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6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上册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基础过关练
题组一 选官制度
1.(2024河北模拟预测)有学者指出,从实际情况观察,察举制确实为汉朝选出了许多人才,但任人唯亲、唯财、唯势,选官多操纵在地方大族名士手中,令其流弊百出。据此可知,该学者认为( )
A.察举制埋下汉末分裂割据的隐患
B.察举制对两汉政治具有双重影响
C.大族名士把持察举使其不能持久
D.以官举士的方式不利于政治清明
2.(2025安徽亳州期中)西汉创立的察举制到东汉末年已不能保障所选人才的素质。东汉形成的世家大族是一个重要力量,尽管曹丕主张“唯才是举”,但也还主要是从世家大族的大姓里选拔,就出现了“九品中正制”这种带有明显妥协的选举制度。“九品中正制”的妥协( )
A.加剧社会阶层的固化
B.使专制集权得到加强
C.大大提高了官员素质
D.扩大了国家统治基础
3.(2025湖南长沙模拟)曹丕采纳吏部尚书陈群的建议,颁行九品中正制,把官吏选举权集中于中央,由中央委任“贤有识鉴”的中央官兼任中正,负责考察本籍(包括流散在外地者)的士人和官吏,分为九个等级,供给吏部作为任用和黜陟的依据。中正官往往被大族垄断。据此可知,九品中正制( )
A.确保了官员的素质才能
B.兼具选官和监察的职能
C.是士族兴起的根本原因
D.默许地方割据势力兴起
4.(2024福建福州期末)西汉察举制下已经出现了秀才、明经等考试科目。隋朝正式废除九品中正制后增加经世致用的考查内容,最终形成秀才、明经、进士三科并立的选官制度。这主要有助于隋朝( )
A.打击地方势力 B.强化儒家教化
C.形成向学风气 D.选拔实用人才
5.(2025江苏宿迁调研)唐代逐步建立了进士、明经等常科省试的三场试制度,逐场定去留。唐代还建立礼部贡院,实行锁院制度、中书门下复核和复试制度。这使得唐代进士科近三百年取士基本做到了“喻之明镜,喻之平衡,未尝不以至公为之主”。这说明唐代科举制( )
A.重视考试选拔程序的公平
B.完全照搬了隋朝的科举体制
C.优化了官僚队伍整体结构
D.有利于不同社会阶层的流动
6.(2025陕西西安期中)“隋朝确立的这一制度,把取士的重心由地方官手里移到了朝廷手里……此后一千多年里,用文化选官的科举制度由中原伸入边地,不断促成这种同一性在空间上的层层扩展,以文化的统一助成了历史中国的政治统一。”材料主要说明,科举制有利于( )
A.扩大选官范围 B.加强中央集权
C.扩大王朝疆域 D.促进阶层流动
7.(2025江苏南通期初)唐朝载初元年,武则天亲策贡士,殿试自此开始,以后历代沿袭。殿试以一种制度形态昭显“君师合一”,由帝王亲任主考官,将录取最高一级知识官僚的命题权、评判权收归皇帝。殿试的设置( )
A.扩大了科举选官用人的范围
B.避免了取士的主观随意性
C.使科举成为选官的主要途径
D.有助于防范官僚结党营私
题组二 三省六部制
8.(2025河北沧州期中)唐德宗年间,许孟容任给事中一职,浙东观察使判官齐总向唐德宗近臣行贿,获得荣升衢州刺史的诏书,许孟容在群议时说:“总无功越进超授,群议谓何 且总本判官,今诏书乃言‘权知留后,摄都团练副使’,初无制授,尤不见其可。”结果诏书未能发出。此时,许孟容( )
A.发挥了门下省制约作用
B.削弱了藩镇节度使实力
C.体现了三省的分工明确
D.冲击了君主的独尊地位
9.(2024湖北黄冈调研)下图为唐代中书、门下、尚书三省的职权分工示意图。该示意图反映出唐代三省( )
A.彻底变革、机构重置 B.程序烦琐、效率低下
C.职权完备、相互制约 D.部门复杂、相权削弱
10.(2023河北承德调研)唐代前期,一些军国大事在御前会议和宰相会议都难以做出正确判断时,往往先由宰相主持在尚书省召开由各级官员参加的百官会议,并将议定结果上报皇帝。这一做法( )
A.防范了宰相集体专权 B.减轻了皇帝政务负担
C.提高了国家决策效率 D.体现了决策的合理性
11.(2025浙江台州一模)唐朝政事堂会议时,有秉笔宰相主持会议、承接诏旨以及综合记录,且最后文字决定权亦在他,为“执政事笔”。此项工作轮流充任,有时一人轮十天,有时一人轮一天。这体现了( )
A.皇帝的独裁专断 B.政治制度民主化
C.国家治理的优化 D.宰相的位尊权重
题组三 赋税制度
12.(2025四川成都期中)唐代中期,宰相杜佑在其编纂的《通典》中描述某一制度说:“百姓供公上,计丁定庸调及租,其税户虽兼出王公以下,比之二三十分(相当于十分之二三收成的税率)唯一耳。”该制度的推行( )
A.以土地私有为前提
B.加重了百姓的经济负担
C.以均田制度为基础
D.加强了政府对农民控制
13.(2025江西七校联考)唐代宗在位期间(762—779年),针对原本旧制中存在的诸多漏洞,一再下令天下各刺史、县令“据当时实在人户,依贫富评定等级差科(差派徭役和科税),不准按旧籍账的虚额(原来的数据)去摊及邻保”。这表明( )
A.当时赋役制度亟待改革
B.两税法暴露出新的弊端
C.均田制加重了民众负担
D.唐朝基层官员腐败严重
14.(2024广东广州月考)有学者认为:“自安史之乱以后,赋税名目繁多,民不堪命。两税法则规定百姓只需纳夏秋两税……将名目繁多之税目简化,且两税之外不得别征,实为德政。”这说明实行两税法旨在( )
A.解决土地兼并问题 B.增加财政收入
C.促进赋税的货币化 D.缓和社会矛盾
15.(2025福建四校调研)据记载,唐代中后期两税法推行后,产生了众多“侨寄”他乡的浮寄客户,甚至一些地方的浮寄客户“多于县人十九”。这主要是因为,两税法( )
A.加速了社会阶层流动
B.导致了大批农民破产
C.改变了赋税征收标准
D.废止了重农抑商政策
能力提升练
题组一 选官机制的演变
1.(2025吉林长春模拟)古代中国,循吏为奉公守法循理的官吏。两汉循吏选拔有孝廉、茂才、明经等多种方式,循吏仕途会经历不同选拔方式,如黄霸有多次举贤良、察廉的经历。两汉循吏选拔机制( )
A.强化监察制度效能 B.提升国家治理能力
C.维护阶层特权垄断 D.保证政治清明稳定
2.(2024江苏南通统考)魏晋时期,封爵是获得政治权势的重要途径,“公侯之子孙”能轻易获得上品。从下表出仕的统计(单位:人)中可以看出该时期( )
父祖或本人 有爵者(出仕) 父祖或本人 无爵者(出仕)
西晋 81 183
东晋 130 108
A.官员选拔的封闭性强化
B.普通的地方豪强出仕途径拓宽
C.中正官的评议权力削弱
D.社会各阶层的流动性得到增强
3.(2025广东惠州调研)唐朝末年的韦昭度,属京兆韦氏,咸通进士,却被宦官田令孜讥讽为“在中书则开铺卖官,居翰林则借人把笔”。至于裴枢,出自“代袭冠冕”的河东著族闻喜裴氏,咸通进士,更只被军阀朱温及其心腹视为“衣冠宿望难制者”。材料表明士大夫群体( )
A.构成资质令人瞩目
B.来源兼具科举和门户特点
C.对品第维护和自夸
D.完全由新兴势力构成
题组二 中枢制度的变革
4.(2024江苏扬州期中)唐太宗整顿国家机构,建立起“皇权专制——三省分权——政事堂集议”三者结合的中央集权新体制,将君主个人专制与宰相集体议决这种对立面的冲突“保持在秩序的范围以内”。由此可知( )
A.专制皇权遭到了严重破坏
B.君相矛盾得到了真正解决
C.中央集权得到进一步强化
D.形成了权力交锋的缓冲区
5.(2025广东清远期末)唐太宗时,君主对一些资历较浅的官员,特加名义。如杜淹以吏部尚书、魏征以秘书监参与朝政,其后大臣也多以“专典机密”“参掌机密”之类的名义参加会议,成为事实上的宰相。这种做法( )
A.推动了决策民主化
B.导致君主专制统治弱化
C.进一步削弱了相权
D.提高了政府的行政效率
题组三 赋税制度的调整
6.(2024江苏常州期中)唐高祖武德年间户数只有200多万户,即使到太宗贞观年间,户数也只有300万左右,还不到隋朝强盛时期的三分之一。黄河中下游地区更是一片荒凉,“茫茫千里,人烟断绝,鸡犬不闻,道路萧条”。此种情况导致唐初( )
A.开始设计租调制 B.继续实行均田制
C.改革推广两税法 D.取消一切杂税、杂役
7.(2024广东深圳调研)《唐六典》卷三记载:“凡诸国蕃胡内附者……上户丁税银钱十文,次户五文,下户免之。附贯经二年已上者,上户丁输羊二口,次户一口,下户三户共一口。”材料能够说明唐政府赋税征收( )
A.统一采用租庸调制度
B.呈现出因地制宜的治理特点
C.形式创新并成效显著
D.沿用原诸国蕃胡的征收体制
8.(2025陕西咸阳期中)据史书记载,唐朝实施两税法后,部分失去土地的农民或农闲无事的农民纷纷进城打工,当时甚至还出现了按日计工资的“日佣人”和按月计工资的“月佣人”。这主要反映了两税法的实施( )
A.进一步加剧了土地兼并
B.促进商业发展和城市繁荣
C.促使小农经济开始解体
D.放松了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题组四 思维训练
9.(归纳思维)(2025江苏徐州调研)下表史料最有可能围绕哪一主题进行选取( )
唐文宗大和四年,“西川税科,旧有青苗,如茄子、姜、芋之类,每亩或至七八百文” 〔唐〕崔戎《请勒停杂税奏》
“泸州所管五县……地接巴黔,作业多仰于茗茶,务本不同于秀麦” 〔唐〕李商隐:《为京兆公乞留泸州刺史洗宗礼状》
“少壮彼何人,种花荒苑外。不知力田苦,却笑耕耘辈。当春卖春色,来往经几代。长安甲第多,处处花堪爱。良金不惜费,竞取园中最” 〔唐〕司马扎:《卖花者》,《全唐诗》卷596
A.贞观之治时期人民生活富足
B.唐朝对外贸易繁荣
C.唐朝农产品商品化趋势增强
D.唐朝农耕技术提高
题组五 综合题组
10.(2025山西运城月考,8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历史上“以武取士”的做法由来已久。《国语·晋语》中指出:“射御足力则贤。”《汉书·宣帝纪》中记载,宣帝曾经下诏:“选郡国吏三百石伉健习射者,皆从军。”唐初多次诏令五品以上官员及诸州牧守必须荐举武勇之才。此时,唐朝采用“兵农合一”的府兵制,府兵们“无事时耕于野……若四方有事,则命将以出,事解辄罢,兵散于府,将归于朝”。府兵的征招也有一定的标准:财均者取强,力均者取富,财力又均,先取多丁。唐太宗后期,多次出现府兵情愿缴纳税赋,请求长官将他从府兵名额中删除的情况。《唐大诏令集》卷十一“太宗遗诏”描述:“前王不辟之土,悉请衣冠;前史不载之乡,并为州县。”长城在此时也已经失去了防御的功能,国防观念由被动的防御向主动的武备建设转变。至公元702年,武则天在科举取士的基础上创立了武科取士制度。武举,又称武科举,是专门为选拔武备人才而设置的科目。
——摘编自彭雪燕、崔怀猛《武举制
创立的时代背景及社会价值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朝武举制创立的原因。(4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朝武举制创立的影响。(4分)
答案全解全析
基础过关练
1.B 2.A 3.B 4.D 5.A 6.B 7.D 8.A
9.C 10.D 11.C 12.C 13.A 14.D 15.C
1.B 材料有两层意思,分别从积极作用以及流弊方面对两汉选官制度——察举制进行了评价,B项正确;察举制是选官制度,对汉末分裂割据没有直接的影响,排除A项;C项没有全面地体现该学者对察举制的认识,排除;D项表述过于绝对,察举制为汉朝选出了许多人才,在一定程度上是有利于政治统治的,排除。
2.A 据材料“主要是从世家大族的大姓里选拔”可知,九品中正制实施的结果是世家大族垄断仕途,这加剧了社会阶层的固化,A项正确;材料反映了九品中正制是中央政府对世家大族的妥协,削弱了专制集权,排除B项;“主要是从世家大族的大姓里选拔”,官员素质无法保证,排除C项;九品中正制使世家大族垄断仕途,不利于扩大国家统治基础,排除D项。
3.B 据材料“把官吏选举权集中于中央……供给吏部作为任用和黜陟的依据”可知,九品中正制意在将选官权力收归中央,同时中正官又有监察官员的职能,B项正确;九品中正制不能确保官员的素质才能,尤其是过于注重门第之后,排除A项;士族兴起是多种因素共同推动的结果,选官制度不是根本原因,排除C项;九品中正制在一定时期内加强了中央集权,排除D项。
4.D 从西汉至隋朝,选拔官员时越来越重视才能,强调真才实学,这有助于国家选拔实用人才,D项正确;题干未涉及地方势力问题,排除A项;题干强调的是科举考试有助于选拔实用人才,未强调儒家教化的强化,排除B项;形成向学风气的表述与题干主旨不符,排除C项。
5.A 唐代科举制度的改革与完善,尤其是在考试中引入锁院制度、中书门下复核和复试制度,反映了对考试选拔程序公平性的重视。这些措施旨在保障选拔过程的公正和透明,A项正确。材料说明唐朝科举在隋朝的基础上不断发展,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考试选拔程序更加公平,不能得知官僚队伍整体结构是否得到优化,排除C项;材料主要强调的是考试选拔程序的公平公正,没有涉及不同社会阶层流动情况,排除D项。
6.B 据材料可知,科举制将取士权收归朝廷,朝廷通过文化选官促成了政治统一,这意味着地方在选官方面的权力被削弱,中央的权力得到加强,B项正确。
7.D 由于殿试由皇帝亲自主持,将录取最高一级知识官僚的命题权、评判权收归皇帝,这有助于减少官僚在科举选拔中的干预和操纵,从而防范官僚结党营私,D项正确;殿试是由皇帝亲自主持并决定最高级别官僚的录取,这并不能扩大选官用人的范围,排除A项;B项表述绝对化,排除;殿试的设置与科举成为选官的主要途径没有因果关系,排除C项。
8.A 许孟容所任给事中属于门下省的职位,其依职对不合规定的任命齐总的诏书进行驳斥,是门下省驳议职能的体现,因此许孟容发挥了门下省的制约作用,A项正确。
9.C 隋唐时期,三省的职权分工明确,又彼此制约,中书省负责草拟皇帝的诏令,门下省负责审核诏令,有不妥者驳回,尚书省负责执行,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工处理各项具体政务,C项正确。
10.D 御前会议和宰相会议对军国大事难以做出正确判断时,往往先由宰相主持召开由各级官员参加的百官会议,这一做法有助于听取各方建议,有利于保障决策的合理性,故D项正确。
11.C 唐朝政事堂议事人数众多,轮流充任“执政事笔”,表明国家在制度设计上尽力发挥群策群力的效果,有利于制度优化和政策的有效实施,C项正确;材料没有反映皇帝的独裁专断,主要说明在政事堂进行议事,轮流充任“执政事笔”的情况,排除A项;政治制度民主化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秉笔宰相只是承旨拟文,事务决定权在皇帝手里,故无法反映宰相位尊权重,排除D项。
12.C 据“百姓供公上,计丁定庸调及租”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唐朝时期的租庸调制,该制度是以均田制为基础的,C项正确;租庸调制实施的前提是政府掌握大量土地,而不是土地私有,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租庸调制的实施加重了百姓的经济负担,排除B项;租庸调制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排除D项。
13.A 朝廷针对旧制中存在的诸多漏洞“一再下令”,说明当时诏令的落实不尽人意;“据当时实在人户,依贫富评定等级”说明赋役征纳不能延续传统租庸调的做法,要重新统计当时“实在人户”,并且划定“贫富等级”进行办理。这表明旧赋役制度已经不适应现实需要,亟待改革,A项正确。
14.D 针对安史之乱后赋税名目繁多,民众苦不堪言的状况,政府实行两税法,使得赋税名目简化,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故选D项。
15.C 两税法的推行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征税标准,两税法按照户等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人身依附关系相对松弛,所以出现了较多的浮寄客户,因此材料所述现象的出现主要是因为征税标准发生了变化,C项正确。
能力提升练
1.B 2.A 3.B 4.D 5.C
6.B 7.B 8.D 9.C
1.B 据材料可知,两汉通过多种方式选拔循吏,这有利于选拔出奉公守法循理的官吏,他们凭借自身品德和才能治理地方或参与朝政,在各自岗位上发挥作用,有助于提升国家治理能力,B项正确;题干主旨是人才选拔机制,而不是监察制度,排除A项;循吏选拔机制是面向社会不同阶层选拔人才,并不是在维护阶层特权垄断,排除C项;D项表述绝对化,排除。
2.A 西晋至东晋,父祖或本人有爵者(出仕)人数增多,父祖或本人无爵者(出仕)人数大大减少,且少于前者,说明九品中正制下,“公侯之子孙”能更轻易获得上品并出仕,九品中正制逐渐成为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官员选拔的封闭性强化,A项正确;父祖或本人有爵者(出仕)人数增多,表明普通的地方豪强出仕途径变窄,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中正官权力问题,排除C项;该现象说明社会阶层的流动性减弱,排除D项。
3.B 韦昭度和裴枢作为唐朝末年士大夫群体的代表,均出自高门士族,而且两人均参与科举考试进入官僚体系,反映了唐朝末年的士大夫群体在来源上兼具科举和门户特点,故选B项;唐朝士族在政治上已经逐渐衰落,排除A项;材料体现了宦官田令孜和军阀朱温对两人的嘲笑,没有涉及韦昭度和裴枢对品第的维护和自夸,排除C项;韦昭度和裴枢均出自高门士族,材料不能体现士大夫群体完全由“新兴势力”构成,排除D项。
4.D 唐朝三省六部制下,相权一分为三,三省之间相互牵制,同时作为一种常设的政治制度,对皇权形成一定程度的制约,三省六部制成为皇权和相权交锋的缓冲区,D项正确;三省六部制加强了皇权,排除A项;皇权和相权的矛盾仍然存在,排除B项;材料主旨不是中央集权进一步强化,排除C项。
5.C 据材料可知,唐太宗对一些资历较浅的官员特加名义,让其参与朝政,结合所学可知,唐朝时期实行集体宰相制度,体现了宰相权力被分割的特点,这进一步削弱了相权,C项正确;唐朝时期实行的集体宰相制度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决策的民主化,但这不是材料的主旨,排除A项;唐太宗通过材料中分割相权的做法加强了君主专制,排除B项;集体宰相制不利于提高政府行政效率,排除D项。
6.B 唐朝初年,由于隋末的动荡战乱,经济破败,户口减少,出现了大量无主荒地,唐朝政府为了恢复发展经济,继续实行北魏时期开创的均田制,把无主荒地分配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耕种,B项正确;唐朝初年实行租庸调制,排除A项;唐朝中期,改行两税法,取消一切杂税、杂役,排除C、D两项。
易混辨析 均田制与租庸调制的区别和联系
(1)区别:均田制是土地分配制度,租庸调制则是赋税制度,二者定义不同,适用范围不同,沿革历史时期不同。
(2)联系:租庸调制是以均田制为基础的,同时也正是由于均田制没有真正得到贯彻,租庸调制在中唐之后为两税法所取代。
7.B 材料说明唐朝政府对归附的民族,根据归附时间、地点不同,采取不同的赋税制度,体现了因地制宜的治理特点,B项正确;“统一采用”与材料主旨相反,排除A项;“创新”“成效显著”“沿用”在材料中都没有涉及,排除C、D两项。
8.D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唐朝实施两税法后,在一定程度上放松了对农民的人身控制,促使农民从事多样化经营,有利于经济的发展,D项正确;A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材料反映了两税法的实施放松了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未涉及商业发展和城市繁荣,排除B项;此时小农经济还未开始解体,排除C项。
9.C 归纳思维是指从许多个别的事物中概括出一般性概念、原则或结论的思维方法,要求学生能够从不同的史料中发掘有效信息,最后形成对一个历史概念的规律认知。
第一步:整合史料信息,得出正确选项。
第二步:剖析错误项。
三则材料均涉及唐朝,除了第一则材料明确提到唐文宗,其他材料不涉及具体的唐朝皇帝,因此无法得出贞观之治时人民生活富足,排除A项;三则材料均涉及的是国内经济,而不是对外贸易,排除B项;D项表述符合史实,但是材料信息不涉及农业耕作技术,排除D项。
10.答案 (1)原因:古代“以武取士”的传统;武备人才储备模式的转变;疆域扩大带来的国防观念的转变及边境战争的威胁;唐朝府兵制的衰亡;统治者的决策。(每点1分,任答四点即可)
(2)影响:有利于选拔军事人才;增强军队战斗力,提高了国家军事实力;成为科举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国家的稳定和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保障;推动了社会尚武风气形成,激发了人们的习武热情,有利于社会秩序安定;推动科举制度不断完善,对后世的人才选拔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每点1分,任答四点即可)
解析 (1)据材料“中国历史上‘以武取士’的做法由来已久”,得出古代“以武取士”的传统;据材料“唐初多次诏令五品以上官员及诸州牧守必须荐举武勇之才”,得出武备人才储备模式的转变;据材料“唐太宗后期,多次出现府兵情愿缴纳税赋,请求长官将他从府兵名额中删除的情况”,得出唐朝府兵制的衰亡;据材料“武则天在科举取士的基础上创立了武科取士制度”,得出统治者的决策;等等。
(2)可从人才培养、军队战斗力、科举制度发展、社会尚武风气等角度来思考作答。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