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4《锦瑟》共1课时学案(苏教版必修4)
学习目标:
1、把握诗意,明确其表现手法及其好处。
2、通过诵读及分析,品味李商隐诗的朦胧特点。
3、背诵默写。
学习重点:
1、把握诗意,明确其表现手法。
2、通过诵读及分析,品味李商隐诗的朦胧特点。
3、背诵默写。
学习难点:
1、把握诗意,明确其表现手法及其好处。
2、通过诵读及分析,品味李商隐诗的朦胧特点。
教学过程:
课前预习案
1、字音
锦瑟(
)
五十弦(
)
惘然(
)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1)锦瑟无端五十弦
(2)一弦一柱思华年
(3)只是当时已惘然
3、相关知识
李商隐,晚唐诗人,字
,号
,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县人)。
李商隐的诗歌,有的抒发自己政治失意的痛苦心情,有的反映晚唐的政治生活,有的是托古讽今的咏史之作,还有一类描写爱情生活的无题诗,最为后代读者所喜爱。作品有
。
4、有关《锦瑟》的评述
⑴.(《锦瑟》)此悼亡诗也。意亡者善弹此,故睹物思人,因而托物起兴也。瑟本二十五弦,弦断而为五十弦矣,故曰“无端”也,取断弦之意也。“一弦一柱”而接“思华年”,二十五而殁也。“蝴蝶”“杜鹃”,言已化去也;“珠有泪”,哭之也;“玉生烟”,葬之也,犹言埋香瘗(yì)玉也。此情岂待今日追忆乎?只是当时生存之日,已常忧其至此而预为之惘然,必其婉弱多病,故云然也。(清·朱彝尊《李义山诗集》评语)
⑵.诗以锦瑟起兴,“无端”二字便有自讶自怜之意,此锦瑟之弦遂五十耶?瑟之柱如其弦,而人之年已历历如其柱矣,即孔北海所谓五十之年忽忽至也。庄生梦醒,化蝶无踪,望帝不归,啼鹃长托,以比华年之难再也。感激而明珠欲泪,绸缪而暖玉生烟,华年之情尔尔。不但今日追忆无从,而在当日已成虚负,故曰“惘然”。(清·杜诏、杜庭珠《唐诗叩弹集》评语)
⑶.此义山有托而咏也。首言锦瑟之制,其弦五十,其柱如之,以人之华年而移于其数。乐随时去,事与境迁,故于是乎可思耳。若乃华年所历,适如庄生之晓梦,怨如望帝之春心,清而为沧海之珠泪,和而为蓝田之玉烟。不特锦瑟之音有此四者之情已。夫以如此情绪,事往悲生,不堪回首,固不可待之他日而成追忆也。然而流光荏苒,韶华不再,遥溯当时,则已惘然矣。此情终何极哉!此诗说者纷纷,谓锦瑟为贵人爱姬者,刘贡父也;谓为令狐楚之妾者,计敏夫也。自东坡谓咏锦瑟之声,则有“适怨清和”之解,说诗家多奉为指南。然以分配中两联,固自相合。如“无端五十弦柱”、“思华年”则又何解以处此?详玩“无端”二字,“锦瑟弦柱”当属借语,其大旨则取五十之义,“无端”者犹言岁月忽已晚也,观下句自见。顾其意言所指,或忆少年之艳冶,而伤美人之迟暮;或感身世之阅历,而悼壮夫之晼晚,则未可以一辞定也。(清·王清臣、陆贻典《唐诗鼓吹笺注》,评语)
⑷.此言贵妃殁后,徒闻在海外蓬莱之上,其与玄宗他生之夫妇未卜,而此生则已休矣。所以清宫长夜,无与为娱,徒闻卫士之鸣柝,无复鸡人之唱筹,盖形其萧条寂寞之情也。因思此日,六军衔愤而同驻马,当时七夕信誓而笑牵牛,其为哀乐何如矣。而余所惜者,四十四年之天子不能保一贵妃,反不如卢家夫妇犹能百年相守也,是不重可叹哉?(同上)
⑸.海外九州,事属虚诞,帝乃求妃之神于方外乎?他生未必可期,此生已不可作,何复废寝思之耶?虎旅鸡人,几于虚设矣。吾想六军皆驻,徒然七夕私盟,五十年天子,求保一妇人而不可得,堪为色荒之戒矣。(唐汝询)言相传太真在蓬莱而其实就死。此时帝在军中,有刁斗之声,无朝廷之乐,然则笑牵牛之常隔,反不如卢妇之白头矣。(清·唐汝询《唐诗解》唐汝询、吴昌祺评语)
⑹.玉妃既缢之后,上皇悲不自胜,因而谬托方士家言,言方士排神驭气,至于海外仙山,抽簪轻叩院门,果有太真出现,授以钿盒半扇,仍约生生夫妇,此无非欲聊自解释者也。今先生特又劈手夺去其说,言他生则我不能知,至于今生,则眼见休矣!因急以三四实之,言既是他生尚愿夫妇,何不今生久住宫帏,而乃自致马嵬宵柝,永辞上阳晓漏耶?便令方士饰说更无以得申也。此六军、七夕、驻马、牵牛,随手所合,不费雕饰,而当时陈玄礼侃侃之请,与长生殿密密之誓,一时匆匆相逼,遂成草草不顾,写来真如小儿木马,鬼伯蒺藜,既复可笑,又复可悯也。末言四十余年天子,而不能保一妇人,以为痛戒也。(清·金圣叹《贯华堂选批唐才子诗》评语)
课堂学习案
【新课导入】
李商隐的诗风跟白居易截然相反,白居易的诗妇孺皆懂,而李商隐的诗虽好学深思之人读来也很费力,特别是他的无题诗,大多有一种朦胧的境界,不易得到确切的解释。尽管如此,如果单从艺术鉴赏的角度来读,它又可以给人以美的享受。这首诗虽题为《锦瑟》,但并非咏物,不过是按古诗的惯例以篇首二字为题罢了,所以也要算做一首无题诗。
既为朦胧诗,就要朦胧的理解。本诗常见的几种理解有:思念而不能相聚的痛苦;对亡妻的深情悼念;作者的自伤。
【整体感知】
1、内容感知
这首七律借
、
、
、
四个典故,写出了诗人一生的失意潦倒和惆怅,表达了哀怨悲伤的思想情感。
1—2句:
3—4句:
5—6句:
7—8句:
2、写作特点感知
(1)构思新奇:
(2)具有朦胧美:
【思考探究】(师生共同探究)
1、你对本诗的标题“锦瑟”是如何理解的?
答:
。
2、怎样理解“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这两句诗?
答:
。
3、如何理解本诗诗意朦胧的特点?
答:
。
随堂检测
(一)【语基检测】
1.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锦瑟无端五十弦(没有原因)
B、一弦一柱思华年(回忆)
C、望帝春心托杜鹃(托付)
D、此情可待成追忆(此时)
2.对下列诗句运用的修辞格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对偶、拟人)
B、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对偶、借代)
C、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拟人)
D、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对偶)
3.
名句默写。
(1)
何当共剪西窗烛,
。
(《夜雨寄北》)
(2)
,蜡炬成灰泪始乾。
(《无题 》)
(3)
身无彩凤双飞翼,
。(《无题 》)
(4)
,碧海青天夜夜心。(《 嫦娥
》)
(5)
桐花万里关山路,
。
(《韩冬郎即席为诗相送》)
(二)【阅读检测】
课内阅读
阅读李商隐的《锦瑟》,回答问题。
锦瑟
李商隐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4、“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中诗眼是哪两个字?为什么?
5、最后一联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请作简要分析。
延伸阅读
(三)、阅读下面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柳
李商隐
曾逐东风拂舞筵,
乐游春苑断肠天。
如何肯到清秋日,
已带斜阳又带蝉。
6、、试析“曾逐东风拂舞筵”中“逐”、“舞”字的精妙之处。
7、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作简要分析。
(三)语言运用
8.照应给出的诗句,在下面的横线上补写两个句子,使诗歌立意完整。
你走了,没有留下地址,只留下一串笑容在夕阳里;
你走了,没有和谁说起,
;
你走了,没有说去哪里,只留下一串影子在小河里。
你走了,
,双眼动荡在露珠里,影子摇晃在河水里。
哪里都有夕阳,哪里都有露水,哪里都有小河。你走了,留下整个的你!
9、按表达要求在各小题下面的横线上将下列词语组成句子。(不能增减词语)
5月3日校长是在会上向灾区提议
捐款
全校师生
(1)以“5月3日”为表达重心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以“校长”为表达重心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课前预习案
1、
sè
xián
wǎng
2、(1)不知原因(2)青春年华,这里指一生(3)迷惘,茫然
3、义山
玉谿生
《李义山诗集》
课堂学习案
【整体感知】
1、内容感知
“庄生梦蝶”“杜鹃啼血”“沧海遗珠”“蓝田日暖”
1—2句:由听瑟弦诉说思念往昔。
3—4句:由庄周化蝶,望帝托鹃思念亲人。
5—6句:由美人眼泪化珍珠,蓝田美玉化轻烟进一步写眷恋。
7—8句:追忆悲欢离合仍是一片茫然。
2、写作特点感知
(1)构思新奇:
开头写锦瑟诉说“一弦一柱思华年”思之殷切,思之缠绵。声声诉述思念之切。结尾句“当时惘然”“追忆此情”,使悲欢离合之情更令人断肠。可见作者构思之精巧。
(2)朦胧美:
诗人用“庄生”梦中的浪漫神奇想象,把人人带入美好的梦幻景象,令人神往;又用“望帝”把心托给“杜鹃”仿佛置身于“杜鹃啼血”的氛围中,更感受到离别后的思念这深。梦中的朦胧美如一幅画,雾也朦胧,水也朦胧,美人鱼落泪,蓝田美玉在阳光下闪光,仿佛燃烧出缕缕轻烟,冉冉飘拂。
【思考探究】
1、“锦瑟”或名“无题”,题目“锦瑟”是取句首两字,是一首广为传诵的诗。有人认为是为名为锦瑟的侍婢而作的缠绵悱恻的爱情诗,有人也认为可能别有寄托或悼念亡妻之外,或表现封建士大夫隐秘难言的爱情生活,也有的以为其诗是诗人回顾反思平生遭际之作
2、这两句紧承上文“思华年”一语,写诗人回忆中的感受。出句用庄周梦为蝴蝶事,似乎有这样的意思:昔日的理想和情思是那样美好,在回忆中又是如此真切,的确使人迷恋,致使诗人觉得它才是真实的存在,而眼下的困顿状况只不过是一场梦。但又可以反过来理解:如果眼下的困顿状况是真,则昔日美好的理想和情思岂不成了虚幻的梦 这真是“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 蝴蝶之梦为周与”!诗人已经完全陷入一种迷惘的境界之中了。对句用望帝魂化杜鹃事,则似乎表明了诗人对“华年”的一往情深,即无论是梦是真,他都不会让自己的“春心”(也就是他的美好理想和情思)自生自灭,即使他死去,也要像望帝那样借杜鹃的啼声唱出自己的悲哀。这两句各用一事,而衔接自然,如出一意。
3、此诗营造的四个画面,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既清丽静谧,又如梦如幻。“庄生”句本来就是描绘梦境,“望帝”句则是一个近似神话的虚幻传说。颈联两句虽有日月映照,同时又有烟雾弥漫,水汽蒸腾。画面的虚幻迷离,抒情的含蓄婉约,典故、象征、暗喻手法的兼举并用,使诗歌呈现出一种隐约朦胧、云裹雾罩的意境,极富吸引力。因而,尽管人们对此诗旨意不甚了了,却依然为它的情调、画面、气氛、意境所吸引,吟诵于口而思索于心。
随堂检测
(一)【语基检测】
1、D(此:这样)
2、B(诗人自比为长城)3、(1)
却话巴山夜雨时(2)
春蚕到死丝方尽(3)
心有灵犀一点通(4)
嫦娥应悔偷灵药(5)
雏凤清于老凤声
(二)【阅读检测】
课内阅读
4、诗眼是“迷”和“托”。“迷”字写出了年轻的诗人在现实和梦幻中穿行,充满期待。“托”字却写世路艰难,所有美梦终成空幻。“托”于杜鹃的哀音,是断肠的结局。一“迷”一“托”正是诗人人生的写照,精彩传神。
5、最后一联是全诗的总结。“此情可待成追忆”是说上面说的那种情感已在心底沉淀了很久,现在再来回想,真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后一句“只是当时已惘然”是说当时的感受,可联系上文看,这种惘然之情现在更甚。
延伸阅读
6、“逐”字写柳枝追逐春风,运用拟人手法,变被动为主动,写出了柳条的蓬勃生机。“舞”字生动地写出了春柳的婀娜多姿,也写出了柳枝的欢乐。
7、对比。前两句写春日之柳追逐东风,在繁花似锦的春日,在热闹非凡的乐游苑的舞筵上,与舞女翩翩起舞;后两句写秋日之柳,清秋斜阳,秋蝉哀鸣,何等萧条凄凉。春日之柳的繁盛反衬出秋日之柳的衰落,表现出作者对秋日之柳的悲叹之情。(自伤迟暮,自叹身世)
(三)语言运用
8.只留下一双眼睛在露珠里,笑容融化在夕阳里。
9、(1)校长是5月3日在会上提议全校师生向灾区捐款。(或:校长在会上提议全校师生向灾区捐款是5月3日。)
(2)是校长5月3日在会上提议全校师生向灾区捐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