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6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上册练习--第6课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6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上册练习--第6课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94.9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9-04 17:12:5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6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上册
第6课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基础过关练
题组一 隋朝兴亡               
1.(2025湖北襄阳期中)《隋书·卷十五》记载万国来朝的景象是:“六年,诸夷大献方物。突厥启民以下,皆国主亲来朝贺。乃于天津街盛陈百戏,自海内凡有奇伎,无不总萃。”材料从侧面体现了(  )
A.隋朝灭亡的原因    B.隋炀帝骄奢无度
C.隋朝的空前强盛    D.隋对外贸易繁荣
2.(2025山东菏泽期中)大运河开通后,南北各地形成了一个以运河为中心的巨大水域网,这便极大促进了大规模农田水利的兴修,许多荒废的土地被开垦为肥田沃土。材料表明大运河的开通(  )
A.推动经济重心的南移     B.促进沿线农业发展
C.实现了南北方的统一     D.发展了南北方交通
3.(2024江苏苏州期中)开皇十五年,隋文帝命令西北诸州,将民间组织管理的义仓改由州或县管理,劝募捐助谷物的形式也改为按户等定额征税,其他诸州的义仓以后也照此办理。隋炀帝时期,地方政府开仓放粮要经过朝廷的批准。隋朝这些举措(  )
A.减轻了百姓负担    B.革新了赋税征收形式
C.强化了地方治理    D.调整了地方行政制度
4.(创新题·新情境·隋朝的国富民穷)(2024浙江余姚中学月考)隋的富有,历来被史家称道,“古今称国计之富者莫如隋”“积米其多至二千六百余万石”。但也有历史记载开皇十四年,关中大旱,百姓以豆屑杂糠充饥,政府“不怜百姓而惜仓库”。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隋是统一繁荣的帝国
B.隋朝自恃富有而滥用民力
C.隋过于注重藏富于国
D.历史记载与隋朝实际不符
题组二 唐朝的繁荣与民族交融
5.(2025广东湛江调研)唐太宗曾对臣下说:“炀帝之世,内外庶官,务相顺从……及天下大乱,家国两亡,虽其间万一有得免者,亦为时论所贬,终古不磨。”据此可知,唐太宗(  )
A.宽减赋役,藏富于民    
B.鼓励进言,虚怀纳谏
C.发展科举,广纳俊才    
D.增设宰相,集思广益
6.(2024辽宁朝阳期中)在武则天主政期间,政策稳当、兵略妥善、文化复兴、百姓富裕,故有“贞观遗风”的美誉,亦为其孙唐玄宗的开元之治打下了基础。这说明武则天的统治(  )
A.促进了唐朝经济的发展
B.加强了对西域地区管理
C.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D.标志唐朝进入全盛时期
7.(2025海南三亚期中)唐代,州有“市令一人(从九品上)。丞一人,佐一人,史二人,帅三人,仓督二人”。县市也有相应的官员,县市令要“州选”,“县市令不得用当县人”。这表明,唐代 (  )
A.城市经济功能增强    
B.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C.抑商观念依然浓厚    
D.政府重视市场管理
8.(2024河南开封质检)唐朝迁居长安的少数民族有几十万人之多,仅突厥贵族被唐政府任命为将军、中郎将等五品以上官吏的就有百余人,民众对于“胡装”“胡骑”习以为常。材料主要说明唐朝(  )
A.各民族和同一家    B.科举制度的成熟
C.交通的便利发达    D.官员队伍的庞大
9.(2025江苏南通期中,)贞观二十一年,唐太宗设立燕然都护府管理归附的铁勒诸部,任命扬州都督府司马李素立担任都护,“统瀚海等六都督府”。李素立以恩信安抚铁勒,“夷落怀之,共率马牛为献;素立唯受其酒一杯,余悉还之”。这表明,唐代(  )
A.正式实现对西藏行政管辖
B.重视因地制宜民族政策实施
C.重视构建和谐的民族关系
D.不断健全边疆地区基层组织
10.(2025黑龙江鸡西月考)698 年,粟末靺鞨首领大祚荣建立政权,自称“震国王”。713 年,唐玄宗册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并加授忽汗州都督,遂以“渤海国”为号。“其王数遣诸生诣京师太学,习识古今制度。”这说明唐朝 (  )
A.先进生产方式向边疆扩展
B.完成了国家的统一
C.加强了与东北地区的联系
D.多元一体的民族观
题组三 安史之乱、黄巢起义和五代十国
11.(2025河北冀州期中)唐建立初期,边关统帅不久任,不兼统,功勋名声卓著者,入朝为相,少数民族将领更是多受牵制。后来,唐玄宗有意让边将长久执掌边关。宰相李林甫为杜绝边帅入相之路,奏请皇帝大量使用胡人为边将。这一变化(  )
A.源于边疆危机的加重
B.导致外重内轻局面的出现
C.解决了君相间的矛盾
D.推动了地方行政体制调整
12.(2025湖北宜昌期中)唐朝初年,藩镇节度使仅有培养自己亲兵部队的权力;后来为了解决边防驻军的后勤供应问题,中央不得不把防区的财政权力转给各防区的军事将领;玄宗天宝年间,又授予节度使在其辖区内的行政权。节度使权力的变化(  )
A.表明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加强
B.利于提高中央行政运转效率
C.推动国家治理体系日益完善
D.埋下了唐朝由盛而衰的隐患
13.(2025山西期初调研)唐代中后期的诗歌中大量出现“贫妇”形象。杜甫、白居易、孟郊等诗人所创作的贫妇诗歌直接以“卒妻”“征妇”“织女”“苦妇”“寡妇”“贫女”等为题,展现了不同地区、不同年龄、不同职业的贫苦女性形象。这反映出唐代中后期(  )
A.农民起义横扫全国各地
B.政局变动影响底层民众生活
C.社会歧视妇女现象严重
D.士人要求提高妇女政治地位
14.据记载,黄巢起义军在福建罗源时,将官僚地主的亿万钱财送给当地群众,进军长安时,沿途将富人财产分给穷苦百姓,并占据了许多官僚地主的庄园。上述史料可用来佐证唐末(  )
A.官僚队伍急剧膨胀
B.地方行政治理的低效
C.自耕农经济的衰败
D.朋党之争局面的加剧
15.(2025湖南株洲调研)后周世宗厉行改革,政治上禁官吏贪污,经济上减免租税、招抚流散、兴修水利,文化上改订历法、雕印古籍,军事上出兵伐后蜀,三次亲征南唐。这场改革(  )
A.开启了五代更迭时代    
B.促进了唐朝民族交融
C.提高了武则天的威望    
D.为结束分裂奠定基础
能力提升练
题组一 隋唐时期的经济发展
1.(2025辽宁大连月考)隋炀帝时期,开通江南河,使余杭(今杭州)能凭船只沿运河直抵北方。同时,炀帝又特意下诏废弃了陈朝丹阳(今隶属江苏省)与余杭地区之间耗资巨大才打通的水道。隋炀帝的做法(  )               
A.旨在强化对江南的管控
B.厉行专制导致施政混乱
C.提高了运河的运输效能
D.遏止了南方经济的发展
2.(2024山东临沂期中)隋唐时期,全国范围内的公私商船、南北杂货都经过两淮商运枢纽运销四方。广州的犀角、象牙,两湖的稻米、木材,四川的蜀锦等都沿江东下,集散于江淮,或者继续北运。据此推断(  )
A.两淮地区成为全国经济重心
B.丝绸之路促进商业发展
C.南北方经济发展程度平衡
D.区域之间经济联系加强
3.(2025河南郑州期中)唐代宗年间,刘晏对第五琦的榷盐法进行了改革,把政府统购、统销食盐的方法,改为政府在产地统购食盐,以榷价批发给商人,再由商人运往各处零售,将政府从烦琐的食盐运销事务中解脱出来。根据材料可知(  )
A.重农抑商经济政策发生动摇
B.官府放弃了食盐专营的经济政策
C.改革提高了政府的运行效能
D.食盐价格降低利于改善民生
4.(2025湖南衡阳调研)唐代时期,在手工业生产和商业中,日常用品和生产必需品的生产和交换增加,如粮食、布帛、茶、酒、陶器、金属器具、纸、木材等。这些日常用品、生产必需品也加入了长途贩运的行列。这说明(  )
A.地区间的经济联系减弱
B.农民受剥削程度逐渐减轻
C.商品经济贴近百姓生活
D.政府重视地区间物资供应
5.(2025河北邯郸期中)安史之乱几乎没有殃及淮河以南地区,南方农业生产和社会经济一直处于持续发展状态,位于南方的漕运路段,即江南河、邗沟,始终保持着畅通;而位于北方的漕路,即黄河与汴渠,则成为当时朝廷与藩镇争夺的主要对象。据此可知,安史之乱后的唐朝 (  )
A.人口迁移日益显著    
B.商税成为主要财源
C.南方经济地位提升    
D.急于疏通京杭运河
题组二 隋唐时期的民族关系与政权兴衰
6.(2025安徽阜阳期中)隋朝在洛阳城外设立回洛仓作为“国家粮仓”,其存粮可达300万石。唐朝时又设含嘉仓,其储粮可保证百万军队一年的口粮。隋唐国家粮仓的设置(  )
A.有利于发挥国家力量维持稳定
B.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
C.体现了政府救济体系较为完备
D.确保了人们生活富足
7.(2025江西赣州调研)唐太宗贞观十四年(640年),唐政府设置安西都护府,都护府修建了大量的城堡和军事工事,这些城堡和工事通常建在交通要道或者战略要地上。城堡一般由城墙、护城河、箭楼、城门等组成,军事工事则包括寨堡、烽火台、驿站等。这表明(  )
A.唐朝军事防御体系完备
B.安西都护府注重边防守备
C.唐朝边疆频繁爆发战事
D.城堡工事损害交通便利性
8.(2025山西晋城期中)唐太宗继位不久,全国各地的官员不时奏报祥瑞和凶兆,对此,唐太宗说:“安危在于人事,吉凶系于政术。若时主肆虐,嘉贶未能成其美;如治道休明,庶征不能致其恶。”这反映出唐太宗(  )
A.理性主义的态度    
B.以民为本的理念
C.坦诚纳谏的胸怀    
D.重视君臣间关系
9.(2024安徽阜阳模拟)唐朝的三百六十九个宰相中有十分之一左右是鲜卑贵族的后裔;战败投降的突厥酋长阿史那社尔、执失思力以及契苾何力等也得到了唐太宗的信任和重用;在文化领域发挥重要作用的代北及西域人后裔更是不计其数,如元稹、白居易、刘禹锡等。这体现了唐朝(  )
A.实行开明开放的对外政策
B.民族交融与文化整合加强
C.世家大族依然把持着朝政
D.通过联姻方式来巩固边疆
10.(2025辽宁抚顺调研)唐朝后期,由于藩镇势力膨胀,威胁到中央,皇帝开始大力提拔宦官,令其掌握禁军,对禁军将领的任命愈发谨慎,从而使禁军的控制权发生变化。这实质上反映了(  )
A.宦官势力的崛起    B.中央集权的加强
C.藩镇割据的消除    D.皇权专制的强化
11.(2024广东江门模拟)五代十国各割据政权很注意罗致和培养翻译人才即通事,后唐政府中,有的通事既通晓汉语,又通晓契丹语和突厥语,有的甚至“能四夷语,通六蕃书”。这种现象说明当时(  )
A.国家统一趋势日益加强
B.少数民族通晓汉语
C.各政权与周边交往密切
D.思想文化趋向繁荣
题组三 思维训练
12.(创新思维)(2025湖南名校调研,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大唐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国力强盛、经济发达、科技文化繁荣,是公元6—9世纪世界最先进的国家。西域丝绸之路南北中三道是丝路最重要的一段,诸国使者、商贾由丝绸之路麇集长安,推动了唐帝国的繁荣昌盛。唐王朝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少数民族多在北、东北、西北、西南、东南边州,而在西北陇右道西部的西域为突厥、九姓胡、回鹘等众多少数民族繁衍、生息的地域,也是突厥、吐蕃、回鹘与唐争夺的战略要地。正确处理边州,特别是与西域诸胡的关系,乃唐发展繁荣的支柱。
——摘编自程喜霖《略论唐朝治理西域的
战略思想与民族政策》
根据材料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唐朝的民族政策”,自拟论题并加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答案全解全析
基础过关练
1.C 2.B 3.C 4.C 5.B 6.C 7.D 8.A
9.C 10.C 11.B 12.D 13.B 14.C 15.D
1.C 根据“诸夷大献方物。突厥启民以下,皆国主亲来朝贺”可知,隋朝时期各国到隋朝来朝贡,并且国内汇集了各地的商品,侧面体现了隋朝的强盛,C项正确。
2.B 据材料“大运河开通后……这便极大促进了大规模农田水利的兴修,许多荒废的土地被开垦为肥田沃土”可知,大运河的开通促进了垦田面积的增加和水利设施的兴修,说明大运河促进沿线农业发展,B项正确;大运河促进了南北方经济的发展,推动经济重心的南移的表述与史实不符,排除A项;589年隋灭陈,实现了南北方统一,排除C项;材料强调大运河促进沿线农业发展,没有提及其发展了南北方交通,排除D项。
3.C 隋朝将西北地区民间义仓收归政府管理,劝募捐助谷物的形式也改为按户等定额征税,隋炀帝时期中央对地方政府的开仓放粮实行管理,这些措施强化了政府对地方的治理,C项正确;“按户等定额征税”体现不出减轻了百姓负担,排除A项;B项只针对赋税征收,不能全面概括材料主旨,排除;题干涉及地方社会治理,而不是行政制度,排除D项。
4.C 材料信息表明隋朝“积米其多至二千六百余万石”,但关中大旱时,百姓却以豆屑杂糠充饥,政府“不怜百姓而惜仓库”,体现了隋朝政府过于注重藏富于国,而忽视改善民生,故C项正确。A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材料体现不出隋朝滥用民力,排除B项。历史记载的真实性需要结合考古资料多方考证,仅据材料内容不能得出D项结论,排除D项。
5.B 唐太宗认为:隋炀帝时代,内外众官,务相顺从,等到天下大乱,家与国一起灭亡,虽然其间有幸免的人,也要被时论针砭。由此可见唐太宗认为臣子一味阿谀奉承的做法可能会致使自己难以善终,以此告诫大臣们应该明辨得失,直言敢谏,B项正确。
6.C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武则天的统治上承“贞观遗风”,下启开元盛世,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故选C项。
7.D 材料中提到唐代州和县市设有专门的市令及其他相关官员,负责市场的管理,这说明政府对市场管理的重视程度较高,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州、县政府对市场的管理,没有涉及城市中商业的发展,不能说明城市经济功能增强,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州、县政府对市场的管理,而非中央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排除B项;管理市场不等于抑商,排除C项。
8.A 材料“仅突厥贵族被唐政府任命为将军、中郎将等五品以上官吏的就有百余人,民众对于‘胡装’‘胡骑’习以为常”,反映出各民族共同居住在唐长安城,接受彼此差异,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通过科举选官,排除B项;唐朝民族交融的主要原因并非交通便利,排除C项;D项曲解材料主旨,排除。
9.C 题干中提到李素立通过恩信安抚铁勒,并且在受到马牛献礼时,仅接受了一杯酒,而将余下礼物还给对方,这种行为显示了唐代重视与少数民族之间的和谐关系,注重怀柔政策,以友好的方式处理与边疆民族的关系,C项正确;唐朝时期,尚未对西藏地区实行行政管辖,排除A项;题干反映的是对民族政权的恩抚政策,而不是因地制宜的民族政策,排除B项;D项不符合题干主旨,排除。
10.C 唐玄宗册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加授忽汗州都督,并且渤海郡王派遣学生到长安学习中原王朝制度,可见唐朝与渤海国的交往、交流较为频繁,故C项正确。
11.B 唐玄宗有意让边将长久执掌边关,宰相李林甫奏请皇帝大量使用胡人为边将,使得地方将领的势力不断膨胀,导致外重内轻局面的出现,B项正确;材料未体现边疆危机的加重,排除A项;“解决了君相间的矛盾”的表述绝对化,排除C项;这一变化使得地方将领的势力不断膨胀,并没有推动地方行政体制调整,排除D项。
12.D 据材料可知,藩镇节度使手握重兵,还陆续拥有了其辖区内的财政权和行政权,其权力范围不断扩大,一定程度上威胁了中央集权,埋下了唐朝由盛而衰的隐患,D项正确;藩镇节度使一手掌握当地的军权、财权及行政权,不利于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地方的情况,未涉及中央行政运转效率的变化,排除B项;地方节度使权力扩大不能推动国家治理体系的完善,排除C项。
13.B 唐代中后期诗歌中大量出现“贫妇”形象,这主要是安史之乱后唐朝由盛转衰,藩镇割据等问题造成的,这反映出政局变动影响底层民众生活,B项正确;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发生在唐末,与材料时间不完全相符,排除A项;唐代中后期大量贫苦妇女出现,未必是社会歧视妇女造成的,排除C项;诗人描写贫苦妇女,不等于士人要求提高妇女政治地位,排除D项。
14.C 根据材料“官僚地主的亿万钱财”“许多官僚地主的庄园”及所学可知,唐末土地兼并现象严重,庄园制经济发展,这使得自耕农经济受到打击,C项正确;材料只涉及打击官僚地主的信息,无法得出官僚队伍的状况和地方行政治理的效率,排除A、B两项;朋党之争发生在官僚队伍内部,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D项。
15.D 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后周世宗顺应当时形势,努力清除五代的弊政,实力逐渐增强,为后来北宋结束五代十国分裂局面奠定了基础,D项正确;后周是五代十国后期建立的政权,排除A项;材料涉及的是唐朝之后的五代十国时期,与武则天无关,排除B、C两项。
能力提升练
1.A 2.D 3.C 4.C 5.C 6.A
7.B 8.A 9.B 10.D 11.C
1.A 隋朝统治中心在北方,江南地区原本是陈朝疆土,在隋朝灭陈后才被纳入隋朝统治,隋炀帝这一做法目的是强化对江南地区的管控,A项正确;材料未体现“厉行专制”“施政混乱”,排除B项;隋炀帝时期开通江南河主要是沟通南北,不能得出提高了运河的运输效能,排除C项;开通大运河有利于南方经济的发展,排除D项。
2.D 隋唐时期两淮水运在南北经济交往中作用越来越大,这是因为大运河贯通南北,区域之间的经济联系加强,D项正确;两淮地区商业繁荣,不等于其成为经济重心,排除A项;材料描述的是内河航运,与丝绸之路无关,排除B项;材料不能表明当时南北方经济发展程度达到平衡,排除C项。
3.C 刘晏将政府统购、统销食盐的方式改为政府在产地统购后批发给商人零售,政府从复杂的运销事务中解脱出来,能够更好地管理采购和价格控制等关键环节,提高了政府在盐业管理方面的运行效能,C项正确;唐代重农抑商政策并没有发生动摇,排除A项;政府只是改变了食盐运销方式,并未放弃食盐专营的经济政策,排除B项;材料并未提及改革后食盐价格的变化及其对民生的影响,排除D项。
4.C 材料所述商品多是百姓生活、生产所需,这说明商品经济逐渐深入农村,更加贴近百姓生活,C项正确;仅凭材料信息无法得知“地区间的经济联系减弱”和“农民受剥削程度逐渐减轻”,排除A、B两项;材料没有体现政府重视地区间物资供应,排除D项。
5.C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安史之乱对南方造成的破坏较小,南方经济地位提升,C项正确;材料强调南方经济受影响较小,不能看出人口迁移变化,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税收问题,排除B项;材料“江南河、邗沟,始终保持着畅通”等说明京杭运河畅通,排除D项。
6.A 隋唐国家粮仓设置在洛阳附近,既可供洛阳城日常所需和保证军队口粮,又可以利用大运河救济其他地区,这有利于发挥国家力量维持稳定,A项正确;粮食储备属于后勤保障,与军队战斗力提升无直接关系,排除B项;当时政府救济的体系并不完备,排除C项;“确保了”表述绝对,排除D项。
7.B 材料中提到安西都护府修建了大量城堡和军事工事,并且这些设施通常建在交通要道或者战略要地上,说明其目的是加强边防守备,保障边疆安全和稳定,B项正确;材料信息主要集中在安西都护府的具体措施上,而非整个唐朝军事防御体系,排除A项;唐朝边疆战事频繁未在材料中体现,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城堡工事对交通便利性造成破坏,排除D项。
总结归纳 唐朝处理民族关系的方式
(1)设立机构:唐朝中央政权为加强对西域的管理,先后设立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
(2)册封首领:唐玄宗曾册封靺鞨族粟末部首领大祚荣为渤海郡王。
(3)武力征服:唐朝初年,大败东突厥,并俘获东突厥可汗,维护了北部边境的安定。
(4)政治和亲:文成公主入藏,促进了汉藏的友好关系和经济文化交流。
(5)会盟通好:唐与吐蕃会盟,巩固了双方友好关系。
8.A 唐太宗不为祥瑞和凶兆所惑,认为君主的治理、政策的正确与否才是社会发展好坏的关键,这反映了唐太宗能够理性看待官员的奏报,A项正确;以民为本是指以百姓的利益为出发点,材料信息没有体现,排除B项;纳谏是指皇帝能够接受臣下对他过错的指正,材料信息没有体现,排除C项;君臣关系主要表现在君臣双方就某件事的互动,材料信息没有体现,排除D项。
9.B 据材料可知,大批鲜卑贵族和少数民族领袖在政府中担任重要职务,许多文人是代北及西域人后裔,体现出民族交融和文化整合加强,B项正确;民族关系并非对外关系,排除A项;材料与世家大族把持朝政无关,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联姻,排除D项。
10.D 据题干“皇帝开始大力提拔宦官,令其掌握禁军,对禁军将领的任命愈发谨慎”可知,唐代后期,担心禁军形成像节度使一样的威胁,为了更好控制军队,任命宦官担任统领,体现了皇权的强化,D项正确;宦官势力崛起不是材料本质,背后反映的实质问题是皇权强化,排除A项;材料主旨不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无法体现中央集权加强,排除B项;C项表述绝对化,排除。
11.C 由材料信息可知,五代十国时期各个割据政权很注意罗致和培养翻译人才,因此有些通事能精通多种民族语言,这说明当时五代十国各政权与周边交往比较密切,C项正确;材料不能体现国家统一趋势,排除A项;材料说明的是各个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不仅仅是少数民族通晓汉语,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文化发展程度,排除D项。
12.答案 论题:唐朝民族政策促进民族交融。(2分)
阐述:唐朝国力强盛,奉行较为开明的民族政策,民族关系得到很大发展;唐朝初期,通过打败东突厥贵族的进攻,在西域设置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册封少数民族首领等措施,加强了唐朝对边疆的治理;文成公主入藏、唐蕃会盟及唐太宗被北方少数民族尊称为“天可汗”,成为唐朝民族关系发展的历史缩影与历史见证。(9分)
总之,唐朝注重发展民族关系,民族交融得到较大的发展。(1分)
解析 本题注重考查学生创新思维的运用,问题开放、答案多元,需要学生的知识、经验、技巧积累,更需要周密的思考、创造力、想象力的参与,最后经过深思熟虑,组织语言,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
主题:唐朝的民族政策
确立 论题 可从民族政策的内涵、背景、影响等角度拟定论题,如:唐朝民族政策促进民族交融
展开 论证 从民族政策的特点来阐释,如:推行较为开明的民族政策
从唐朝民族政策的具体措施来阐释,如:军事打击东突厥、文成公主入藏等
从以上措施中归纳出影响,如:促进民族交融、巩固多民族大一统封建国家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