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骚(节选) 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离骚(节选) 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8-09 16:10:2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3.2.5《离骚(节选)》共1课时学案(苏教版必修3)
屈原
学习目标:
1、了解本文的结构思路,把握本文的思想内容。
2、积累文言实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3、体味本文的表达特点,领会屈原的浪漫气息。
4、领会作者的做人原则,学习他忠贞为国的伟大人格。
学习重点:
1、了解本文的结构思路,把握本文的思想内容。
2、积累文言实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3、体味本文的表达特点,领会屈原的浪漫气息。
4、领会作者的做人原则,学习他忠贞为国的伟大人格。
学习难点:体味本文的表达特点,领会屈原的浪漫文风。
学习过程:
课堂学习案
【新课导入】
楚怀王三十九年(公元前300年)春,屈原被鞭笞流放到汉北。此间他作了《离骚》,这是屈原的代表作,也是我国古代最长的一首抒情诗。作者运用美人香草的比喻、神话传说和丰富的想象,表达了作者革鼎图制的政治抱负和同腐朽势力作斗争的坚强意志,抒发了诗人爱祖国的炽热感情,是我国浪漫主义长诗的鼻祖。
屈原的“美政”理想是“举贤而授能兮,循绳墨而不颇”,这是导致他在现实中碰壁的根本原因。“举贤授能”就是要任人惟才,反对世卿世禄,限制旧贵族对权位的垄断;“循绳墨而不颇”就是要完善法度,限制旧贵族的种种特权。这极大地触犯了楚国旧贵族的利益。屈原意识到楚国的危险处境,深知楚国只有改革政治,才能富强起来,才能与强秦抗衡。他一心为国家的前途考虑,群臣却只顾自己眼前的利益,这就形成了尖锐的矛盾。再说,屈原又洁身自好,决不与周围群小同流合污,并誓死坚持真理,捍卫理想。而楚怀王又贤愚不分,没有主见,轻易听信周围群小的挑拨。而楚怀王昏庸浅薄,经不起小人挑拨,不能采纳他的主张,疏远了他。
【整体感知】
1、内容感知
⑴思路结构
《离骚》是《楚辞》篇名,是中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离骚》又常被看作屈原全部作品的总称。
是屈原一生寻求爱国真理并为之奋斗不息的一个缩影。选文共12句,可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第
句):

第二部分(第
句):

⑵第一至四句作者为什么要介绍自己的家世、出生年月日和名字由来?
答:                                    。
⑶第五至十二句作者具体写了哪些内容?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
2、写作特点感知
⑴简析《离骚》的语言特点。
答:

⑵结合选文,体会屈原诗作的浪漫主义气息。
答:

【思考探究
】(师生共同探究)
1、从节选部分来看,你认为当时的楚国有怎样的政治环境?你如何评价屈原?
答:                                    。
2、学习这篇文章,你有哪些启发?(言之有理即可)
答:

3、结合你对屈原《离骚》的了解,小议屈原的人格理想。
答:

参考答案:
课堂学习案
【整体感知】
1、内容感知
⑴思路结构
第一部分(第
1——4
句):自述家世、出生年月日和名字由来。
第二部分(第
5——12句):通过比喻,自述一生不断追求美好事物、提高自身修养的嘉德懿行。
⑵答:说明自己与楚王是同宗,对楚国的兴亡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表现出诗人高度的自重与自爱。
⑶答:内美且修能;朝搴夕揽惜时修德;时不我待,担心美人迟暮;弃秽改度任用贤才。
说明诗人有着美好的品德,又胸怀大志,积极进取,忠君忧国。愿为国家效力,一往无前地做革新强国的先驱者,为楚王和国家献身。
2、写作特点感知
(1)答:①汲取了散文的笔法,行文灵活多变。句式以六言为主,兼有杂言,整首诗整齐而节奏鲜明。
②对偶句式的运用。如诗中的“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
“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等句,句式整齐.情文并茂。屈原对南方民歌的吸取和发展,在诗中大量锤炼的对偶句,是对诗歌语言发展的重大贡献,对后来的诗赋词曲等各种文学样式的语言运用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③大量运用比喻手法。用香草比喻内在的美好品德;用美人比喻理想中的君王;用采摘和披挂江离秋兰比喻修身养性;用乘骐骥比喻追求和实现美好的政治理想。
④大量运用“兮”字,不仅加强了生活色彩,而且使诗歌婉转动人。
⑵答:本诗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气息。具体体现在丰富的联想和想像上,在诗中,诗人尽情地发挥他那神奇的想像力,用奇特的爱好表达心声,把现实的背景与虚设的幻境巧妙地融为一体,表现了屈原志洁行高,执着追求的精神,显示了浓厚的浪漫主义气息。
【思考探究】
1、答:从节选的这部分诗中,我们即可以看出屈原时代是一个黑暗笼罩的世界。国君昏庸,政治颓废,诗人却总是掏出燃烧的心举过头顶,拆下肋骨当火把,照亮前行的路;即使遭遇厄运,诗人也总是坚持真理,崇尚高洁,高擎爱国主义之纛,甘做时代的引领人。从这种意义上讲,诗人永远是中华民族的光辉榜样。
2、答:①一个人即使身处逆境,也要为崇高远大的理想而奋斗,决不能动摇和悔改。
②人生的道路是曲折而漫长的,但为了追求真理,应不屈不挠,勇往直前。
③在污浊的环境中,应保持自己的高洁品质。要热爱祖国。
3、答:小议屈原的人格理想
屈原是中国古代文化形成初期即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代表性人物,他的人格渗透着那个时代的精神。西周以来的上层文人以周礼为准则,张扬德治主义、民本主义。屈原作为战国时期楚国的上层文人,他继承了西周时期的德治文化和民本主义,形成了自己的“美政”观。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是屈原民本思想的诗意的表现。屈原的美政观的进步性还表现于他“举贤授能”的主张。屈原把“举贤授能”看作实现美政的必要手段,在诗中反复陈述自己的观点。
屈原的人格理想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内美”.一是‘修能”。所谓“内美”,依诗中所说,就是指高贵的血统、显赫的家世、特殊的才能(降神)和身份(巫师)、嘉美的名与字。这些,都是得自先人、与生俱来的,是植根于特殊的文化背景而获得的。屈原认为这些是他内在具有的美德,称之曰“内美”,以之作为人格理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作为人格理想另一部分一一“修能”的基础。所谓“修能”,依诗中所说,是指在“内美”基础上依靠后人道德修养所达到的人格成就。审视他的作品,大致可得三点:其一忠君观念,是较突出的声音;其二,仁义观念,是他的追求;其三,贞正意识,是他作品的主调。
屈原的人格复杂独特。内涵无比丰富,是西周以来时代精神的集中体现。他“九死不悔”地追求自己的人格理想。屈原是最后的贵族,又具有“士”的品质,关怀民众,充满新兴阶级的积极进取精神。他向往德治,深谙儒家,又主张修明法度,举贤任能。他站在理沦的高峰,又有奔走呼号的实践,屈原是站在那个时代颠峰的人格典范。(此题有一定难度,教师可引导学生进行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