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6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上册练习--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6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上册练习--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40.5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9-04 17:14:4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6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上册
第三单元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
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基础过关练
题组一 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               
1.(2024江苏徐州期中)宋代以文书御天下,“堂札子”(宰相处理政事的文书)在宋代文书中较为常见,它由唐代的“堂帖”发展而来,最初由宰相独立使用,宋太宗以后“堂札子”一律须经“奏请”方能下行。这一变化反映了(  )
A.中央决策体系日益完备
B.提高文官的政治地位
C.皇帝加强对朝政的掌控
D.行政效率的明显提高
2.(2025河北保定调研)967年,宋太祖命令川陕地区的知州与本州一位官员共同管理修筑道路、架设桥梁等事;971年,宋太祖设置广州市舶司,以广州知州担任市舶司使,又让谢玭兼任市舶司判官。材料中的“一位官员”和“谢玭”担任的职位最有可能是(  )
A.枢密使    B.通判
C.御史    D.参知政事
3.(2025湖南永州期中)北宋消灭南唐割据政权后,取消支郡(节度使的辖州)体制,在今天湖南多地设置直辖州,知州由朝廷正式委派的文职朝官担任——他们隶属中央,直接受朝廷领导,代表中央管理地方。这些变化(  )
A.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
B.缓解了政府的财政危机
C.有助于行政效率的提高
D.规范了崇文抑武的政策
4.(2025山西太原调研)宋朝形成了以皇帝和高级文官为核心的最高决策集团,这个集团从原则上排斥太后、宦官、外戚、武将等群体,同时还按照一套严密的程序来制定和执行决策。这一设计旨在(  )
A.建立平等的决策机制
B.吸取前代的经验教训
C.提高政府的行政效率
D.维护政治秩序的稳定
5.(2024河北张家口调研)宋代名将狄青虽官至枢密使,却因出身行伍而备受歧视,共事的韩琦对他多次羞辱。狄青慨叹,“韩枢密功业官职与我一般,我少一进士及第耳”。出现这一现象是由于宋朝(  )
A.“冗官”“冗兵”严重
B.实行崇文抑武方针
C.宰相权力被严重削弱
D.理学观念影响政治
6.(2025江苏淮安期末)北宋前期,宋太宗秉持“守道者以躁进为耻,怀能者以自炫为非”的执政理念,官员们大都也以老成持重相互标榜。这(  )
A.体现了崇文抑武的治国方针
B.反映出内重外轻的国家战略
C.助长了因循保守的政治风气
D.导致严重的军事和政治危机
题组二 边防压力与财政危机
7.(2025河北冀州期中)澶渊之盟签订后,宋辽百年间不再有大规模的战事,双方礼尚往来、通使殷勤,互使共有380次之多。辽朝边地发生饥荒,宋朝也会派人在边境赈济。宋真宗崩逝的消息传到辽朝,辽圣宗“集蕃汉大臣举哀,后妃以下皆为沾涕”。由此可知,澶渊之盟的签订 (  )
A.促进了民族间友好交流
B.体现了宋辽的平等外交
C.实现了经济的互惠互利
D.解决了边境的民族矛盾
8.(2024重庆巴蜀中学月考)北宋官员宋祁曾向仁宗上疏,指出“一官未缺,十人竞逐。纡朱满路,袭紫成林,州县之地不广于前,而官五倍于旧”。这说明北宋中期(  )
A.冗官现象严重    B.武将势力膨胀
C.边防危机加剧    D.政治风气保守
题组三 王安石变法
9.(2024湖北荆州调研)范仲淹《上执政书》:“今国家有劝农之名,无劝农之实。每于春首,则移文于郡,郡移文于县,县移文于乡,乡矫报于县,县矫报于郡,郡矫报于使。利害不察,上下相蒙。”材料主要反映了北宋时期(  )
A.政府注重发展农业
B.对吏治的整顿势在必行
C.政令传递复杂烦琐
D.中央对地方控制很严格
10.(2025广西南宁期末)苏轼在《思治论》中说:“今之所谓新政(庆历新政)者,听其始之议论,岂不甚美而可乐哉 然而布出于天下,而卒不知其所终,何则 其规模(‘蓝图’和‘目标’之意)不先定也。”苏轼意在强调庆历新政(  )
A.触犯了官僚地主阶级利益
B.未得到宋仁宗的真正支持
C.因自身具有局限性而失败
D.以吏治的革新为中心内容
11.(2025江西鹰潭期中)王安石提出变法是“法先王之政”,朱熹对此解释说:“彼安石之所谓《周礼》,乃姑取其附于己意者,而借其名高以服众口耳,岂真有意于古者哉!”由此可见,王安石主张“法先王之政”意在(  )
A.肯定变法的进步性
B.揭示变法失败的根源
C.阐述变法内容主张
D.减少变法实行的阻力
12.(2025福建宁德调研)对于王安石变法,不同时代有不同的评价。南宋至清代的学者大多因为其破坏祖宗之法而对其持否定态度;梁启超为王安石翻案,对其变法有极高评价;改革开放后不少学者认为该变法是失败的,但具有一定积极作用。这说明历史学的研究(  )
A.是一种全靠主观的活动
B.受时代和主观性的影响
C.不能获得社会历史规律
D.后人评价一定优于前人
题组四 南宋的偏安
13.(2025辽宁大连调研)随着靖康之变、中原为金人所占,动荡的社会现实、失去家园的痛苦、收复失地的渴盼,越来越多地反映在南宋文人的作品中。下列选项中最能体现这一特点的是(  )
A.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B.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C.红酥手,黄縢酒,满城春色宫墙柳
D.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14.(2025江苏南京期中)建炎南渡后,不少官员主张定都建康(今南京),但赵构认为建康紧靠长江,金兵随时会过江,最终迁都临安。临安城水网密布、湖泊纵横,是抵御金人骑兵的天然屏障,就算金兵打来,还能直接逃亡海上。这反映了南宋统治者(  )
A.偏安苟合的心态    B.无为而治的思想
C.避战保民的理念    D.故土难离的悲情
15.(2025四川泸州期中)南宋兵制改革实行将兵法,兵将合一,兵权集中于将军,一时出现了“岳家军”“韩家军”等战斗力惊人的军队。时人评价:“若夫尾大不掉,则非今之所虑也,事定然后徐图之,可也。”这反映了当时(  )
A.武将势力膨胀严重威胁皇权
B.面临严重军事压力
C.被迫彻底放弃重文轻武政策
D.文官武将激烈冲突
能力提升练
题组一 宋初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
               
1.(2025河南名校模拟)北宋中叶,张载指出:“本朝以武臣典强藩,轻战忘患,故选用文臣节制,为计得矣。”南宋时,又有人总结说:“宋朝之待武臣也,厚其禄而薄其礼。”这些说法反映出宋代(  )
A.皇权政治坚持重文轻武
B.文臣武将之间矛盾重重
C.因循保守之风日渐形成
D.边疆之患影响内政建设
2.(2025湖北襄阳期末)宋代上奏官员将章奏文书的主要条目、发生时间、相关道理等罗列在黄纸上,并粘贴于封皮或正文前,供皇帝阅读,此谓“引黄”。“引黄”的出现(  )
A.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
B.表明皇权受到一定限制
C.削弱了中枢机构权力
D.反映官僚制度发展完善
3.(2025浙江宁波期中)唐朝在中书省和门下省都设有谏官,主要对皇帝提出规劝和批评。北宋设置谏院,其职责主要是举发臣下的不法,和台官职责几乎相同,形成台谏合流的趋势。元丰改制时撤销了谏院。这说明宋代(  )
A.宰相丧失政务裁决能力
B.精简机构确保了行政效率
C.中央集权程度日趋强化
D.君主对政治权力控制加强
4.(2024辽宁重点高中协作体调研)北宋之初,在州府之上设转运使、提点刑狱使、安抚使和提举常平使,各“使”在财政、刑罚、监察、仓储等方面分别履行某种单一职能,“使”的管辖区域称为“路”。各路官员均由皇帝直接任命,彼此互不统属。由此可知,“路”这一层级的设置(  )
A.提高了地方行政效率
B.形成了冗官的局面
C.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D.具有中央派出性质
5.(2025湖北黄冈调研)宋代“极重史事、日历之修……如诏诰则三省必书,兵机边务则枢司(枢密院)必报,百官之进退,刑赏之予夺,台谏之论列……下至钱谷、甲兵、狱讼、造作,凡有关政体者,无不随日以录”。这集中体现了宋代(  )
A.国家治理体系的完善    
B.中枢决策效率的提高
C.史籍编写体例的创新    
D.官员监察制度的严密
题组二 宋朝的危机与改革
6.(教材习题改编)(2025安徽皖北协作体质检)北宋统治者认为“饥岁莫急于防民之盗,而防盗莫先于募民为兵”。募兵过滥使得军费数量不断增加,成为财政支出的大宗。以消除动乱因素为目的的募兵导致军队素质和战斗力下降,边疆战事中频吃败仗。这说明募兵政策(  )
A.是导致积贫积弱的重要因素
B.消除了宋代社会的动乱因素
C.增强了宋代的国家军事实力
D.结束了唐末藩镇割据的局面
7.(创新题·新情境·北宋对重要战略资源的控制)(2025山东济宁期中)宋代,开宝三年(970年)规定中原地区“铜、铁不得阑出蕃界及化外”,太平兴国三年(978年)又规定“吏民敢阑出铜钱百以上,论罪有差”。庆历年间,宋政府再次申令禁止铜钱流入民族政权控制地区,为首者以死论之。宋政府的禁令旨在(  )
A.控制冶炼技术    B.加强铜铁官营
C.维护边防安全    D.推行重农抑商
8.(2025江苏海门调研)王安石在地方任官时,始终“思兴利去害而有为”,他曾说“夫所谓儒者,用于君则忧君之忧,食于民则患民之患,在下而不用,则修身而已”。这些言行体现了(  )
A.齐家治国的修养标准
B.以民为本的政治观念
C.经世济民的担当意识
D.以身许国的伦理要求
题组三 思维训练
9.(发展思维)(2025湖北鄂东南省级示范联盟学校一模)宋初“儒将”泛指出身儒生的文士统兵者与“恂恂若儒生”的武将。北宋中后期“儒将”含义强调科举出身和文资身份,渐为文士所专有。南宋时期“儒将”的标准悄然放宽,“崇诗悦礼”成为评判儒将的重要依据。宋代“儒将”含义的演变折射出 (  )
A.政治形势的变迁    B.崇文抑武的贯彻
C.科举制度的发展    D.中央集权的强化
题组四 综合题组
10.(2025山西晋城模拟,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守军边战失利,范仲淹、富弼等上疏道,“文既富矣,武未甚备”,故仁宗庆历三年在武成王庙设置中央武学。徽宗崇宁三年,“开边拓土之议复炽”,故下诏,“诸州别为斋舍教养材武之士,随人数多寡许令入学,并依进士法,其考选校试升补取今武学条制看详,修定颁下”;次年全国开始创办培养军事人才的专科学校。南宋孝宗、宁宗挥师北伐,理宗时更添宋元之战,地方武学得到普及发展。据考证,南宋地方武学主要分布在南部、东部地区,如福建路和处于抗金前沿的淮南东路、两浙路。其中又以两浙路为最多,如《太平寰宇记》所载:两浙湖州、吴郡“俗好用剑轻死,盖湛卢、属镂、干将、要离之风遗耳”。武学招生限制较为宽松,入学者的身份可以为低级使臣,甚至平民。武学生员学习的内容包括诸家兵法、武艺、阵队演习、历代用兵成败、前世忠义之节和儒家经典内容等。
——摘编自李春晓《宋代武学的
分布及其初步探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地方武学时空分布特点的成因。(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宋代武学发展的影响。(6分)
答案全解全析
基础过关练
1.C 2.B 3.A 4.D 5.B 6.C 7.A 8.A
9.B 10.C 11.D 12.B 13.D 14.A 15.B
1.C 据材料“最初由宰相独立使用……一律须经‘奏请’方能下行”可知,“堂札子”最初由宰相独立使用,但是宋太宗以后,要经过皇帝的审阅后,方能下行,说明皇帝加强对朝政的掌控,C项正确。
2.B 北宋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派文臣担任地方长官知州,设立通判监察并分割其行政权,材料中的“一位官员”和“谢玭”担任的职位最有可能是通判,B项正确。
3.A 北宋取消支郡体制,改由朝廷直接委派的文职朝官管理地方,这一举措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A项正确。
4.D 据材料“这个集团从原则上排斥太后、宦官、外戚、武将等群体”,得出这一设计旨在防止外戚、宦官等专权,从而稳定统治秩序,D项正确。
5.B 宋代名将狄青虽官至枢密使,却因出身行伍而备受歧视。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出现这一现象是由于宋朝实行崇文抑武的方针,抬高文官和士人的地位,B项正确。
6.C 据材料可知,北宋前期的政治风气缺乏锐意进取的精神,因循保守,这对北宋的政治造成不良影响,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对文官的尊崇和对武官的抑制,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这一时期的政治风气缺乏锐意进取的精神,没有涉及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无法体现内重外轻,排除B项;宋初采取的一系列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是造成军事和政治危机的重要原因,排除D项。
7.A 从材料中“宋辽百年间不再有大规模的战事,双方礼尚往来、通使殷勤”“在边境赈济”“集蕃汉大臣举哀”等内容可以看出,澶渊之盟签订后,宋辽之间有了很多友好交流与互动,A项正确。
8.A 据材料“一官未缺,十人竞逐”“而官五倍于旧”可知,北宋中期冗官现象严重,A项正确。
9.B 由材料可知,对于中央政府有关劝农的公文,地方乡、县、郡长官都存在弄虚作假的现象,没有将劝农落到实处,这反映了当时北宋吏治腐败,对吏治的整顿势在必行,B项正确。
10.C 据材料“其规模(‘蓝图’和‘目标’之意)不先定也”可知,苏轼意在强调庆历新政失败的原因是改革者缺乏全局观念,没有从整体上对北宋的积弊进行改革,C项正确;A、B两项也是庆历新政失败的原因,但与材料没有直接联系,排除;D项是庆历新政的中心内容,不是败因,排除D项。
11.D 王安石借先王之意实行改革,实质上是从历史传统和政治文化中寻找能支持政治改革的理论依据,其目的是借古人之言赋予改革合法性,进而减少变法实行的阻力,D项正确。
12.B 近代以前的学者因为王安石破坏祖宗之法而否定变法,梁启超为了寻求当时变法的根据,而为王安石翻案,改革开放之后的学者更为客观,这说明历史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时代和当事人主观性影响,B项正确。历史研究有其客观性,不是全靠主观的活动,排除A项;历史研究能够获得社会历史发展规律,排除C项;D项表述绝对化,排除。
13.D 结合所学内容可知,“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表现的是南宋著名诗人陆游收复中原故土的愿望,D项正确。
14.A 建炎南渡后,赵构认为临安城水网密布,能够抵御金人骑兵,就算金兵打来,还能直接逃亡海上(而不是进行抵抗),最终迁都临安,这体现了南宋统治者偏安苟合的心态,A项正确。无为而治是汉初的统治思想,且与题干要表达内容不相关,排除B项;题干主要体现了赵构避战的心态,其避战并不是为了保民,排除C项;D项不符合题干主旨,排除。
15.B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南宋面临严重的军事压力,南宋兵制改革推动军队战斗力增长,有利于应对边疆战事,B项正确;材料仅体现兵制改革后,出现了“岳家军”“韩家军”等战斗力惊人的军队,未涉及武将对皇权的影响,排除A项;南宋兵制改革加强武将兵权是在面对军事威胁下对重文轻武政策的适当调整,而非彻底放弃重文轻武政策,排除C项;南宋兵制改革反映当时面临严重的军事压力,未体现文官武将激烈冲突,排除D项。
能力提升练
1.A 2.A 3.D 4.D 5.A
6.A 7.C 8.C 9.A
1.A 据材料可知,北宋“选用文臣节制”武将,南宋时,对待武将“厚其禄而薄其礼”,这说明宋代坚持重文轻武方针,A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文臣武将间的矛盾,排除B项;宋代推行重文轻武方针是吸取前朝灭亡的教训,防止武将势力膨胀,并不能反映因循保守之风日渐形成,排除C项;宋代推行重文轻武方针是吸取前朝藩镇割据的教训,不是受边疆之患影响,排除D项。
2.A 材料中的做法会减少皇帝阅读章奏文书的时间,便于批阅,该做法类似于论文前的提纲、书籍概要,便于读者快速了解内容梗概,A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朝皇权进一步强化,排除B项;C项与材料现象无关,排除;材料主要反映的是章奏文书撰写的优化,与官僚制度无关,排除D项。
3.D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从唐代谏官到宋初谏院,再到后来谏院的撤销,反映了君主对政治权力控制加强,D项正确;材料并不能反映宰相政务裁决能力的丧失,排除A项;台谏合流与撤销谏院的主要目的并不是精简行政机构,而是加强皇权,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皇权与中央机构关系的问题,不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排除C项。
4.D “路”一层级官员由皇帝直接任命,并且各“使”只负责某一职能,而不是统管地方,说明“路”并非普通行政机构,而是具有中央派出性质,D项正确。材料并没有对“路”的作用进行说明,排除A项;材料主旨是“路”这一层级的设置特点,仅据“路”的设置无法说明冗官局面形成,排除B项;“路”一层级官员对皇帝负责,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排除C项。
重点拓展 宋代加强中央集权的特点和影响
强干弱枝, 守内虚外 把地方大部分权力收归中央,消除地方割据的基础;造成地方和边疆实力弱小,不利于边疆地区的防卫
分化事权, 相互牵制 中央和地方普遍分割权力,互相牵制,加强了中央集权;分权过细,影响了行政效率,造成冗官和冗费现象
崇文抑武, 文官政治 完善科举,提高文臣地位,促进宋朝文化繁荣;武将受到压制,军队战斗力下降,在与少数民族政权的战争中处于劣势
5.A 宋代统治者对各层次政治事务处理进行详尽记录,以此对国家治理进行反思和完善,说明宋朝国家治理体系不断完善,A项正确;材料中涉及的是对国家各层次事务的处理进行详尽记录,并非强调提高中枢决策效率,排除B项;“随日以录”体现编年史特征,这并非宋代史籍编写体例的创新,排除C项;“史事、日历之修”不属于官员监察制度,排除D项。
6.A 材料指出募兵的目的在于防止人民因为饥岁而成为盗贼,这种政策导致所招募的士兵素质参差不齐,并且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支出,是导致宋代积贫积弱的重要因素,A项正确;宋代社会的动乱因素没有完全消除,排除B项;“军队素质和战斗力下降”表明募兵政策没有增强宋代的国家军事实力,排除C项;唐末藩镇割据局面的结束,是通过军事手段和宋初强干弱枝的政策完成的,排除D项。
7.C 材料信息显示出宋代严禁铜铁流入民族政权控制地区,结合北宋时期积贫积弱的时代特征可知,北宋政府颁布禁令旨在维护边防,防范北方游牧民族用铜、铁铸造兵器,C项正确;材料提到的是铜铁、铜钱的流通地区限制,未涉及冶炼技术,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宋代实行铜铁官营,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重农抑商,排除D项。
8.C 王安石在地方任官时,始终“思兴利去害而有为”,说明他以实际行动推动社会发展。此外,他认为儒者应忧国忧民,强调为官者需要有责任和担当,这与“经世济民”理念一致,C项正确。“齐家治国”要求的是个人在道德、家庭等方面不断提升自己,与题干主旨不符,排除A项;材料虽然涉及王安石忧民的言行,但不属于以民为本的政治观念,排除B项;“以身许国”强调的是为国家做出牺牲,与题干主旨不符,排除D项。
9.A 发展思维,也称变迁与延续思维,是指理解历史进程中的变化与延续、继承与发展、原因与结果,建构历史发展的前后联系,在不同时空框架下理解历史上的变化与延续,认识历史发展总体趋势,并据此对史事做出合理解释,能够以全面、客观、辩证、发展的眼光看待和评判。
10.答案 (1)成因:两宋与少数民族政权并立,受民族关系和边防军事因素影响;经济较发达地区的文化发展水平相对较高,武学更容易得到发展;有尚武风俗的地区更容易接受武学;军事战略位置重要促进了当地武学的兴办。(6分,答出任意三点即可)
(2)影响:开创了我国地方军事教育的先河,为后世的军事教育提供了范本和借鉴;是对科举制度的补充和完善,建立起更加全面、复杂的人才教育和选拔机制;有利于军事人才的培养,有利于地方治安的维护;一定程度上冲击了重文轻武的社会风气;有利于寒门子弟入仕,扩大了统治基础;对提升军队战斗力的作用有限,未能改变两宋亡于战争的结局。(6分,答出任意三点即可)
解析 (1)据材料“守军边战失利”“南宋孝宗、宁宗挥师北伐,理宗时更添宋元之战”可知,创办地方武学受民族关系和边防军事因素影响;据材料“南宋地方武学主要分布在南部、东部地区”可知,经济较发达地区的文化发展水平相对较高;据材料“两浙湖州、吴郡‘俗好用剑轻死,盖湛卢、属镂、干将、要离之风遗耳’”可知,有尚武风俗的地区更易接受武学;据材料“如福建路和处于抗金前沿的淮南东路、两浙路”可知,军事战略位置重要促进了武学兴办。
(2)据材料“诸州别为斋舍教养材武之士”“次年全国开始创办培养军事人才的专科学校”可知,开创了我国地方军事教育的先河;据材料“并依进士法,其考选校试升补取今武学条制看详,修定颁下”可知,是对科举制度的补充和完善;据材料“武学招生限制较为宽松,入学者的身份可以为低级使臣,甚至平民”可知,有利于寒门子弟入仕,扩大了统治基础;等等。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