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6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上册
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基础过关练
题组一 三国与西晋
1.(2025河北张家口期初)三国鼎立时代,曹魏认为天下正朔在己,蜀汉与孙吴也都没有放弃自己为正统的主张。三方都认为自己与对立的各方同属一个国家,都高举国家统一的旗帜,为其政治利益而斗争。由此可以说明( )
A.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大势所趋
B.三国有着加强君主专制的共同目的
C.三国长期分裂具有客观必然性
D.统一是幌子,其实质是一种愚民政策
2.(2025河南南阳调研)266年,晋武帝将宗室子弟分封为王,宗室封王者达27人,“诸王以郡为国。邑二万户为大国,置上、中、下三军,兵五千人。邑万户为次国,置上军、下军,兵三千人。邑五千户为小国,置一军,兵千五百人”。晋武帝此举( )
A.缓解了中央与地方的对立
B.抑制了士族势力的膨胀
C.便利了朝廷对地方的控制
D.埋下了王朝内乱的隐患
题组二 东晋与南朝
3.(2024湖南怀化期中)东晋初期权力结构发生了变化,出现所谓“王与马,共天下”之说。这种门阀政治下皇权与士族势力的动态平衡一定程度维持了统治的稳定。这表明( )
A.门阀政治强化了皇权政治
B.门阀政治在一定条件下具有进步性
C.门阀政治削弱了中央集权
D.门阀政治与皇权政治之间相得益彰
4.(2025辽宁辽阳期中)据《晋书·隐逸传》记载:东晋初年,河内人郭文从北方流落到吴兴地区,“步担入吴兴余杭大涤山……区种(北方中原地区的一种耕种方法)菽麦”。据此可知,当时( )
A.民族交融发展迅速 B.江南地区得到开发
C.政府鼓励人口迁移 D.菽麦已成主流作物
5.(2025河北石家庄期中)南朝的开国皇帝皆非士族高门出身,而多有军将的经历,他们对自恃门第清高而骄人的士族高门,既有隔膜又存防范,加之南朝士族不愿意讲究治国经世之道,更不屑于统兵打仗,使得他们丧失了乱世之中承担社稷重任的能力。这导致了( )
A.专制皇权的弱化 B.南朝的速亡
C.封建割据的膨胀 D.庶族的崛起
题组三 十六国与北朝
6.(2025重庆期中)有学者在描述淝水之战时这样说道:氐族苻坚大举伐晋……他刚统一北方不久,长安附近的各族居民交错居住,所谓“鲜卑、羌、羯,布满畿甸”。他的军队中各族尚未完全交融,无法统御。据此可知,该学者认为淝水之战苻坚失败的主要原因是( )
A.苻坚战略失当B.北方各民族间有隔阂
C.长安附近居民的反对D.前秦兵疲将倦
7.(2024辽宁朝阳期中)北魏太和十九年(495年),孝文帝下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他还对朝臣说:“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年三十以上,习性已久,容或不可卒革。”孝文帝的语言改革( )
A.易导致鲜卑民族语言的消失
B.加速鲜卑族的全面封建化
C.体现改革的原则性与灵活性
D.意在摆脱保守势力的阻挠
能力提升练
题组一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关系
1.(2025黑龙江齐齐哈尔期中)青庐源自匈奴、鲜卑等民族的“穹庐”(帐篷)。南北朝时期,北朝一些士族、贵族在举行婚礼时,常以“青布幔为屋,在门内外,谓之青庐,于此交拜”。这一现象说明( )
A.中原地区生产方式的变化
B.北方民族交融的进一步深化
C.华夏认同观念的不断强化
D.北朝封建化程度的不断加深
2.(2025安徽宣城调研)《北齐书·崔季舒传》载崔季舒“出为齐州刺史,坐遣人渡淮互市,亦有赃贿事,为御史所劾”;《洛阳伽蓝记》记载,南朝陈庆之前往北魏,亲见洛阳欣欣向荣的景象时,自觉惭愧,称“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由此类材料可推知( )
A.政局分裂并未阻断民族交往
B.互市交易成为贪腐主要手段
C.士族政治成为北朝政治特色
D.官僚队伍亟待提升文化素质
3.(创新题·新情境·“中国”含义的变化)(2025陕西榆林一模)十六国北朝时期,少数民族在北方建立多个政权,由借用汉朝后裔之名立国到自称“中国”,使得“中国”一词的应用及含义发生变化。这一现象有利于( )
A.提升民族政权的治理水平
B.实现少数民族政权的封建化
C.少数民族文化迅速发展
D.促进华夏认同观念的发展
4.(2024安徽宿州期中)据记载北魏孝文帝在位近三十年,出猎次数为0,后宣武、孝明、东海王、节闵、安定王诸世只3次出猎的记载。八帝73年平均24.3年才出猎一次。这反映出孝文帝改革后鲜卑族( )
A.传统经济方式发生剧变
B.失去了传统文化
C.丧失习武尚勇精神
D.改变了民族传统信仰
题组二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与经济发展
5.(2025山西运城质检)三国时期,涌现出了大量的人才。据统计,曹魏集团人才来自十二州、五十郡,主要集中在谯沛和颍川等地;孙吴集团人才来自十一州、三十二郡,主要集中在淮泗和江东等地;蜀汉集团的人才来自十州、三十郡,主要集中在荆州和益州等地。由此可知,当时( )
A.曹魏集团人才选拔最具包容性
B.国家统一具有坚实的文化基础
C.政局动荡利于社会的阶层流动
D.地缘政治影响政府的人才选拔
6.(2025山东德州期中)《史记》中描述汉初的江南地区“地广人希(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不待贾而足”。但是到东晋南朝时,北方广大地区要以谷、布进行交易,而南朝钱币的使用量较大,范围较广。上述变化表明南朝时期 ( )
A.区域经济开发效果显著
B.重农抑商政策松弛
C.农业生产区域分工明显
D.边疆地区得到开发
7.(2025吉林长春模拟)魏晋南北朝时期,以五德相生论来描述政权更迭的现象较为普遍。陈寿在《三国志》中反复记述魏以土德上承汉之火德,《南齐书》中记载,“(宋)亦以水德而传于齐”。这说明魏晋南北朝时期( )
A.如实直书的史学精神延续
B.历史记载内容逐步理性化
C.注重论证王朝政权合法性
D.系统总结政权更迭的规律
8.(2025重庆期中)司马睿初至建业,采取了王导的建议,以渤海刁协、颍川庾亮等百余人为掾属(佐治的官吏),史称“百元掾”;同时又任命江南士族为官,和他们联姻,“由是吴会风靡,百姓归心”。不久后司马睿称帝。这反映了东晋( )
A.门阀士族轮流专权 B.南北士族助力王室
C.门第观念根深蒂固 D.南方经济得到发展
9.(2024河北邯郸八校期中)北魏政府在均田令中没有限制垦荒,“诸土广民稀之处,随力所及,官借民种莳(即种植)。役有土居者,依法封授”。这一做法( )
A.抑制了土地兼并 B.解决了人地矛盾
C.打击了士族势力 D.调整了生产关系
题组三 思维训练
10.(逆向思维)(2024安徽合肥期中)西晋中后期旱灾、疫灾频发,大量百姓沦为流人。李庠(成汉政权奠基人李特之弟)“与六郡流人避难梁益,道路有饥病者,庠常营护隐恤,振施穷乏,大收众心”。吴兴内史孔坦“以岁饥,运家米以振穷乏,百姓赖之”。由此可知,当时 ( )
A.政府重视社会救济
B.地方豪强稳定社会秩序
C.西晋统治危机严重
D.流人迁徙推动南方开发
题组四 综合题组
11.(2025山西运城调研,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商鞅根据秦偏处西方,华戎交织,土僻人稀,以农为主的国情,既吸取了儒家孔子提出的平均主义经济消解思想,又极力主张国家对经济领域厉行干预;通过一系列改革举措,大大提升了国家的战争资源获取能力,达到秦政府对国家经济资源的全面控制,为秦的崛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摘编自李禹阶等《商鞅的经济
思想及改革路径新论》
材料二 孝文帝拓跋宏五岁继帝位,在祖母冯太后的抚养下,其“才藻富赡,好为文章,诗赋铭颂,任兴而作”。冯太后逝世后,孝文帝主政,不仅力排众议,坚持为冯太后服丧三年,还开展了迁都洛阳的工作。公元495年,孝文帝下诏“不得以北俗之语”“三十已下……若有故为,当降爵罢官”。次年,他又下诏“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并“以范阳卢敏、清河崔宗伯、荥阳郑羲、太原王琼四姓,衣冠所推,咸纳其女以充后宫”。孝文帝不仅在中央及地方广设学校,以儒家经典著作为教材,还颁布均田令,将国家土地分配给各族平民,鼓励其耕种。这些改革德泽后世,在推行改革措施的过程中也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
——摘编自许林等《基于铸牢中华民族
共同体视角下的北魏孝文帝改革再认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商鞅提升秦国国家战争资源获取能力的举措。(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孝文帝改革的特点及其影响。(6分)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成功的共因。(2分)
答案全解全析
基础过关练
1.A 2.D 3.B 4.B 5.D 6.B 7.C
1.A 三国时期的魏蜀吴都主张自己正统地位,并且都认为其他两个政权和自己同属一个国家,这说明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大势所趋,A项正确。
2.D 西晋初年分封大批宗室子弟为王,宗室诸王掌握大量的民户和军队,势力日益强大,威胁中央集权,埋下了王朝内乱的隐患,故D项正确;西晋大封宗室子弟,威胁中央集权,而非缓解了中央与地方对立,排除A项;分封诸王直接影响宗室势力,而非士族势力,排除B项;西晋大封宗室子弟,威胁中央集权,而非便利了朝廷对地方的控制,排除C项。
3.B 依据“这种门阀政治下皇权与士族势力的动态平衡一定程度维持了统治的稳定”,得出门阀政治在一定程度上维持了政治生态平衡,说明在一定条件下,门阀政治具有一定进步性,B项正确;门阀政治会弱化皇权,排除A项;材料强调门阀政治积极的一面,而不是威胁中央集权,排除C项;门阀政治影响皇权强化,二者并不是相得益彰的关系,排除D项。
4.B 据材料可知,东晋初年,郭文由北方迁居江南地区,将北方先进的耕作方法——区种,传到了江南地区,推动江南地区的开发,B项正确;材料未提及郭文与其他民族的交往,“民族交融”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项;材料未提及郭文到南方与政府政策有关,不能得出政府鼓励人口迁移,排除C项;材料体现不出菽麦已成“主流作物”,排除D项。
5.D 南朝开国皇帝多有军将的经历,对传统士族高门“既有隔膜又存防范”,加之士族自身不能承担社稷重任,所以南朝士族逐渐衰微,庶族则不断得到重用,D项正确;士族的衰落有利于加强皇权,排除A项;南朝的速亡是多种因素导致的,材料现象并非主要原因,排除B项;士族势力过于强大,会把持地方政权,造成割据,而南朝时期士族衰落,有利于遏制封建割据,排除C项。
概念解读 士族与门阀政治
士族,就是以家族为基础、门第为标准,在地主阶级中享有很高政治、经济特权的豪门大族,又称门阀士族。东晋是依靠门阀士族的支持而建立的,因而形成了士族与君主共治的局面,时称“王与马,共天下”。门阀政治是一种在特定条件下出现的皇权政治的变态。
6.B 苻坚统一北方后,军队中存在较多民族且尚未完全交融,难以统御,这些信息说明苻坚统一后的北方,民族间隔阂仍然存在,成为淝水之战前秦失败的重要原因,B项正确。
7.C 据“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可知,孝文帝严禁在朝中说鲜卑语,体现了改革的强制性与原则性,又规定年三十以上者可暂缓执行该规定,体现一定灵活性,C项正确。
能力提升练
1.B 2.A 3.D 4.A 5.D
6.A 7.C 8.B 9.D 10.B
1.B 材料描述了北朝时期中原地区婚礼习俗的变化,北朝一些士族、贵族在举行婚礼时,使用青布搭盖的临时帐篷,这种变化反映了游牧民族的风俗对中原地区的影响,民族交融进一步深化,B项正确;材料没有提及生产方式的变化,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中原地区对于少数民族习俗的接受,没有体现华夏认同和北朝封建化程度,排除C、D两项。
2.A 据“遣人渡淮互市”可知,尽管当时南北处于分裂状态,但仍有商业往来;据“陈庆之前往北魏”可知,南北之间有人员交流。这说明政局分裂并未完全阻断民族交往,A项正确。崔季舒因遣人渡淮互市并有赃贿事被弹劾,但不能就此得出互市交易成为贪腐主要手段的结论,排除B项;C项不符合题干主旨,排除;题干没有涉及官僚队伍文化素质问题,排除D项。
3.D 据材料信息可知,少数民族政权借用汉族后裔之名立国,有利于促进少数民族的华夏认同观念的发展,D项正确;材料只涉及建立政权,无法看出其治理水平,排除A项;“实现”说法绝对,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十六国北朝时期“中国”含义的变化,无法看出少数民族文化的发展状况,排除C项。
4.A 孝文帝在位近三十年,出猎次数为0,八帝73年平均24.3年才出猎一次,可知孝文帝改革后,鲜卑传统生产方式和习俗发生剧变,由以游牧经济为主变为以农耕经济为主,A项正确;出猎只是鲜卑族文化传统的一个方面,出猎次数的减少并不能表明鲜卑族失去了传统文化,B项以偏概全,排除;C项表述绝对化,错在“丧失”一词,排除;材料未涉及民族传统信仰的改变,排除D项。
5.D 魏、蜀、吴三国人才虽来自全国各地,但都有各自的侧重点,即多来源于各自统治范围内经济文化相对发达的地区,这反映出地缘政治影响政府的人才选拔,D项正确;曹魏集团人才选拔范围相对较广,但并不能据此得出其“最具包容性”的结论,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人才选拔的影响因素,与国家统一的文化基础无关,排除B项;材料不涉及社会阶层流动,排除C项。
6.A 南朝钱币的使用量较大,范围较广,说明南朝商品经济得到了发展,结合所学可知,南朝时期,由于北方人口南迁带来劳动力和生产技术,加上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以及政府支持经济发展的政策,江南地区获得了开发,A项正确;南朝时期重农抑商政策并未松弛,排除B项;北方地区以谷、布进行交易,并不能断定其专业生产谷、布,材料也看不出江南地区农业生产区域分工情况,排除C项;材料主要反映的是江南地区的经济发展,而非边疆地区,排除D项。
7.C 魏晋南北朝时期,五德相生论常被用来解释和论证政权更迭的合理性和合法性。通过将新政权的德行与前朝的德行相联系,强调新政权的正统性和合法性,C项正确;这种做法并不是如实直书的史学精神的延续,排除A项;这种做法并非理性化的体现,理性应该是如实记录历史,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通过五德相生的理论来为新政权的合法性提供支持,并非系统总结政权更迭的规律,排除D项。
8.B 渤海刁协、颍川庾亮等百余人代表了北方士族,接受了司马睿给予的官职,入朝辅佐东晋政权;江南士族也接受了司马睿的任命,这说明东晋政权受到了南北士族共同的辅佐,B项正确。东晋时期门阀士族势力强大,出现过颍川庾氏、谯国桓氏等士族相继掌权的情况,但材料没有体现“轮流”专权,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司马睿在北方士族和江南士族的支持下建立东晋的过程,没有体现“门第观念根深蒂固”,排除C项;D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9.D 材料信息反映出北魏推行均田令,鼓励百姓到地广民稀之处开荒种地,这一做法扩大了自耕农队伍,本质上是对生产关系的调整,D项正确;这一做法并不能抑制土地兼并,排除A项;“解决了”说法夸大,排除B项;材料中的做法与打击士族势力无关,排除C项。
10.B 逆向思维,也称求异思维,它是对司空见惯的似乎已成定论的历史观点反过来思考的一种思维方式,敢于“反其道而思之”,让思维向对立面的方向发展,从问题的相反面深入地进行探索,树立新思想,创立新形象。教材中指出东汉末年以来,豪强地主政治、经济、军事实力壮大,不利于中央集权,但是本题却表明地方豪强在重大灾难面前,也能主动承担恤民义务,从而起到缓和地方矛盾、稳定地方秩序的作用。
11.答案 (1)举措:废井田,开阡陌;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实施军功爵制;推行郡县制。(4分)
(2)特点:自上而下;涉及范围广;以学习汉文化为主。(每点1分,任答两点即可)
影响:促进了民族交融,推动了中华民族的进一步发展;加速了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转型;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推动了北魏社会经济的发展;过度的学习中原文化不仅没能彻底解决北魏内部的矛盾,还加速了统治集团内部的腐化,为北魏的分裂和灭亡埋下了隐患。(每点1分,任答四点即可)
(3)共因: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最高统治者的支持和变法者的坚决态度;改革的措施比较全面、彻底。(每点1分,任答两点即可)
解析 (1)据材料“商鞅根据秦偏处西方,华戎交织,土僻人稀,以农为主的国情,既吸取了儒家孔子提出的平均主义经济消解思想,又极力主张国家对经济领域厉行干预”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归纳出废井田,开阡陌;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等措施。
(2)第一小问,据材料“孝文帝主政……下诏……在中央及地方”,可归纳出自上而下;据材料“不得以北俗之语”“宜改姓元氏”“广设学校,以儒家经典著作为教材,还颁布均田令”,可归纳出涉及范围广,以学习汉文化为主。第二小问,据材料“这些改革德泽后世,在推行改革措施的过程中也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并结合所学,可从促进民族交融、政权封建化、经济发展和局限性等方面回答。
(3)从历史潮流、最高统治者态度等角度来组织答案。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