氓 练习(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氓 练习(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5.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8-09 16:14:0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氓》
一、语言文字运用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愆延(qiān)     卜筮(shì)
垝垣(yuán)
绿衣黄裳(shānɡ)
B.桑葚(rèn)
汤汤(shānɡ)
贿赂(huì)
东渐于海(jiàn)
C.内疚(jiù)
狁(yǎn)
淇水(qí)
靡不有初(mǐ)
D.消弭(mǐ)
腓骨(féi)
沃若(ruò)
载笑载言(zài)
解析 A.裳chánɡ;B.葚shèn,渐jiān;C.xiǎn。
答案 D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伦敦奥运会的开幕,打乱了他夙兴夜寐的生活习惯,他每天不分白日黑夜的守在电视机前,欣赏着各种赛事。
B.该市为了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在资金、土地、管理和分配几个关键环节,采取了孔武有力的措施,确保了保障性住房建设的顺利铺开。
C.这些新入伍的战士,面对军旗,一个个信誓旦旦,表示要在部队这个大熔炉中百炼成钢,为祖国的国防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
D.一天8节正课,早晨一节早读,傍晚一节周练,晚上三节自习还分给各科老师,这样的无缝隙安排,叫学生不遑他顾,哪里谈得上自主学习,自主探究。
解析 A.夙兴夜寐:多用来形容勤奋。B.孔武有力:形容人非常勇猛、有力量。C.信誓旦旦:形容誓言说得非常诚挚,多用于对人发誓且多含贬义。D.不遑他顾:没有空闲考虑别的。
答案 D
3.下列每组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体无咎言(全,一点儿)  三岁食贫(三年来)
B.士也罔极(标准)
总角之宴(少年时代)
C.无食桑葚(没有)
言笑晏晏(欢乐的样子)
D.薇亦刚止(刚才)
忧心孔疚(非常痛苦)
解析 A.体:卜筮的卦象,三岁:多年;C.无:通“毋”,不要;D.刚:硬,指薇菜变老。
答案 B
4.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B.
C.
D.
解析 A.上句:介词,把;下句:连词,来。B.均为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C.上句:连词,又……,又……;下句:副词,已经。D.上句:动词,想;下句:语气词,无实义。
答案 B
5.对下列四句诗艺术手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桑之落矣,其黄而陨”:用了比和兴的手法,意指女子的憔悴和被弃。
B.“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用了赋的手法,桑葚是甜的,但多吃易醉,爱情是美好的,但太痴情易上当。
C.“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以乐写哀,以哀景写乐,倍增其哀乐。
D.“淇则有岸,隰则有泮”:兴中有比,言下之意为水有岸,泽有边,我的痛苦为何没尽头。
解析 B项应为“比”的手法。
答案 B
6.下列关于《诗经》的文学常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305篇,古时也称“诗三百”。它和乐、射、御、书、数一起被称为“六艺”。
B.所谓“风”“雅”“颂”是《诗经》中的三部分;“赋”“比”“兴”是《诗经》的表现手法,后人把这两者合称为“六义”。
C.我国文学史上向来以“风”“骚”并称。“风”就是指《诗经》中的“国风”民歌;“骚”就是指屈原的代表作《离骚》。“风骚”就是指我国古代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传统,后代用“风骚”泛指文学。
D.“风”指十五国风,大多为民间歌谣;“雅”分大雅、小雅,是宫廷乐曲歌辞;“颂”分为周颂、鲁颂、商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
解析 A项,提到的“六艺”有两种含义,一是指六部经书,即《诗》《书》《礼》《易》《春秋》《乐》;一是指六种技能,即:礼、乐、射、御、书、数。《诗经》当为六部经书之一。
答案 A
7.阅读下面的信息,总结微信的几个特点。总字数不得多于20字。
微信是一款即时通讯服务应用软件。微信支持跨系统平台操作,多款系统平台均可使用。用户可通过网络用手机、平板或网页快速发送语音、视频、图片、文字。微信还附带“摇一摇”、“漂流瓶”、“朋友圈”、“公众平台”、“语音记事本”等多个服务插件。微信不仅软件本身完全免费,而且大部分功能都不会收取费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平台多,通讯内容多样,功能丰富,免费
8.根据下列诗句的意境,围绕“环保”问题写一句广告词。
(1)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2)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3)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好的意境不应只在文学作品中。
②古人笔下的美好意境,岂能毁于我辈之手。
③诗歌中的意境是古人创造出来的,现实中的美景是我们保护出来的!
二、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1题。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自我徂尔,三岁食贫。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女也不爽,士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兄弟不知,咥其笑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9.请说一说“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这两句的含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氓笑嘻嘻的,假装换丝,实际上向女主人公求婚。一方面氓并不严肃,另一方面他求婚心切。这两句既表现了氓的虚伪、狡黠急切,又为下文两人的婚姻悲剧埋下了伏笔。
10.《氓》这首诗里,女主人公对于那个负心汉的称呼在不断变化,试分析称呼变化与女主人公感情变化二者之间的联系。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女主人公开始时用叙述语气称男方为“氓”,是因为双方婚姻关系未定,感情还较疏远。当面称对方为“子”,尊重、客气、有礼貌,也透露出女主人公愿与对方建立婚姻关系的想法。“复关”流露出热恋中女子的强烈思念。“尔”是第二人称代词,直呼对方,是因为女子明白双方婚姻关系已定,感情距离已拉近,这样称呼更加亲切。女主人公在遭遇婚姻不幸后,深思教训,用“士”来称呼丈夫,合乎身份、讲究礼节,却也含有嘲讽的意味。
11.诗中多次写到淇水,有什么作用?试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对作者的思想态度和写作手法的分析能力。解答时,应引用原诗中的句子进行分析。
答案 诗中三次写到淇水,借淇水揭示了女主人公的感情轨迹。当初“送子涉淇,至于顿丘”,渡过淇水他们定下了婚期,淇水见证了他们的欢乐时光;现在,女主人公被遗弃了,作为弃妇,她又见到了淇水,淇水勾起了她的回忆,令她不能自已,“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多么令人伤心啊;但是“淇则有岸,隰则有泮”,女主人公并不是软弱无能的人,她不靠男人也能活着,最后她坚强起来,“反是不思,亦已焉哉”表达了她决绝的态度,令人敬佩。这是运用了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手法。
三、能力提升
(一)阅读《采薇》节选,完成12~13题。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12.下列对这些词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是说出征时是春天。“依依”形容柔弱的柳条随风摇摆不定的样子,似乎是为人送行,又似乎表示挽留。
B.“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是说归来时是冬天。“霏霏”是形容雨和雪下得很大,似乎表示欢迎,又似乎表示冷漠。
C.“行道迟迟”的意思是慢慢地在路上走。
D.“今我来思”一句中的“思”,“载渴载饥”一句中的“载”都是语助词。
解析 “霏霏”是形容雪下得很大。雨,动词,下(雪)。
答案 B
13.下列对选段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首诗运用了起兴的手法。
B.前四句运用情景交融的手法,以出征时和归途中所见的不同景色对比,写出了内心的伤悲。
C.这首诗写的是守边战士在归途中的心情,通过诗句,我们可以想象他们守边时的境况,对从军生活的厌倦,对和平的家庭生活的向往和留恋。
D.“行道迟迟,载渴载饥”两句是直接描写,最后两句是直接抒情,但感情是克制的、平和的,体现了《诗经》“哀而不伤”的特点。
解析 A项,选段没用起兴的手法。
答案 A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14~16题。
芣  苢①
采采芣苢,薄言②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③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④之。采采芣苢,薄言捋⑤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⑥之。采采芣苢,薄言⑦之。
注 ①选自《诗经·周南》,这是妇女们采集野菜时唱的民歌。芣苢(fú
yǐ):车前(草名),可食。②薄、言:都是语助词,无实意。③有:得到。④掇(duō):摘取,拾取。⑤捋(luō):成把地握取。⑥袺(jié):手持衣角盛物。⑦(xié):把衣襟掖在腰带间装物。
14.《诗经》使用赋、比、兴手法,本诗使用的手法是________。
解析 通过全诗“采”“有”“掇”“捋”“祮”“”等,可看出本诗在直言采芣苢之事,可判定手法为赋。
答案 赋
15.这首诗生动地表现了采集野菜的劳作过程。这种过程在诗中是怎样具体表现出来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采集野菜的劳动过程,主要体现在“采”“掇”“祮”和“有”“捋”“”等动词上,通过这些动词来展现妇女们劳动的场景。
答案 通过动词的变换表现出来。
16.前人读这首诗说:反复讽咏,“自然生其气象”。你读这首诗,眼前出现了什么样的景象?请概括描述。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妇女们在田野上边采野菜边唱歌,一派欢快的劳动景象。
(三)阅读下面的《诗经·风雨》,然后回答问题。
风雨凄凄,鸡鸣喈喈①。既见君子,云胡不夷②?
风雨潇潇,鸡鸣胶胶③。既见君子,云胡不瘳④?
风雨如晦,鸡鸣不已。既见君子,云胡不喜?
注 ①喈喈(jiē)鸡叫的声音。②夷:通“怡”,喜悦。③胶胶:鸡叫声。④瘳(chōu):病愈。
17.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表达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主要运用赋、兴的手法,渲染了一种凄凉的气氛,烘托了主人公相思、惆怅之情。
18.诗人在三章中是如何表现主人公情感变化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诗人变换了三个表心理状态的动词——“夷”“瘳”“喜”来表示思妇一霎那间感情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