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6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上册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基础过关练
题组一 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1.(2025辽宁朝阳调研)元谋人的石器中,具有代表性的刮削器,虽然比较粗糙,但已进行过第二步加工,它已不是“第一把石刀”。它是目前我国发现的与人类化石伴生的最早的石器。这反映出元谋人( )
A.磨制石器已具备一定水平
B.开始了原始农业生产生活
C.由食物采集者变为生产者
D.已使用石制工具从事劳动
2.(2025山东烟台期末)河北磁山遗址距今约8 000年,该遗址出土的早期磨制石器约占57%,打制石器约占34%,打磨兼用者约占9%。到晚期,磨制石器上升到65.4%,打制石器则下降为21.8%,打磨兼用者占12.8%。这一变化反映出( )
A.先民脱离食物采集生活
B.中国即将步入阶级社会
C.农业与手工业实现分离
D.生产力得到进一步发展
3.(2025山东菏泽期中)考古发现,红山文化中心墓葬随葬玉器数量多、质量纯、选料精、体积大、工艺讲究;第三等级墓有随葬玉器和中、小型石棺;第四等级墓有讲究的石棺;附属墓只有简单的墓坑。这可以用于说明( )
A.玉器是随葬必需品 B.早期国家的形成
C.墓葬地域特征明显 D.社会贫富的分化
4.(2025河北沧州模拟)我国有众多新石器时代的龙形象遗存,在河南、湖南、湖北、甘肃、内蒙古、辽宁和山西等地均有发现,而且龙形象各不相同。这说明中华文化( )
A.区域之间交融互鉴 B.多元一体
C.以中原地区为中心 D.丰富多彩
5.(2025四川绵阳期中)考古研究发现,长江三角洲地区在崧泽文化时期(距今约5 900—5 200年)人们一直以获取野生动物为主,到良渚文化(距今约5 300年—4 000年)时期则出现变局:一是杭州地区的人们饲养家猪居多,二是上海和江苏地区的人们以获取野生动物为主。这一变化可佐证良渚文化时期( )
A.人口总量增长迅速 B.劳动分工不断扩大
C.逐步迈入文明时代 D.社会生活逐渐稳定
题组二 从部落到国家
6.(2023辽宁名校联盟调研)《山海经》中记载了夸父逐日、女娲补天、精卫填海、大禹治水、后羿射日等中国远古神话故事。这些神话故事反映出中华先民( )
A.原始的天人感应观
B.与天抗争的不屈精神
C.对自然的最初认知
D.具有崇尚英雄的传统
7.(2025河南郑州期末)“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根据中国历史发展实际,提出了进入文明社会的标准:出现社会分工、明显阶级分化、都邑性城市、区域性政体或国家。下列考古发现中符合“文明社会”标准的是( )
A.北京山顶洞遗址发现人工用火遗迹
B.浙江河姆渡遗址出土了大量的稻谷
C.山西陶寺遗址大小墓随葬品差别大
D.河南仰韶遗址出土几何图案的陶器
8.(2025重庆八校期中)《史记·五帝本纪》记载,黄帝“置左右大监,监于万国。……举风后、力牧、常先、大鸿以治民”;但尧舜时期,一人之下,有四岳、十二牧协助尧舜掌控全局的官员,有士、工、秩宗、典乐、纳言等负责具体事务的官员,还作刑法、设军队等。这可以佐证尧舜时期( )
A.国家的初始形态已经具备
B.各氏族部落之间联系日益紧密
C.王权受原始民主传统制约
D.开始出现贫富差异和阶级分化
9.(2025湖南衡阳调研)传说中炎帝是生活在今渭水流域一带的氏族部落首领,传说中黄帝部落生活在今黄土高原一带。两个部落沿黄河、渭水东迁,尽管有冲突和战争,但最终在中原地区形成了以炎黄部落联盟为主的华夏族。这体现了( )
A.部落之间的交融 B.国家雏形的出现
C.社会经济的发展 D.氏族公社的没落
10.(教材习题改编)(2025河南信阳期中)夏朝历法《夏小正》经文只有463字,按一年12个月分别记载物候、气象、天象和农事等,内容主要是有关生产的农耕、蚕桑、养马等。这反映出《夏小正》( )
A.推动了甲骨文字的出现
B.包含了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C.形成了完整的历法体系
D.汇集了贵族阶层的生活意趣
题组三 商和西周
11.(2025吉林松原调研)商王朝要求归属它的方国和部族定期朝贡,并且听从商王室之命进行征伐。与此同时,这些方国和部族又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可保持自身的社会组织形态。这反映了商朝( )
A.外服制的特征 B.统治范围的缩小
C.分封制的缺陷 D.政治影响的衰退
12.(2025湖南衡阳期中)据考证,商代国王自称“余一人”或“一人”,其下有辅佐商王的尹或相;尹或相之下又分别设有负责管理王室事务的“多宰”“小臣”,负责管理神祇事务的巫、祝、卜等,负责管理耕作的小籍臣和负责管理军事的多马、多亚、多射、师、旅等。这集中反映了商代( )
A.国家机器比较完备 B.官僚政治相对成熟
C.集权体制有所发展 D.社会分工更加完善
13.(2024湖南邵阳期中)西周宗法制规定天子、诸侯等职位,只有嫡长子才有资格继承,其他儿子则被分封为次一级的职位,即诸侯、卿大夫或士。这一制度旨在( )
A.构建完整的祭祀体系
B.适应周天子专制需要
C.维护统治集团的稳定
D.建立规范的礼制社会
14.(2024江苏南通如皋调研)西周时,各级领主的都城规模以国都为标准,呈递减趋势。天子“戎马四万匹,兵车万乘”,诸侯“戎马四千匹,兵车千乘”,卿大夫“戎马四百匹,兵车百乘”。据此可知,当时( )
A.内外服制度完善了国家管理
B.贵族等级秩序得以强化
C.分封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D.周天子拥有绝对的权力
15.(2025广东七校期中)西周初期的井田制下,“公田”收益归天子或者管辖的贵族所有,“私田”收益则属于百姓自己,这种制度相较于之前要求百姓将耕种所得的大部分甚至全部上贡给天子和贵族的做法,有了极大的进步。材料意在说明西周初期的井田制( )
A.刺激了百姓的生产热情
B.确立了土地的国有属性
C.剥夺了诸侯贵族的权益
D.开启了集体耕作的模式
能力提升练
题组一 中华文明的起源
1.(2025江苏扬州调研)距今约7 000年的常州东滩头遗址发掘出陶鼎、石斧、纺轮等各类文物逾2 000件。其中石斧、石锛等多发现于男性墓葬中,纺轮多出自女性墓葬中。这说明当时 ( )
A.农耕技术先进 B.出现社会分工
C.阶级分化明显 D.存在小农经济
2.(2025河北保定调研)考古资料显示,距今6 000年前后中国出现夯土技术,在距今5 000年前后的甘肃南佐、浙江良渚、河南双槐树等遗址都有大规模使用夯土技术建造房墙、修筑壕沟、铺筑广场等实例,之后中国的城墙也基本都是夯筑。据此可知( )
A.历史传承与民族认同走向统一
B.华夏先民注重加强文明交流
C.生产力发展推动早期国家产生
D.中华文明在传承中创新发展
3.(2025河北石家庄模拟)有学者指出,陶寺遗址具有从燕山北侧到长江以南广大地域的综合体性质。在陶寺显贵的大型墓葬中,有来自龙山文化、良渚文化、石家河文化的随葬品,陶寺领导者着意彰显自己在四方中的核心地位。据此推知,该学者认为陶寺领导者( )
A.拥有了大一统的政治理念
B.着力推动文明的远距离交流
C.建立了最早的奴隶制国家
D.实现了政治权力的高度集中
4.(2025江苏盐城模拟)根据传说和文献记述,大禹治水动员了各部族的人力、物力,实行集中统一领导。商周时期青铜器铭文有“天命禹敷土,堕山,浚川,乃差地设征,降民监德”的记载。这反映出早期国家( )
A.以武力控制所有部族 B.实行原始民主制度
C.具有较强的组织能力 D.借助神权治理水患
题组二 早期国家文明
5.(2025广东湛江模拟)据学者研究,商代的祖先崇拜极为发达,祖先享有的祀典远比天帝与其他自然神丰盛,祖先神所辖范围也十分广泛。盘庚迁都后,因“行汤之政,然后百姓由宁,殷道复兴。诸侯来朝,以其遵成汤之德也”,太甲则因不行汤政而遭到放逐。据此可知,商代统治者注重( )
A.维护神权 B.遵守祖制
C.频繁祭祀 D.推行德治
6.(2025河南六校期中)武王伐商后,颁布《世俘》,文中说周人已完成天所授予的“克商”大任;周人克商是在效仿殷商先人受天命伐夏的政治义举,以会同诸侯的方式昭告天下,周人“宅兹中国”。据此可知,西周( )
A.神权与王权开始结合
B.沿袭了商朝的政治制度
C.尚未实现权力的集中
D.极力构建政权的合法性
7.(2025江苏镇江开学考)周公通过制礼作乐而治理国家,正如《乐记》所言:“纪纲既正,天下大定。天下大定,然后正六律,和五声……此之谓德音。德音之谓乐。”这说明当时( )
A.礼乐教化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B.儒家思想影响了治国理念
C.音乐艺术源于社会礼乐文明
D.神权和王权统治相互结合
8.(2025江西九江调研)据文献记载,西周井田一井有九百亩,中间是“公田”,归国家所有。“公田”由平民集体耕种,产品归王室和奴隶主贵族所有。“私田”是平民的份地,产品归平民自己所有,平民耕种完公田后才能耕种自己的私田。这表明西周( )
A.土地私有制已经出现
B.井田制遭到了严重破坏
C.奴隶拥有土地所有权
D.公田与私田的关系明确
9.(2025安徽安庆模拟)饕餮是商人信仰的图腾,商代青铜器多有饕餮纹;“凤鸟”则是周人信仰的图腾,西周建立后,凤鸟纹样开始流行。商人重酒,周人禁酒,周公颁布禁酒令《酒诰》,限制饮酒,周代青铜酒器大量减少。商周两代青铜器的变化说明( )
A.祭祀成为青铜器的主要功能
B.政权更迭影响文化生活
C.商周时青铜文化达到了鼎盛
D.经济发展推动制度更新
10.(2025江西赣州期中)据《史记》记载,商代伊尹放逐暴虐乱德的商王太甲三年,直到太甲悔悟才归政于他;《周礼·小司寇》记载:西周自由民(国人)有议政的权利,国家发生重大事件,必须征询国人的意见,一曰询国危,二曰询国迁(迁都),三曰询立君(国君废立)。材料反映出( )
A.国人舆论影响国家大政
B.君主专制体制遭到破坏
C.君主权力受到一定约束
D.原始民主传统约束皇权
题组三 思维训练
11.(实证思维)(2025山东德州调研)史书记载,周代实行土地国有的“田里不鬻”政策,但出土的西周青铜器上的铭文多有土地交换的记载,如九年卫鼎就记载了周恭王九年(公元前914年)裘卫用一辆车子及车马器具、皮革等换取了矩的一片林地等。这说明( )
A.井田制度没有切实执行
B.出土实物可以补史之阙
C.史书上的记载并不可信
D.分封制度遭到严重破坏
题组四 综合题组
12.(创新题·新考法·史料的运用)(2025福建泉州期中,1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古本《竹书纪年》于西晋年间盗掘战国时期魏襄王的墓葬中发现出土,记录了从夏代至魏襄王二十年的历史。该书记述“昔尧德衰,为舜所囚也。舜囚尧于平阳,取之帝位。舜放尧于平阳。舜囚尧,复偃塞丹朱,使不与父相见也。后稷放帝朱于丹水。后稷放帝子丹朱”。
——摘编自吴璐瑶《试论<唐虞之道>
与古本<竹书纪年>对于古史禅让
记述完全相悖的原因》
材料二 《唐虞之道》编著于战国中后期,是儒家论述禅让制度较为完整的文献,将禅让制推崇到极致,认为只有禅让制才能化民成俗,禅让的典范就是尧舜之行:“尧舜之行,爱亲尊贤。爱亲故孝,尊贤故禅。孝之方,爱天下之民。禅之传,世亡隐德。”此后,禅让思想成为传世千年的主流思想。
——摘编自叶达《<唐虞之道>
禅让问题再思考》
根据材料一、二,概括《竹书纪年》和《唐虞之道》有关禅让记述的不同之处,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史料运用应遵循的原则。
答案全解全析
基础过关练
1.D 2.D 3.D 4.B 5.D 6.B 7.C 8.A
9.A 10.B 11.A 12.A 13.C 14.B 15.A
1.D 题干提到元谋人使用经过加工的石器,这表明他们已经开始使用石制工具进行劳动,这是人类发展中的重要一步,D项正确。
2.D 据题干“早期磨制石器约占57%,打制石器约占34%,打磨兼用者约占9%”“到晚期,磨制石器上升到65.4%”可知,磨制石器占比增加,体现出生产工具进步,有助于生产力的发展,D项正确。
3.D 材料反映出不同墓葬的随葬品不同,可见不同墓葬主人身份有所差别,这是社会贫富分化的表现,D项正确;第四等级墓和附属墓中没有玉器,所以玉器并不是随葬的必需品,排除A项;材料仅体现了社会贫富分化,并没有体现公共权力机构等因素,不能印证早期国家的形成,排除B项;材料并未涉及不同地域的墓葬,排除C项。
4.B 在许多地方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中都发现了龙形象的文化遗存,可见龙形象作为中华文明的象征符号,分布广泛,而龙的形象又各有特点,反映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特征,B项正确;“区域之间交融互鉴”描述的是文化互动过程,而材料主要强调中华文化多元一体的特点,排除A项;材料没有提到中原文化的核心地位,排除C项;“丰富多彩”说明了文化的多样性,但没有强调文化的一体性,排除D项。
5.D 家养动物的种类和数量侧面反映了当时的生产力水平,良渚文化时期的先民们已经饲养家猪,可见良渚文化时期农业和畜牧业有所发展,反映出他们的社会生活逐渐走向稳定,D项正确;A项错在“迅速”,排除;材料未涉及劳动分工,排除B项;迈入文明时代的标志是阶级、国家和文字等的出现,材料未涉及,排除C项。
6.B 夸父逐日、女娲补天、精卫填海、大禹治水、后羿射日等神话传说,体现了人类与自然抗争,突出了不屈的精神,故B项正确。
7.C 山西陶寺遗址大小墓随葬品差别大,说明当时出现阶级分化,而阶级分化是“文明社会”的标准之一,C项正确。
8.A 材料表明尧舜时期官员有了一定分工,有协助掌控全局的官员,也有负责具体事务的官员,还建立了暴力机关,这说明国家的初始形态已经具备,A项正确;材料并不能说明各氏族部落之间联系日益紧密,排除B项;C项错在“王权”一词,此时尚未建立国家,排除;D项错在“开始”,排除。
9.A 材料信息显示,炎黄部落通过迁徙、冲突和战争等形成了以炎黄部落联盟为主的华夏族,这体现了不同部落之间的交融,A项正确;炎黄时期出现了部落联盟,而非国家雏形,排除B项;材料没有反映社会经济发展的信息,排除C项;材料未提及私有制产生、贫富分化,不能说明氏族公社没落,排除D项。
10.B 夏朝历法《夏小正》分别记载物候、气象、天象和农事等,内容主要是有关生产的农耕、蚕桑、养马等,说明《夏小正》包含了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故选B项;《夏小正》是历法,与甲骨文字的出现关联较小,排除A项;夏朝尚未形成完整的历法体系,排除C项;农耕、蚕桑、养马等并非贵族阶层的生活意趣,排除D项。
11.A 据材料“商王朝要求归属它的方国和部族定期朝贡,并且听从商王室之命进行征伐……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可知,商朝实行内外服制,商王是方国联盟的共主,方国和部族具有相对的独立性,A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商朝统治范围变化,排除B项;商朝没有实行分封制,排除C项;D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12.A 商代国王处于国家政治的核心地位,国家既有最高行政长官,又有王事职官系统、神事职官系统、民事职官系统以及军事职官系统,这说明商代国家机器比较完备,A项正确;官僚政治和集权体制出现于封建社会,排除B、C两项;社会分工是超越一个经济单位的社会范围的生产分工,材料反映的是国家机构分工,排除D项。
13.C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西周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在姬姓宗亲内,周王是大宗,诸侯是小宗。在诸侯国内,诸侯是大宗,卿大夫是小宗。以此类推,层层区别。这一制度有利于维护统治集团的稳定,C项正确。
14.B 据材料可知,西周时期各级领主的都城规模、兵马数量都有着严格的限制,说明当时贵族等级秩序得以强化,B项正确。
15.A 材料强调了西周初期的井田制相比之前的制度有了极大的进步,“私田”的收益归百姓自己所有,这有利于刺激百姓的生产热情,A项正确。商和西周实行奴隶主土地国有制,“确立了”的表述与史实不符,排除B项;材料主旨不是诸侯贵族的权益问题,排除C项;集体耕作的模式在原始社会就已经开启,排除D项。
能力提升练
1.B 2.D 3.A 4.C 5.B 6.D
7.A 8.D 9.B 10.C 11.B
1.B 石斧、石锛通常与农业或手工业中的重体力劳动相关,多发现于男性墓葬中,纺轮则与纺织等较为细致的手工劳动相关,多出自女性墓葬中,这表明男性和女性在生产活动中可能有着不同侧重,可推断出当时出现了社会分工,B项正确;仅从石斧、纺轮等工具的发现,不能直接得出当时农耕技术先进的结论,排除A项;社会分工不等于阶级分化,排除C项;小农经济是在春秋战国时逐渐产生的,排除D项。
2.D 距今6 000年前后,中国出现夯土技术,距今5 000年前后,大规模使用夯土技术的现象在多地出现,之后中国的城墙基本都是夯筑,据此可知,中华文明在传承中创新发展,D项正确;材料只是强调夯土技术,未涉及民族认同,排除A项;据材料无法得出“注重”加强文明交流,排除B项;C项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
3.A 陶寺遗址墓葬出土了来自不同地域的随葬品,而且陶寺领导者着意彰显自己在四方中的核心地位,说明陶寺领导者拥有了大一统的政治理念,A项正确;材料内容没有体现陶寺领导者着力推动文明的远距离交流,排除B项;中国最早的奴隶制国家是夏朝,排除C项;当时尚未实现政治权力的高度集中,排除D项。
4.C 大禹能够动员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进行治水,说明早期国家具有较强的组织能力,C项正确;大禹是动员了较多人力,但不能说明是用武力控制所有部族,排除A项;动员较多的人力、物力,并不能说明早期国家实行了原始民主制度,排除B项;材料表明禹运用敷土、堕山等方法治理水患,“借助神权”的表述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D项。
5.B 据材料可知,商代时期,祖先崇拜极为发达,盘庚迁都后,因为“行汤之政”,才有了社会安定、诸侯来朝的局面,太甲因不行汤政而遭到放逐,说明商代统治者十分注重对祖制的恪守,B项正确;A、C两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遵成汤之德”是指盘庚对汤的政治品质的延续,而不是推行德治,排除D项。
6.D 据题干“周人已完成天所授予的‘克商’大任”“政治义举”可知,西周统治者强调“克商”是天所授予的大任,是政治义举,其举措是在极力构建政权的合法性,D项正确;早在夏商时期,神权与王权就已开始结合,排除A项;题干没有体现西周沿袭了商朝的政治制度,排除B项;题干没有体现权力是否集中,排除C项。
7.A 题干重点说的是通过制礼作乐实现天下大定,也就是强调了礼乐教化对于国家治理、社会稳定的作用,A项正确;此时儒家思想尚未形成,排除B项;题干主要说的是制礼作乐对国家治理的意义,而非强调音乐艺术的起源,排除C项;题干中并未提及神权相关内容,排除D项。
8.D 据材料“中间是‘公田’,归国家所有……‘私田’是平民的份地,产品归平民自己所有”可知,井田制明确了“公田”“私田”的归属、使用权以及平民的权利和义务,表明公田与私田关系明确,D项正确;井田制是奴隶主土地国有制,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井田制的内容,不能体现井田制遭到破坏,排除B项;C项表述与史实不符,排除。
9.B 据材料信息可知,伴随商周朝代更迭,青铜器纹饰和青铜酒器的数量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这说明政权更迭影响了文化生活,B项正确;材料仅提到青铜器的盛酒功能,没有与其他功能进行对比,因此无法得出祭祀成为青铜器的主要功能,排除A项;“青铜文化达到了鼎盛”主要表现在青铜器的数量和铸造工艺等方面,材料没有充分体现,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经济发展与制度更新的关系,排除D项。
10.C “商代伊尹放逐暴虐乱德的商王太甲三年”“西周……国家发生重大事件,必须征询国人的意见”,体现商周时期君主权力受到一定约束,政治具有原始民主特色,C项正确;A项不能解释题干中商朝的现象,排除;君主专制体制和皇权在商周时期尚未建立,排除B、D两项。
11.B 实证思维是指通过史料来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即告诉学生已有历史结论,但需要学生从结论出发,寻求史实来支撑史论。本题要求学生能够理解实物史料的价值。
虽然存在土地交换或买卖,但这并不能说明井田制度没有得到切实执行,排除A项;史书记载可能存在错误,但“不可信”的表述过于绝对,排除C项;材料现象与分封制无关,排除D项。
12.答案 不同:《竹书纪年》认为禅让是血腥暴力的权力争斗;《唐虞之道》认为禅让是权力的和平过渡。(4分)
原则:坚持唯物史观;科学性(或真实性,辨别史料真伪);发展性(吸收前沿研究成果);全面性(或互补性,或多样性,多视角收集史料)。(6分)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第一小问,据材料“昔尧德衰,为舜所囚也。舜囚尧于平阳,取之帝位。舜放尧于平阳”可知,《竹书纪年》认为禅让是血腥暴力的权力争斗;依据材料“尧舜之行,爱亲尊贤。爱亲故孝,尊贤故禅。孝之方,爱天下之民。禅之传,世亡隐德”可知,《唐虞之道》认为禅让是权力的和平过渡。第二小问,结合两则材料的不同之处,可以从唯物史观、科学性、全面性等角度来组织答案。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