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第一章 中国的疆域和行政区划 1.1 中国的地理位置 核心素养教学设计(表格式)—地理商务星球版新教材八上

文档属性

名称 【新课标】第一章 中国的疆域和行政区划 1.1 中国的地理位置 核心素养教学设计(表格式)—地理商务星球版新教材八上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505.1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商务星球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5-09-04 11:14:5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新课标】 第一节 中国的地理位置 教学设计
课题 中国的地理位置 学科 地理 课型 新授课
来源 八年级上(2024商务星球版) 节次 授课日期
教师 授课对象 八年级上册学生
目标确立依据 课标分析 课标摘要 运用地图,描述中国的地理位置与疆域特征,说明南海诸岛是中国领土的组成部分,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是中国固有领土,增强国家版图意识与海洋权益意识。
课标分解 学生需精准识别各类中国地图,牢记中国在东半球、北半球的半球位置;明确中国领土南北跨越近 50°,大部分地处北温带,南部少部分在热带,无寒带的纬度位置;清晰阐述中国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海陆兼备的海陆位置。
教材分析 本节是中国地理开篇的核心内容,承接七年级世界地理的 “国家地理位置分析” 方法,开启中国地理的系统学习,具有 “承前启后” 的关键地位。通过本节学习,学生能建立 “从全球视角定位中国” 的认知逻辑,为后续理解中国疆域、自然环境等内容筑牢空间基础。教材以 “地理位置的三维分析” 为框架展开:先结合半球划分图明确中国的半球位置(东半球、北半球);再通过经纬网地图标注纬度范围(4°N-53°N),突出 “大部分位于中纬度、北温带,小部分在热带” 的纬度位置优势;最后依托世界海陆分布图,强调 “亚欧大陆东部、太平洋西岸” 的海陆位置特征,并关联海陆位置对气候、交通的影响。从教学价值看,本节通过引导学生读图、析图,能强化 “区域认知” 核心素养,培养空间定位能力;同时,通过分析地理位置的优越性(如气候适宜农业发展、海陆兼备利于对外联系),帮助学生建立 “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关联” 的思维,渗透人地协调观,为后续学习中国地理其他章节提供方法论支撑。
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已具备世界地理基础,如知晓半球划分、五带分布、大洲大洋位置等知识,能通过地图识别简单地理方位,为学习中国地理位置奠定认知基础。 从认知特点看,此阶段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初步发展,但对 “经纬度定位”“地理位置影响” 等抽象逻辑分析能力较弱,易混淆 “纬度位置优势” 与 “海陆位置优势” 的具体表现;且对地图工具的运用多停留在简单识别,自主测量经纬度、对比分析不同国家位置差异的技能需强化。 学习挑战上,学生可能难以将中国地理位置的 “数据特征”(如跨纬度近 50°)与 “实际影响”(如气候差异、农业多样性)建立关联,同时对 “海陆兼备” 的地理意义理解易流于表面,需通过具象案例和互动活动突破难点。
学习目标与核心素养 学习目标:1.能结合地图,准确说出中国的半球、纬度、海陆位置,牢记领土四至点大致经纬度,明确地理位置的核心特征。 2.学会用地图测量经纬度、对比中国与俄、巴等国的位置差异,能归纳纬度、海陆位置的优势。 3.理解地理位置对气候、农业的影响,增强空间认知能力,树立领土主权意识。核心素养:1.区域认知:能借助世界地图、中国政区图,准确定位中国的半球(东半球、北半球)、纬度(大部分北温带、少部分热带)和海陆(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位置,对比俄、巴等国位置差异,归纳中国 “跨纬度广、海陆兼备” 的区域特征,建立国家与全球的空间关联。2.综合思维:从自然(气候)、人文(农业、交通)维度,分析纬度位置对气候多样性、海陆位置对农业与对外交往的影响,理解地理位置各要素间的相互联系,形成多视角分析地理问题的思维。3.地理实践力:运用地图工具测量中国领土四至点经纬度,绘制简易中国地理位置示意图,能结合生活实例(如不同地区作物差异),验证地理位置对生产生活的影响,提升地理实践操作与应用能力。4.人地协调观:认识中国优越地理位置为人类活动提供的有利条件,理解人类利用地理环境发展的同时需顺应位置特征,树立合理利用地理优势、维护领土完整的观念,促进人地和谐认知。
评价任务 1.知识评价:通过填空、选择,考查学生对中国半球、纬度、海陆位置及四至点的掌握,正确率需达 80% 以上。 2.技能评价:观察学生用地图测量经纬度、绘制示意图的操作,能准确完成且标注清晰为合格。 3.素养评价:依据学生分析地理位置对气候、农业影响的表述,及结合实例验证的合理性,评估综合思维与地理实践力达成度。
重点 1.结合地图,准确描述中国的半球、纬度、海陆位置及领土四至点。 2.理解中国地理位置(跨纬度广、海陆兼备)的优势及对气候、农业的影响。
难点 1.结合经纬度数据,精准理解 “跨纬度广” 对气候、自然景观差异的具体影响。 2.清晰区分纬度位置与海陆位置的优势,避免二者对人类活动影响的混淆。
材料准备 地图、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评价要点
导入新课 【情景导入】中国的地理位置 看完视频认识到即将学习的内容是中国的地理位置。 设计意图:通过展示精彩的视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
任务一:从全球看中国
讲授新课 【合作探究】1.你知道描述一个国家的地理位置应该从哪几个方面入手吗?2.找出东、西半球,南、北半球的分界线,指出我国位于哪个半球。 学生思考后回答:半球位置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学生按要求完成任务:从南北半球看,我国位于 北半球;从东西半球看,我国位于 东半球。 考查从全球看中国(区域认知)(满分20分)1.如何描述地理位置(10分)2.找出东、西半球,南、北半球的分界线,指出我国位于哪个半球。(10分)
任务二:地理位置特征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评价要点
新授课 【合作探究】1.在图上找到北回归线、北极圈,通过与俄罗斯、印度尼西亚比较,说说我国的纬度位置特征。2.在图上找到北回归线、北极圈,通过与俄罗斯、印度尼西亚比较,说说我国的纬度位置特征。3.在图上找出太平洋、印度洋,通过与哈萨克斯坦、日本比较,说说我国的海陆位置特征。4.在图上找出太平洋、印度洋,通过与哈萨克斯坦、日本比较,说说我国的海陆位置特征。5.比较我国与尼泊尔在邻国数量上的差异。 学生读图回答:俄罗斯被北极圈穿过,地跨北温带和北寒带,位于中高纬度地区;印度尼西亚被赤道穿过,全部位于热带,位于低纬度地区。学生读图回答:北回归线横贯中国陆地南部。大部分位于北温带、小部分位于热带,无寒带。位于中低纬度地区。学生读图回答:哈萨克斯坦深居内陆,是世界上最大的内陆国。日本四面环海,是一个岛国。学生读图回答: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西南临近印度洋。学生读图回答:陆上邻国:尼泊尔:2个中国:14个(隔海相望)6个 考查地理位置特征(区域认知、综合思维)(满分50分)1.在图上找到北回归线、北极圈,通过与俄罗斯、印度尼西亚比较,说说我国的纬度位置特征。(10分)2.在图上找到北回归线、北极圈,通过与俄罗斯、印度尼西亚比较,说说我国的纬度位置特征。(10分)3.在图上找出太平洋、印度洋,通过与哈萨克斯坦、日本比较,说说我国的海陆位置特征。(10分)4.在图上找出太平洋、印度洋,通过与哈萨克斯坦、日本比较,说说我国的海陆位置特征。(10分)5.比较我国与尼泊尔在邻国数量上的差异。(10分)
任务三: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评价要点
新授课 【合作探究】1.说说我国地理位置的优越性。探究活动:描述我国地理位置的优越性你还可以说出我国地理位置的哪些优越性?2.我国地理位置的不利影响 学生按要求回答问题:大部分位于北温带,小部分位于热带,无寒带,光热条件好,利于发展农业生产。南北跨纬度广,气候差异大,便于多种农业经营。东部海域广阔,多优良港湾,便于发展海洋事业。西部深入亚欧大陆腹地,陆上邻国众多,便于对外交往与合作。学生按要求回答问题:(1)海陆兼备,沿海多优良港湾,便于发展海洋运输与对外贸易,内陆则利于与中亚、西亚等国开展陆上经济协作。(2)疆域跨度大,从热带到寒温带,从沿海到内陆,自然景观与资源类型丰富,为农业多种经营、工业原料获取提供多样条件。(3)东部临海便于吸收海外先进技术与文化,西部深入亚欧大陆腹地,是古丝绸之路核心区域,利于跨洲文化与经济交流。学生按要求回答问题:不利影响:①我国东部邻近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的交界地带,多火山地震,破坏性大,如台湾地区。西南部位于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交界地带塑造了山地、高原的地形,同时也带来地震、滑坡、泥石流的自然灾害。②我国受季风夏影响范围大,夏季风具有不稳定性,水旱频发。夏秋季节,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受太平洋的台风影响大。 考查我国地理位置的优越性(区域认知、综合思维)(满分30分)1.说说我国地理位置的优越性。(10分)2.描述我国地理位置的优越性(10分)3.我国地理位置的不利影响(10分)
课堂拓展 秦岭秦岭横亘于中国中部.东西绵延1500千米,南北宽达100至150千米,海拔多为1500至2500米。秦岭为黄河水系与长江水系的重要分水岭。北侧是肥沃的关中平原,南侧是狭窄的汉水谷地。是褶皱(主要)断块山。 秦岭主峰太白山海拔3767米,为中国东部超过3000米的少数山峰之一。山顶气候寒冷,经常白雪皑皑,天气晴朗时在百里之外也可望见银色山峰。山顶有古冰川遗迹。秦岭北邻渭河平原,其间有大断裂,为北仰南倾的断块构造。主脊偏居北侧,北坡陡而短,南坡缓而长。水系也不对称。 山间多横谷,为南北交通孔道。宝成铁路沿嘉陵江河谷穿过山地。秦岭山地对气流运行有明显阻滞作用。夏季使湿润的海洋气流不易深入西北,使北方气候干燥;冬季阻滞寒潮南侵,使汉中盆地、四川盆地少受冷空气侵袭。因此秦岭成为亚热带与暖温带的分界线。秦岭以南河流不冻,植被以常绿阔叶林为主,土壤多酸性。秦岭以北为著名黄土高原,1月平均气温在0℃以下,河流冻结,植物以落叶阔叶树为主,土壤富钙质。
课堂小结 说出我国的地理位置。 学生口头说我国的地理位置
本节课评价等级 及格 良好 优秀
累计总分(90) 54——63 64——71 72——90
板书设计
课堂练习 1.关于我国的半球位置,说法正确的是( )A.位于东半球、南半球B.位于东半球、北半球C.位于西半球、南半球D.位于西半球、北半球2.关于我国的纬度位置,说法正确的是( )A.大部分位于北温带,少部分位于寒带B.大部分位于热带,少部分位于北温带C.大部分位于南温带,少部分位于热带D.大部分位于北温带,少部分位于热带3.关于我国的海陆位置,说法正确的是( )A.我国是一个岛国B.我国是一个临海国C.我国是一个内陆国D.无法判断
特色资源分析和技术手段说明 特色资源 用分层设色政区图、南北风光对比图,配地理位置拼图,助认知。 技术手段 PPT 演经纬度,借 “地球仪 3D”,电子白板投屏互动纠错。
教学反思 教学中,分层设色图和 “地球仪 3D” 助学生理解位置,但部分学生对经纬度范围记忆模糊。拼图互动参与度高,可增加小组竞赛强化记忆。电子白板纠错及时,下次可提前准备易错点案例,提升课堂效率。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