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6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上册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基础过关练
题组一 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
1.(2025广东揭阳二中期中)春秋时期,诸侯纷争,先后有5个诸侯国的国君称霸,形成“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局面。在长江流域,吴、楚、越三国之间又多次爆发争霸战争。这些争霸行为( )
A.使官僚政治体系确立
B.是对周天子共主地位的否认
C.是生产力发展的表现
D.使传统宗法政治秩序被破坏
2.(2025浙江嘉兴期中)据考古发现,洛阳东周王城遗址的面积不足10平方千米,赵都邯郸城面积是其两倍左右,楚都纪南城面积接近其两倍,齐都临淄城的面积约为其三倍。这从侧面反映出当时( )
A.礼崩乐坏 B.华夏认同
C.诸侯混战 D.皇权旁落
3.(2024山西临汾质检)春秋列国主要在国都设防,在边区要塞关隘设防的很少。战国时各国防御严密,并有亭障烽火等报警系统;各国甚至还在边境上修筑大规模、相互连接的防御工事,被称为长城。这一变化反映了战国时期( )
A.兼并战争日趋激烈 B.社会矛盾不断激化
C.中央集权受到挑战 D.周王室进一步衰微
4.(2025湖南岳阳调研)春秋战国时期,被称为“诸夏”的楚国不断地向南、向北开疆拓土,将楚国贵族安排在新设置的县城担任官吏,推进中原文化与两湖地区楚文化的交融。此举( )
A.意味着贵族政治的解体
B.改变早期宗法制的核心
C.推进了华夏认同的发展
D.加速了楚国统治的瓦解
题组二 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
5.(2025四川宜宾调研)战国初年,魏文侯派西门豹做邺县令,西门豹为破除“河伯娶妇”的迷信,动员人力开凿12条水渠,漳河水害变为水利。魏襄王时的邺县令继续开渠引漳水灌田,使邺一带的盐碱地也得到改良。由此推知,魏国( )
A.改造自然的能力有所增强
B.调整生产关系适应经济发展
C.郡县制形成早于其他六国
D.消除社会生活中神权的影响
6.(2025山东临沂期中)春秋时期,在官府手工业和家庭手工业之外,出现了专门从事商品生产的小手工业者,独立的富商也开始出现。各诸侯国之间经常有商贾往来从事贸易,其中郑国商人尤为活跃,其足迹遍布齐、楚、晋、周之间。这表明当时 ( )
A.商人经营方式有待调整
B.商业发展环境较为宽松
C.重农抑商政策难以维系
D.城市经济职能明显增强
7.(2024河南开封质检)春秋时,齐景公以晏婴之宅近市,每天脏乱嘈杂不堪为由,“欲更晏子之宅”。晏婴自谓“小人”,拒绝说:“小人近市,朝夕得所求,小人之利也。”这一现象说明( )
A.贵族热衷经营商业
B.齐国国君抑制商业发展
C.君臣之间关系紧张
D.市场交换便利齐人生活
8.(2025广东佛山调研)《商君书·赏刑篇》说:“利禄官爵,抟出于兵。”抟,就是专一的意思。商鞅又说:“富贵之门,必出于兵。”“抟出于兵”和“必出于兵”说明商鞅变法( )
A.造成了社会阶层的固化
B.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
C.促进了小农经济的发展
D.沉重打击了旧贵族特权
题组三 孔子和老子
9.(2025湖北武汉期中)史载,孔子整理的《诗》,“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礼乐自此可得而述,以备王道,成六艺”。孔子强调“正音”“雅乐”,反对靡靡之音。据此可知,孔子提倡“乐教”的目的是( )
A.反对奢靡的社会风气
B.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C.提高人们的艺术素养
D.重建社会政治秩序
10.(2024江苏宿迁期中)老子认为:“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无名之朴,夫亦将不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这一观点强调( )
A.自然无为利于治国理政
B.道过于浑厚以致无所作为
C.崇古尚德推动国家安定
D.诸侯通过非战以适应社会
11.(2025福建七校期中联考)《史记》中记载,孔子多次问礼于老子,老子告诉孔子,君子要应时而动。后来,孔子对弟子颜回说道:“用之则行,舍之则藏”,要善于把握时机。这表明( )
A.道家主张顺应时势改造社会
B.儒家思想受到道家影响
C.传统礼乐制度遭到严重破坏
D.学术交流成为历史趋势
12.孔子希望以“仁”为基础,通过推行德治实现社会的安定有序;老子希望减少争斗,效法自然,通过“无为”结束社会的动荡局面。这反映出( )
A.儒道学说的矛盾与冲突
B.士人对现实政治的不满
C.文化发展呈现繁荣局面
D.百家争鸣促进学术交流
题组四 百家争鸣
13.(2025河北沧州阶段调研)战国简《治政之道》中不仅推崇儒家的教化,先教后刑,还倡导墨家的“非命”“非攻”“薄葬”“节用”以及各守其职、选贤任能、不夺农时等公共性的主张。由此可知,该简( )
A.有利于周天子控制力不断增强
B.着眼于国家治理的实际需要
C.成为各诸侯国统治的理论基础
D.迎合统治者富国强兵的需要
14.(2025黑龙江哈尔滨调研)荀子道:“国危则无乐君,国安则无忧民。乱则国危,治则国安。……故百乐者,生于治国者也;忧患者,生于乱国者也。急逐乐而缓治国者,非知乐者也。”这反映了( )
A.个人幸福与国家幸福统一
B.应该维护国家稳定
C.统治者不应追求个人幸福
D.发展经济,改善民生
15.(2025四川宜宾期末)墨子以“民利”为出发点,提出“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的口号,他主张以“众贤”的标准代替“亲亲”的标准来选拔官吏,使“贤者举而上之……不肖者抑而废之”。这体现了( )
A.社会变革的主流思潮
B.社会下层的参政意识
C.官吏推举的机制完善
D.变法图强的治国理念
能力提升练
题组一 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转型与民族交融
1.(2025河南洛阳期中)春秋时期,诸侯会盟是诸侯称霸的标志。当时完成会盟的诸侯有齐桓公、晋文公、晋襄公、楚庄王、晋景公、晋悼公、晋定公、吴王阖闾、吴王夫差、越王勾践等,其中仅晋国就称霸百年,会盟多次,而夫差最终还被勾践灭国。这主要说明( )
A.西周贵族身份变化 B.列国纷争渐趋缓和
C.霸主势力并不等同 D.西周国家走向统一
2.(2025湖北襄阳期中)县出现于春秋初期,原是国君直接统治的领邑,到战国时期,秦、晋、楚等大国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加强边地防守力量,往往把新兼并的小国改建为县。县制的发展 ( )
A.是国家实力雄厚的象征
B.冲破了分封制的壁垒
C.稳定了周朝的统治根基
D.实现国家制度的转型
3.(创新题·新情境·“治理”一词含义的变化)(2025重庆巴蜀中学月考)据学者考证,“治”的本义是一条河的名称,“理”的本义是沿着玉石纹路切割。至战国晚期,“治”与“理”二字合并,形成了“治理”一词,指国家管理应按照某种规律、规则行事。这反映了战国晚期( )
A.变法思潮推动社会转型
B.开始形成较为系统的国家机构
C.亟须建立新的政治秩序
D.士阶层提出新的国家管理主张
4.(2025黑龙江齐齐哈尔期中)在中国古代民族中,无论“诸夏”还是“夷狄”,皆“天地所生”,都受着人类文明发展规律的支配,都有创造出文明的可能和权利。“夷夏”是可以互相转化的,所以“夷夏”的文化差别不是绝对的,如楚国自称“我蛮夷也”。据此可知( )
A.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主流
B.民族交融呈双向互动性
C.中原文明展示强大向心力
D.夷夏文化差异性消失
题组二 春秋战国时期经济与文化发展
5.(2024山西吕梁统考)2002年,考古工作者在浙江湖州发现了诸多战国时期的货币,其种类多为“陕(地名)一釿(斤)”“殊布当釿”(楚国铸币)。这些文物可用于说明当时( )
A.诸国货币形制逐渐统一
B.楚国商品经济较为发达
C.全国性市场的初步形成
D.区域间商贸联系已存在
6.(2025河北唐山调研)“物勒工名”是中国古代一项铭制,指器物上要刻上其制造者的名字,以方便管理者检查产品或追究产品质量责任。该制度于春秋时期开始出现,发展到后来,器物上不仅要刻上制造者的名字,还要记录制造地、督造人、计数、制作年号等。据此可知,“物勒工名”( )
A.促进了重农抑商政策的推行
B.扩大了雇佣劳动者的队伍
C.推动了手工业生产的规范化
D.创新了工商业销售的方式
7.(2025江西名校调研)公元前651年,齐桓公与各国诸侯签订葵丘之盟,规定“毋讫(止)籴”——不阻止诸侯国之间的粮食贸易。春秋末年,越王勾践接受大夫范蠡的建议实行“平粜”——平抑粮价的政策。这些做法( )
A.有效遏制了诸侯的争霸
B.有助于粮食的流通与市场的稳定
C.有利于各诸侯尊王攘夷
D.说明诸侯国之间物种交流的重要性
8.(2025山西临汾调研)孔子在鲁国践行以礼治国的理念,一定程度上整顿了社会秩序;墨家代表人物墨子长期奔波于各诸侯国之间,大力宣传他的政治主张,最终成功阻止了楚国攻打宋国;商鞅运用法家思想进行变法,促使秦国走向强盛。这说明( )
A.墨家学说最受诸侯国君青睐
B.不同学派主张具有正向作用
C.儒家思想主导各国秩序重建
D.法家理念仅适用于秦国变强
9.(2025辽宁锦州期中)“老子所说的道,是虚静无为的性格;在韩非手上,却成为人君隐秘自己、伺察人臣的最高权术的神秘殿堂”。老子说轻则失根,躁则失君,重其身而不以物累形,静其心而不以物乱神。韩非子将其引申为重“势”和把握赏罚权力。韩非子的上述解释( )
A.适应了中央集权的历史趋势
B.凸显了诸子百家思想的交融
C.继承了道家文化的思想内涵
D.体现了治国方式的礼法之争
题组三 思维训练
10.(逆向思维)(2025湖南长郡中学月考)公元前673年,郑、虢两国共同讨伐王城,并且“享王于阙西辟”。公元前635年,“晋侯朝王,王飨醴,命之宥。请隧,弗许,曰:王章也”。据此可知,春秋时期( )
A.诸侯国实力发展不平衡
B.传统政治秩序遭到破坏
C.周天子仍具有一定权威
D.宗法制度受到严重挑战
题组四 综合题组
11.(2025四川成都调研,14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战国前期,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进行改革。他根据“四境之内,丈夫女子,皆有名于上”“生者著,死者削”的原则制定户籍政策,“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明确规定“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他建议秦孝公颁布《垦草令》,鼓励民众垦荒种田。他还鼓励百姓“僇力本业”,增产粮食,“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免除徭役)”“民有余粮,使民以粟出官爵”,同时推行“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农战政策之下,秦国民众“喜农而乐战”,“民以殷盛,国以富强”,“其后卒并六国而成帝业”。但是,农战政策“重农”服务于“重战”,当时秦国即被视为“虎狼之国”。
——摘编自刘玉峰《商鞅变法农战政策和
抑商政策之得失》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商鞅农战政策的主要措施。(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商鞅农战政策对秦国崛起的影响。(8分)
答案全解全析
基础过关练
1.D 2.A 3.A 4.C 5.A 6.B 7.D 8.D
9.D 10.A 11.B 12.B 13.B 14.A 15.B
1.D 春秋时期诸侯纷争,先后有诸侯国称霸且“挟天子以令诸侯”,吴、楚、越三国之间也多次爆发争霸战争,这些争霸行为使传统的宗法政治秩序被破坏,D项正确;官僚政治体系在战国时期逐步确立,春秋时期还未确立,排除A项;春秋时期各诸侯国表面上仍尊奉周天子,并非完全否认周天子共主地位,排除B项;题干现象与生产力发展关联较小,排除C项。
2.A 据材料可知,东周洛阳王城面积小于部分诸侯国都城,说明王室衰微,礼崩乐坏,A项正确;材料未反映少数民族与汉族的关系问题,排除B项;材料显示的是周王室与各诸侯国之间的关系,未反映诸侯混战的问题,排除C项;此时尚未形成专制皇权,排除D项。
3.A 据材料“战国时……各国甚至还在边境上修筑大规模、相互连接的防御工事”可知各国注重在边境修筑防御工事,反映了战国时期国与国之间战争频繁,A项正确。
4.C 楚国在扩张的过程中,不断推进中原文化和楚文化的交融,这推动了华夏认同的发展,C项正确。
5.A 魏国动员人力开凿12条水渠,漳河水害变为水利,魏襄王时继续开渠引漳水灌田,使邺一带的盐碱地也得到改良,由此可知魏国改造自然的能力有所增强,A项正确。
6.B 据材料信息可知,春秋时期已经出现了私营手工业者和商人,这说明官府垄断和控制工商业的局面已被打破,即商业发展环境较为宽松,B项正确;材料反映了春秋时期工商业的发展与进步,“有待调整”是对材料信息的错误解读,排除A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重农抑商政策是在战国时期制定和推行的,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城市内部的经济发展概况,无法得出城市经济职能明显增强的结论,排除D项。
7.D 晏婴拒绝搬迁住宅,认为居住在市场附近生活便利,由此可知当时的市场交换便利了齐人的生活,故选D项。
8.D 据材料“利禄官爵,抟出于兵”“富贵之门,必出于兵”并结合所学可知,商鞅变法中推行军功爵制,剥夺和限制贵族特权,这一举措打击了贵族特权,D项正确。
9.D 孔子生活在春秋时期,周天子势力衰微,礼崩乐坏,因此孔子提倡“乐教”,目的是重建社会政治秩序,恢复周礼,D项正确;“反对靡靡之音”不是反对奢靡的社会风气,排除A项;建立中央集权制度是法家思想的内容,排除B项;孔子强调“正音”“雅乐”,是为了维护礼乐秩序,与提高艺术素养关联较小,排除C项。
10.A 老子主张无为而治,顺应天道,这样就可以达到社会稳定,天下太平,据此可知,材料观点强调自然无为利于治国理政,A项正确。
11.B 孔子的“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反映了他在思考时机与行动的关系上,受到老子“应时而动”思想的启发,表明了儒家思想对道家思想的吸收和融合,B项正确;A项不能完全涵盖材料的内容,排除;材料未涉及礼乐制度的发展状况,排除C项;D项错在“成为趋势”,个别现象不能等同于趋势,排除D项。
12.B 据材料可知,孔子和老子都希望恢复安定的社会秩序,反映他们对当时现实政治的不满,B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孔子和老子都希望恢复安定的社会秩序,没有体现两者的矛盾与冲突,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文化发展的繁荣,排除C项;材料只涉及孔子和老子的政治思想,并非百家争鸣对学术交流的影响,排除D项。
13.B 据材料“儒家”“墨家”“公共性的主张”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各学派之间学术分歧重重,但《治政之道》的作者却着眼于国家治理的实际需要,兼采诸子、融汇百家,B项正确;战国时期,周天子控制力衰弱,且材料并未涉及周天子,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治政之道》中的主张对各诸侯国统治的影响,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军事方面的主张,无法体现“强兵”,排除D项。
14.A 材料大意为,国家危难就没有快乐的君主,国家安定就没有忧愁的百姓。国家混乱则国危,国家安定则国泰。所以,快乐生于安定的国家,忧患生于混乱的国家。急于追求享乐而忽视治国的人,不是懂得享乐的人。这反映了个人幸福与国家幸福的统一,A项正确。
15.B 墨子站在民众的角度提倡选贤任能,提出尚贤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墨子代表下层平民的利益,其主张体现了社会下层的参政意识,B项正确;墨子的主张并非当时的主流思潮,排除A项;材料仅为墨子的主张,并不是官吏推举的机制,排除C项;材料未提及变法图强,排除D项。
能力提升练
1.C 2.B 3.C 4.B 5.D
6.C 7.B 8.B 9.A 10.C
1.C 春秋时期多个诸侯通过会盟称霸,其中晋国称霸百年且会盟多次,而吴王夫差最终被越王勾践灭国,这体现了不同霸主在实力和影响力上存在差异,霸主势力并不等同,C项正确;材料未提及西周贵族身份变化,排除A项;材料描述的是多个诸侯会盟以及霸主的更迭,说明列国纷争激烈,而非渐趋缓和,排除B项;此时处于春秋时期,即东周时期,排除D项。
2.B 分封制下地方诸侯在封国内有很大的权力,且权力世袭。而县制下,县的长官由国君任免,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冲破了分封制下地方相对独立的壁垒,B项正确。县制只是一种地方管理制度,并不能直接说明国家实力雄厚,排除A项;县制的发展是对周朝分封制的破坏,排除C项;此时国家制度仍处于从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型过程中,排除D项。
3.C 战国晚期在治国思想、政治制度、管理方向上都较之前的西周和春秋国家有了重大区别,“治理”一词的演变与发展,正体现了这一时期亟须建立新的政治秩序,C项正确;材料内容没有强调变法思潮的影响,排除A项;B项是夏商时期形成的,排除;材料内容没有涉及士阶层,排除D项。
4.B 据材料可知,“夷夏”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夷夏”的文化差别不是绝对的,这反映出民族交融呈双向互动性,B项正确;材料涉及的是夷夏文化的关系,而非国家统一,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各民族之间相互影响,C项强调的是中原文明对周边少数民族的单向影响,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D项表述本身错误,排除。
5.D 布币多流行于北方,战国时期浙江属于楚国,而楚国货币以蚁鼻钱为主,这反映出当时楚国不仅存在其他诸侯国的货币,还模仿铸造北方货币,表明当时楚国与其他诸侯国存在经贸往来,D项正确;战国时期各国货币形制不同,至秦统一后才逐渐实现统一,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楚国与其他诸侯国的对比,排除B项;战国时期,国家分裂,缺乏形成全国性市场的条件,排除C项。
6.C “物勒工名”制度从春秋时期发展到后来,器物上不仅要刻上制造者的名字,还要记录制造地、督造人、计数、制作年号等,这便于管理者检查产品或追究产品质量责任,推动了手工业生产的规范化,C项正确;材料既没有体现“重农”,也没有体现“抑商”,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器物制造者是否为雇佣劳动者,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手工业生产制度,并非工商业销售方式创新,排除D项。
7.B “毋讫(止)籴”要求各诸侯国不阻止与其他诸侯国间的粮食贸易,以便诸侯国间通过粮食贸易调剂有无,促进粮食流通,“平粜”政策体现了诸侯国重视粮食市场管理,有助于市场稳定,B项正确;材料内容是齐桓公、越王勾践为争霸而采取的经济措施,不能遏制诸侯争霸,排除A项;材料主旨是粮食流通与平抑粮价,体现不出尊王攘夷,排除C项;粮食流通并不是物种交流,排除D项。
8.B 据题干可知,以孔子、墨子、商鞅为代表的不同学派的主张都有利于社会进步,B项正确;春秋战国时期最受诸侯国重视的是法家思想,排除A项;材料不仅提到儒家思想,还涉及墨家思想、法家思想,C项以偏概全,排除;法家理念不仅仅适用于秦国,排除D项。
9.A 据材料“韩非子将其引申为重‘势’和把握赏罚权力”可知,韩非子的法家思想强调加强君主权势和中央集权,这适应了战国时期中央集权的历史发展趋势,故A项正确;材料仅涉及韩非子对道家思想的改造,不能凸显诸子百家思想交融,排除B项;韩非子的法家思想借鉴了道家思想,不等于继承,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礼治,排除D项。
10.C 逆向思维,也称求异思维,它是对司空见惯的似乎已成定论的历史观点反过来思考的一种思维方式,敢于“反其道而思之”,让思维向对立面的方向发展,从问题的相反面深入地进行探索,得出新的历史认知。
11.答案 (1)措施:推行户籍制和什伍连坐法;加强对农民的控制;鼓励垦荒,增产粮食;重农抑商;颁布分异令;实行军功爵制。(每点2分,任答3点即可)
(2)影响:为秦国实现富国强兵,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促进了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发展;通过强制手段建立起较为严密的社会治理体系;重功利而轻教化,不利于长治久安。(8分)
解析 (1)据材料“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得出推行户籍制和什伍连坐法;据材料“鼓励民众垦荒种田……增产粮食”得出鼓励垦荒,增产粮食;据材料“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得出加强对农民的控制;据材料“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得出颁布分异令;据材料“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得出实行军功爵制。
(2)据材料“喜农而乐战”“民以殷盛,国以富强”“其后卒并六国而成帝业”,得出为秦国实现富国强兵,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据材料“鼓励民众垦荒种田”并结合所学得出促进了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发展;据材料“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得出通过强制手段建立起较为严密的社会治理体系;据材料“当时秦国即被视为‘虎狼之国’”并结合所学得出重功利而轻教化,不利于长治久安。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