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道难 学案2

文档属性

名称 蜀道难 学案2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1.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8-09 18:37: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4.3.1《蜀道难》共1课时学案(苏教版必修4)
学习目标:
1、了解本诗的写作思路,把握思想内容。
2、通过诵读及分析,把握本诗所运用得各种表现手法及好处。
3、体会本诗环境描写的作用。
4、结合时代背景,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5、背诵全诗,注重默写。
学习重点:
1、了解本诗的写作思路,把握思想内容。
2、通过诵读及分析,把握本诗所运用得各种表现手法及好处。
3、体会本诗环境描写的作用。
4、结合时代背景,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5、背诵全诗,注重默写。
学习难点:通过诵读及分析,把握本诗所运用得各种表现手法及好处。
教学过程:
课前预习案
1、请给加点字注音
噫吁嚱(
)(
) 鱼凫( ) 秦塞( ) 萦(
) 石栈(
) 猿猱( )
扪参( ) 峥嵘( )( ) 抚膺( ) 巉岩( ) 飞湍( ) 咨嗟( )
砯崖( ) 崔嵬( ) 吮血( )
2、 指出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①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
)(

②开国何茫然! (
)
③西当太白有鸟道 (
)
④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
)
⑤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 (
)
⑥猿猱欲度愁攀援 (
)
⑦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 (
)(

⑧使人听此凋朱颜 (
)
⑨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
)(
) (

⑩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 (
)(

⑾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
)(

⑿所守或匪亲 (
)
⒀朝避猛虎,夕避长蛇 (
)(

⒁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 (
)
⒂侧身西望长咨嗟! (
)
3、找出词类活用的词并解释。
(1)猿猱欲度愁攀援



(2)使人听此凋朱颜



(3)侧身西望常咨嗟



4、一词多义意义用法辨析。

(1)危乎高哉(

(2)危如累卵


(3)正襟危坐



(1)连峰去天不盈尺


(2)逝将去汝,适彼乐土


(3)去死肌,杀三虫


(4)汝可去迎之(


(1)黄鹤之飞尚不得过


(2)礼尚往来


(3)
赵王使使视廉颇尚能饭否


5、文言句式判断。
(1)但见悲鸟号古木
(2)又闻子规啼夜月
(3)雄飞雌从绕林间
(4)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6、相关知识
李白,字太白,号
,陇西成纪人,生于中亚碎叶。
众体兼备,但最擅长写古诗及绝句。他善于从民间文学吸取营养,想象丰富奇特,风格雄健奔放,色调
,语言
,为继屈原之后,出现在我国诗坛的伟大的
(风格)诗人。有“
”之称。他和杜甫齐名,人称“
”。杜甫曾说他“
”。他的诗歌,现存900多首,著作有《
》。
7、简介本文的写作背景
课堂学习案
【新课导入】
《蜀道难》是李白浪漫主义诗歌的代表作。诗人打破传统,采用散文化的句式,参差错落,长短不齐,形成奔放的语言风格,用韵极尽变化之能事。“奇之又奇,自骚人以还,鲜有此体调。”
综合运用了想像、夸张、映衬等写作手法,使蜀道之险表现得淋漓尽致。
【整体感知】
1、内容感知
本诗袭用乐府旧题,借助丰富的想像,着力描绘了秦蜀道路上奇丽惊险的山川,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山河强烈的热爱之情,揭示出当时太平景象后潜在的危机,透露了作者对国事的忧虑和关切。本诗可大致分成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从

):
第二部分,(从

):
第三部分,(从

):
2、写作特点感知
(1)善用反复:
文中三次反复“
”,每出现一次就给读者带来新的启示,由此自然形成了以主旨句贯穿始终、内容层层深入的格局,使人产生
的感受。
(2)丰富而神奇的想象:
文中所想象的
使人觉得怵目惊心,毛骨悚然,大有见蜀山而回转之意。
(3)夸张手法的运用,如:
(4)神秘的传说:
(5)虚写映衬:
(6)借景抒情:
【思考探究】
1、
全文的主旨句是哪一句?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答:

2、.“上有六龙回日……以手抚膺坐长叹”这几句中,作者用了哪些写法,来表现蜀道的雄奇险峻?
答:

3、“连峰去天不盈尺……砯崖转石万壑雷”这几句描写好在哪里
答:

4、
《蜀道难》在语言形式上有什么特点?
答:

5、全诗最后一段写剑阁,对天宝初年的唐朝社会有什么现实意义
答:

随堂检测
(一)语基检测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鱼凫(fú) 扪参(shēn) 巉岩(chán) 飞湍(tuān)
B.喧豗(huī) 砯崖(pīng) 吮吸(shǔn) 黄鹄(hú)
C.崔嵬(wéi) 峥嵘(zhēng)
石栈(zhàn) 万壑(hè)
D.猿猱(náo) 秦塞(sè) 咨嗟(jiē) 趑趄(zī jū)
2、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问君西游何时还
②青泥何盘盘

①但见悲鸟号古木
②但悲不见九州同
A、两个“何”字相同,两个“但”字也相同
B、两个“何”字相同,两个“但”字不同
C、两个“何”字不同,两个“但”字相同
D、两个“何”字不同,两个“但”字也不同
3.下列词语中对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开国何茫然(完全不知道的样子)
B.扪参历井仰胁息(扪,触摸;参、井均为星宿名,相传为蜀、秦的分野)
C.使人听此凋朱颜(使……凋谢,这里指憔悴)
D.以手抚膺坐长叹(抚摸着双腿)
4、默写
(1)噫吁戏,危乎高哉!

(2)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


(3)

。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4)

。飞湍瀑流争喧豗
,砯崖转石万壑雷。
(5)剑阁峥嵘而崔嵬


(二)阅读检测
课内阅读
阅读《蜀道难》中的下列诗句,完成后面题目。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
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
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
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
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
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
其险也若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5.李白丰富和奇特的想象,充分表现蜀道的雄奇险峻,请结合以上诗句。分析诗人怎样运用点面结合和夸张手法的?
6.诗人给“畏途”营造了凄情、惊险的气氛,请对此作简单分析。
7.结合选段,概括古老蜀道的特点。(不超过10个字)
8.结合以上诗句,分析《蜀道难》的语言特点。
延伸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菩萨蛮 李白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 长亭更短亭。
9、关于这首词表达的内容,有人认为是“游子思归乡”,有人认为是“思妇盼归人”,也有人认为二者兼有。你的看法如何 请简要说明理由。
答:

(三)语言运用
10、下面这段话有多处表述不当的地方,请挑出三处并加以改正。
①《蜀道难》着力描绘了蜀道的艰辛恐怖,②但我们读完之后,不但不感到害怕,为诗的夸张的描写所激动,所感染。③这是为什么呢 ④从描写对象来说,⑤蜀道虽然具备艰难万状,使人害怕,⑥但又具有雄壮美的特点,在诗人笔下,⑦跟美丽的神话传说结合起来,更形成一种诱人的魅力。
第_______处____________
_
第_______处_________
_____
第_______处___
___________
11. 仿照示例,运用古诗文名句,再写一句话。
示例:结识古仁人,我赞赏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抱负。
仿写:结识古仁人,

参考答案
课前预习案
1、
xūxī

sài”
yíng
zhàn
náo
shēn
zhēngróng
yīng
chán
tuān
jiē
pīng
wéi
shǔn
2、①危:高。 于:比。 ② 何:多么。 ③ 当:挡。 ④ 钩连:沟通相连。
⑤回:使动用法,使……回转;回旋。 ⑥ 度:越过。⑦但:只。 从:跟随。
⑧凋:使动用法,使……凋谢。⑨ 去:离。 盈:满。 倚:靠,。 ⑩ 湍:急流。砯:拟声词。⑾ 夫:人。 当:挡。 ⑿ 匪:同非。
⒀朝……,夕……:互文见义。 ⒁ 虽:虽然。
⒂长:深深。
3、(1)愁:意动用法,以······为愁苦。
(2)凋:使动用法,使······凋谢。
(3)西:名词作状语,向西。
4、危:(1)高(2)危险
(3)正,端正
去:(1)距离
(2)离开
(3)除掉
(4)前去
尚:(1)尚且
(2)崇尚,重视
(3)还
5、(1)省略句,“号”后省略介词“于”
(2)
省略句,“啼”
后省略介词“于”
(3)
省略句,“绕”
后省略介词“于”
(4)宾语前置句。
6、青莲居士
瑰玮绚丽
清新自然
浪漫主义
诗仙
李杜
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李太白全集
7.诗歌创作于天宝初年,即李白第一次入长安的时候,当时表面繁荣的唐朝隐伏和酝酿着衰败、变乱的危机。藩镇割据,怀觊觎之心者,非徒安史。诗末抒发的感慨,当是针对时局而发,寄寓着诗人的隐忧,诗歌借助神话传说和民谚,驰骋丰富奇特的想像,运用夸张手法,近乎完美地描写出蜀道的奇和险。相传贺知章读罢《蜀道难》,“称赞者数四,号为‘谪仙’”。
课堂学习案
【整体感知】
1、内容感知
第一部分,从“蚕丛及鱼凫”到“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主要写开辟道路之艰难。诗人从蚕丛、鱼凫开国的古老传说落笔,追溯了蜀秦隔绝、不相交通的漫长历史,指出由于五位壮士付出了生命的代价,才在不见人迹的崇山峻岭中开辟出一条崎岖险峻的栈道。强调了蜀道的来之不易。
第二部分,从“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到“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主要写跋涉攀登之艰难。这一部分又可分为两层。前八句为一层,强调山势的高峻与道路之崎岖。先例举了六龙、黄鹤、猿猱这些善于飞腾攀登的鸟兽面对蜀道尚且无可奈何的情况,以映衬人要攀越蜀道谈何容易;又特地选择了秦地突出的高山青泥岭加以夸张描绘,显示蜀道之高耸入云,无法通行。“问君西游何时还”以下为第二层,描绘了悲鸟、古树、夜月、空山、枯松、绝壁、飞湍、瀑流等一系列景象,动静相衬,声形兼备,以渲染山中空旷可怖的环境和惨淡悲凉的气氛,慨叹友人何苦要冒此风险入蜀。
第三部分,从“剑阁峥嵘而崔嵬”到“不如早还家”,由剑阁地理形势之险要联想到当时社会形势之险恶,规劝友人不可久留蜀地,及早回归长安。这部分亦可分为两层。前五句为一层,化用西晋张载《剑阁铭》“一夫荷戟,万夫趑趄。形胜之地,匪亲勿居”语句,突出剑阁关隘险要,后六句为一层,以毒蛇猛兽杀人如麻暗喻当地军阀如凭险叛乱则将危害百姓,规劝友人早日离开险地。
2、写作特点
(1)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一叹之不足而至于再,再叹之不足而至于三
(2)蜀地与其山峦、山路的情形
(3)“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等句极言山峰之高、绝壁之险,渲染了惊险的气氛。
(4)“五丁开山”“太阳神回车”“子规哀啼”等传说的出现,使全诗笼罩一种神秘气氛,也从另一个角度表现出了一个“难”字。
(5)“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映衬人的行走更是艰难。
(6)古木荒凉,鸟声悲凄。渲染旅愁和蜀道之空寂,烘托蜀道之难。
【思考探究】
1、主旨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诗人创造性地继承了古代民歌中常见的复沓(反复)形式,主旨句在开头、中间、结尾各出现一次,
使主旨句贯穿全篇,充分显示了全诗的咏叹基调。统观全诗,诗人之叹有三:一叹蜀道之高,二叹蜀道之险,三叹战祸之烈。有一唱三叹之妙。
2、作者充分运用了点面结合、以虚衬实以及夸张的艺术手法,表现了诗人想像的丰富和奇特。(1)点面结合:“上有”四句写的是“面”,即蜀道的整体形象;“青泥”四句写的是“点”,即青泥岭的情况。(2)以虚衬实:“六龙回日”的传说、黄鹤、猿猱都是虚写,以此来衬托实写——蜀道的高危。(3)夸张:“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等。
3、诗人先托出山势的高险,然后由静而动,写出水石激荡,山谷轰鸣的惊险场景,好像一串电影镜头:开始是山峦起伏,连峰接天的远景图画;接着平缓地推出枯松倒挂绝壁的特写;而后,跟踪而来的是一组快镜头:飞湍、瀑流、悬崖、转石,配合着万壑雷鸣的音响,飞快地从眼前闪过,惊险万状,目不暇接,从而造成一种势若排山倒海的强烈艺术效果,使蜀道之难的描写,简直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如果说上面山势的高危已使人望而生畏,那么此处山川的险要更令人惊心动魄了。
4、句式参差多变,极富表现力。本诗运用了大量散文化诗句,字数从三言、四言、五言、七言,直到十一言,参差错落,长短不齐,形成极为奔放的语言风格。诗的用韵,也突破了一韵到底的程式。后面描写蜀中险要环境,一连三换韵脚,极尽变化之能事。
5、在风云变幻,险象丛生的惊险氛围中,最后写到了蜀中要塞剑阁。在大剑山和小剑山之间有一条30里长的栈道,群峰如剑,连山耸立,削壁中断如门,形成天然要塞。因其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历史上在此割据称王者不乏其人。诗人从剑阁的险要引出对政治形势的描写。他化用西晋张载《剑阁铭》中“形胜之地,匪亲勿居”的语句,目的在于劝人引以为鉴戒,警惕战乱的发生,并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揭露了蜀中豺狼的“磨牙吮血,杀人如麻”,这既是描写蜀道猛兽,又是影射政治黑暗的双关语句,表达了对国事的忧虑与关切,为诗篇增加了现实的内涵、深厚的意蕴。
随堂检测
(一)语基检测
1.D(“秦塞”应读“秦塞sài”)
2、C
3、D(膺:胸口)
4、(1)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2)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3)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
(4)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5)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二)阅读检测
课内阅读
5.“上、下”四句写面,整体形象:“青泥”四句写点。
6.“但见”四句渲染凄清气氛;“连峰”四句渲染惊险气氛。
7.逶迤千里,峥嵘高峻。
8.奔放、散文化语句。使用设问,感叹句和排比句式,语势参差错落有致,又极其酣畅
延伸阅读
9、参考答案:
A.游子思归乡。
一、二句是游子眼前所见之景;三至六句是游子触景生情,设想家人盼望自己归去的情景;最后两句游子感叹旅途漫漫,归乡无期,更添愁苦。 B.思妇盼归人。上片写思妇见晚景而生愁情;五、六句写思妇伫立玉阶,见鸟归而怀念游子;最后两句写思妇设想游人归途艰难,感叹相逢无期。 C.二者兼有。全词以游子思归乡和思妇盼归人相互渲染,传达了“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的情思。
(三)语言运用
10、(1)“艰辛”改为“艰险”
(2)“为诗的夸张的描写所激动,所感染”前加“反而”
(3)删去“具备”
(4)“跟美丽的神话传说”前补上“它”。
11、示例:结识古仁人,我钦佩李太白“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