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行 练习(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琵琶行 练习(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8.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8-09 16:46:3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4.3.3《琵琶行(并序)》
一、填充题
1、
白居易字
,晚年号
,针对当时文学上“嘲风雪,弄花月”的作品,倡导
运动,主张“

”代表作品有组诗《
》(共十首,深刻反映了社会矛盾)、长篇叙事诗《
》(写唐明皇和杨贵妃的爱情)等。
阅读《琵琶行》中的一段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划,四弦一声如裂帛。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2、指出下列句中所用的修辞方法。(有几个说几个)
(1)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2)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3)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4)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3、这一部分生动地描写了琵琶女弹奏的全过程,作者善于通过一连串形象的比喻,展现乐曲旋律的变化。仔细体会这些比喻的含义,用几个词语概括乐曲旋律的变化。(不超过16字)
□□□□——→□□□□——→□□□□——→□□□□——→戛然而止。
4、这段文字,通过对琵琶女弹奏的描绘,显示了琵琶女
,可谓声情并茂。结尾两句是
描写,有
的作用。
5、像这样的音乐弹奏描写,在文中共有三次。请说说它在文章结构和塑造人物形象方面的作用?
二、选择题
1、下列加点字读音正确的一项是(

A、恬然
tián
贾人gǔ
慢捻
niǎn
铮然
zhēng
B、间关
jian
迸发bèng
钿头
tiàn
阑干
lán
C、呕哑ōu
嘲哳zhāo
幽咽yàn
拨子

D、教坊fāng
谪居zhé
红绡
xiāo
悯然
mǐn
2、下列诗句所用的修辞方法与众不同的一项是(

A、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B、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
C、秦时明月汉时关,古来征战几人回?D、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
3、下列句中的加点字古今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A、明年秋,送客湓浦口
B、因为长句,歌以赠之
C、梦啼妆泪红阑干
D、暮去朝来颜色故
4、下列各组加点字词义相同的一项是(

A、遂命酒,使快弹数曲
B、转轴拨弦三两声
凡三百一十六言,命曰《琵琶行》
曲终收拨当心划
C、冰泉冷涩弦凝绝
D、如听仙乐耳暂明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妇人暂而免诸国
5、下面是《琵琶行》中的五个名句,它们在诗中出现的先后次序正确的项是(

①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②同是天涯冷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认识
③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④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
⑤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A、①③⑤④②
B、①⑤③④②
C、①⑤③②④
D、①②③⑤④
6、对琵琶女这个人物形象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诗人通过身世的询问和肖像描写,采用如怨如慕、如泣如诉的抒情笔调,表现她欲说还休的内心矛盾和难言之痛。
B、文中着力描写琵琶女的弹奏情态,意在通过音乐形象的千变万化,展现琵琶女起伏回荡的心潮,从而揭示她的内心世界。
C、琵琶女这个人物形象塑造得真实典型。诗人通过这个人物形象,深刻的反映了封建社会中被侮辱、被损害的艺人们的命运。
D、作者写琵琶女这个人物,实际上就是写作者自己,作者与琵琶女有相同的经历和遭遇,所以发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慨。
7、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浔阳”两句,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景色,渲染出一种悲凉的气氛,为全诗定下了基调。“别时茫茫江浸月”一句烘托出主客相对无言、黯然神伤的心情。
B、“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精练而又细腻地写出了琵琶女此时的矛盾复杂的心情,本不愿出场但又不得意。
C、第三段运用了对比、映衬的手法:用年轻美貌称年长色衰;用门庭若市称孤守空船;用昔日的欢笑称后来的辛酸;用夜梦往事称孤寂伤感的情怀。
D、“同时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一句,不仅写出诗人对被压迫妇女的同情,同时将自己的不幸和失意的心情,将自己的不平愤怒倾泻出来。
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回答8—9两题
采莲曲
王昌龄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采莲曲
白居易
菱叶萦波荷飐风,荷花深处小船通。逢郎欲语低头笑,碧玉搔头入水中。
8、对这两首诗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王诗中的“一色裁”用字生动喜人,罗裙像用荷叶裁成的,几乎分不清孰为荷叶,孰为罗裙。
B、王诗中的“芙蓉向脸”句与白诗中“荷花深处”句,都形象地描绘了采莲姑娘的劳作情景。
C、王诗中的“乱入”句是说罗裙荷叶、人面荷花浑然一体,所以采莲姑娘混入莲池以后,就似乎不见踪影。白诗中的“逢郎”句,是说采莲姑娘碰上了一个小伙子,想和他说话又不好意思说,只是害羞地低头笑。两句都写得情趣横生。
D、王诗中的“始觉”是“才觉得,才知道”,虽闻歌却仍不见她们的身姿面影。白诗中的“碧玉搔头”句更见情趣,富有动态感。两诗的末句,都增添了画面的真实感和诗境的含蕴。
9、关于这两首诗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王诗把夏日的荷花和采莲姑娘们巧妙地联系在一起,使荷叶和罗裙、芙蓉和笑脸相映媲美。
B、白诗描写一位采莲姑娘的腼腆活泼的情态和羞怯的心理活动,细致、生动、逼真。
C、两诗都有静态和动态的描写,两相结合,生动地表现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意。
D、如果把这两首诗看作两幅《采莲图》,那画面的中心都是采莲姑娘。但王诗自始至终没让她们在画面中明显地出现,而是巧妙地使他们和美丽的大自然融为一体。白诗则描写了一个欲言又止、含羞带笑的采莲姑娘的鲜亮形象。
阅读白居易《与梦得沽酒闲饮且约后期》一诗,完成文后题目
少时犹不忧生计,老后谁能惜酒钱?
共把十千沽一半,相看七十欠三年。
闲征雅令穷经史,醉听清吟胜管弦。
更待菊黄家酿熟,共君一醉一陶然。
10、对这首诗中语句的解释,不恰当的一项是(

A、题目中“沽”字的意义与“高其值,亦无售者”中的“售”意思相反。
B、第三联的意思是:喝酒的时候引经据史作为酒令;倾听对方的吟颂,胜过聆听美好的音乐。
C、第七句“家酝”指家中自酿的酒;“待”字照应了题目中的“约后期”,即秋天再相聚。
D、第八句中的“君”指的是刘禹锡,“陶然”的意思是舒畅快乐的样子。
11、对这首诗内容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首联诗人以反问的形式写出自己的人生态度,放达之中含有对身世的感慨。
B、“相看七十欠三年”一句,表面上写主客二人年龄相同,实际上表现了主客二人在相视时内心所包含着难以尽言的复杂感情。
C、第四联诗人写了对以后聚会的期盼,表现了两人之间真挚深厚的情谊。
D、全诗语言清新明快,感情沉郁悲壮,体现了白居易“歌诗合为事而作”的文学主张。
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完成诗后题目
听颖师弹琴
韩愈
昵昵女儿语,恩怨相尔汝。
划然变轩昂,勇士赴敌场。
浮云柳絮无根底,天地阔远随飞扬。
喧啾百鸟群,忽见孤凤凰。
跻攀分寸不可上,失势一落千丈强。
嗟余有两耳,未省听丝篁。
自问颖师弹,起坐在一旁。
推手遽止之,湿衣泪滂滂。
颖乎尔诚能,无以冰炭置我肠。
12、下列有关诗歌词句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起句非同一般,它没有提及弹琴者,也没有交代弹琴的时间和地点,而是紧扣题目中的“听”字,把读者引进美妙的音乐境界。
B、“跻攀分寸不可上,失势一落千丈强”一句除了用形象化的比喻显示琴声的起伏变化外,还包含着诗人对自己境遇的慨叹。
C、“湿衣泪滂滂”一句中的“湿衣”跟白居易的《琵琶行》中的“江州司马青衫湿”颇相类似,都是很委婉地表达自己的伤感之情。
D、“嗟余有两耳,未省听丝篁”一句是自谦之辞,申明自己不懂得音乐,未能深谙其中的奥妙。
13、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本诗的音乐描写层见迭出,变化无穷。既充满和乐的色调,又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B、本诗在描写声音节奏的同时,十分注意发掘含蕴其中的情致:或示之于儿女柔情,或拟之于英雄壮志,或充满对自然的眷念,或隐寓自己的坎坷经历。
C、这首诗歌跟历来写音乐的诗不同,没有着力描写视觉形象,因而显得高雅、空灵、醇厚。
D、本诗为读者展示了两种境界:一是曲中的境界,一是曲外的境界,两者亦分亦合,从而使整个诗的意境显得深闳隽永,饶有情致。
14、阅读下面一首诗,选出不恰当的一项是(



白居易
紫袖红弦明月中,自弹自感暗低容。
弦凝指咽声停处,别有深情一万重。
A、“紫袖”、“红弦”,分别是弹筝人与筝的代称。选词造语甚工。首句不仅点出弹筝女子形象的美好,而且可以让读者联想到浔阳江头那个明月之夜的情景。
B、次句写到弹筝,连用了两个“自”字,说明她一人独处。也写出她已全神贯注于筝乐的神态。“自弹”,就是“低眉信手续续弹”。
C、第三句不仅引导读者发现了无声之美,更通过这一无声的顷刻去领悟想象那筝曲的全部美妙。这正是“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深,此时无情胜有声“一节诗句的化用。
D、本诗没有对音乐本身绘声绘色的铺陈描写,所取的是《琵琶行》中用作陪衬的描写。从侧面落笔,收到了“睹影知竿”的效果。
【参考答案】
一、1、乐天,香山居士,新乐府,“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秦中吟》《长恨歌》。
2、(1)借代,(2)比喻、对比、对偶,(3)顶针、比喻,(4)比喻、对偶、夸张。
3、流畅婉转、低沉冷涩、间歇停顿、激越雄壮。
4、高超精湛的演奏技巧和丰富的情感。侧面。烘托出乐曲余音绕梁,曲终犹在的动人魄力。
5、音乐描写起到贯穿全诗的作用,这些描写既是琵琶女弦上所表现的情思,也是写诗人自己内心的感受,弹者和听者的感情得到了共鸣和交流,同时在这些“无声”情境中,能让读者感受到人物内心感情的跌宕起伏,也给我们留下了涵泳回味的广阔空间。
二、
题号
11
22
33
44
55
66
77
88
99
110
111
1
1
1
答案
aA
aA
cC
dD
aA
dD
cC
bB
cC
aA
dD
C
C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