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6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上册练习--第3课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6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上册练习--第3课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90.1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9-04 17:11:0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6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上册
第3课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基础过关练
题组一 秦的统一
1.(教材习题改编)李斯在《谏逐客书》中描述:“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基于此,秦王嬴政采取的措施是(  )               
A.任用商鞅变法    B.采取远交近攻
C.网罗天下英才    D.连接各国长城
2.(2025天津五校调研)汉代著名的政论家贾谊说:“秦灭周祀,并海内,兼诸侯,南面称帝,以四海养。天下之士,斐然向风。”该评价(  )
A.是对秦始皇的贬低    
B.是对秦朝暴政的讽刺
C.是对秦统一的肯定    
D.是对秦朝制度的赞扬
3.(2025山西晋城期中)相传在先秦时代,举行封禅大典者有无怀氏、伏羲氏、神农氏等十二位帝王,他们都认为自己“受命然后得封禅”。公元前219年,秦始皇率领文武大臣及儒生博士70人,到泰山去举行封禅大典。秦始皇泰山封禅旨在(  )
A.宣扬帝位的合法性    B.歌颂古代帝王政绩
C.确立儒家正统地位    D.彰显国家实力强大
4.(2025湖北宜昌质检)秦朝时丞相与御史大夫本来是丞相府的正副长官,“事同一体”,不可相监,但为了使御史大夫能有效监督丞相,规定丞相位缺,御史大夫可升迁其位。这一规定(  )
A.为监察的权威性提供保证
B.说明御史府尚未独立
C.利于御史官行使监察权力
D.完成监察官员专职化
5.分封制下,实行“世卿世禄”制,一个人能否当高官,由这个人的血缘决定,与他的才干无关。而立郡县以后,只要你的才能得到皇帝或上司的赏识,不但有机会到郡县当官,还有机会到中央官僚机构当官,成为统治阶级的一员。这表明郡县制(  )
A.提高了官员素养    B.扩大了统治基础
C.提升了行政效率    D.加强了君主专制
题组二 秦朝的暴政
6.(2023河北承德调研)秦始皇采纳李斯的建议,“史官非秦记皆烧之”,实行“焚书”。后又因儒生议论始皇“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贪于权势至如此”,始皇发怒实行“坑儒”。秦始皇实行焚书坑儒(  )
A.维护了君主的绝对权威
B.确立了法家治国思想
C.造成了秦朝的直接灭亡
D.导致了社会矛盾激化
题组三 秦末农民起义与秦的速亡
7.(2024湖北襄阳期中)有学者指出,秦朝皇帝理念上自诩“赏及牛马,恩肥土域”,但在实践中既无轻徭薄赋之举,也无使民以时的观念。役民无度、夺民衣食、置民于艰难困顿中而不顾的现象屡有发生,以致民生困苦而“天下苦秦久矣”。这可以用来说明,秦朝灭亡的重要原因是 (  )
A.滥用民力,激化社会矛盾
B.郡县体制违背政治需要
C.皇帝制度缺乏理论支撑
D.严刑峻法加剧百姓负担
8.(2025广东肇庆期中)刘邦入关中后,与关中父老“约法三章”,“秦人大喜,争持牛羊酒食献飨军士。沛公又让不受,曰:‘仓粟多,非乏,不欲费人。’人又益喜,唯恐沛公不为秦王”。这说明刘邦(  )
A.继承了秦朝的制度    B.重视争取民心
C.意图建立农民政权    D.经济实力雄厚
能力提升练
题组一 秦的统一及制度建设
1.秦使王翦攻赵……李牧数破走秦军,杀秦将恒盢。王翦恶之。乃多与赵王宠臣郭开等金,使为反间……赵王疑之,使赵葱及颜最代将,斩李牧……后三月,王翦因急击,杀赵葱……遂灭赵。秦国这一做法(  )
A.说明秦国君臣背信弃义
B.采取了远交近攻的策略
C.证实秦统一的非正义性
D.有利于加速秦统一进程
2.(2025安徽淮北期中)战国时期的纵横家苏秦指出:“秦,四塞之国,被山带渭,东有关河,西有汉中,南有巴蜀,北有代马,此天府也。以秦士民之众,兵法之教,可以吞天下,称帝而治。”苏秦意在说明秦(  )
               
A.军事力量的强大    B.重视人才的任用
C.政治制度的先进    D.统一六国的条件
3.(2025江苏扬州调研)秦朝建立伊始,从政的“儒者”甚多,依据制度,博士、诸生“掌古今”“辨然否”“典教职”,可以治学,可以参政,享有一定礼遇。每逢皇帝大宴群臣,或集议大事,都有博士、诸生参与。这反映出秦朝初期(  )
A.儒学影响比较广泛    B.君主专制体制强化
C.儒学成为社会显学    D.士人地位有所提高
4.(2025山东泰安期中)秦代百姓不得随意流动,出县境都要得到官府批准;其他郡县的人无故不得随便进入内史郡,内史郡也不可收留外来人,违者将受到处罚,典、伍也要连坐。这一做法(  )
A.保证了秦王朝的长治久安
B.促进了小农经济的产生
C.有利于赋税和徭役的征发
D.推动了郡县制度的形成
5.(2025湖北鄂州模拟)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数次东巡,每次都立碑刻石,下表为部分碑文。这可以(  )
秦灭六国原因 《之罘刻石》:六国回避,贪戾无厌,虐杀不已。皇帝哀众,遂发讨师,奋扬武德
秦王朝的统治 《碣石刻石》:地势既定,黎庶无繇,天下咸抚。男乐其畴,女修其业,事各有序
秦始皇的形象 《东观刻石》:皇帝明德,经理宇内,视听不怠
A.论证秦朝统治的合法性
B.引导和影响社会舆论
C.强调秦灭六国的正义性
D.塑造和强化政治认同
6.(2025江西七校期中)秦代丞相“掌丞天子,助理万机”,名位在御史大夫之上,然而御史大夫所拥之实权,却比丞相大得多,其职责范围不仅限于“掌图籍秘书”“受公卿奏事,举劾按章”,还掌管全部律令。秦朝这一制度设计体现了(  )
A.三公之间的权力斗争公开化
B.皇帝失去对三公权力的掌控
C.权力分割与牵制的政治权术
D.君主专制必然导致权臣专权
7.(2025河北邢台调研)秦律把私自移动农田的疆界看作“盗”的行为,称为“盗徙封”(“徙封”的“封”,指百亩田周围的田界和封疆),就是看作侵犯土地所有权的行为,要判处耐刑(剃去头发、两鬓、胡子),但允许出钱赎刑。这说明秦朝(  )
A.土地私有制开始形成
B.法律管辖延伸到社会基层
C.重视保护土地所有权
D.处罚侵犯者的规定较严苛
题组二 秦朝的暴政与灭亡
8.(2025湖北荆门期中)在秦朝的法律中,故秦人和新秦人的地位并不对等,所谓的故秦人是关中百姓,新秦人是原六国百姓。秦国的二十等爵在秦灭六国后被推行到各地,东方各国百姓原有的爵位并未得到秦朝的承认。材料意在强调(  )
A.秦朝法律存在重大缺陷
B.秦朝的统治蕴含危机
C.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
D.二十等爵制更加优越
9.(创新题·新情境·楚人反秦新探)(2025安徽池州模拟)学者陈苏镇认为,楚人在推翻秦朝的战争中充当了主力,不仅因为楚人有反秦的实力,也因为楚人对秦朝的统治更加反感。东方人“苦秦”主要是苦于赋税徭役太重,律令刑法太苛,楚人苦之特甚则是由于秦法与楚俗之间存在更大差异。楚人反秦的激烈程度大大超过其他地区。学者强调秦朝灭亡是由于(  )
A.文化差异与冲突激化了矛盾
B.在东方及楚地推行不同律令
C.张楚政权推翻了秦朝的统治
D.赋税徭役太重,律令刑法太苛
10.(2025山东滨州调研)陈胜、吴广领导的大泽乡起义,揭开了反秦起义的序幕。此后,楚国旧贵族项梁、项羽叔侄以恢复楚国为旗号,在吴地毅然起兵反秦。韩国贵族后裔张良亦在反秦浪潮中积极谋划。而儒生郦食其、陆贾等人,也投身于反秦斗争之中。这表明(  )
A.反秦斗争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
B.秦朝的速亡具有一定的偶然性
C.反秦力量主要来自旧贵族阶层
D.大泽乡起义促成了各阶层联合
11.(2024山西晋城期中)秦朝灭亡后,率众击败秦军主力的项羽短暂地掌控了天下霸权。项羽没有推行郡县制,而是根据秦末起义军将领的实力和战功,分封了诸侯。项羽的分封反映了(  )
A.先秦旧贵族势力复辟
B.秦朝政治制度被全盘否定
C.新旧交替的时代特点
D.西周制度仍有较强生命力
题组三 思维训练
12.(实证思维)(2024广东六校联考,9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高(赵高)乃与公子胡亥、丞相斯阴谋破去始皇所封书赐公子扶苏者,而更诈为丞相斯受始皇遗诏沙丘,立子胡亥为太子。
——摘编自《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 天下失始皇帝,皆遽恐悲哀甚,朕奉遗诏,今宗庙事及箸以明至治大功德者具矣,律令当除定者毕矣。
——湖南益阳兔子山秦简牍《秦二世
元年十月甲午诏书》
  材料三 1975年12月,湖北云梦县睡虎地十一号秦墓被发掘,出土1 100多枚竹简。墓主是一个秦吏,名字叫喜。随葬的秦简写于战国晚期到秦始皇时期,包括《秦律十八种》《秦律杂抄》《为吏之道》等,秦律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为研究这一时期的历史提供了丰富的材料。主持参与本次考古工作的湖北省考古研究所前所长陈振裕,回忆起当时的情景依然肃然起敬,“按照常规,棺内器物不多,清理的任务不大。但是我们看到,在墓主的头下、右侧、腹部和足部,堆满了竹简,那一幕确实太震撼了”。
(1)材料一、二对秦二世继位的记载不同,有学者认为,根据材料二可以推翻《史记》的记载,但也有学者不同意。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史料实证角度,简要分析学者不同意的理由。(5分)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你如何理解陈振裕看到喜的墓葬深感震撼并“肃然起敬”。(4分)
答案全解全析
基础过关练
1.C 2.C 3.A 4.C 5.B 6.D 7.A 8.B
1.C 据材料可知,李斯认为不是秦国的士人也能效忠秦国,拒绝这些人才会增加敌国的实力,因此,秦王广纳贤才,故选C项。
2.C 据材料可知,作者认为秦灭六国,统一天下,符合时代潮流和人民愿望,这是对秦统一的肯定,C项正确。
3.A 据材料“举行封禅大典者有无怀氏、伏羲氏、神农氏等十二位帝王,他们都认为自己‘受命然后得封禅’”可知,秦始皇在泰山封禅旨在表明其帝位来源是“受命于天”,是上天对他统治合法性的一种肯定,A项正确。
4.C 据材料“但为了使御史大夫能有效监督丞相,规定丞相位缺,御史大夫可升迁其位”可分析出这一做法有利于御史大夫行使监察权力,C项正确;“提供保证”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材料体现不出御史府尚未独立,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有效监督丞相,体现不出完成监察官员专职化,排除D项。
5.B 据材料“只要你的才能得到皇帝或上司的赏识,不但有机会到郡县当官,还有机会到中央官僚机构当官,成为统治阶级的一员”可知,郡县制使得普通人可以获得做官的机会,从而扩大了统治基础,B项正确。
6.D 焚书坑儒禁锢了人民思想,维护君主专制体制,忽视原来六国的文化差异,妄图以强权压制言论,导致社会矛盾激化,故D项正确。
7.A 据材料“但在实践中既无轻徭薄赋之举,也无使民以时的观念。役民无度、夺民衣食、置民于艰难困顿中而不顾的现象屡有发生”可知,人民负担沉重,严重激化了社会矛盾和阶级矛盾,导致秦的灭亡,A项正确。
8.B 据材料“约法三章”及不受百姓酒食等信息可知,刘邦重视争取民心,B项正确。材料中的“约法三章”并不是继承秦朝制度,排除A项;据材料信息无法得出刘邦意图建立农民政权,排除C项;D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能力提升练
1.D 2.D 3.A 4.C 5.D 6.C
7.C 8.B 9.A 10.A 11.C
1.D 材料体现了秦国灭掉赵国的过程及方法,这一做法加速了秦统一的进程,故D项正确。材料体现不出秦国君臣背信弃义,排除A项。材料体现不出远交近攻,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秦统一战争的非正义性,排除C项。
2.D 苏秦指出,秦国地理位置优越、物质基础雄厚、军事实力强,为统一六国奠定基础,D项正确;军事力量的强大不能全面概括材料主旨,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人才任用,排除B项;C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3.A 秦朝初期从政的儒者很多,且“掌古今”“辨然否”“典教职”,每遇国家大事“都有博士、诸生参与”,说明这一时期儒学影响比较广泛,A项正确;材料并未体现君主专制体制强化,排除B项;秦朝初期儒学影响比较广泛,但不等于儒学成为社会显学,排除C项;材料并未与其他时期进行比较,无法得出士人地位有所提高的结论,排除D项。
4.C 由材料可知,秦代严格控制人口流动,而户籍管理的本质意图在于征发赋役,C项正确。秦朝二世而亡,并没有长治久安,排除A项;小农经济是春秋战国时期产生的,排除B项;郡县制在战国时期已经形成,排除D项。
5.D 材料分别反映了秦灭六国的正义性、秦王朝统治的安定繁荣以及对秦始皇的歌功颂德,秦始皇这样做是为了引导和影响社会舆论,论证秦朝统治的合法性,从而塑造和推动全社会,特别是关东地区对秦王朝的政治认同,D项正确。
6.C 材料描述的是秦代丞相地位高于御史大夫,但其实权小于御史大夫,御史大夫虽然是副丞相,但权力范围大于丞相,会对丞相形成牵制,可见这一制度设计体现了权力分割与牵制的政治权术,C项正确;材料只涉及丞相和御史大夫,并非三公之间的关系,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皇帝与三公之间的关系,排除B项;“必然”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项。
7.C 秦律将私自移动农田疆界的行为视为“盗徙封”,即侵犯土地所有权,并且对此类行为给予较严厉的惩罚,这反映了秦朝对保护土地所有权的重视程度较高,C项正确;“土地私有制开始形成”是在春秋战国时期,排除A项;虽然秦朝法律管辖确实延伸到了社会基层,但这不是材料的主旨,排除B项;D项只是表象,没有看到本质,排除D项。
8.B 秦朝法律中故秦人与新秦人地位不对等,东方各国百姓原有的爵位并未得到承认,这说明秦朝的统治蕴含一定危机,B项正确;材料并不是强调秦律存在重大缺陷,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秦朝统治集团内部矛盾尖锐,排除C项;材料并未对比秦国的二十等爵制与东方各国的爵制,无法得出D项结论,排除D项。
9.A 据材料可知,陈苏镇认为由于楚地与秦地风俗的差异,楚人对秦的反抗程度更为激烈,强调文化差异与冲突激化了矛盾,A项正确;秦朝在东方及楚地推行的律令与其他地区是相同的,排除B项;张楚政权最终失败,没有推翻秦朝统治,排除C项;“赋税徭役太重,律令刑法太苛”是东方人反秦的主要原因,不是学者强调的内容,排除D项。
10.A 陈胜、吴广领导大泽乡起义后,楚国旧贵族、韩国贵族后裔、儒生等都纷纷投身于反秦斗争之中,这表明反秦斗争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A项正确;材料主要强调的是反秦力量的广泛性,而非秦速亡的偶然性,排除B项;反秦力量除了旧贵族,还包括农民、儒生等其他阶层,无法得出“主要来自旧贵族阶层”,排除C项;材料只体现了各阶层纷纷参与反秦斗争,没有反映出大泽乡起义促成了各阶层联合,排除D项。
11.C 项羽按照军功分封诸侯,受到了秦的军功爵位制和西周分封制度的影响,反映了新旧交替的时代特点,C项正确,排除B项;项羽按实力和军功进行分封,没有涉及旧贵族势力复辟,也与西周的分封制不完全相同,排除A、D两项。
12.答案 (1)《史记》属于后世文献史料,作者司马迁作为汉朝史官,其记载具有一定权威性和较高可信度。秦二世的诏书来自出土秦简,是一手的实物史料,可信度较高,但也不排除该诏书的表述是为了维护秦二世地位的合法性,应秉持“多源互证”原则,还需其他史料进行印证。(5分)
(2)大量的秦简作为秦吏喜的陪葬品,数量之多是罕见的;秦简作为出土文献对研究秦朝历史和法律等有重要的学术价值。(4分)
解析 实证思维是指通过史料来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即告诉学生已有的历史结论,然后要求学生寻找史实来支撑结论。
(1)可从《史记》和诏书的史料类型、史料价值等方面分析。根据所学可知,《史记》属于文献史料,其记载具有一定权威性,秦二世的诏书属于一手实物史料,但也不排除该诏书的表述是为了维护秦二世地位的合法性,应秉持“多源互证”原则。
(2)根据材料“在墓主的头下、右侧、腹部和足部,堆满了竹简,那一幕确实太震撼了”可得出大量的秦简作为秦吏喜的陪葬品,数量之多是罕见的,还可以从秦简的史学价值方面来分析。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