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2024) 第六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 课件(共33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七年级上册(2024) 第六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 课件(共33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9-04 21:03:3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3张PPT)
秋 词(其一)
刘禹锡
刘禹锡(772-842),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人,自称“家本荥上,籍占洛阳”,又自言系出中山。其先为中山靖王刘胜。有“诗豪”之称。
作者简介
诗词内容
秋词(其一)
唐·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对比。诗人将世人常“悲秋”的观念和自己热情赞美秋天作对比,直接表明了诗人积极乐观的心态和对秋天景色的喜爱之情。
重点赏析
(1)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表现手法(2分钟)
①“排”意为“推开”,表现了鹤奋发向上的精神和凌云的壮志。
②“引”字不仅表现出诗人高昂的诗情,也表现出诗人的远大志向。
(2)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你觉得诗句中那些字用得较好,请找出来,并加以赏析。(小组讨论2分钟)
(2)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表现手法:虚实结合。前实后虚,把诗人积极乐观的心态和豪迈之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情感:诗人以“鹤”自比,抒发了自己凌云的壮志、开阔的胸襟和高昂进取的精神。
(2)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主旨
本诗通过歌颂秋天的壮美,热情讴歌了秋天的美好,表现了诗人的乐观情绪和昂扬奋发的进取精神。
晴空一鹤排云上 , 便引诗情到碧霄
自古逢秋悲寂寥 , 我言秋日胜春朝
夜雨寄北
李商隐
李商隐(约813年-约858年),晚唐著名诗人,字义山,号玉溪(谿)生,又号樊南生。他擅长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价值也很高,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其诗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广为传诵。
作者简介
诗词内容
夜雨寄北
唐·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①两个“期”字一问一答,将对“归期”的希望与“未有期”的失望融入凄凉萧瑟的景色之中,尽显思念的急切与愁苦之情。
(1)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②“涨”字富于动态感,既写出巴山水注秋池的夜雨景象,又流露出异乡之愁与不得归之苦,从而衬托出诗人深重绵绵的愁思。
·你觉得诗句中那些字用得较好,请找出来,并加以赏析,并讨论分析其表现手法。(小组交流3分钟)
·表现手法:虚实结合、想象、衬托。用想象(虚写)来日重逢谈心的欢悦,反衬巴山雨夜(实写)的孤寂,表达了诗人强烈的思归之情。表达对亲友的真挚思念。
(2)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主旨
本诗通过对眼前环境的描写和对来日重逢谈心场面的遐想,抒发了诗人羁旅他乡的寂寥和对团聚的期盼之情。
君问归期未有期 , 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其二)
陆游
知识备查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诗人。一生创作诗歌很多,今存九千多首,内容极为丰富。抒发政治抱负,反映人民疾苦,批判当时统治集团的屈辱投降,风格雄浑豪放,表现出渴望恢复国家统一的强烈爱国热情。《关山月》《书愤》《农家叹》《示儿》等篇均为世所传诵。抒写日常生活,也多清新之作。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老学庵笔记》等。
作者简介
知识备查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是绍熙三年(1192年)十一月陆游退居家乡山阴时所作,时年六十八岁。陆游从小就树立了忧国忧民的思想和杀敌报国的壮志。他自幼好学不倦,“年十二能诗文”,他还学剑,钻研兵书。二十五岁左右,向具有爱国思想的诗人曾几学诗,受益不浅,从此确定了他诗歌创作的爱国主义基调。他一生以诗文作武器,反复呼吁国家统一,表达强烈的爱国感情。他积极主张抗金,却遭到当权的投降派陷害,终于被排挤罢官。尽管如此,陆游收复中原的信念却始终不渝。这是年近七旬的陆游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寒夜,支撑着衰老的身体,躺在冰凉的被子里写下的一首热血沸腾的爱国主义诗篇。
背景资料
āi
jiāng
lán
shù
整体感知
僵卧/孤村/不/自哀,
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
铁马/冰河/入/梦来。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
陆 游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
陆 游
躺卧不起,形容老病。
不为自己哀伤。
守卫。
精读细研
赏析:这两句言志,以“僵卧孤村”之身反衬“为国戍轮台”之志,表达了诗人“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情怀。
【译文】我静静地躺在孤寂荒凉的乡村里,没有为自己的处境而感到悲哀,心中还想着替国家守卫边关。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将尽。
披着铁甲的战马。
精读细研
【译文】夜深了,我躺在床上听着风吹雨打的声音,披着铁甲的战马驰过冰河征战疆场的情景又进入我的梦境中来。
赏析:由夜听风雨的现实写到披坚执锐、率兵驱敌的梦境,更深刻地表现了诗人报国心切的心情。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合作探究
首句中“僵”与“孤”写出了诗人怎样的处境?在诗中有什么作用?
“僵”“孤”写出了诗人当时卧病在床、孤苦无助的处境。其作用是以“僵卧孤村”反衬“不自哀”,表明诗人志向的坚定不移。
课堂小结
本诗以“痴情化梦”的手法,深深地表达了诗人收复国土、报效祖国的壮志和那种“年既老而不衰”的矢志不渝的精神,向读者展示了诗人的一片赤胆忠心。
主题思想
潼 关
谭嗣同
潼关:在今陕西潼关北,关城临黄河,依秦岭,当山西、陕西、河南三省要冲,历来为军事重地。
知识备查
知识备查
谭嗣同(1865—1898),字复生,号壮飞,湖南浏阳人。清末维新派政治家、思想家,戊戌变法“六君子”之一。中日甲午战争后,愤中国积弱不振,在浏阳倡立学社。遍历北京、上海、南京,吸收新学知识。1897年9月政变发生,被捕入狱,与林旭、杨锐、刘光第、杨深秀、康广仁等同时遇害,史称“戊戌六君子”。
作者简介
知识备查
14岁的谭嗣同面临的祖国是一个软弱无力,被列强随意欺凌的国家。谭嗣同对此深感愤慨,在随父上任的途中已经是满腔热情渴望为民族为国家争取光荣,面对北方的壮阔山水,感觉跟自己的那种冲破罗网、勇往直前、改造国家命运的心情相似,移情于物,写下了这首诗。
背景资料
sàn
tóng
xián

整体感知
终古高云簇此城,
秋风吹散马蹄声。
河流大野犹嫌束,
山入潼关不解平。
潼 关
谭嗣同

精读细研
潼 关
谭嗣同
久远。
簇拥。
【译文】从古到今,这巍峨的雄关就被白云团团簇拥着,清脆的马蹄声被猎猎西风吹散、吹远。
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
赏析:高云簇拥古城,不言高而高度自见,异峰突起,令人神往。清脆的马蹄声被猎猎秋风吹散,又显出孤城的寂寥与辽远。
精读细研
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
拘束。
【译文】黄河奔向平坦广阔的原野,好像仍嫌河床箍得太紧;山峰刚入潼关便突兀而起、耸入云天,唯恐自己显得平庸。
赏析:第三句写“河流大野”,不说其奔腾或壮阔,而说其“犹嫌”拘束。在诗人的笔下,奔腾的黄河,险峻的群山,都成了有思想、有感情的人。它们的身上融入了诗人强烈的感受,也融入了诗人的思想、个性和人格,还融入了他作为一个时代的改革家的壮志豪情。
赏析:末句写秦岭山脉入潼关之态势,不说其巍峨险峻,而说其桀骜不驯,再也不知何谓平坦。诗句所写的山水,是诗人感觉中的山和感觉中的水,把山水写活了,读来有冲击力,能让人强烈感受到诗人渴望冲破罗网、勇往直前、追求个性解放的少年意气。
合作探究
1. 这首诗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这首诗运用了拟人的修辞,赋予云以人的动作“簇拥”,赋予河流以人的情感“嫌弃拘束”,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北方山水的壮阔,表现了诗人内心的一种冲破罗网、勇往直前、追求个性解放的少年意气。
2.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渴望冲破罗网、勇往直前、追求个性解放的少年意气。
课堂小结
这首诗反映了诗人豪迈奔放的激情和冲破封建束缚、追求思想解放的愿望,而这愿望、这激情,同当时神州大地上正在崛起的变革图强的社会潮流,是完全合拍的。
主题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