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设计
课题
3.1.3《琵琶行》共1课时教案
使用者
课型
新授
课时安排
课时
主备人
学习方法
问题聚焦
自主探究
辅助手段
学习目标
1.
通过对比喻句的理解,丰富学生情感的体验。
2.把握作者塑造的人物形象;体会作者的情感,理解诗的主旨。
学习重点
1.
通过对比喻句的理解,丰富学生情感的体验。
2.把握作者塑造的人物形象;体会作者的情感,理解诗的主旨。
教学过程
修改补充
一.
作者介绍李煜,字重光,继承其父李璟为南唐主,世称李后主。在位十五年,政事不修,纵情享乐。国亡,降宋后封违命侯,过了三年囚犯般的屈辱生活,相传被宋太宗赵光义用牵机药毒死。他在文艺方面,工书善画,洞晓音律,而尤工于词。由于身份地位的变化,使他前后期的词呈现出不同的风貌来。前期反映的只是帝王荒淫颓废的生活,后期则多是倾诉亡国失家的巨大悲痛。这首《虞美人》属于他的后期作品,相传是后主在其生日时,命歌伎在寓所中所唱之词,宋太宗知道这件事后,赐酒将他毒死。所以这首词,可说是后主的绝命词了。二.
文本分析1.
概括词的表现内容明确:此词所表现的是一个亡国国君的故国之恋,他念念不忘过去的美好生活,念念不忘东风是从故国吹来,春水又向故乡流去。2.
全词笔法起伏跌宕,请体会一下词人是如何将现实与回忆联结在一起的?明确:一开头就问:“春花秋月何时了?”写的是眼前景物,因其至今未了,故有此问,这是实景。接着自叹:“往事知多少。”表明作者已沉入对往事的回忆中,这是虚写,含有韶光易逝的感慨。忽然又转到眼前的景物上来——“小楼昨夜又东风”,于是登楼遥望,然而“故国不堪回首”,作者又沉入对往事的回忆中了,他很想知道,明月下的故国现在是个什么样子。由此自然过渡到下片,一开始又是虚写:“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这是作者想象中的“故国”图景。他把“雕栏玉砌”和“朱颜”对照着写,颇有故国凄凉,物是人非之感。最后水到渠成,把一切都集中到一个“愁”字上来。三.
问题探讨(1)提问:“春花秋月”是何等美好之事物,可作者却为什么希望它快点结束呢?分析:“春花秋月”的确是美好的事物,然而随着词人身份地位的改变,这些美好的事物也将在词人心里改变颜色。原来锦衣玉食、在如花宫女朝歌夜弦伴着的“春花秋月”般的生活只能徒增一个“阶下囚”的无限伤悲。王夫之在其《姜斋诗话》中有云:“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明确:这是一种“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联想李煜的《望江南》中“多少恨,昨夜梦魂中……”一句以及“柳塘新绿却温柔”一诗。)(2)讨论:“往事知多少”中的“往事”具体指什么 换句话说,李煜到底在怀念什么 可能是锦衣玉食、后宫佳丽、“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尊荣等等,也可从精神层面上思考,诸如欢乐、尊严、自由,甚至生存的安全感等等。
(3)“小楼昨夜又东风”中的“又”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又东风”点明他归宋后又过了一年,时光在不断流逝,与开头句照应。季节的变化引起他的无限感慨,感慨人的生命随着花谢月残而长逝不返,感慨复国之梦随着花开月圆而逐步破灭。(4)讨论:为什么词中两次提到“月”这个意象 联系我们读过的诗歌,“月亮”这个意象有什么特殊涵义吗 回答:“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月是故乡明”“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今夜州月,闺中只独看”“我寄愁心与明月”等名句,只要诗句能表现怀念故乡、怀念亲人的主题即可。(5)在前六句中,哪个字可以作为全词的“诗眼” 明确:“只是朱颜改”的“改”字,改变的不仅仅是“朱颜”,还有人的地位(由国之君沦为阶下囚)、人的感受(由安富尊荣到忍辱蒙羞)。(6)全词的整体写作思路是怎样的?前六句的章法是三组对比,隔句相承,反复对比宇宙之永恒不变与人生短暂无常,富于哲理意味,感慨深沉。(7)这六句中哪些是写“宇宙的永恒不变”?哪些是写“人生之短暂无常”?在这六句中,“何时了”“又东风”“应犹在”一脉相承,专说宇宙永恒不变;而“往事知多少”“不堪回首”“朱颜改”一脉相承,专说人生之短暂无常。如此回环往复,一唱三叹,唱出词人心灵上的波涛起伏和忧思难平,唱出物是人非的无限怅恨之感。
(8)欣赏品味:“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这是以水喻愁的名句,显示出愁思如春水汪洋恣肆,一泻千里;又如春水之不舍昼夜,长流不断,无穷无尽。这9个字,确实把感情在升腾流动中的深度和力度表达出来了,并赋予无形的愁以质感和具象。人生啊人生,不就意味着无穷无尽的愁苦吗?一个处于刀俎之上的亡国之君,竟敢如此大胆地抒发亡国之恨,是史所罕见的。这两句充满悲恨激楚的感彩,其感情之深厚强烈,真如滔滔江水,大有不顾一切、冲决而出之势。诗人这种纯真深挚感情的全心倾注,让他为此付出了生命,但也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这样的不朽篇章。法国作家缪塞说:“最美丽的诗歌是最绝望的诗歌,有些不朽篇章是纯粹的眼泪。”四.
艺术特色至此,我们能够感受到这首词的风格呈现出什么特点?明确:词风凄丽。那么,李煜的词缘何显得如此凄丽呢?(1)“后主之词,真所谓以血书者也”从“红锦地衣”的南唐后主,到“故国不堪回首”的宋室囚徒,词人李煜天上地下的身世沉沦以及内心“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的巨大沉痛,绝非常人所能体味点滴。如果以亡国为分界线,对照李煜前后期的词作,我们能否可以说,是亡国的代价成就了一位可追唐诗的伟大词家?钱钟书就曾说过:“苦痛比快乐更容易产生诗歌”。“后主之词,真所谓以血书者也”,这是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借尼采的话对李煜的词的高度评价。(2)意境开阔在词中,李煜把传统诗歌里的那种个体间的离愁别恨升华为对故国家园的思念,境界豁大而深远。这首词中,他把“往事”、“故国”、“朱颜”等长逝不返的悲哀,扩展得极深极广,滔滔无尽。一任沛然莫御的愁情奔涌,自然汇成“一江春水向东流”那样的景象气势,形成强大的感染力。
再如《浪淘沙》中的“流水落花春去也”,美好的东西总是不能长在;“别时容易见时难”,又扩展为一种普遍的人生体验,也是寄慨极深,概括面极广,能引起普遍的共鸣。可见,李煜言情的深广已突破“花间词”的狭窄意境,又超越了其他南唐词人(冯延巳、李璟),正所谓“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为士大夫之词”(王国维语)。(3)情真意切,洗尽脂粉
清代著名词学评论家周济在《介存斋论词杂著》中说:“毛嫱,西施,天下美妇人也,严妆佳,淡妆亦佳,粗服乱头,不掩国色。飞卿(温庭筠),严妆也;端己(韦庄),淡妆也;后主则粗服乱头矣。”仔细审视这段话,可领会周济对后主词的盛赞,当在温、韦之上。洗尽脂粉,纯用白描,直抒胸臆,正是李煜词最“神秀”之特色。也正是这份清丽,自然,朴素,显得李煜的词愈发得真挚感人,句句发自肺腑,毫无矫揉造作之感,也无无病呻吟之嫌。为什么李后主能有如此之功力呢?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给出了他的解释:“阅世愈浅,则性情愈真,李后主是也”,“词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故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是后主为人君所短处,亦即为词人所长处”。他在词中一任真情实感倾泻,而较少有理性的节制,让我们也随着他那空灵冷寂的画面一同感受凄丽无比又深邃幽远的意境。四、作业布置:
教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