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6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上册
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基础过关练
题组一 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
1.(2025湖北荆州期中)西晋建立后,国家政权给予行孝者以种种好处,从而使孝的实践远重于忠节,因此“孝重于忠”逐渐固定下来。唐太宗引用《家语》来阐明自己的“忠孝观”:孝是建立在忠的基础上的。“忠孝观”的这一变化( )
A.反映出儒学统治地位的动摇
B.表明门阀士族势力的消亡
C.顺应了专制集权加强的需要
D.利于实现封建国家的统一
2.(2025广东湛江期中)佛教起源于印度,其菩萨形象原本是男性,传入中国后,人们根据自己的想象,逐渐将菩萨塑造成庄重典雅、月貌花容的女性形象。这一变化说明( )
A.佛教趋向本土化 B.女性地位有所提高
C.佛教和儒学融合 D.佛教得到官方支持
3.(2025吉林长春模拟)隋末,大儒王通讲学于“河洛之间”,对于弘扬儒学不遗余力,并首次提出“三教可一”;韩愈弘扬儒家思想的道统说与佛教的祖统说相类似。这表明隋唐时期( )
A.三教合一局面已成定局
B.儒学应对佛道挑战的能力增强
C.儒学思想失去传统内涵
D.儒家的伦理道德日益走向僵化
题组二 文学艺术
4.(2025重庆八中月考)安史之乱前,杜甫写了《兵车行》《丽人行》等光辉诗篇,唱出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揭示了社会的黑暗;安史之乱后,杜甫又写出了“三吏”、《北征》等,讲述了人民的苦难。这些诗歌( )
A.反映了杜甫渴望戎马报国
B.折射出儒学主导文学创作
C.流露出浓厚的家国情怀
D.表明唐朝国力由盛转衰
5.(2025江苏连云港期中)据沈括《梦溪笔谈》载,唐天宝十三年(754年),以先王之乐为雅乐,前世新声为清乐,合胡部者为宴(燕)乐。此外,在唐代的乐舞中,舒缓优雅的中原汉族舞蹈风格很少,更多的是胡乐中雄壮铿锵的音乐风格。这折射出唐朝( )
A.异域文化占据主导 B.中外文化交流活跃
C.民族政策开放包容 D.市民生活丰富多彩
题组三 科技
6.(2024河北保定期中)魏晋时期数学家刘徽为《九章算术》作注释,对抽象的数学概念进行简明的解释。赵爽在注释《周髀算经》时对重要的原理都会给出证明,并且附图加以阐释。据此可知,两位数学家均( )
A.排斥实用主义科学
B.强调科学实践的重要性
C.重视数学理论研究
D.改变了数学研究的方向
7.(2025湖北黄冈调研)隋唐时期在丰富制图学、修著地理方志、探索域外知识、黄河源考察、海陆变迁及潮汐认识等方面较前代有明显进步。这反映了隋唐( )
A.重视科技的实用性 B.中外文化交流频繁
C.科技研究侧重实验 D.民族交融得到加强
题组四 中外文化交流
8.(2025广东汕头调研)唐代为了迎接各国来访使者,特意建立了鸿胪寺,还在长安建有驿站专门用于接待来自各国的使者,长安聚集了大量的各国使节和商人。据此可知,唐代( )
A.对外交往以政治交往为主
B.长安长途贸易发展十分迅速
C.长安成为当时的国际大都会
D.交通运输技术得到较大提高
能力提升练
题组一 思想变动与文化交流
1.(2025辽宁鞍山期中)魏晋时期“清谈”的核心内容是所谓的“三玄”,即《老子》《庄子》《周易》三部书。士大夫们在品鉴人物上,除了探讨人物的名实、德才问题,还论及万物本原、才性四本、自然明教、名家理论、佛经佛理等。这一时期的“清谈”( )
A.批判了政治上的腐朽黑暗
B.体现了积极入世的人生追求
C.有助于儒佛道思想的融合
D.反映了人才凋零的社会现实
2.(2025湖南长沙调研)韩愈在《与孟简书》中认为:“假如释氏能与人为祸祟,非守道君子之所惧也。”守道之君子,只要信奉天命,自有天地神祇为之庇佑。其意在( )
A.推崇天命观念 B.巩固儒学地位
C.抨击因果轮回 D.强调道法自然
3.(2025安徽池州期中)新罗使用唐代年号,采用唐朝历法,汉字是官方文字,男女服装、婚丧嫁娶同唐朝习俗一样。朝鲜半岛的留学生可以参加唐朝的科举考试,及第可以做官。这说明了当时( )
A.对外政策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B.唐朝的繁荣昌盛
C.唐文化兼具包容性和辐射力
D.中朝关系较和睦
题组二 文艺与科技的繁荣
4.(创新题·新情境·中国诗歌的价值)(2025福建泉州模拟)陈寅恪认为,中国诗虽短,却包括时间、人事、地理三点,说明一个时代之关系,纠正一件事之发生及经过,可以补充和纠正历史记载之不足。元白(元稹、白居易)诗证史即利用中国诗之特点来研究历史的方法。其旨在强调中国诗( )
A.还原当时真实历史 B.蕴含历史时空要素
C.具备一定史学价值 D.反映特定物情风貌
5.(2025安徽合肥期末)在魏晋时期,嘉峪关3号墓壁画中有许多穹庐(游牧民族居住的毡帐)图,嘉峪关5、6号墓壁画中有表现生产劳动内容的采桑、放鹰、狩猎、牵驼等;酒泉丁家闸5号墓燕居行乐图中出现了属于龟兹乐器的腰鼓,西沟墓壁画中有羌女送行图。这体现了当时( )
A.民族交融的高度发展
B.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
C.繁盛的少数民族经济
D.市民生活的丰富多彩
6.(2024山东德州期中)《旧唐书·音乐志》载:“(乐)施之于邦国则朝廷序,施之于天下则神祇格,施之于宾宴则君臣和,施之于战阵则士民勇。”据此可知,音乐( )
A.主要用于军事外交活动
B.具有强大的社会功能
C.利于确立贵族等级秩序
D.形成特有的宗教伦理
7.(2025山西运城期中)《齐民要术》的序言中引用了《淮南子》的话:“圣人不耻身之贱也,愧道之不行也;不忧命之长短,而忧百姓之穷”“田者不强,囷仓不盈;将相不强,功烈不成”。这表明《齐民要术》( )
A.代表了古代农业技术的最高水平
B.恪守求真务实编写精神
C.具有继承性和创新性结合的特点
D.渗透着浓厚的民本思想
8.(2025河北沧州调研)白居易的作品“禁省、观寺、邮堠墙壁之上无不书,王公、妾妇、牛童、马走之口无不道”。于是他的作品被印刷,在市上售卖。由于读书人增多,于是又有了字书、韵书等资料工具书的刻印。这些可用于说明( )
A.社会需求推动印刷术的发展
B.唐朝推行开放的对外政策
C.世俗文学成为当时主流文化
D.科举制度不断发展和完善
答案全解全析
基础过关练
1.C 2.A 3.B 4.C 5.C 6.C 7.A 8.C
1.C 据材料“孝是建立在忠的基础上的”可知唐太宗更加强调忠,这一主张顺应了当时专制集权加强的需要,C项正确;仅凭材料“孝是建立在忠的基础上的”体现不出儒学统治地位的动摇,排除A项;门阀士族势力消亡的表述太绝对,排除B项;唐太宗时期国家处于统一局面,排除D项。
2.A 菩萨形象从男性转变为女性,体现了佛教传入中国后逐渐本土化。人们根据中国的文化背景和审美观念,对菩萨形象进行了调整,A项正确。
3.B 隋末王通提出“三教可一”,弘扬儒学,韩愈弘扬的儒家道统说与佛教祖统说类似,这些都是儒学应对佛道挑战的表现,反映出儒学应对佛道挑战的能力增强,B项正确。
4.C 安史之乱前,杜甫的《兵车行》描绘了唐代的频繁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丽人行》揭露了统治者荒淫腐朽、作威作福的丑态,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夕的社会现实,安史之乱后,杜甫又写出了“三吏”、《北征》等,讲述了人民的苦难,这说明安史之乱前后,杜甫的很多诗歌都体现了他对社会和百姓的关怀,这是一种家国情怀的流露,C项正确。
5.C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唐朝经济发展,国力强盛,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因此在乐舞表演中胡乐中雄壮铿锵的音乐风格经常出现,C项正确;异域文化占据主导并非材料的主旨,排除A项;材料描述的是唐朝与胡人在音乐方面的交往,而非中外文化交流活跃,排除B项;材料信息未涉及市民生活场景,无法得出市民生活丰富多彩,排除D项。
6.C 刘徽对抽象的数学概念进行解释,赵爽对重要的数学原理给出证明,这说明两位数学家都重视数学理论研究,C项正确;重视数学理论研究,并不意味着排斥实用主义科学,排除A项;材料未强调科学实践的重要性,排除B项;D项表述夸大,材料不足以支撑该结论,排除。
7.A 隋唐时期地理知识进步明显,有利于进一步了解各地人情风貌,这反映了隋唐重视科技的实用性,A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中外文化的交流,排除B项;古代科技更侧重经验总结,排除C项;材料只是涉及地理知识方面的进步,和民族交融无关,排除D项。
8.C 据材料可知,唐代建立了鸿胪寺,用于接待来自各国的使者,长安聚集了大量的各国使节和商人,据此可判断,长安成为当时的国际大都会,C项正确;材料描述的是“来访”,而非对外交往,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长途贸易和交通运输技术的信息,排除B、D两项。
能力提升练
1.C 2.B 3.C 4.C 5.B 6.B 7.D 8.A
1.C 据本题材料信息,得出魏晋时期的“清谈”涉及儒佛道的思想内容,推动了儒佛道思想的融合,C项正确;材料并没有明确提到“清谈”的内容是针对政治腐朽黑暗的批判,排除A项;玄学反映了士大夫们“消极出世”而非“积极入世”的价值追求,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关于人才凋零的表述或暗示,“清谈”的内容和形式与人才凋零也没有直接关联,排除D项。
2.B 韩愈认为如果佛有灵,能给人带来灾祸,坚守儒道的君子只要信奉天命,就不用惧怕。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韩愈提倡复兴儒学,他用天命观反对佛教的因果轮回,以巩固儒学地位,B项正确;A、C两项均为韩愈复兴儒学的手段,而非目的,排除;材料中的“道”为儒道,而非道家思想,排除D项。
3.C 据材料“新罗使用唐代年号……同唐朝习俗一样”可知,新罗文化深受唐文化影响,这说明唐文化具有辐射力;据材料“朝鲜半岛的留学生……及第可以做官”可知,唐朝允许朝鲜半岛的留学生参加科举考试并做官,这说明唐文化具有包容性,故选C项。唐朝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没有与之前朝代对比,不能得出“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排除A项;唐朝的繁荣昌盛表现在多个方面,材料仅涉及新罗与中国的交往,故不能得出该结论,排除B项;D项表述偏离材料主旨,排除。
4.C 据材料信息可知,陈寅恪认为中国诗可以补充和纠正历史记载之不足,说明中国诗具备一定史学价值,故选C项;“还原”一词过于绝对,排除A项;诗歌确实蕴含历史时空要素,但这不是材料主旨,排除B项;材料的主旨是由于中国诗包含时间、人事、地理三点,所以可以补充和纠正历史记载之不足,反映特定物情风貌不是材料主旨,排除D项。
5.B “穹庐”“狩猎”等体现北方游牧民族的习俗,而属于龟兹乐器的腰鼓则来自西域,这些都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B项正确;材料虽然提到了不同地区的地域文化,但并没有明确提到民族交融的高度发展,排除A项;材料中并没有提到经济发展的状况,因此不能确定少数民族经济是否繁盛,排除C项;材料中并没有明确提到市民生活的丰富多彩,排除D项。
6.B 据材料可知,音乐可以使政治统治有序,也可以使将士们英勇作战,这说明音乐具有强大的社会功能,故B项正确。材料未体现音乐主要用于军事外交活动,排除A项。C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材料未涉及宗教伦理,排除D项。
7.D 据材料可知,《齐民要术》的序言认为统治者应该懂得农业、为民兴利、重农爱农,这一思想体现了传统儒家的民本思想,D项正确;A项表述过于夸大,排除;B项在材料中未反映出,排除;材料未体现该书的创新性,排除C项。
8.A 由于教育的发展,读书人增多,为满足应考的需要,有了字书、韵书之类的资料工具书的刻印,白居易的作品因受到欢迎而被印刷。这些都证明社会需求推动印刷术的发展,A项正确;材料可用于说明社会需求推动印刷术的发展,与唐朝推行开放的对外政策无关,排除B项;白居易的作品、字书、韵书不属于世俗文学,排除C项;D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