈原的相关知识
学习积极浪漫主义的创作手法:丰富的想象,形象的描述。
了解吟诵古诗词要注意的基本问题
掌握节选部分的思想内容
能力目标:
1、掌握文言实词、虚词,培养学生阅读古诗文的能力。
2、培养通过理解诗文,领会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
德育目标:
感受屈原热爱祖国、忧国忧民的情怀,不与恶势力同流合污,执著追求理想的高尚节操。
教学重点:
1、鉴赏《离骚》,学习屈原的高尚品德。
2、有感情、有节奏地诵读并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1、诗作中疑难的字、词及表达含蓄的句子的理解
2、香草美人比喻的理解
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归纳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指导诵读离骚,疏通文意
第一步:导入课文
同学们,我们来一起背诵一遍毛泽东的词《沁园春·雪》(学生背诵)……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同学们,\"风\"是指《诗经》中的《国风》,\"骚\"即《楚辞》中的《离骚》。《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楚辞》是我国第一部文人创作的诗歌,《诗经》《楚辞》分别开创了我国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诗风,\"风骚\"也因此成为文学的代名词。《离骚》是《楚辞》中的名篇,本课就让我们在文学的殿堂里接受美的熏陶。
第二步:指导诵读
放朗读录音第一遍
要求学生注意听准字音
正音:
苗裔(
)
联(
)
孟(
)
庚寅(
)
揆(
)
肇(
)赐
扈(
)
纫(
)
骐骥(
)
汨(
)
搴(
)
道(
)夫先路
蕙(
)
耿(
)介
昌被(
)
险隘(
)
踵(
)武
荃(
)
蹇蹇(
)
羌(
)路
点一名学生朗读,指正生字的读音
全班学生齐读课文
放朗读录音第二遍
要求学生注意听句子的节奏。
教师总结骚体诗的诵读节奏:
骚体诗一般是三四个节拍,随文切分。
如 昔/三后/之纯粹兮,固/众芳/之所在
唯/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学生齐读课文
放朗读录音第三遍
要求学生注意听准停顿和轻重,“兮”字的延长
教师指导:停顿一般在:1主谓之间
2动宾之间
3虚词(之、以、而、兮、焉)停顿
4重读一般在感情的高潮,问句
学生自由读课文三到四遍
放朗读录音第四遍
让学生轻声跟读
要求
1不能读破
2体会整篇文章的感情基调
3注意上下章之间的情感变化
第三步:参照课下注释自由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要求学生借助课下的注解,疏通课文的句子,注意生字、生词及常用字、词的特殊用法。古今词义的不同
第四步:布置课后作业:收集《离骚》《楚辞》屈原的相关文学常识
第二课时:学习写作技巧,体会思想感情
第一步:温习巩固
师生协作完成上节课布置的作业(答案见文本解读)
第二步:总结节选部分的内容:
明确:
内美
历史上三后尧舜的教训
自己
+忠
修能
希望国君光明正大
第三步:总结屈原形象:
(要求学生找出文中相关语句)
明确:他血统高贵,器宇不凡:(第一、二小节)
他身披花草,美丽华彩:(第三小节)
他勤勉修行,自强不息:(第四、五、六小节)
他赤胆忠心,胸怀炽烈:(第七、八、十一、十二小节)
他疾恶如仇,鄙视群小:(第九小节)
他执著理想,不惧安危:(第九小节)
第四步:学习香草美人比喻
(完成课后练习第二题)
明确:香草比喻内在的美好品德
美人比喻理想中的君王
荃草比喻现实中的君王
采披辟芷,江离,秋兰比喻修身养性
乘骐骥比喻追求美好的政治理想
黄昏以为期比喻君王失信
引申拓展;中国文化中的菊花,荷花,竹等的象征意义
第五步:屈原名句拓展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